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凡事對著幹,自我意識的塑造期 (4)

過春節的時候,3歲的逗逗得到一個玩具汽車,他非常喜歡,整天愛不釋手。一天晚飯後,媽媽發現逗逗正在擺弄他的玩具汽車,和平常不同的是,這次逗逗正在拆汽車,媽媽立即上去阻止他:“還沒玩幾天,別拆壞了!”逗逗嘴裏應著,手裏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媽媽一見,伸手要拿走玩具汽車,逗逗大哭,和媽媽搶起來,還把汽車往地上摔。媽媽氣壞了,拉過逗逗照著屁股打下去……

丹丹再有一個月就3歲了,有一天吃飯的時候,她不僅一口沒吃,還將飯菜嚼幾口吐得到處都是,弄得桌子上、地上、衣服上、手上一塌糊塗。爸爸警告了她好幾次都不管用,最後忍無可忍,把丹丹拽到洗手間,不顧她的哭鬧給她換下了吃飯的圍嘴,對她吼道:“以後不想吃飯就不要吃!”

中國有句俗話說:兩三歲的孩子,連狗都嫌。當孩子從一個乖乖躺著的“小天使”變成了一個任性的“小魔頭”,開始不聽大人的話,開始搗亂、破壞東西,時不時地撅著嘴喊出“不”……他們這些“惡劣”的行為考驗著我們的容忍度,經常為一點點小事和孩子“大戰”一場幾乎成了家常便飯。每次發火之後,我們都很心疼後悔,我們也懂得“衝動是魔鬼”,但每次事到臨頭都控製不住要發火。

◎了解孩子愛“較勁”背後的原因

孩子從小到大,要經曆好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兩三歲之後,隨著孩子自由行走和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也有了很大發展,他們開始嚐試去自己獲得經驗,嚐試用自己的動作和力量達到一定的效果。因為孩子的獨立行動有明顯發展,這個時期的孩子什麽事情都想自己做,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強烈地渴望學習新的東西以了解他們所處的世界,在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時,他們很討厭成人的幹涉和幫助。對於大人的阻止,他們會做出反抗的舉動。比如第一個例子中逗逗就是在反抗媽媽的幹涉,他寧願摔壞自己心愛的玩具也要維護自我不受侵犯。

◎了解大人為什麽愛和孩子“較勁”

由於2歲多的孩子表達能力有限,他們對於自己的感覺很難用語言表述出來,有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任性可能因為自身不舒服。比如第二個例子中的丹丹,她之所以把飯吐出來,是因為前兩天感冒了,嗓子痛,因咽不下飯才吐出來。而我們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猜測去想問題,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標準來要求孩子,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也有這樣的情況:孩子平時一些表現並沒有讓我們發火,但有一天,我們正好身體不舒服,或是挨了上級的批評,或者剛在單位和同事鬧了矛盾,或者早上上班遇到堵車,直到下午回來氣都不順,或者工作上的事情讓自己心煩。這時候,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就會成為我們發泄的導火索,而孩子自然也就成了“替罪的羔羊”。

◎怎樣才能不和“反抗期”的孩子較勁

孩子對大人的情緒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因為孩子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他們還弄不清楚大人為什麽發火,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麽。那麽,想想看,我們發火又能起到什麽作用呢?

在對孩子發完火之後,我們都會後悔不已,對孩子道歉,或者對著博客“懺悔”,我們很擔心孩子會記恨我們,更擔心孩子學會我們的應對模式。那麽,我們就要未雨綢繆,盡量讓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不和“反抗期”的孩子較勁。

孩子自我意識強,脾氣很倔。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善於利用孩子性格中的積極因素,揚長避短。比如,孩子喜歡拆卸玩具,我們用嚴厲責罵的手段很難阻止他。我們要了解孩子是由於什麽原因拆卸玩具,是好奇心強還是其他的原因。然後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拆,再一起裝,為孩子做一個良好的示範,不僅不會有衝突,還能教給孩子科學知識。

如果孩子遇到問題時任性、發脾氣,我們要接納孩子的壞情緒,等他發泄完了,我們再引導他解決問題。比如孩子為一直搭不好積木而發脾氣,等孩子平靜下來,我們和孩子一起參與,對孩子不斷進行鼓勵,孩子的自信心被激發起來,就能克服急躁、任性的不良個性了。

如果您的孩子出現了同丹丹一樣的問題,一定要弄清原因,不能盲目發脾氣,錯怪孩子,以免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特別提醒:

衝動是魔鬼,因為憤怒是雙方的,我們接受信息和理解信息都會變得偏頗。麵對孩子,我們首先要處理自己的情緒,然後再調節孩子的情緒。別跟孩子“較勁”,讓我們的家庭關係更和諧,讓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

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為什麽要反抗

頑皮的男孩好,頑皮的女孩好。其實每一個孩子雖然頑皮,但都有其可愛的一麵。就算是平時調皮得讓你有些頭疼的孩子,有時也會讓你對他刮目相看。

——冰心

在一個心理論壇裏,一位媽媽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

孩子還不會走的時候,比較乖。到了兩三歲,就開始不聽話,大人說什麽,他都說“不”。比如,最讓我們撓頭的是他不好好吃飯,一會兒要自己拿勺子吃,一會兒又要大人喂著吃。要是管管他,他就很強烈地反抗。請問,為什麽孩子到了這個時候就會與大人“對抗”呢?

我們做父母的通常都有這樣的發現:家裏突然就有了一個喜歡與我們對著幹的小人兒,3歲左右的小孩,挺著小胸脯,撅著小嘴巴,大聲地說著“不”,既倔強又驕傲地站在那裏,捍衛著他們自己願意去做的芝麻小事。他們執拗地堅持著,大人一點點的幹涉都會被認為是侵犯,有時候甚至用踢人、打人的方式維護著自己的“權益”。

這個讓我們哭笑不得的小人兒就是我們家裏的“造反派”,針對“造反派”的種種“惡劣”表現,我們通常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收起最後一點兒耐心,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當然也不示弱,雖然個子比我們小好幾倍,但依然不屈不撓,進行著“殊死”反抗。

這樣的場景隔幾天就會上演一次,為什麽會如此頻繁上演呢?

◎了解孩子為什麽會反抗

孩子反抗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上麵提到的,3歲的孩子身體活動能力已經較強,他們願意擴大活動的範圍,在好奇心驅使下,他們不斷嚐試獨立完成新的任務,如果這時候遭遇阻礙,他們就要無畏地進行反抗。

其次,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3歲的孩子已經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我”想做的,哪些是讓“我”做的。因此,他們很頑強地表達自己的意誌,但這種表現往往違背大人製定的規範,孩子體驗到巨大的挫敗感,就會產生反抗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3歲孩子心智發育還不成熟,他們的情緒控製能力還比較弱。他們一旦感到自己的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用很直接的方式,比如哭鬧,甚至攻擊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們大人往往就認為孩子是故意作對。其實,他們隻是忠於自己的想法,並不是針對某個人,但如果他反抗的那個人是平時對他言聽計從的人,他的反抗自然會加重。兩三歲的孩子思維水平還不高,也不夠靈活,他們的做法常常讓我們覺得“死心眼”,再加上他們的時間觀念不強,做事情的忍耐度不高,凡是想做的就想立刻去完成,達不到目的就會導致孩子的反抗。

◎換個角度看“反抗”

任何事情都會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麵的意義。我們要換個角度,看到孩子“反抗”背後的積極意義。

首先,我們要明白,家有“造反派”是很正常的。3歲左右的孩子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而這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如果3歲左右的孩子不出現反抗期反而是不正常的。曾有專家作過這樣的研究:將2~5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的幼兒在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隻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因此,專家認為,反抗行為有時候意味著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幹預也不受支配,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值得父母重視。若一味要求孩子服從你,那麽他的判斷力自然就難以發展。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我們要突破傳統的束縛,勇敢地接納和理解孩子,容許他們有反對我們的做法。當孩子出現反抗行為之後,我們在內心要告訴自己:孩子的反抗隻是表達他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已。這時候我們就會放下所謂的權威和虛榮,接納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了。因此,對於孩子頗讓我們撓頭的“反抗期”,我們的教養和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將來的人格品質的養成。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尊重、理解孩子。對孩子的行為不橫加幹涉;不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說話,給孩子提出良好的建議,並讓他們作出選擇,讓他們有做主的機會。隻有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才不會和我們反抗到底。另外,要相信孩子,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適當滿足。隻要孩子願意自己去做而他的能力又允許的話,我們一定要讓孩子親自去嚐試。隻要他們提出的要求不超越我們的原則,就盡力去滿足他。比如,孩子要洗碗,雖然我們知道孩子洗不幹淨,也要交給他做,當然必要的時候可以做一些提醒和示範。

特別提醒:

對兩三歲的孩子來說,“我自己”“我不”是他們獨立的宣言。我們要順勢而為,但不要過分嬌慣孩子,要心平氣和地和他們交談,對於他們不合理的要求,要設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如果勸說無效,我們就要明確我們的態度,告訴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再鬧也不會達到目的。

自我意識越強的孩子反抗性越強

人格發展到第二階段(2~4歲),兒童會麵臨自主感對羞怯或疑慮的心理社會危機。這個時期的發展任務是活的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意誌的實現。這時兒童想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和看管他的人承認並允許他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兒童就覺得自己有一種控製能力或影響環境的能力,就會出現一種自主感;反之,如果大人不耐煩或過分溺愛而幹預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或對兒童意外出現的事情采取粗暴的態度,孩子就會產生一種羞恥感,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

——埃裏克森《人格心理學導論》

一位媽媽在網上求助:

我女兒2歲零9個月了,聰明可愛。我發現她是個急性子,幹什麽事不立刻達到她的目的就大發脾氣,而且脾氣特別擰,從來聽不進大人的勸,自己特別有主意,就愛跟大人唱反調。大人教她怎麽做她從來不聽,要是急了或哭鬧的時候更是聽不進,最後非逼得大人妥協不可。而且她哭鬧起來沒完沒了,本來轉移了注意力,可一想起來就又哭個沒完。真愁死了!

這位媽媽的遭遇可不是偶然,很多3歲寶寶的媽媽大都在經曆相似的事情,有相似的苦惱。3歲左右的孩子每周發一次至兩次脾氣是常有的事,有的孩子甚至達到每天幾次,真是每天一小哭,隔天一大哭,搞得爸爸媽媽都亂了方寸。有時孩子自己在家還好些,家裏要是來了客人或去別人家做客,他們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稍不如意就大鬧一場,搞得大人一點兒麵子都沒有。媽媽都不敢帶孩子去公共場合,要是孩子鬧起來,甚至會造成“交通堵塞”。這話說起來似乎有些嚴重,其實,媽媽的心裏對孩子的反抗行為深有體會,有的媽媽甚至都後悔生出這樣一個“小魔頭”。這些媽媽非常羨慕那些乖巧聽話孩子的媽媽,她們都非常疑惑:怎麽人家的孩子就不哭不鬧,那麽聽話呢?

◎自我意識越強的孩子反抗性越強

孩子出現強烈的反抗,這不僅不是壞事,而且對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

美國心理學家利伯特曾做過一項心理實驗,在3~5歲的兒童中挑選100名反抗性強和100名幾乎沒有什麽反抗行為的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在反抗性強的100名兒童中,有80多人在生活中表現得有主見,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強,意誌力頑強;而在另外100名兒童中,僅有25名孩子具有這些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