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和你想的不一樣,個性的定型期 (2)
在經過仔細觀察之後,這個老師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西教育方法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在於,外國的媽媽看孩子做,中國的媽媽替孩子做;外國的媽媽是配角,中國的媽媽是主角;外國的媽媽是觀眾,中國的媽媽是導演。
我們總是埋怨孩子不體諒父母、不自覺學習、不主動做事、沒有目標、懶散,我們捫心自問,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否和我們替他們做事有很大的關係呢?
◎了解父母為什麽喜歡當主角,替孩子做事
雖然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將要談到的這個問題,但冷靜想想,我們的潛意識中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呢?
怕孩子找麻煩。當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嚐試自己做事的時候,他們的動作會很笨拙,會弄得到處是飯粒,會把碗摔碎,穿衣服太慢,上幼兒園會遲到,走路太慢耽誤時間,等等。把家裏搞得一團糟還要收拾,把衣服弄髒了還要洗,穿衣服、吃飯、走路慢了我們上班會遲到,我們沒有考慮到這是孩子各種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而是過多地想到我們會不會麻煩。
怕孩子吃虧。一家就這麽一個寶貝疙瘩,我們擔心孩子進入社會會吃虧。於是,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我們就去替他解決問題;孩子和小朋友出現矛盾了,我們就去找對方的父母理論。生怕孩子吃虧的觀念讓我們處處替孩子解決本該他們自己解決的問題。
對孩子的依賴。一般我們會認為孩子小,好依賴我們大人。其實,大人也會依賴孩子,我們依賴的是孩子對我們的愛,因此我們就樂此不疲地幫孩子做很多事,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我們擔心孩子會因為我們不替他做事就會不愛我們,而我們需要這份愛,我們還期望著孩子幫我們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和願望呢。
◎了解父母做主角的危害
能幹的父母往往培養出無能的孩子。若我們替孩子做了他們該做的事,他們的能力又該如何培養?他們的責任如何擔當?我們看到的一些孩子厭學、懶惰、平庸,就是因為我們喜歡做“主角”,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從而讓孩子養成依賴、以自我為中心、隻知享受、不懂回報的性格。
教育專家說:“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我們說,孩子現在和將來出現的問題,大都是父母當“主角”惹的禍。
◎陪孩子長大,我們隻是配角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養育孩子,就是為了他們將來離開我們。”孩子一生的路很長,我們需要陪伴他們長大,而不是替他們長大。在孩子人生的舞台上,我們隻能是配角和觀眾,不能做主角和導演。
那麽,我們如何才能做好配角呢?
做配角需要耐心。看到孩子撒了飯、摔了碗、穿衣服慢等,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自己去嚐試。即使在嚐試中做錯了事,我們也要耐心地等待孩子學會自己做事,不要怕麻煩。就像那位外國媽媽一樣,靜靜地當觀眾,而不是急於教孩子如何做。
做配角需要愛心。我們要明白什麽才是真正的愛孩子,愛孩子就是讓孩子獨立自主,自由地成長;愛孩子就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愛孩子就是做觀眾,在孩子失誤和成功後都給予掌聲;愛孩子就是忍下心來看孩子在失敗中成長。
配角做綠葉,襯托著紅花,但綠葉一定要默默地供給紅花所需要的養分。然後,慢慢地等待它們結出花苞,一點點展開花瓣,直至綻放最美麗的芳華。
特別提醒:
如果想讓孩子強大,我們就要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孩子的人生舞台上,我們不要忘記做“配角”的使命,不替孩子設計他們的未來,不替他們做他們自己的事,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自由。
不和其他孩子橫著比,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
在生活中,父母總是慣於尋找、放大孩子的缺點,慣於拿孩子的缺點同其他孩子的優點相比較,常常說別人的孩子怎麽樣,而自己的孩子,總是“千瘡百孔”,一無是處。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別的孩子比,哪怕發現一點兒微小的進步,也應及時肯定。不應該由於橫著比或高標準要求而看著不起眼兒,認為不值得一提,就把點滴進步漠視、忽略過去。應該想到優點是一步步發展的。
——成墨初《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
“從小我就有個夙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年級第一,還有個有錢又正兒八經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務員都考上了,一個月7000元工資。會做飯,會做家務,會八門外語。上學在外地一個月隻要400元生活費還嫌多……”
最近,有一篇“別人家的孩子”的帖子“火”了起來,年輕的網友紛紛跟帖響應“別人家的孩子”。僅在新浪微博上,關於“別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近兩萬條,並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多數網友都表示自己小時候被父母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過,十分痛恨這個無處不在的攀比對象,稱“別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敵”。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自己從小到大都是被父母“比”著長大的。小時候比的是聰明可愛,上學後比的是成績,上大學後比的是學校,工作後比的是職業、收入。
這些熱捧此帖的網友,大都是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的孩子。他們發出這樣巨大的聲音,就是在宣泄自己多年來比來比去造成的心靈創傷。
◎了解父母為什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同別人家的孩子比
任何一個孩子身上都是有優點和缺點的,我們很多做父母的都喜歡盯著孩子的缺點,放大孩子的缺點。多數父母的心理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各方麵都優秀。讓孩子通過比較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夠“知恥而後勇”,以此來激勵孩子的競爭意識和進取心。
以上是從我們主觀積極的方麵考慮的。還有一點我們不得不說,就是我們內心的消極因素,比如虛榮。我們生活在一定的社交圈裏,無形中就會有攀比之心,比房、比車、比工作、比收入……其中比孩子是攀比中的“重量級”因素。如果誰家孩子如何如何優秀,做父母的比擁有百八十萬還驕傲。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攀比心理,就會把這種攀比延伸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不爭氣就覺得很丟臉。殊不知,父母在社會生活中的這種焦慮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的父母,一般是因為自我欲求得不到滿足所導致的,他們可能對生活、工作、家庭或者目前狀況很不滿意,從而希望在孩子身上找到自我價值感。最起碼,優秀的孩子是自己教育好的結果,也是自身價值的一種體現。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我們很多做父母的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了解和其他孩子橫比的危害
遺憾的是,我們一般不會拿自己家孩子的優點去跟別人家孩子的缺點比,多數情況下都會拿自己家孩子的缺點比其他孩子的優點,甚至誇大自己孩子的缺點,神化其他孩子的優點。這樣比較的結果,就會產生一種很奇特的效果:越是比較,我們內心越是痛苦;我們越是痛苦,越會加倍地指責孩子;越是指責孩子,孩子的毛病越是難以消除。仔細看,其實這是一種“負強化”的作用,孩子的缺點在我們反複的關注和提醒下,慢慢“固化”下來,形成了“頑疾”。
還有一種影響孩子一生的危害,橫比的結果極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使年幼的孩子喪失安全感,他們會認為爸爸媽媽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有一種被拋棄的恐慌。這會使孩子一生都生活在自卑和恐懼的陰影裏,難以發揮自己的潛能,更不容易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橫比的危害會誘發競爭和嫉妒。競爭的實質是“零和”遊戲,總歸有一方輸,一方贏,沒有永遠的贏家。更可怕的是嫉妒會讓人不擇手段地去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的比較不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感。
◎端正態度,認識到孩子之間的差異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特質都是不同的。我們要認識並接受孩子之間的差異,眼睛不要總盯著孩子的缺點,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可以采用正強化的方法,引導孩子發揚自己的長處,幫助孩子取長補短。我們還要認識到差異不等於差距,孩子之間的差異隻是個性形成的開始,這種差異更需要我們去保護。
如何才能做到不橫比呢?
和其他孩子比較叫“橫比”,和自己本身比較叫“縱比”。我們要改變策略,把“橫比”變成“縱比”,讓孩子自己和自己比,過去和現在比,現在和將來比。這樣的比較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和希望,內心充滿前進的動力。這是最好的比較。
特別提醒: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經常鼓勵孩子,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及時表揚,強化孩子的優點,這樣就會淡化孩子的缺點。我們要學會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不要將這種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讓孩子在家庭中充當重要的角色,
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現代日本的父母已經懂得,在家庭中應有意識地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或與他年齡相當的勞動任務。例如打掃衛生,負責為花草澆水等。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一種方式,不但要傾聽他的心聲、感受,也要同他談些自己的喜怒哀樂,當然內容應是孩子所能接受的。談談如何建設家庭的計劃,在孩子大一些後,甚至可以與孩子商討家庭財政安排。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可以與父母彼此分憂。
——魏東《一定要為孩子做的56件事》
“兒子,洗完腳後襪子就泡在盆裏,媽媽給你洗!”“寶寶,洗澡水放好了,出來洗澡吧!”“妞妞,吃完飯你可以跟小朋友到樓下玩,媽媽把地拖了!”“兒子,快起床,媽媽把飯做好了,吃了趕緊去上學!”……這樣的話我們做父母的恐怕都不陌生,或多或少都對孩子說過。70後、80後的父母認為自己小時候吃了不少苦,說什麽也要讓孩子過上好日子。為此,我們包攬了幾乎所有的家務活兒,讓孩子過得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樣。
我們來看一個六年級的女孩子親身經曆的事:有一天,家裏來了客人,嘉嘉給客人倒水,結果把茶杯打碎了。她給客人切西瓜,又切了手指頭。吃飯的時候,她給客人端菜,結果把菜撒在衣服上……一天裏經曆很多“無能”的事,她覺得自己很沒用。晚上,客人走後,她一個人坐在房間裏,對自己很失望,她對自己的生活能力完全失去了信心。
我們不得不又提到石家莊台情感密碼《我給兒子當孫子》這個節目,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有人抨擊電視台為提高收視率故意編造劇情,但一位網友的回帖很有意義:電視節目都是以提高收視率為主,但是這種現象還是值得反思的,我們家附近就有類似的人家,父親去世,兒子、兒媳還有孫子都跟著母親,全家人都靠著母親的錢生活,兒子、兒媳都不出去工作,還有個小孩子養著……一些“啃老”族為什麽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他們對能否勝任工作沒有一點兒自信心,更不相信自己能擔起家庭的責任。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啃老”,其實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對自己的家庭角色沒有信心。
◎了解為什麽孩子做事沒有自信心
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顯現出來。當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獨立意識,他們很想自己動手,不要父母插手自己的事,經常會說“我自己”。這個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發展得非常快,很喜歡跟在媽媽的身後想幫媽媽做點兒事情。而我們通常認為孩子是故意“搗亂”,想辦法把孩子打發走;或者等孩子做得不好,闖了“禍”,我們再訓斥孩子一頓,或拿著孩子的“搗亂”行為到處宣揚。孩子是通過做事讓自己獨立,並培養自己在動手能力上的自信,這是孩子自然發展的規律。我們這樣的做法在無形中打擊了孩子,孩子這方麵的自信就無法建立起來,並且錯過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再培養孩子的這方麵的自信就比較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