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凡事對著幹,自我意識的塑造期 (5)

也就是說,越是反抗性強的孩子,他們在將來越是能發展成人格健全的人。反之,反抗弱或者沒有反抗的孩子發展成平庸人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根據埃裏克森的觀點,兒童在2歲到三四歲期間,正麵臨“自主對羞怯、懷疑”的心理和社會危機。一方麵,這個階段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發展,對很多事情開始不願意接受大人的支配和控製,喜歡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以試驗或顯示自己控製環境的能力,從而產生自主感;另一方麵,兒童又本能地覺得依賴過多而感到羞怯,同時擔心超出自身和環境的範圍,自身受到威脅,由此而感到疑慮。所以,兩三歲的孩子所反映出來的“我不要”或“我就要”,其實是一種自我意願的表達和企圖獨立自主的探索。通過這個過程,兒童可以在獨立行動中體驗到愉快、成功的經驗,形成自信心。反之,可能就會對其能力感到懷疑或羞怯,產生自卑的心理。

◎用什麽心態對待反抗性強的孩子

我們應該以身作則,切記不要發脾氣。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很多時候,孩子的壞脾氣是從爸爸媽媽那裏學來的。我們要從心裏接受“越是自我意識強的孩子反抗性越強”的觀念,萬不可用“以暴製暴”的方式對付孩子,如果那樣,孩子就不能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而是用攻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願,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做好榜樣,教給孩子正確應對的方式。

我們要無條件地尊重、接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為一個人應該享有的維護自我的權利,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如果想讓孩子怎麽做,就用商量的口氣讓孩子做出選擇,讓他們充分體驗到自己做主的感覺,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對於反抗比較強烈的孩子,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急躁,即使孩子做了超出我們忍耐度的事情,我們也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然後再想辦法引導孩子。

特別提醒:

自我意識越強的孩子反抗性越強,將來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也越強。我們隻需要給自己和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等孩子慢慢長大。

孩子能堅定地堅持自己的想法未必是壞事

成人與孩子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孩子的思維與成人的思維存在質的不同。孩子有自己的思維習慣、方式、邏輯,當成人以自己的思維方法做出結論,而以自己的標準來訓斥孩子,這是不尊重孩子,扼殺孩子天性的愚蠢做法。

——皮亞傑

經常有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不聽話,為了一件小事非堅持到底不可,有時候甚至哭鬧一個多小時,最後非要父母妥協才罷休。

很多媽媽在網上發帖求助,訴說自己3歲的孩子脾氣擰,不管是好事壞事非要依他不可,不然就大聲哭鬧。

一次,我去幼兒園作調查,一位幼兒園老師向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個叫星星的小朋友,一天早晨來找老師,他看起來很委屈,眼裏含著淚。在星星斷斷續續的講述中,老師明白了,早晨出門的時候,他要戴紅色的帽子,媽媽非要他戴藍色的帽子,結果倔強的星星和媽媽大鬧一場。因為力氣小,星星終於沒有擰過媽媽,帶著藍色的帽子來到幼兒園。這位老師說:“在大人眼裏根本不值一提的事情,在孩子眼裏卻是大問題。大人可能想得很周全,衣服顏色要搭配,天氣不好等原因都考慮進去,可就是忽視了孩子的想法。”

◎了解孩子為什麽喜歡堅持自己的想法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進入“第一反抗期”,過去老實乖巧的孩子,逐漸變得任性、脾氣擰、愛反抗。其實,孩子不是沒有道理地反抗,他們是在堅持自己的主張,如果孩子的主張能夠實現,對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確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隻要我們經過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在很多小事上一直在堅持自己的想法,比如自己穿鞋,不要大人幫;自己吃飯,不要大人喂;自己走路,不要大人抱;自己玩的時候不要大人打擾;自己的東西保護得嚴嚴實實;等等。語言表達能力好的孩子會說“我自己穿鞋”“我自己吃飯”“我自己走”“這是我的”等,而表達能力欠佳的孩子會說“不要”“自己做”來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想法。

孩子到了2歲以後,會進入情感發展時期,他們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具有獨立作選擇不願意被幹涉的衝動。他們的語言發展還不完善,隻會把喜怒哀樂用行動表達出來,經常違拗大人自己做主,比如天冷了還要穿裙子,出門不要戴帽子,大熱天要穿厚衣服,不吃媽媽辛苦做的飯菜,等等。

◎孩子堅定地堅持自己的想法未必是壞事

我們前麵已經多次提到,自我意識強的孩子將來有很大機會發展成有主見、獨立性強的人。孩子堅定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就是自我意識在支配孩子的思想和行為。

信息產業的執行官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者李開複博士曾經有一段很難忘的經曆。

李開複博士開始做博士論文時,選題與導師的意見不一致,他發現導師讓他用專家係統做語音識別是行不通的,於是他鼓足勇氣向導師說明情況。導師給他的回答讓他銘記一生,導師說:“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如果我們做父母的能像李開複的導師那樣,允許並培養孩子從不同的觀點去看問題,摒棄那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一定會培養出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將這種能力變成一種習慣,從而受益終生。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堅定地堅持自己的想法未必是壞事,也有可能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李開複”。

對待孩子的堅持,我們要端正態度。

有專家說,中國家庭有“雙重標準”。

當我們大人堅持自己觀點的時候,我們將這叫“個性”“有主見”;當一個孩子堅持自己想法的時候,我們管這叫“不聽話”“任性”。當我們大人生氣了,可以打罵孩子;當孩子生氣了,可能會被大人打罵一頓。我們總是習慣用大人的思維和標準來要求孩子,往往容易誤會孩子。

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麽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麽辦?”小朋友想了想說:“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係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

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孩子,沒想到,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使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你為什麽要這麽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的真摯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所以,我們要耐心、平和地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不要著急地下結論,不要急著訓斥、打罵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比如上麵的例子中孩子要戴藍色的帽子,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尊重孩子的想法。這樣,孩子的自我需求得到滿足,就能產生足夠的自信對周圍的一切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特別提醒:

對兩三歲的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要一味地與之爭執,想讓他們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我們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內心和思維方式,引導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會培養出一個有主見、獨立性強的孩子。

誇獎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學會誇獎孩子,沒有誇獎就沒有教育。

——陶行知

3歲的剛剛長得胖乎乎的,平時他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小朋友和老師一起玩老鷹抓小雞的遊戲,他也隻是站在一邊看著。他不僅在幼兒園沉默寡言,回到家也不愛說不愛動。原來剛剛說話晚,和小朋友比起來,他說話也不清楚,有時著急了還結巴,而且因為長得胖,小朋友常常笑話他,不叫他剛剛,管他叫“笨笨”。剛剛覺得自己又胖又笨,非常自卑,性格越來越孤僻。

依依是一個愛哭的3歲女孩,遇到一點兒事情都會大哭。在幼兒園裏,小朋友叫她“愛哭鬼”。後來,依依說什麽也不上幼兒園了,一提上幼兒園就又大哭起來。

媽媽很是擔心,孩子怎麽會變得這麽脆弱了?

◎了解孩子為什麽會脆弱、退縮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通過試驗提出了“鏡像自我”理論。他認為,每個人對自己的意識是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根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而發展起來的,這個過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進行著。庫利將之形象地比喻為:將他人看做一麵鏡子,從這麵鏡子中可以照出我們自己的樣子,而我們從鏡子中看到的那個樣子就構成了我們的自我。

3歲左右的孩子是自我意識形成的時期,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最容易受他人評價的影響。就像我們上麵提到的兩個例子,剛剛和依依就是因為別的小朋友對自己的不良評價而變得孤僻、膽怯,害怕與人交往的。

因為一個人在幼小的成長階段形成的自我認識和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生活、學習、事業、婚姻、家庭和社會等各方麵的發展。因此,如果一直發展下去,對於自我意識萌芽狀態的孩子是非常不利的。

◎誇獎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日本有一兒童教育學家的一項研究曾引起許多教育人士關注。研究表明,孩子經常受到家長誇獎和很少受到家長誇獎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後者要高5倍。

3歲左右的孩子處於情感發展時期,他們逐漸培養起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渴望通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擁有掌控環境的能力;同時他們又對自己的行動不夠自信。這時候,如果我們在孩子應用這些技能時給予積極的評價,適當地誇獎孩子,孩子的自我意識就會大大增強,自信心也會隨之提高。

3歲孩子的自尊心也開始發展,他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展示自己,比如自己吃飯、替媽媽做事,希望通過這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表揚。孩子受到表揚後會非常高興,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激發,行動力就會顯著增強,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感覺,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如何誇獎孩子才恰當

誇獎也會有負麵影響,如果我們隻是一味地、籠統地誇獎“你真厲害”“你真棒”“你真聰明”,就會讓思維還不成熟的孩子形成一種錯覺,認為自己做什麽都很厲害,是無所不能的。等孩子長大,慢慢進入小學、中學、大學和社會中,就會常常產生挫敗感;也容易讓孩子過分依賴外界的讚美,長大後他也努力爭取博得別人的誇獎,一旦得不到就無法接受,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

那麽,怎麽誇獎才恰當呢?

誇獎要注意時間,隻誇第一次。比如,我們下班回來,孩子第一次為我們拿拖鞋,就應該認真地誇獎。以後孩子再拿拖鞋,我們隻說聲“謝謝”就足夠了。當孩子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我們不必誇獎,因為他們本身就有強烈的內在動機,過多的誇獎反而會削弱他們的內在動機。

誇獎時要把事情描述出來,不要過多評價。比如,孩子幫我們做了家務,我們就可以這樣誇孩子:“你擺好了筷子,拿了碗,拉好了凳子,你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媽媽很高興。”這樣的誇獎會讓孩子關注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隻是放在別人的評價上,同時體驗到做事的成功感,這就促進了孩子對自我的認識和積極評價。

誇獎孩子時以鼓勵為主,還要指出孩子努力的方向。誇獎重在結果,鼓勵重在過程,而且鼓勵要為孩子指出未來努力的方向。比如,迪迪喜歡畫畫,拿著畫好的畫給媽媽看,媽媽鼓勵他說:“迪迪畫的整體結構很好,下次如果多用幾種顏色,就不一樣了。”孩子得到了誇獎,還知道了下次多用幾種顏色,這比直接指出缺點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特別提醒:

能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的誇獎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誇獎孩子要做到:誇具體不誇表麵;誇過程不誇結果;誇努力不誇聰明;誇事實不誇人格。誇獎要恰如其分,不是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