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行事果斷 (2)

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鹹陽,項羽勃然大怒。項羽入鹹陽後,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麵前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後更加憤怒,下令次日一早讓兵士飽餐一頓,擊敗劉邦的軍隊。一場惡戰在即。

劉邦從項羽的叔父項伯口中得知此事後,驚訝無比,兩手恭恭敬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祝項伯身體健康長壽,並約為親家。劉邦的感情拉攏,說服了項伯,項伯答應為之在項羽麵前說情,並讓劉邦次日前來謝項羽。

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肴,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範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範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想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項羽命賜豬腿後,又問能否再飲酒?樊噲說,臣死且不避,一杯酒還有什麽值得推辭的。樊噲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劉邦乘機一走了之。

劉邦部下張良入門為劉邦推脫,說劉邦不勝飲酒,無法前來道別,向大王獻上白璧一雙,並向大將軍範增獻上玉鬥一雙。無奈的項羽收下了白璧,氣得範增撥劍將玉鬥撞碎並大罵項羽。

古人說:“唯有低頭,乃能出頭。”正因為劉邦能退一步,低一低頭,向項羽俯首稱臣,顯示自己的弱小,使得剛愎自用的項羽低估了自己,才不至於在鴻門宴中遭殺身之禍,巧妙地將不利環境轉化成有利環境,為今後奪取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善意奉勸

老子曾說過:“良賈深藏財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說商人總是隱藏其寶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卻顯得愚笨。這句話告訴人們,必要時要藏其鋒芒,收其銳氣,不可不分青紅皂白將自己的才能讓人一覽無餘。你的長處短處被同事看透,就容易被他們操縱。相反,采取低姿態能得到信任。

“智者善屈尊,愚人強伸頭。”從現實中來說,人因做人方式的不同而有智者、愚人之別。智者由於會做人而處處受歡迎,愚人由於不會做人而處處惹人厭。想成為智者就應學會屈尊,學會低頭,走出麵子的誤區,深信低頭是一種守弱用柔,是一種權衡,更是一種智慧。

3.求人辦事遭冷遇,千萬不可拂袖去

司機小劉開車送人去做客,主人熱情地把坐車的迎進,卻把小劉給忘了。開始小劉有些生氣,繼而一想,在這樣鬧哄哄的場合下,主人疏忽是難免的,並不是有意看低自己,冷落自己。這樣一想氣也就消了,他悄悄地把車開到街上吃了飯。

等主人突然想起司機時,他已經吃了飯且又把車停在門外了。主人感到過意不去,一再檢討。見狀,司機連說自己不習慣大場合,且胃口不好,不能喝酒。這種大度和為主人著想的精神使主人很感動。事後,主人又專門請司機來家做客,從此兩人關係不但沒受影響,反而更密切了。

求人辦事受到冷遇很常見,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或拂袖而去,或糾纏不休,或懷恨在心。這樣的反應其實是不利於辦事的,甚至有時會因小失大,影響辦事效果。因此,了解受到冷遇的具體情況再作不同的反應是十分必要的。

若按遭冷遇的成因而分,無非有以下三種情況:

①自感性冷遇,即估計過高,對方未使自己滿意而感到的冷落。

②無意性冷遇,即對方考慮不周,顧此失彼,使人受到冷落。

③蓄意性冷遇,即對方存心怠慢,使人難堪。

當你被冷落時,要首先區別情況,弄清原因,再采取適當的對策:

第一,對於自感性冷遇,自己應反躬自省,實事求是地看待彼此的關係,避免猜度人和嫉恨人。

常常有這種情況,在準備求人辦事之前,自以為對方會熱情接待,可是到現場卻發覺對方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采取了低調。這時,心裏就容易產生一種失落感。

其實,這種冷遇是對彼此關係估計過高、期望太大而造成的。這種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這種情況,應重新審視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適應彼此關係的客觀水平。這樣就會使自己的內心恢複平靜,心安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煩惱。

有位朋友到多年不見麵的一個老同學家去探望。這位老同學如今已是商界的實力人物,每天造訪他的人很多,感到很疲勞,大有應接不暇之感。因此,對一般關係的客人,一律不冷不熱待之。

這位朋友一心想會受到熱情的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不冷不熱的態度,心裏頓時有一種被輕慢的感覺,認為此人太不夠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離去。他憤憤然,決心再不與之交往。後來才知道,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針,並非針對哪個人的。他再一想,自己並未與人家有過深交,自感冷落,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於是又改變了想法,並采取主動姿態與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促進了友誼。

第二,對於無意性冷遇,應加以理解和寬恕。在交際場上,有時人多,主人難免照應不周,特別是各類、各層次人員同席時,出現顧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見的。這時,照顧不到的人就會產生被冷落的感覺。

當你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責怪對方,更不應拂袖而去,而應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給予充分理解和體諒。這裏不妨學習故事中司機小劉的做法,寬以待人,此種方法確實比當麵責備要強得多。

第三,對於蓄意性冷遇,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給予恰當處理。

一般來說,當眾給來賓冷遇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有意冷落別人那就是思想意識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予以必要的回擊,既是維護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對方、批判錯誤的正當行為。當然,回擊並不一定非得是麵對麵地對罵不可。理智的回敬是最理想的方法。

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天,納斯列金穿著舊衣服去參加宴會。他走進門時,沒人理睬他,更沒人給他安排座位。於是他回到家裏,把最好的衣服穿起來,又來到宴會上。主人馬上走過來迎接他,安排了一個好位子,為他擺了最好的菜。

納斯列金把他的外套脫下來,放在餐桌上說:“外衣,吃吧。”

主人感到奇怪,問:“你幹什麽?”

他答道:“我在招待我的外衣吃東西。你們的這酒和菜,不是給衣服吃的嗎?”

主人的臉“刷”的紅了。納斯列金巧妙地把窘迫還給了冷落他的主人。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對有意冷落自己的行為持滿不在乎的態度,以此自我解脫。有時候,對方冷落你是為了激怒你,使你遠離他,而遠離又不是你的意願和選擇。這時,聰明的人會采取不在意的態度,“厚臉皮”地麵對冷落,我行我素,以熱報冷,以有禮對無禮,從而使對方改變態度。

4.丟掉虛榮的麵子,解救他人的臉麵

在現代社會裏,一個懂得交際藝術的人,即使知道自己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在說服別人接受的時候也會力求保住對方的麵子,並以此為切入點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結果,別人自然會認為他是寬容的、明智的紳士。

那些通過說明自己掌握著真理,拚命找別人過錯和缺點的方式去說服別人,甚至威脅別人的人是粗暴的、無禮的蠢人。即使他說的是事實和真理,也沒有人會接受這種溝通方式,因為他已經深深地傷害了別人。可見,人人都愛麵子,丟掉虛榮的麵子,給別人麵子,其實就是給了自己一份厚禮。

人們總是竭盡全力來保持顏麵,為了麵子的問題,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如果你是個不在乎麵子的人,那麽你肯定沒有好人緣;如果你是個隻顧自己麵子,卻不顧別人麵子的人,那麽你總有一天會在“麵子”上吃虧。

人人都有自尊和虛榮心,因此,為了自尊和虛榮,有些人可以吃暗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要想在社會交際中如魚得水,我們在公眾場合就不能率直地批評別人,而要用一些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既保住了別人的麵子,又為自己爭得了麵子。這種情形在朋友聚會時尤其常見。

張小姐去朋友家吃飯。進餐時,賓主聊起了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問題。張小姐強調,公路的進度一再推遲,是有關方麵的一個嚴重錯誤;而朋友則不同意,認為那條公路本來就不該建。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話趕著話說,爭論越來越激烈。後來那位朋友把問題扯到“很多人自私心重,沒有環保意識”上麵,顯然是在批評張小姐。

張小姐怕再爭論下去會無法收場,態度便開始緩和下來,婉轉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合轍,可是,那沒什麽大不了的,也許我們都是對的,也許我們都是錯的,這也是未可知的事。”張小姐的一席話,不僅給自己搭了台階,也保全了朋友的麵子,避免了雙方爭論不休,擴大矛盾,影響感情。

試想,如果張小姐意氣用事地與朋友爭下去,結果會如何呢?退一步,朋友隻會更加尊重她,而不是覺得自己丟了麵子。

很多時候,朋友之間發生爭論,並不是不了解對方,而是有失溝通造成的。這時候爭論的雙方切不可以怒製怒。最好的方式是主動給自己找台階下,同時又不傷害對方麵子,要多加解釋,想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對方達成諒解或共識。

然而,遺憾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無法像張小姐那樣,能“給人麵子”,從而得罪了別人,也為自己以後的失敗埋下禍根。這些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為對某事有見解,自以為有口才,一遇到機會就高談闊論,把別人批評得一無是處,他自己則痛快至極,卻不知自己強要了“麵子”,就有可能在最後失去麵子。

希望別人給你麵子時,應該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批評別人時,要給對方留麵子。隻有糊塗的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才會把話說死、說絕,才會不給自己留下餘地。例如:“你真笨,如果換了我,早就搞掂了。”“你難道沒長腦子嗎?動手前先想想呀!”如此種種,相信誰聽了都不會開心。人人都愛惜自己的麵子,而這樣帶有侮辱性的語言,顯然是極不給人麵子的一種表現。

第二,幫助別人時要給他人麵子。幫助別人時要真誠、自然,不要讓別人覺得是一種負擔,是一種“人情債”。偶爾也要接受他人的幫助,這樣“禮尚往來”,對方才會覺得自己有麵子,從而也會給你更多的麵子。

第三,榮譽給上司和同事。在工作中取得驕人成績,不要忘了把這些功勞給讓上司和同事,讓他們與你一起分享喜悅,切忌獨自享受鮮花與掌聲。而應該說:“如果沒有領導的支持和同事的齊心協力,我就無法取得今天的成績。”諸如此類的話一說出口,領導和同事都會欣賞你,因為你給足了他們麵子。在今後的工作中,你就能獲得領導與同事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知道人們是如何注重麵子,還應該盡量在社交場合給“對手”或“敵人”麵子,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做任何有損他人臉麵的事情。

心理學家認為,一種行為必然引起相應的反應行為。隻要有心,隻要處處留意給人麵子,你將會獲得更大的麵子。

(二)口是心非最難受

——都是“不好意思”闖的禍

曾聽過一個故事:

有人去找禪師求得解脫痛苦的辦法,禪師讓他自己去悟。第一天,禪師問他悟到什麽,他不知,便舉起戒尺打他一下。第二天,禪師又問,他仍不知,禪師舉起戒尺又打他一下。第三天他仍然沒有收獲,當禪師舉手要打時,他卻擋住了。於是禪師笑道:“你終於悟出了這道理——拒絕痛苦。”

一代文學大師賈平凹曾寫過《拒絕》一文,文中寫道:“拒絕膚淺,接納深沉。拒絕憎惡,接納寬容,關懷和容忍。拒絕虛偽,接納真誠。拒絕假、惡、醜,接納真、善、美……生活中,一條充滿誘惑的大路在腳下延伸著,隻有學會拒絕才不會步入歧途。”

生活中,不會“拒絕”的人,經常做著這種“口是心非”的事情,既折磨了自己的心靈,也不見得幫助了別人,末了或許是對他人、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不會拒絕,其實都是“不好意思”闖的禍。

1.拒絕當做家常飯生活才會有滋味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係博士鄧麗芳表示,一個人的拒絕能力與自信緊密聯係。不敢說“不”其實也是缺乏自信、人格不成熟的一種表現。這類人由於害怕拒絕別人、得罪別人,經常違心地順從別人,導致自身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滿足、自己的某些要求得不到伸張,從而產生自我挫敗的心理。他們很想改變這種狀況,卻難以克服心理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