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凡事對著幹,自我意識的塑造期 (3)

父親說:“你喝完了牛奶,可以在我杯子裏喝一口飲料。”我們可以看到其中隱含的選擇:你可以選擇喝完牛奶,然後喝一點兒飲料;你也可以選擇不喝完牛奶,但沒有飲料喝。孩子很自然地選擇了喝完牛奶,避免了父母在客人麵前的尷尬。

我們還可以在很多方麵給孩子提出建議,讓孩子作選擇。比如,孩子不愛吃早餐,我們就在早餐前問他:“今天早餐是喝牛奶,還是豆漿?”再如,我們要帶孩子出門,他在看書,我們就讓他作選擇:“你是回來再讀,還是把書帶到車上去讀?”又如,孩子去商場買玩具,可以讓他選擇:“給你50塊錢,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玩具。”

無論多小的選擇,都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讓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掌控一些事情。

特別提醒:

我們在為孩子提建議的時候,語言要簡單、具體,讓孩子理解我們所提供的選擇條件,要與孩子的愛好和能力相匹配。如果我們想讓孩子的選擇符合我們的意願,就把這個選項放到最後。

引導孩子正確麵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幼兒在開始時還無法將自己的情緒用認知和語言表達出來,他們可以用的表達方式就是哭,即用來告訴照顧者發生了什麽,也調節了幼兒自己的內在。隨著認知和其他生命部分的成長和發展,這部分會越來越美妙,同時孩子也會更加自知。

——孫瑞雪《完整的成長》

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夠體驗到討厭、傷心、抱歉、擔憂、害怕、嫉妒等豐富的情緒感受,但他們對情緒的覺察和應對還處於萌芽階段,當他們遭遇到負麵情緒的時候,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他們一般采用哭鬧、攻擊、畏縮等最原始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負麵情緒。

他們主要有以下幾種負麵情緒的表達:

兩三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他們會以自我為中心,一不順自己的心意就生氣、唱反調,用誇張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或是表現得很依賴他人。

兩三歲的孩子經常會因為內心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用哭鬧、攻擊、耍賴、撞牆、丟東西、不符合年齡地隨地大小便等手段來表達他的不滿情緒。

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一生病之後會很不好帶,他們常常會發脾氣、煩躁或者精神不振、很黏人;有時會故意搗亂,晚上睡覺磨牙,咬手指、口吃……

孩子在遭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之後,會出現焦躁、退縮、沮喪的情緒。

因為兩三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他們不能把內心的情緒感覺準確地表達出來,就會出現上述的表現。

◎了解孩子負麵情緒的成因

以自我為中心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內心的自我不可侵犯,一旦受到侵擾,因為性格不同,他們表現出來的狀態也就不同。外向型的孩子多表現為攻擊、引起別人注意,而內向型的孩子多表現為過分依戀家人。有的兄弟之間的嫉妒會令被忽視的孩子用攻擊弟弟妹妹或誇張的方式贏得父母的關注,而另一方則更加依戀父母。

憤怒是內心一股強大的力量,有些孩子會借助這股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會在生氣的時候把平時不敢做的事情都做出來,通過哭鬧、打人、耍賴等手段來發泄他們的不滿或達到他們的目的。

當兩三歲的孩子在身體不舒服或感到有壓力的時候,比如,生病、困倦或疲勞、餓了的時候,由於孩子的容忍度較低,會表現出一些負麵的情緒。

另外,當孩子有挫敗感的時候,比如受到父母的指責,感覺到自己不如小夥伴,或表現不好怕受到批評時,也會表現出不良的情緒。

接納孩子的負麵情緒,就是引導孩子正確地麵對自己的情緒。

和成人一樣,孩子也會有悲傷、憤怒、無理取鬧的時候,我們應該接納孩子的負麵情緒,因為負麵情緒所表達出來的是孩子內心需求的不滿。如果我們這樣對孩子說:“你怎麽這麽不懂事?別鬧了。”這等於否認了孩子的負麵情緒,孩子就會認為,有情緒是不對的。他們就會慢慢把這些不良情緒壓抑起來,壓抑過多就可能會形成人格障礙。

其實負麵情緒也有它的積極意義。比如害怕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羞愧讓孩子知道自己做事有欠缺,體驗過難過的孩子,會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的悲傷。所以,我們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表達,應該接納孩子、理解孩子,有了父母的接納,孩子就能正確麵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抑排斥它。

比如孩子的小夥伴想搶他最心愛的玩具,他激動地和小夥伴爭搶起來。當孩子向我們哭訴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安慰孩子:“小朋友搶你的玩具,你很生氣……”先接納處理孩子的情緒,然後再幫助孩子解決其他問題。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能正確地麵對自己的情緒之後,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引導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讓孩子宣泄情緒。

1.用文字和符號宣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說出來,如果孩子有情緒,讓他直接表達出來,即使我們不能認同,我們也一定要接納和理解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他是被理解的。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孩子告訴我們他經曆的事情之後,讓他把感受說出來,孩子就感受到了極大的理解和尊重。鼓勵孩子把情緒畫出來,我們可以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示範給孩子。一位媽媽在單位挨了批評,回到家,拿筆在紙上邊畫邊說:“今天早晨碰上堵車,遲到了,被領導批評,我很生氣……”孩子就會在媽媽的引導下,學會用畫畫來宣泄自己的情緒。

2.用運動的方式宣泄。負麵情緒具有很大的能量,如果不通過合理的渠道宣泄出去,它就會通過“破壞”的方式呈現出來。我們經常見一些孩子搞破壞,踢垃圾桶、摔凳子、打架等。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通過運動把能量疏導出來,我們可以帶他們去爬山、跑步、踢球,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宣泄了情緒。

3.用唱歌的方式宣泄。有一些孩子學會說髒話、罵人,這是他們通過大聲罵人釋放內在的情緒。同樣用聲音,我們可以教孩子大聲唱歌,通過唱歌不僅可以宣泄孩子的不良情緒,還能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

特別提醒:

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他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父母切記不可訓斥孩子或置之不理,要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針對不同情況通過恰當的方式讓孩子把心中的情緒宣泄出來。

主動示弱,滿足孩子的成長欲

好多家長都一定要在自己孩子的麵前顯示出自己的無所不能,無所不能的家長讓孩子失去自己做事、享受成功的機會。做一個懶媽媽絕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蘭海《孩子需要什麽》

經常聽父母抱怨:孩子學習挺好,其他方麵也都不錯,就是不懂得心疼和體貼父母。

一天,我去同學家串門,聊天的內容全是孩子。她不斷地向我訴苦,說她的孩子膽子小、倔強、任性、懶惰、依賴性強、自私,她的口氣裏滿是無奈,要我幫幫她教育孩子。

又一次,同事向我訴苦,她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最讓她苦惱的是兒子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口頭語就是“我才不管呢”,他倒是說到做到,什麽都不管,吃飯的時候筷子不擺在桌子上就不知道自己動手拿,有的時候菜上齊了還得催好幾遍;早上賴床,叫好多次都不起來,非要等到媽媽大吼幾聲,這才磨磨蹭蹭地穿衣服;上學的時候書包要幫他準備好,甚至有時還得給他係鞋帶;每次爸爸媽媽說什麽,他都“嗯”地答應一聲,但從不去做。同事說得激動,眼圈都紅了。

我從教近20年,親眼見到孩子們一點點地厭學、懶怠、無責任心、不知感恩……老師們都感慨:真是一屆不如一屆。看來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當今孩子所麵臨的最嚴峻的問題。

不止現代,古語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又說:虎父無犬子。縱觀中國曆史,也確有不少像蘇洵、蘇軾、蘇轍一類父子共榮的情況。我們分析,除了良好的家庭熏陶,重要的是良好的家教和家風。在曆史上,光是王侯將相後代亡國敗家的就有不少。秦始皇創下了一統中國的大好局麵,秦二世僅幾天就給葬送了;諸葛亮何等得神機妙算,可他的後人卻名不見經傳;更不要說劉備的兒子後主劉禪“樂不思蜀”了。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結果?究其原因,往往是“強將”手下出現了“弱兵”,“虎父”教育出了“犬子”。如今也有很多在各行各業成功的人士,為孩子的不爭氣而苦惱憂慮。

◎了解孩子為什麽懶惰、自私,拒絕成長

有句話說:“不是孩子懶,是父母太勤奮。”

我們說,不是孩子弱,是父母太強。有些做父母的在事業上奮鬥拚搏,充滿自信和力量,這樣的父母,往往在生活中也是強勢的,經常居高臨下地指導孩子,在孩子還沒做前就急切地告訴孩子該怎麽樣,不該怎麽樣,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和接受。這樣的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強,處處求全責備。在強大的父母麵前,孩子很容易滋生自卑心理。長此以往,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沒有主見、處處依賴父母、遇事退縮、不負責任的性格習慣。他們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父母求助,沒有一點兒“虎父”的威風。

還有一個原因是父母太愛孩子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怕孩子幹活累壞了,心疼孩子吃苦,擔心孩子把事情辦砸,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凡事都由父母親自來做。在孩子兩三歲自我意識很強的時候,父母這樣做就會助長孩子形成唯我獨尊、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驕橫霸氣的性格特點,他們隻為自己考慮,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不懂得心疼父母、關愛別人,造成孩子目中無人、眼中無事、手中無活的惡果。我們如此“保護”孩子,生怕孩子有一點兒閃失,一個被“保護”的人,怎麽可能去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呢?孩子在我們的保護下形成的品質上的“弱化”,不能不令我們做父母的深思啊!

◎主動示弱,滿足孩子的成長

每個孩子天生就有很強的成長,弗洛伊德管它叫“生本能”,蒙台梭利叫它“精神胚胎”,無論哪種叫法,孩子都會依照本能和規律成長。如果我們處處表現得無所不能,孩子成長的動力就會被壓抑和弱化。所以,我們不妨在孩子麵前示弱,告訴孩子:“你能幫助媽媽嗎?”

比如,帶孩子外出,孩子走累了,會說:“媽媽,我累了,抱抱我。”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做出很累的樣子說:“媽媽也累了,你看腰都直不起了,你能牽著媽媽走嗎?”這時候,孩子多半都會勇敢地牽著我們的手回家。

下班回家,孩子通常會迎出來,我們就可以摸著孩子的頭,對他說:“寶寶,媽媽好累啊!你能幫媽媽拿拖鞋,再倒杯水嗎?”孩子的心中很希望能被需要,這是他們內心成長的,當我們示弱、有求於他們的時候,他們會主動地幫助我們。晚上臨睡前,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寶寶,媽媽今天很累,你給媽媽講個故事,好嗎?”孩子就會像我們哄他睡覺一樣給我們講故事,哄我們睡覺。當然其間不要忘了對孩子表示感謝,這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當媽媽遇到煩惱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媽媽今天心情不好,寶寶安慰媽媽一下,好嗎?”這樣能培養孩子關心別人的品質。

我們可以向孩子學習。比如孩子喜歡搭積木,但有時搭不好容易鬧脾氣,我們就在孩子搭好之後對孩子說:“寶寶積木搭得真好,能教一下媽媽嗎?”這樣會激勵孩子主動學習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可以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告訴孩子:“寶寶,你能幫媽媽拎垃圾袋嗎?”這樣就會培養孩子主動分擔家務的好習慣。

特別提醒:

兩三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他們很渴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和需要,來滿足他們成長的,我們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和自身條件,在適當的時候主動示弱,就可以培養出一個懂事明理的好孩子。

衝動是魔鬼,別和孩子較勁

變較勁為相互對話,你會發現,孩子也不是那麽不通情達理。隻要你是對的,孩子會改變自己向“左”走的念頭,跟隨你的腳步,向“右”走。

——成墨初《“零吼叫”成功教子的66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