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行事果斷 (1)

——做一個拒絕“不好意思”的人

人生路上,有得有失,要有取舍。要取得成功,你必須學會拒絕,拒絕安逸,拒絕誘惑,拒絕眼前的利益……當然一定要對“不好意思”說“不”。懂得拒絕“不好意思”的人,生活才會賜予他更多,才會使他成為生活的強者。聰明的你,此時此刻,你是否已經微笑著領悟了拒絕的真諦?

(一)死要麵子活受罪

——都是“不好意思”惹的禍

中國有句俗話:“死要麵子活受罪。”看來麵子問題至關重要,寧可受罪也要麵子,而且是“死要”,但幸虧不是“要死”。“死要麵子活受罪”的“麵子”,是“不好意思”“心理的恐懼”和“做事的障礙”。在現實生活中,“死要麵子活受罪”,都是“不好意思”惹的禍,錯誤地“要麵子”,會影響個人潛能的發揮和財富的獲得。

1.為什麽中國人大多好麵子

“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段,雇法國設計師……樓裏站一個英國管家,戴假發,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兒,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MayIhelp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兒,倍兒有麵子。”電影《大腕》中的這段經典台詞,令人爆笑之餘,也折射出許多國人的麵子心理。

咱們中國人比較注重“麵子”,其他東西可以不要,麵子卻不可以不要。人們指責那些貪婪的家夥,往往會說:“這種人什麽都要,就是麵子不要!”有時候人們心甘情願地放棄物質利益,為的就是不丟麵子;有時候人們千方百計地獲取物質利益,為的也是爭點兒麵子。麵子,幾乎成了中國老百姓為人處世所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社會上以有無麵子作為日常生活標準的人,也時有所見。

那麽,究竟什麽是麵子呢?麵子現象的深層意義又是什麽呢?

◎何為麵子

麵子,顧名思義,就是人的臉麵,古代稱為顏、麵或麵目等。人的臉麵這種東西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既屬於自己,又不屬於自己;既屬於他人,又不屬於他人。因為臉麵長在自己頭上,當然是自己的,可是自己卻無法看見(除非你拿一麵鏡子來,才可以自我觀察)。自己的臉麵隻能展示給別人看,可以說是被別人用的。古語道“女為悅己者容”,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麵子,實際上就是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別人對你首肯,對你讚揚,對你恭維,稱之為有“麵子”;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別人對你否定,對你批評,對你謾罵,稱之為沒“麵子”。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麵子隻是印象而已。印象者,刻在腦子裏的表象也。

◎為什麽中國人大多好麵子

魯迅先生曾經專門撰文(《且介亭雜文?說“麵子”》)分析麵子問題。他說,外國人往往認為所謂麵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而其實麵子之有無,情況相當複雜,並且富於變化,這裏至少有兩種類型:

一是“每一種身份,就有一種‘麵子’,也就是所謂‘臉’。這‘臉’有一條界線,如果落到這線的下麵去了,即失了麵子,也叫做‘丟臉’。”相反的,如果“做了超出這線以上的事情,就‘有麵子’,或曰‘露臉’”。不管中國已經落後到什麽地步,清朝皇帝總還是上國天朝的真命天子,即使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得到許多好處的洋人仍是夷蠻、鬼子,而隻要皇帝的架子沒有丟,守住原先那一條身份的界線,則麵子就算保住了。

另一種類型是“隻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麵子’,而自己成了什麽,卻可以完全不管”。阿Q頭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別人嘲笑他,他就想:“你還不配……”自己特有的這疤乃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

魯迅尚未提到為他人保全麵子也正是自己有麵子的一種表現,但這一條已似乎包括在做了超出臉麵線以上之事的類型之中,能顧及他人的麵子是難能可貴的,肯這樣做的人當然也就露了自己的臉,所以大有麵子。

事實上這種“古怪奇妙”、爭取“有麵子”的想法和做法,在當今社會仍然相當活躍。為了顧全自己和他人的麵子,人們顯得相當忙碌,然而許多是非優劣卻因此而變得混沌不明。麵子是個好東西,你有我有大家有,連貪官冗官也都有,不讓他們“有失尊嚴”,這與其說是幽默和善良,不如說是糊塗和危險。可為什麽中國人大多都好麵子呢?

(1)麵子心理的淵源。

中國社會最早是以家族為核心的,這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榮辱與家族緊密相連。例如,曆代士子狀元及第後,都要衣錦還鄉、祭祀祖先,好用他的榮譽為整個家族掙到麵子。

我國長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而儒家提倡的是“和為貴”的人際交往原則。所以,給別人“留幾分薄麵”就成了維護人際和諧的重要手段。而且儒家思想提倡朋友間的共生共榮,即使朋友有錯,也不當麵揭短。對此,台灣大學心理學教授黃光國指出,麵子背後是人情法則,是人際關係的相互維持和利用,最根本的是彼此間利益的交換和滿足。

(2)愛麵子的心理動因

在我國的漢字中,“臉”和“麵”在某些意義上是相通的,例如“洗麵”和“洗臉”。但在“臉麵”這個詞中,“麵”和“臉”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在黃光國看來,“臉”是指道德法則下的判斷,如罵某人為“不要臉”;而“麵”則更多包含著權力的意味。這就揭示出了好麵子的第一個心理動因,即炫耀權力的。很多人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就表明擁有他人沒有的資源和權力。如時下有些人總是樂此不疲地願意替人辦事,當別人稱讚他有本事時,他炫耀的心理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

此外,自卑也會導致好麵子。宋真宗認為“澶淵之盟”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在對手麵前感到自卑,於是,他一口氣把“五嶽”都封禪了,以此來維護他的臉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有些人明明在別人麵前感到自卑,但他們又不願意讓別人看低自己。於是,隻能用所謂的麵子來聊以**。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就是如此,他在趙老爺麵前唯唯諾諾、自卑得很,但是他被打之後,總是用“兒子打老子”來努力維持那點兒可憐的自尊。

在心理學上,“羊群效應”(即“從眾效應”)也是導致好麵子的一個重要因素。所謂“羊群效應”就是盲目心理的表現。現在有很多“名校”,你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如果不去那顯得多沒麵子啊。於是,名校就像是羊群喜愛的綠洲,隻要一個家長給孩子報名,許多家長就跟風而至。這些人好麵子主要是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最保險的辦法就是隨大流。

◎善意奉勸

講麵子要知進退,“死要麵子活受罪”,我們早已認識到太好麵子的危害。小到家庭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事後生活拮據,甚至舉債度日;大到一個企業,如香港的八佰伴,為了給企業臉上貼金,不顧現實盲目擴張,導致最後陷入困境。

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麵子的作用,畢竟適度地講些麵子還是有好處的。適當給別人留麵子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也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那麽我們該如何正確地看待麵子這個問題呢?五個小提示會給你一定的啟發。一是講情麵不能放棄原則,二是講麵子不能沒有節製,三是強調麵子要顧及後果,四是不要因為沒麵子而感到自卑,五是不要因為有麵子就傲慢。

2.該低頭時就低頭:走出麵子的誤區

有這樣一道腦筋急轉彎題:飛機在高空中盤旋,目標緊緊咬住裝載緊急救援物資的卡車,就在這個危急時刻,前麵出現一個橋洞,且洞口低於車高幾厘米,問卡車如何巧妙穿過橋洞?

答案是“把車輪胎放掉一部分氣即可”。這樣的問題,在生活中許多人都遇到過。開始時不是一籌莫展,搞得焦頭爛額,就是硬往前撞,不管它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壯。這固然表明一個人有勇氣和自信,但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事情會扯不清理更亂。毫無價值的犧牲,最終受害的是自己。人生懂得“給車胎放一點氣”,低一低頭,是慧悟之後的明智。

被稱為“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了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個子矮一大截的門。恰巧,這時那位老前輩出來迎接他,見之,笑笑說:“很疼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問我的最大收獲。”富蘭克林不解,疑惑地望著他。“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老人平靜地闡釋著他的睿智。

據說,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獲,並把它作為人生的生活準則去遵守,因此受益終生。後來,他成為功勳卓越的一代偉人。

由此想到,人生要曆經千門萬坎,洞開的大門並不完全適合我們的軀體,有時甚至還有人為的障礙。我們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講“骨氣”,到頭來,不但被拒之門外,而且還會撞得頭破血流。學會低頭,該低頭時就低頭,才能巧妙地穿過人生荊棘。它既是人生進步的一種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處世不可缺少的風度和修養。

(1)“低頭”是為了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一種和諧的關係,把二者的抵觸和摩擦降至最低。

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從做人姿態方麵來說,人在屋簷下,有時要低頭。

所謂的“屋簷”,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和範圍。隻要你在這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勢力生存,那麽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都是低的!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這種情形在所有人的一生當中幾乎都出現過,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個強人,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可是你能保證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簷”下避避風雨嗎?所以,在人屋簷下的心態就有必要好好做些調整了。下麵來看一位年輕人自述的一段經曆:

1998年的夏日,我在環球廣告公司謀事,由於我年輕易衝動,很輕易地便得罪了經理。於是,在以後的日子裏,每次開會我都自然而然成為會議的第一個主題——挨批。被批得麵目全非的我,真想一走了之。但是我轉念又想,如果真的走了,一些罪名不光洗不清,而且會被再次蒙上厚厚的汙垢;再者,這是一家很有名氣的廣告公司,自己完全可以從中不斷地“充電”。於是我堅持留了下來,整理好亂七八糟的心情,低頭實幹,以兢兢業業的工作來為自己療傷,以實實在在的業績回擊謊言。一筆又一筆的業務,增添了我的信心,也讓我積攢下了許多經驗財富。坦率地講,最重要的是,我從中總結出“給車胎放氣”的處世哲學,使我終生受益。

(2)“低頭”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長遠的路。該低頭時就低頭,不是逆來順受和甘受屈辱、壓迫,而是你具有對世態炎涼的感知進行自我保護的生存策略。

在曆史上,各種鬥爭,極其複雜,忍受暫時的屈辱,低頭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

三國初,曹操想請司馬懿出來幫他,司馬懿見形勢還不明朗,不想幫他便推說自己病了。曹操派人前去打探,見司馬懿整天臥床不起,隻好作罷。後來曹操勢力大了,司馬懿還是出來做了官。曹操死後,傳位給曹丕;曹丕死後,又傳給曹睿;曹睿死後;又傳給8歲的曹芒,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他。曹爽獨斷專行,司馬懿失去了實權。這時候司馬懿意識到了危險,便又稱病在家,什麽事也不管了。曹爽聽說司馬懿病重,自然高興,但也不無懷疑,便派了一個叫李勝的人去察看。李勝來到司馬懿家裏,隻見一個婢女正在給司馬懿喂粥,司馬懿的胡子、衣襟上灑滿了粥。看見李勝,他裝聾作啞,嘮嘮叨叨地說了一通廢話。

李勝果然被騙住了,回去告訴曹爽,說司馬懿那老頭子隻剩一口氣了。曹爽放下了一塊心病,更加獨斷專行。但司馬懿的奪權計劃卻在秘密進行之中。魏嘉平元年,司馬懿集結幾千名精兵,迅速占領了都城,假借皇太後命令,罷免了曹爽的兵權。曹爽交出兵權後被軟禁起來,不久後又以謀反罪被誅殺。至此,曹魏政權全部落到司馬懿的手裏。

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善於低頭的人。司馬懿想奪取天下,但他絕不貿然行事,第一次裝病是伺機而動,第二次裝病是“示弱”以保護自己。兩次低頭,終於取得司馬氏的西晉政權。

(3)“低頭”是為了把不利環境轉化成有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