第17章 內科 (12)

第2章內科(12)

【典型病例】胡某,女,36歲。半年來,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皮膚出現散在紫癜,伴頭暈乏力,心悸氣短,查血小板6.5萬/立方毫米,舌淡苔白,脈細弱。證屬氣血兩虛,脾不統血。予以止血消斑湯加熟地黃15克,龍眼肉15克,阿膠(烊化)10克,黃芪18克,每日1劑,連服21劑,紫斑大部消退,守原方去田三七、牡丹皮,加黃精30克,枸杞子15克,繼服30劑,諸證消失,查血小板14.4萬/立方毫米,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湖北省潛江縣江漢石油管理局衛生所瞿連祿)

方二

【方名與主治】涼血祛癜煎,主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組成與用法】水牛角、玄參各40克,白人參、知母、黃芩、大黃、茜草各10克,生地黃、赤芍、白芍、墨旱蓮各30克,白茅根60克,甘草5克。上方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解】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屬於中醫學“血證”“虛勞”範疇。筆者認為本病血溢於脈外之原因在於血虛血熱,迫血妄行所致。血虛氣弱,氣不攝血,血無所主則溢於脈外。血不歸經或虛火導致血液外滲而成瘀,瘀血既成,瘀積脈絡,久則滿溢亦成崩潰,血瘀日久又可“瘀積生熱”,往複循環。治宜以清熱涼血,益氣補血,化瘀止血為則。方中水牛角鹹寒,清熱涼血止血,為本方之要藥;白人參、知母、生地黃、玄參、白芍、甘草諸藥具有清熱養陰,益氣養血之功;黃芩、大黃苦寒瀉熱,引血下行歸經,達到瀉熱止血之目的;墨旱蓮、茜草、白茅根為涼血止血之常藥;赤芍、牡丹皮化瘀止血。全方合用,共奏清熱涼血,補血益氣,化瘀止血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方中多數藥物具有調整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環和凝血機製,改善毛細血管壁之滲透性等作用,從而使血小板數目逐漸恢複。

【注意事項】上述方中劑量小兒酌減,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之物,並定期檢查血小板計數,便於觀察治療作用。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18例,痊愈8例,好轉10例。(處方來源:浙江省慈溪市人民醫院陳敖忠)

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又稱出血性毛細血管中毒症,是一種常見的微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性疾病,臨床特征為皮膚和黏膜紫癜,並有腹痛、便血、關節痛或腎髒病變,而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檢查結果均屬正常。

【方名與主治】四草化瘀湯,主治過敏性紫癜。

【組成與用法】紫草、連翹各12克,生地黃、益母草各15克,茜草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荊芥穗、赤芍各9克,生蒲黃6克,大棗10枚。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

【辨證加減】若高熱不退者,加生石膏30克,犀角0.2克(水牛角30克代);若腹痛者,加延胡索12克,蓽茇6克,川楝子12克;若便血者,加地榆炭15克,三七粉2克;若腹痛伴便血,痛有定處者,加桃仁9克,芒硝10克;若關節腫痛者,加防己10克,絡石藤15克,鬆節9克;若惡心嘔吐者,加竹茹9克或左金丸。

【方解】過敏性紫癜是一種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中醫學雖無此病名,但據其臨床表現,應歸屬“發斑”範疇。臨床又有陽斑和陰斑之區別。陽斑多因風熱或濕熱所致血熱損絡,臨證較為多見;陰斑多因陰寒凝聚,脾腎陽虛之候,較為少見。而陽斑患者之治療原則,在於清熱涼血,解毒透斑,四草化斑湯係治療陽斑而設專方。方中紫草、茜草、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四味為主藥,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且有止血而不留瘀,祛瘀透疹(斑)而生新之專長;配以涼血之品生地黃、赤芍增強清營涼血,解毒化斑之功效;輔以連翹、炒荊芥穗、生蒲黃更能宣暢氣血,以散血積氣聚之力。現代藥理證實,上述藥物有增強毛細血管的致密度,增加皮膚血流的作用,因而有利於瘀斑消散;大棗養血止血,潤燥解毒為優,對腹痛、嘔吐的改善較為理想。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患者需食易消化之物,加強營養,同時尋找致病原因以絕之。

【典型病例】李某,男,13歲。患兒一周前發熱39℃,神疲乏力,關節酸痛,雙下肢有出血斑點,曾服用氯苯那敏(撲爾敏)、維生素C,治療期間仍有新發出血點。無牙齒出血及接觸異物史。腹痛時作,二便正常。來診檢查:雙下肢由膝關節至踝部,散在大小不等出血點,色澤鮮紅,壓之不褪,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數。實驗室檢查:Hb115g/L,RBC3.8×1012/L,WBC8.6×109/L,N0.75,L0.20,嗜酸0.01,出凝血時間2分3秒,血小板124×109/L。證屬營分鬱熱,迫血妄行,瘀阻肌膚。擬以清熱涼血,解毒化瘀。以四草化斑湯去益母草、白花蛇舌草、生蒲黃,加生石膏30克,犀角粉(代,衝)0.2克,絡石藤9克,水煎服。3劑藥後,體溫37.5℃,雙下肢斑色由紅轉淡,無新發斑點,腹痛已瘥,舌質紅苔薄,前法加生蒲黃6克,續進3劑,諸證俱悉。(處方來源:山東省濰坊市中醫院王襲祚)

脾功能亢進

脾功能亢進是多種原因造成脾大引起的一組綜合征。

【方名與主治】歸鱉丸,主治脾功能亢進。

【組成與用法】醋炙鱉甲50克,當歸25克,丹參、生地黃、白茅根、白芍各30克,鬱金、紅人參各15克,青蒿20克。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次3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脾胃功能好的患者可加用阿膠,每次3克烊化衝服,每日1次。2個月為1個療程,每療程結束後複查B超、血常規,可持續服用數個療程。

【辨證加減】若有出血傾向者,如吐血、便血等,則在方中加入小薊、藕節、地榆、血見愁、仙鶴草等止血之品;如氣虛體弱,可加太子參、炙黃芪;脘腹脹滿者加厚撲、木香、檳榔;胃納不佳者加山楂、穀芽、麥芽、神曲。

【方解】本方具有益氣補血,育陰軟堅的作用。以鱉甲為主藥,具有滋陰潛陽,散結消癥之功,故可治胸脅積聚作痛,或久瘧,瘧母等。本方以治脾大為主,方中紅人參補氣,當歸、白芍與鱉甲,丹參,鬱金合用則以“補而不滯,消而勿傷”,此乃消補兼施,治療癥積之也。

【注意事項】肝功能不正常者須慎用。本方偏於育陰散結,少數脾胃虛弱者可適當減量或與調理脾胃之品同服。同時飲食忌辛辣。

【療效】經臨床驗證,連續治療4個月,有效率達95%。(處方來源:浙江省慈溪市人民醫院劉瀚祥)

頭痛

頭痛可出現在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為臨床上常見的自覺症狀,病情簡繁不一,醫患需謹慎重視。臨床上常遇到的頭痛多見於感染性發熱性疾病、神經官能症、高血壓、顱內疾病、血管神經所致的偏頭痛等。

方一

【方名與主治】南星烏頭散,主治頑固性頭痛,亦稱頭風。

【組成與用法】天南星、川烏各10克。將二味研成細末即成散劑,裝瓶備用。將上述散劑用蔥汁調塗太陽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解】頑固性頭痛屬中醫“頭風”之範疇。本證由外感或內傷所致,分類甚廣。本方中川烏頭辛熱,不但可治風寒濕痹,亦可治頭風頭痛,半身不遂;天南星性熱,有解痙止痛的作用,對血管**所致的頭痛效果甚好。上述二味均有止痛效果,聯合應用作用更強。蔥汁具有滲透揮發作用,將南星烏頭散調塗太陽穴,兼有穴位和藥物治療雙重效果。

【注意事項】天南星、川烏均有大毒,故不宜內服。

【典型病例】徐某,女,46歲。患者自訴反複慢性頭痛5年,每次發作多與外感、情緒激動有關,起病迅速,休息服用止痛片後緩解。以南星烏頭散塗太陽穴治之,每日1次,3次後疼痛緩解,1個療程後痛消病除。(處方來源:四川省江油市長城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醫院蒲安行)

方二

【方名與主治】頭風煎,主治頑固性頭痛,亦稱頭風。

【組成與用法】生石膏30克,旋覆花(包)、生赭石(搗)、當歸、川芎、生地黃、木瓜、香附、甘草各10克,白芍15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汁,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

【方解】中醫學認為頑固性頭痛的病因病機多為血虛肝旺,兼受風邪,故以養、清、鎮、通為基本治則,以養血平肝,散風止痛之法治之。本方特點:一為養。久病必虛,虛則補之乃治本之正法。方以四物為主,養其陰血,使陰血得養肝氣得和,加入木瓜能調和肝胃緩急而止痛,和肝而不傷正,調胃而不傷脾,與白芍、甘草合用,可酸甘化陰以止痛。二為清。生石膏為清熱之品,凡白苔或黃苔者均可使用。三為鎮。方中旋覆花、生赭石可平降衝氣,同時亦可配珍珠母、生石決明潛鎮之,或佐以川牛膝以下引之。四為通。“不通則痛”,脈絡的阻塞,氣血的壅滯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方中當歸、川芎辛溫走竄,養中有通;旋覆花、菊花等宣散外邪,清中有散;旋覆花又能化經絡中的頑疾。如血瘀疼痛者加藕節、紅花以通脈消瘀。方中香附配四物湯取其芳香走竄以調氣和血。

【注意事項】凡虛寒之證忌用生石膏,治療期間忌用煙、酒及辛辣之物。

【療效】臨床驗證,治療56例,隨訪2年,其中治愈31例,18例明顯好轉,7例有改善。(處方來源:山西省盂縣中醫院劉惠芬)

方三

【方名與主治】天麻半夏湯,主治偏頭痛。

【組成與用法】天麻6克,柴胡、黃芩(酒製)、陳皮、甘草各3克,白茯苓10克,生薑3片。上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解】本證屬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方中天麻甘、平,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息風清眩之功,故為君藥;柴胡疏肝利膽,善治少陽偏頭痛;黃芩苦寒,以酒製炒,二者為臣藥。佐以二陳湯和中化痰。諸藥合用,風痰得降,肝陽得平,故可治痰濁上擾,肝陽上亢之偏頭痛。

【注意事項】瘀血所致頭痛不宜此方。

【典型病例】張某,女,36歲。因右側偏頭痛6天,痛甚劇烈,麵紅目赤,平素心煩易患,睡眠不寧,頭暈肉跳。曾用西藥治療未效。查體見:舌紅,苔薄黃,脈弦滑,即給天麻半夏湯1劑,頭痛減半,繼進2劑,頭痛盡除。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貴州省納雍縣醫院楊翔蘭)

方四

【方名與主治】散偏湯,主治偏頭痛。

【組成與用法】川芎30克,白芷1.5克,柴胡、鬱李仁、生甘草各3克,製香附6克,生白芍15克,白芥子10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

【方解】散偏湯見清代陳士鐸所著《辨證錄》,陳氏雲:“偏頭痛得之鬱氣不宣,又加風邪襲於少陽之經,其痛時輕時重,大約遇順境則痛輕,遇逆境則痛重……”,其認為偏頭痛乃由於肝膽氣不宣,又感風邪侵襲少陽經所致。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諸陽之腑”。髒腑氣血皆上會於頭,故不論外感、內傷的病證,都可通過經絡、氣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頭部而發生頭痛。本方中川芎辛燥,味薄氣雄,辛香行散,溫通血脈,疏達氣血,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能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既能活血祛瘀補血生新,又能升清陽行氣開鬱,是血中之氣藥,故為治療頭痛之聖藥,用量宜重,可用30克有利無弊;白芍性味苦酸微寒,能養血柔肝,斂陰抑肝,與甘草配伍可育陰緩急止痛,還可製約川芎之辛烈;柴胡疏肝理氣,調和氣機;白芷用於陽明經頭痛,與柴胡同用有升清引藥入少陽、陽明,使辛竄之性直達病所;鬱李仁與白芍配伍有製約辛香走散太烈的作用。諸藥合用,可疏散肝膽之鬱氣,得到氣血之流通而痛止之功效。

【注意事項】本方久用傷氣血陰分,故不宜久服。

【典型病例】杜某,女,35歲。患右側偏頭痛2年餘,每因情緒波動而反複發作。今因生氣後引起有則偏頭痛已2天,痛如刀劈,急躁易怒,口苦口幹,眠差多夢,變換姿勢後眩暈加重,大便幹燥,舌苔薄白,脈細滑。予以散偏湯治之,每日1劑,水煎服,連用5劑,病愈。追訪3年,偏頭痛一直未發。(處方來源:北京中醫醫院王德敏)

方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