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月:逃離金融危機 (4)

任何一項改革,在推進過程中總是充滿妥協、博弈和利益鬥爭,改革允許失敗,但不允許不徹底,尤其忌諱半途而廢或者毫無原則的妥協。3月17日控製杠杆作用會計係統和公允價值計價確實有潛在的自我實現性。公允價值的替代品同樣有問題。同樣的交易,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其處理方式很不一樣。這些資產在投行就得按照公允計價。這次危機中,投資銀行被各個擊破,但並不意味著商業銀行就很穩固。例如歐洲的銀行就有杠杆率過高的問題。因此,如何處理杠杆,目前沒有特別好的解決辦法。

我們要吸取的一個教訓,就是必須控製經濟中杠杆作用以及總體信貸數量,以此調節市場情緒,中國目前正在這麽做。現在中國經常改變銀行最低資本金的要求,對市場走向起到了作用。這個是西方不怎麽用的手段,中國經常使用。

——摘自2010年5月7日索羅斯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談話

背景分析

在金融衍生品泛濫的今天,“杠杆”對於金融界有著更為豐富的意義。

在高賭注的金融活動中,保證金的杠杆作用所產生的乘數效應讓人咋舌。一塊錢可以借貸到20塊甚至100塊,“杠杆”成了為華爾街玩家提供籌碼的手段。通過高倍杠杆作用,對衝基金對社會經濟和財富的控製力在無形中被空前放大了。“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這句話不再是匪夷所思。關於這次洶湧的次貸金融危機,索羅斯就認為,這是信貸和杠杆使用的無止境增長導致的災難,而背後的錯誤經濟學邏輯則是:金融市場可以自我調節,所以可以聽之任之。行動指南

任何東西一旦泛濫就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甚至走到反麵導致泡沫。要懂得控製。3月18日一次賠錢不超過20%經驗告訴我,我能夠承受市場下跌20%之內的損失。這20%是步步為營的結果。可能我的資金隻受損2%,就會開始減碼。我停損的動作很快,但也很快會再開始行動,加碼或者再度停損;然後如果再錯,就再砍2%,但我不會讓自己一次賠錢超過20%,通常我也不會犯那麽大的錯誤,如果我錯了8次,我就放棄了。

——摘自2008年7月索羅斯接受台灣《商業周刊》專訪的談話

背景分析

經曆了金融危機後,市場的“風險控製”越來越深入人心。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遇到風險時,止損遠比贏利重要,因為任何時候保本都是第一位的。“千萬別和虧損談戀愛”是索羅斯對“風險控製”的理解。

在瘋狂的股市中有一句諺語: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傅。這裏說的會賣既包括贏利後的賣出,也包括止損。當股市下跌時,承認錯誤並止損是投資者保護自己的一種本能反應,甚至有人把止損視為資金管理的靈魂。但是很多人對在投資部位設一個認輸離場的“停損點”,卻往往不能真正執行到位。

在索羅斯的投資方式中,不管好壞股票,他都會設停損點,以重要支撐位和自己的承受度為停損點,跌8%,賣掉一半,跌12%,就要賣空。比如說,從10萬虧成了9萬,資金虧損率是10%,那麽從9萬恢複到10萬需要的贏利率隻是111%;如果從10萬虧到5萬,虧損率是50%,但想恢複到10萬的贏利率卻需要100%。在股票市場中,找一隻下跌50%的股票不難,而要找一匹穩漲100%的“黑馬”,恐怕很難。因此,止損是投資者必須養成的一種良好習慣。行動指南

給自己設立一條賠錢的底線,當損失超過底線立即退場,才能避免因小失大。3月19日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時間非常關鍵。政府一度對情況失去了控製,因為他們一直落後於事情的發展速度。到他們采取行動的時候,那些本來可以穩定市場的措施都已經沒有用了。隻有快速實施一套全麵的計劃,並有力地執行,情況才可能得到控製。正所謂“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摘自2008年10月20日《財經》網絡版刊載的索羅斯文章《注資如何避免打水漂?》

背景分析

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美聯儲(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調整利率時隻會簡單宣布一下,其他隻字不提。但在貨幣政策武器基本用盡的情況下,美聯儲被迫采取了新的政策,即努力向市場發出更多和更明晰的信號,力圖用“嘴巴”來影響市場,刺激經濟和投資,而沒有實際的行動。索羅斯批評美聯儲這種“光說不做”或“先說後做”的策略,他認為在市場崩潰的情況下,政府的拯救行動反應遲緩且充滿官僚色彩。

說千語不如幹一件,如果沒有有效的執行力,再好的戰略和決策都是空談。眼明手快、說做就做、果斷行動是索羅斯非常重視的市場生存方式。1974年,日本東京一位證券營業員打電話告訴他,尼克鬆總統陷入水門案件後日本市場反應欠佳,當時正在打網球的索羅斯馬上意識到,他在日本股票市場極高的持股比例將會麵臨巨大的風險。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賣出所有日本股票,整個過程不過幾分鍾時間。行動指南

光說不做的人,終將一事無成。所有的成就都不會止於想法,而要落於行動。3月22日見利不忘風險創造出次級貸款並且打包出售的人和買下這類金融資產的人不同,沒人關心這種資產的質量狀況,大家也不感興趣。他們隻是在轉手的時候收取傭金罷了,隻要能收到錢,管他買賣的是什麽東西,反正總有別人在買。

他們還誤認為,隻要能夠把風險分散出去,實際的風險就會減少,隨著他們不斷把風險加給別人,實際的風險反而大大地增加了。而評級機構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切,所以他們給某些債券評了3A信用,可是隻過了幾周,這些3A信用的債券就變得一文不值。這就是現在發生的事情。

——2008年10月索羅斯接受美國著名記者比爾·莫耶斯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盡管美國次級信用貸款的風險很高,但所有人都認為這種風險已通過證券化的方式分散了。但實際上這些風險並沒有消失,索羅斯知道那些創造次級貸款,並將它們賣給別人的人與那些實際擁有這些資產的人是分離的。因此沒有人關心抵押物的質量好壞,因為他們沒有興趣,他們整日在收取傭金,而由其他人去控製抵押物。

人們認為隻要分散風險就是降低了風險,事實上,將委托人和代理人分離開來才是極大地增加了風險。一些商業銀行為了短期之利益,交易商為了一己之利而讓次級貸款的風險越積越大。評估機構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把3A信用的評級給了這些次級貸款。當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時,這些3A資產的問題暴露出來,這些評級就變得沒有任何價值了。行動指南

有利益必定有風險。投資首先要學會如何管理風險,有些時候市場的權威機構也並不可信,因此靠自己控製投資風險是必要的。3月23日知道你的最終目的因為人們的努力都是在救市,也就是挽救信貸緊縮,避免經濟從不景氣邁向衰退。都是“救火”的措施,這次不一樣,這些是短期的措施,而短期的這些措施跟長期的目標剛好是背道而馳的。

現在市場上信貸很少,為此,各國政府要動用自己的資源去提供新的信貸資金,這提高了國債的水平,擴大了貨幣的供應。隨著經濟趨於穩定,政府又必須要收緊銀根,收緊貨幣的供應,否則,通貨緊縮就會變成通貨膨脹了。因為有的人總是會投機的,即各個國家在做“危險遊戲”的時候,還需要知道自己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麽,否則,在“救火”的時候,采取的短期措施可能會產生長期的影響,今後就不可逆轉了。

——摘自2009年6月12日索羅斯在國際金融協會北京春季會議閉幕式上的演講

背景分析

2009年6月12日,國際金融協會2009春季會員會議在北京召開,時值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第二年,各國央行行長、政要官員以及金融機構高管紛紛“打飛的”到中國商討對策,該次會議的參加人員達到了600多人,成為國際金融協會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會員會議。

索羅斯談及各國政府應對危機時采取的措施時,提醒道:很多短期的救火措施,在長期來看,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風險,這是一場危險的遊戲。索羅斯認為,接下來各國必須“動真格”,要著力尋找一個新的可行的監管框架。

索羅斯提醒監管者不僅僅要管理貨幣供應,還要控製資產泡沫。具體可行的舉措包括:對金融機構提出最低的資本金要求;對資產抵押進行風險加權;避免泡沫被吹得過大。行動指南

給自己確立一個明確的目的,然後全力以赴地為之前進。目的越明確越具體,就越能快速實現成功的目標。3月24日改變並非就是好事格林斯潘是金融市場的偉大操縱者之一。我這話是褒義。2001年的時候他先發製人地避免了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把利率壓得很低。他沒有留意借貸標準下調可能帶來的危險,因而招致了不少詐騙手段。他太過堅持市場主義,覺得什麽都可以丟給市場,準保不會出錯。也許剛開始的時候市場確實有自我強化的效果,但最終它就會開始自我打擊了。

格林斯潘認為,為了創新,出現泡沫也是值得的。這是約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的創新滅亡觀。然而全身心地去製造改變也並非就是好事,金融界的創新可能帶來喜憂參半的結果,因為伴隨創新的,是缺乏適當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