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渴望交朋友,社交與情感的黃金期 (1)
尊重和關愛孩子假想中的朋友
和一個想象中的玩伴玩耍,可以使孩子不斷嚐試使用新學會的語言和社會技巧,這是一種用來減輕孩子內心孤獨感受的好辦法。而且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的交往中,他一會兒要扮演那個朋友,一會兒又要做回自己,通過兩個角色之間不斷地扮演和轉換,孩子最終會鞏固他心靈中的不同方麵,形成較為穩定的個性。
——《現代育兒報》
兜兜媽媽準備好了晚飯,一家人準備吃飯了。媽媽端完最後一盤菜準備坐在兜兜旁邊的椅子上,兜兜突然大叫一聲:“不要坐在毛毛身上!”媽媽趕緊起身,兜兜接著說:“媽媽,讓毛毛和我們一起吃飯好嗎?它也餓了。”媽媽這才發現椅子上躺著一隻小毛毛熊。
3歲半的林林最近幾天總是告訴他的爸爸媽媽,他新交了一個叫“小蜜蜂”的朋友。他總是提醒爸爸媽媽不要踩到他的小蜜蜂朋友,不要不小心把他的朋友關到大門外。甚至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候,林林也特意給小蜜蜂準備一個座位,還把他的玩具碗筷擺上。吃飯的時候,林林會告訴爸爸媽媽小蜜蜂喜歡吃什麽。爸爸媽媽很擔心,怕有蜜蜂蟄到孩子,後來慢慢發現,林林的朋友是一隻很像蜜蜂的小飛蟲。
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有些孩子會假想出一個或幾個小夥伴,這些夥伴可能是一個布娃娃、一隻小動物、一個小枕頭。他們會和這些小夥伴說話、玩耍,喂它吃飯,給它打針吃藥,這些朋友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陪著他們。孩子也會帶著自己的假想朋友參加各種活動。他們會要求父母像接納真人朋友那樣接納他的假想朋友。
我們很多父母都會感到擔憂,我們的孩子怎麽無中生有地製造了一些假想的朋友呢?難道孩子分不清現實的人和虛幻的人嗎?孩子怎麽會對著空氣說話?這是一種病態嗎?
◎了解孩子為什麽會有假想的朋友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聽見孩子在小聲地嘟囔著什麽,似乎在對誰說話,有的孩子還會給這個並不存在的夥伴留出吃飯睡覺的位置,這種由孩子想象出來的夥伴就是所謂的“假想夥伴”。
孩子為什麽會有假想朋友呢?
由於在現實交往中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孩子就可能會創造出自己假想出來的夥伴。有國外的專家調查發現,有想象夥伴的兒童多數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而且與不具有想象夥伴的兒童相比,朋友數量和每天與朋友、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時間都相對較少。兒童愛玩的天性使得他們迫切需要一個玩伴,因此出現了假想夥伴。在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讓孩子失去了生活中的玩伴,很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
也可能由於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到比較多的不良情緒。曾經有心理專家對具有假想夥伴的兒童進行特殊係統評估後發現,具有想象夥伴的兒童在生活中較多地體驗到不良情緒,更容易經曆挫折和失敗。因而每當生活中出現一些強烈的情感體驗時,如孩子感到委屈、害怕、不安、孤單或者無助的時候,也就是他開始尋找和創造那個假想夥伴的時候了,孩子往往會對這樣一個夥伴產生特殊的情感依賴。
有假想的朋友對孩子來說是正常的、健康的,不會影響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成長。孩子創造出的假想朋友不僅是孩子理想的玩伴,同時還是孩子的發泄對象、保護神、陪伴者,而且孩子在與假想朋友的交往中,一會兒扮演自己,一會兒又扮演朋友,通過角色之間的扮演和轉換,孩子就能學會現實中的各種技能,最終鞏固孩子心靈中的不同方麵,形成較為穩定的個性。
◎尊重和關愛孩子假想中的朋友
當孩子有了假想朋友,我們該怎麽辦呢?是斥責幹涉,還是尊重理解,並和孩子一起關愛他的假想朋友呢?明智的父母一定會選擇第二種。
即使尊重關愛孩子假想的朋友,我們也要做得適度。
如果孩子邀請我們參與,我們適當扮演一個角色也是可以的,但不可過分熱情主動地參與其中,那樣可能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失去了對假想朋友的控製。給予孩子假想朋友適度的關愛,否則有可能讓孩子難以分清現實和想象。
我們要恰當地對待孩子看似“不合理”的要求,比如我們上麵提到的例子中,兜兜不讓媽媽坐在“毛毛”身上,還讓媽媽允許他的朋友吃飯,孩子的這些做法我們都可以尊重。但如果家裏人多,媽媽騰了地方就得站著吃飯,這時就得告訴孩子:“我知道毛毛餓了也需要吃飯,但咱們家人多,已經沒地方坐了,它必須坐別的地方。”
特別提醒:
3歲左右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假想朋友,是因為他們有了人際交往的,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做法。另外,我們要反省自己是否忽略了孩子,應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幫助孩子尋找現實中的朋友,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引導協作遊戲,但要掌握時間
“遊戲是兒童知識的源泉,也是兒童成長中的朋友。”同時,遊戲是幼兒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所以孩子們在成長中不能沒有遊戲的陪伴。遊戲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下一代的優秀小公民,父母和兒童教育工作者利用遊戲啟迪孩子,用有趣的遊戲同他們快樂地玩耍,在不知不覺和循序漸進中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區慕潔《百萬智測:3~6歲親子教學遊戲》
蕊蕊3歲半了,她在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特別喜歡要求別人按照她的意思去做。如果別的小朋友不合作,她就一遍遍地說,別人要是不同意,她就表現得很生氣。媽媽要是在旁邊,她就會鬧得更厲害。媽媽總是給她講道理,告訴她要和小朋友合作,玩是為了高興,不是為了生氣,她答應得好好的,可一轉臉就忘了。
優優是一個2歲零10個月的男孩,他各個方麵的發育都非常好,就是和同齡的小朋友玩不到一塊兒。即使在一起玩一會兒,也會因為兩個人同玩一個玩具而爭搶、打鬧。一次,鄰居小弟弟來他家玩,剛好好玩了幾分鍾,就因為爭搶一輛玩具汽車而鬧得不歡而散。
對於蕊蕊和優優這樣的孩子,父母很是苦惱:為什麽孩子不會好好玩呢?
◎了解孩子為什麽不能協作遊戲
我們要懂得孩子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否則,過多的指責和批評就會壓抑孩子的天性,拖孩子成長的後腿。美國學者帕頓從兒童社會行為發展的角度,把遊戲分為以下六種:
①無所用心的偶然行為。主要指幼兒對突然發生的行為感興趣,擺弄身體,爬上爬下,到處亂轉;②旁觀行為。看別人玩,聽別人說,向別人提問題,自己不參與其他兒童的遊戲,但對所發生的事情心中有數;③獨自遊戲。一個人玩玩具,不管別人做什麽,隻關注自己的活動,沒有做出與其他幼兒接近的表現,一個人樂在其中;④平行遊戲。仍然是獨自玩,但是玩的玩具和周圍的兒童的玩具類似,在同伴的旁邊玩,而不是和同伴一起玩;⑤聯合遊戲。和其他幼兒一起玩,但隻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興趣還是以自我為中心,對集體不感興趣;⑥合作遊戲。以集體共同目標為中心,在遊戲中相互合作並努力達到目標,有明確的分工、合作和規則意識。
一般情況下,2歲左右的孩子以獨立遊戲、平行遊戲為主,出現一些聯合遊戲的行為;三四歲左右的幼兒主要以平行遊戲和聯合遊戲為主,表現出一些合作遊戲的行為。當然,其他遊戲方式在很多情況下是同時存在的。
很多父母會這樣教訓他們的孩子:“你都這麽大了,還不知道讓著弟弟妹妹。”我們以為,三四歲的孩子應該懂得和別人一起玩。可是,我們真的高估了孩子,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到了三四歲,就突然能變得很大度,懂得謙讓;他們為了和小朋友一起玩就必須先學會協作。這個時期的孩子更多的是以自己的興趣為中心,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所以會有玩不到一起的狀況。
當然,家裏嬌生慣養導致自我意識比較強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學不會與人合作,那麽他將注定一生孤獨無伴。
◎引導協作遊戲,但要掌握時間
與人合作的孩子將會在以後獲得更大的成功。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從聯合遊戲過渡到合作遊戲,我們有必要引導孩子協作遊戲。
這樣的遊戲可以在家裏,孩子和媽媽一起來練習,但要注意掌握時間,因為3歲左右的孩子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他們會因為對一件事情感興趣而不能控製自己。所以,在玩之前先要和孩子“約法三章”:玩到幾點,或長指針指到哪個數字的時候,最好不說“玩到9點”。
如果想鍛煉孩子的身體,我們就可以采用一些體育類的遊戲。比如一起滾球、扔球;自己做袋鼠媽媽,他做袋鼠寶寶,一起靠著往前跳;手拉手做拉鋸遊戲等。
我們還可以把結構與社會相結合,培養孩子的協作能力,比如搭城堡。準備許多各種各樣的小紙盒,媽媽提前用大小不等的蛋糕盒子搭成一個3層的台子,然後給孩子提供膠水、彩色紙、顏料、膠帶等工具,讓孩子搭城堡上的各種房子。不要限製寶寶是怎樣搭的。
還可以讓孩子玩一些搭積木、拚圖等需要協作的活動,或者玩一些適合兒童的趣味體育活動。
不管在家裏還是外麵,我們都可以引導孩子參與更多的協作遊戲,並提前提醒孩子注意時間。這樣,就會促進孩子與人協作的社會性發展,讓他成為一個具有優秀社交能力的孩子。
特別提醒:
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學習與人交往,但他們還沒有從聯合遊戲中過渡過來。父母切記不可指責孩子自私,要多加引導和鼓勵,通過和孩子一起做協作遊戲,幫助他們盡快學會合作。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等待。
支持和鼓勵孩子自己去發展新朋友
當孩子遇到交往中的問題時,鼓勵孩子與對方交朋友,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事情的現狀,而不是讓孩子能忍則忍或以牙還牙。
——崔華芳《做最成功的父母:賞識孩子的55個細節》
早上起來,彤彤磨磨蹭蹭,終於在媽媽的催促下收拾好了。媽媽要送彤彤去幼兒園,她又哭著喊著不願去:“我不去幼兒園,幼兒園裏沒人和我玩兒!”
歡歡和妮妮在思思家玩,她們一起在書房裏聽音樂跳舞。歡歡和思思手拉手模仿電視裏跳交誼舞的樣子跳了起來。她們倆一會兒左,一會兒右,歡歡還圍著思思轉圈,跳得開心極了。等她們跳累了,一看,沒有了妮妮,她們趕緊去找,原來妮妮自己躲在衛生間裏,偷偷地哭呢。她是感覺受了冷落,一個人在衛生間委屈生氣。
幼兒園裏,小朋友在玩自己的玩具,濤濤跑過去就搶。他先搶了恒恒的皮球,玩了一會兒就扔了。接著又搶了貝貝的毽子,貝貝想奪回來,他就把毽子扔上扔下,急得貝貝大哭起來。慢慢地,濤濤走到哪兒,小朋友都躲著他。
很多媽媽非常苦惱,因為她們的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都像打仗一樣。因為孩子在幼兒園沒有交到新朋友,他們會感到非常傷心,看上去也非常可憐。即使孩子去了幼兒園,也會很孤獨地躲在角落裏,不主動和小朋友交往。
“孩子難道出了什麽問題嗎?”媽媽很擔心。
◎了解孩子為什麽沒有朋友
孩子沒有朋友,首先要從父母身上找原因,這往往與家庭教育有關。父母足夠的愛會讓孩子心裏充滿陽光,孩子內心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就是堅強的、開放的,會主動地與人交往,並發展新朋友,在陌生的環境也不會感到羞怯、緊張。但如果我們本身不善於與人交往,或者夫妻之間相處不和諧,經常吵架,或者孩子經常遭到父母的批評指責,孩子就會感到外界是不安全的,與人交往的時候就會退縮、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