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渴望交朋友,社交與情感的黃金期 (2)
如果孩子是因為霸道而導致人際關係緊張,父母就要檢討自己是否對孩子過分嬌慣。有些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太軟弱會吃虧,或者對孩子過度縱容,致使孩子的自我意識過分膨脹,以自我為中心,目空一切,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以捉弄取笑別人為樂。這樣的孩子處處攻擊別人,導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身邊沒有一個朋友。
還有一個原因是孩子本身性格所致,有些性格內向害羞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別人欺負的對象。他們不是被別人疏遠,而是不去主動與人交往,永遠等著別人來找自己,滿足自己的交往需求。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是處於被動的局麵,從不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權。當然,孩子這種性格也和父母的溺愛、讓孩子養成凡事被動接受的習慣有一定的關係。
◎支持和鼓勵孩子自己發展新朋友
認識到孩子身上的問題,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交到新朋友呢?
首先,我們要為孩子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培養他們愛說話、敢說話的性格。家裏的事情隻要和孩子有關就讓他參與討論,隻要孩子說得有理,我們就合理采納。這樣就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學會大膽與人交往。
其次,教給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隻有擁有了社交能力,孩子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我們要教給孩子具體的社交技巧,讓孩子學會交友之道。我們可以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當時的場景,讓孩子學會交往。比如,當孩子想加入別人正在玩的遊戲時,可以對別人這樣說:“我能參加你們的遊戲嗎?”“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當別的小朋友搶孩子的玩具時,我們可以教孩子躲開“小霸王”以避免傷害,當孩子大一點兒,要教給孩子據理力爭,不要一味退縮,就可以教給孩子這樣說:“我正在玩,等我玩好了你再玩,好嗎?”或者說:“這次我讓給你,但是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玩玩具應該排隊。”這樣,就可以鼓勵孩子勇敢地結交到新的朋友,也能避免遭到人身傷害。
幫助孩子創設交往的情境,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鼓勵孩子多串門,或邀請一些小朋友來家裏玩。當家裏來了小客人,我們要讓孩子參與接待,不要凡事都衝在前麵,讓孩子失去了鍛煉交往能力的機會。
鼓勵、讚美孩子。當孩子有了積極正確的交往行為時,我們要充滿激情地讚美、鼓勵孩子,可以親親、抱抱、撫摸孩子,這不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更能讓孩子明白什麽行為是正確的,並一直繼續下去。
特別提醒:
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到了發展社交能力的黃金期。我們應該支持和鼓勵孩子去發展新朋友,切忌因為怕孩子受欺負而鼓勵孩子去搶別人的東西,或者用暴力的方式反擊。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創設情境,給孩子更多的自我表達機會
中國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毛病,小時候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每次一開口,就被大人擋回去說:“小孩子有耳無口,聽別人說就好。”但是父母忘記了“聽”是個被動曆程,“說”才是主動的組織。當心中有話要說出來時,我們動用到很多大腦區域,活化了很多神經元,遠比“聽”多了許多。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能夠把看的書講出來時,他就看懂了,那個知識就是他的了。
——洪蘭
強強3歲了,在家裏很活潑,甚至有些霸道;但在外麵別人跟他說話他都不敢抬頭,別的孩子搶他的東西他都不敢吭聲,就是比他小的孩子打他一下,他也不敢還手。到小區的遊樂中心,他見到其他的小朋友在那兒玩,他會拉著媽媽的手和他一起,才敢去和小朋友玩。
玥玥從2歲以後,就變得非常害羞。她的說話能力比一般的同齡人要好,在熟人麵前“劈裏啪啦”地說起來沒完;但見了不熟的人或者到了一個新環境,她從來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說“叔叔好!阿姨好!”之類的話。別人給她零食她也不接,媽媽幫她接過來,她非要等到回家了才肯打開吃。偶爾跟著爸爸去辦公室,她都會躲在爸爸懷裏不出來。
在網上見到一位媽媽的求助帖,她說:“女兒小班的這一學年已結束了,老師在對孩子的評價中說孩子不能很好地用已有的詞匯和句型表達自己的意願。可是據我觀察,孩子在家裏能很好地與家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意願,當遇到陌生的人或害怕交往的小朋友時才顯得不善於表達自己。在幼兒園的觀摩課上孩子回答老師的問題聲音很小,好像不敢說似的。女兒其實很活潑、開朗,也很喜歡與小朋友交往。隻是到了一定的場合,如與老師之間、陌生人之間才會顯得膽小,不敢表達自己的意願,不知如何使孩子能在任何情況下大膽地表達自己,希望專家給出一些建議。”
◎了解孩子為什麽不敢表達自我
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處於社交的萌芽階段,他們開始渴望與外界交流,如果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可能是由於他們的生活環境造成的。高樓林立、鋼筋水泥的城市,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冷漠,一個樓道住了多年誰都不認識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果我們不善交際,很少與外界接觸,不喜歡與陌生人交往,就很可能造成孩子長久獨居,逐漸形成孤僻性格,在陌生的環境就很難表達自我。
如果孩子在家裏很活潑,在幼兒園或到了外麵卻不愛說話,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家裏經常聽到父母的讚揚,或受到長輩嬌慣溺愛。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能夠自信地表達自我,犯了錯誤也不唯唯諾諾,有時甚至還會胡攪蠻纏。但他們一到陌生的環境或見到陌生人,就會感到自己不如同伴,自信心受到打擊,就難以表達自我了。
讓孩子在家裏很自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父母對孩子要求太嚴格,經常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做事。孩子的心智還沒有成熟,這樣的要求常會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對有強烈好奇心的孩子要求太嚴,常常告誡孩子這不準摸、那不準碰,甚至不準問,長久下來,孩子自我表達的和能力就喪失了。
◎創設情境,給孩子更多表達自我的機會
當然,有可能上麵的情形都不存在,那麽,問題就簡單了。孩子可能是暫時地出現這些情況,他們的可塑性很大,我們要對孩子的改變充滿希望。
我們不要過多地強化孩子的行為,比如我們不能經常在孩子麵前說他們不愛表達的事實,因為我們每一次提到,都是在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就會認為:“哦,我就是這樣子的。”長此下去,這樣的行為就會在孩子內心固化下來。如果孩子在不熟悉的環境或見了不熟悉的人害羞地躲起來,父母不要責怪他們“怎麽這麽不懂事”,而是順其自然地讓孩子體驗到對方的友好,等孩子心情放鬆後,自然就會變得大方起來。
我們要讓孩子享受到充足的自由和愛,讓他們放鬆地遊戲,自然地與人交往。同時我們可以用自身的行動去影響孩子,在孩子麵前以開放的心態表達自我。多鼓勵孩子的進步,強化孩子的優勢行為。在平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大聲講話,給家人講故事,也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見陌生人的角色扮演遊戲,以此來鍛煉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
作為父母,可能發現,孩子對於同齡夥伴不會排斥,他們很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比如孩子雖然有些膽怯,但他們還是主動地往孩子多的地方湊。父母可以在平時多邀請一些孩子的同齡小朋友來家裏玩。作為小主人,孩子就會表現得很大方,主動表達自我的要求和願望。
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到外麵去,孩子的視野開闊,知識豐富了,就會變得自信、開朗起來,一個自信的孩子是能夠勇於表達自我的。
特別提醒:
對於剛剛有社交的孩子來說,勇於表達自我是孩子社交的第一步。不能用寵愛和嬌慣讓孩子失去正常表達自我的能力。我們要為孩子製造一些機會,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別拿“旁邊的那個人”嚇唬孩子
嚇唬孩子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是很嚴重的。一位早教教育專家說:“不要讓孩子的心靈裝進恐懼、憂慮、悲傷、憎恨、憤怒和不滿,這些情緒和情感對孩子的神經十分有害,會引起身心虛弱,影響身體健康。”
——李麗《媽媽不可不知的育兒心理學》
一次,去朋友家串門,走到朋友家樓下,看到一位奶奶正在樓下追著孫子喂飯。那個小男孩3歲左右,虎頭虎腦的,很可愛,就是很調皮,見奶奶跑來,他比奶奶跑得還快,奶奶好不容易追上喂一口,小家夥就又跑了。奶奶年紀大了,又累又急,就嚇唬孫子說:“你再不好好吃飯,我就讓王爺爺把你抓起來,扔到很遠的地方去。”這個辦法很管用,小家夥馬上就跑過來,然後臉上帶著害怕的神情,對奶奶說:“奶奶,我好好吃飯。”
曾聽一位母親講過這樣一件事:
女兒有一天不聽話,我告訴她:“你再不聽話,我就讓隔壁的李伯伯把你抓走!李伯伯專門抓不聽話的小孩。”因為老李長著滿臉絡腮胡子,孩子見了他有些怕。孩子聽到我的這些話,就會老實一會兒。
有一次,隔壁的老李來家裏借東西。進了門,老李要抱抱孩子,女兒嚇得一個勁兒地往我身後躲。我讓她喊“李伯伯好”,她死死拽著我的衣角就是不叫。我有些不好意思,等老李走了以後,我一看女兒,竟然一臉的汗。這天晚上,孩子在半夜裏還好幾次被噩夢驚醒,一邊哭一邊喊:“別抓我!別抓我!”
我們小時候也經常被大人嚇唬“你不聽話,就讓瘋子把你抓了去”“你再鬧,把你賣給街邊收破爛的”之類的話。所以,到現在,我們遇到某些人還會繞著走。我們都很納悶,上一輩不都是這樣管教孩子的嗎?現在的孩子怎麽啦?
◎了解為什麽嚇唬孩子的招數很“靈驗”
我們很多做父母的總會遇到孩子不聽話或者無理取鬧的時候,無論我們怎麽哄,怎麽講道理都不起作用。這時候,我們通常會用上例中媽媽的方法來嚇唬孩子:“看到旁邊那個人了嗎?你再不聽話,他就會來抓你。”這樣,孩子聽了就會害怕,便會停止他們的吵鬧,乖乖聽話。為什麽這個方法會這麽靈驗呢?
每一個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幾年,都是脆弱的,他們都要經曆一係列的考驗才能逐漸長大。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思維還不發達,辨別能力差,有時很難分清現實和想象。他們的頭腦中充滿了幻想,對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分界不是很明顯。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原本就有一些充滿危險的畫麵,比如怕黑,怕野獸,怕雷電,這些恐懼來自人類的集體潛意識。當父母用語言或誇大事實的方式來嚇唬孩子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會創造出不好的形象或製造與父母分離的場麵,把這些當成事實,並在心裏產生巨大的恐懼。因為害怕這些形象,害怕與父母的分離,也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讓孩子聽從父母的管教。
在孩子的意識裏,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他們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所以當父母說出“讓那個人把你抓走”之類嚇唬孩子的話的時候,孩子的恐懼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就像我們前麵提到的第二個例子一樣,孩子不隻會半夜驚醒,說夢話,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孩子罹患恐懼症。
◎拿“旁邊的那個人”嚇唬孩子的副作用
父母如果長期嚇唬孩子,會引起孩子的焦慮、恐懼。在孩子開始向外界探索的時候,我們的嚇唬會束縛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顧慮重重。他們會因為恐懼而變得敏感、膽怯、刻板、不懂得變通、對周圍環境沒有安全感,或是用暴力來掩蓋自己脆弱的內心,排斥與人接觸、交往,處處有防備之心。孩子對很多事物的認識都是模糊不清的,父母一味地嚇唬,也許會使孩子喪失好奇心,抹殺他們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