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從被動接受到自主思考的加速期 (4)

晴晴3歲半了,是一個很可愛的小姑娘。會唱歌、跳舞,還會表演各種才藝。可最近媽媽發現,晴晴的記憶力出了問題,晴晴從幼兒園回到家來,媽媽問她:在幼兒園都學了什麽呀?晴晴總是回答不出來。有時,媽媽給她講過的事情,轉眼就忘了。晴晴的表現讓媽媽很擔心,媽媽求助了很多人,想了解晴晴記性不好的原因。

鼎鼎的媽媽最近也經常“抓狂”,原因是鼎鼎除了吃飯穿衣磨蹭外,什麽東西都記不住。一次,媽媽叫他背兒歌,他說什麽也記不住那幾句詞。媽媽耐著性子教了他30遍,鼎鼎還是記不住。為此媽媽帶著他去醫院的發育科檢查,專家說鼎鼎很正常,一點兒問題都沒有。不僅如此,鼎鼎從上幼兒園到現在,幾乎沒有學會過一首歌。兒歌記不住,教幾句古詩還是記不住,這可把鼎鼎媽媽愁壞了。

很多媽媽都為孩子記不住東西發愁,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記住了多少個字,會唱多少首兒歌,會背多少個英語單詞,而自己家的孩子什麽還都沒學會,哪個做媽媽的不擔憂呢?想盡辦法增強孩子的記憶力,補鋅,給孩子吃魚、雞蛋、豬肝,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可效果依然不見好。

◎了解孩子為什麽記憶力不好

記憶力和智力密切相關,如果智力有障礙的孩子,一般記憶力也會比正常孩子差,正常孩子的記憶力大都比較好。

勉強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就會在心裏產生阻抗,他們根本沒有用心去關注我們讓他們記住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不是孩子感興趣的,而是我們幫他們選擇的,不用心怎麽能記住呢?所以,就像上麵例子中的鼎鼎一樣,即使我們教50遍,也依然是沒有效果的。

我們經常會以為,孩子越小,記憶力越好。其實3歲左右的孩子的記憶是無目的、無意識的,以短時記憶為主,他們記的一般是形象鮮明的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和事物。但因為3歲的孩子缺乏知識經驗,他們的記憶常常不準確。如果我們用大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就會令自己非常失望,也會生出很多不良情緒,這種不良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更加讓他們難以記住所學的東西。

我們總擔心孩子記性不好,將來就會學習不好。這也不盡然,有些孩子就是對一些遊戲或活動不感興趣,記不住是正常的。一旦他們對當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了,他們就自然記得又快又準了。

孩子的記憶特點往往是積累和爆發式的,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好像沒記住,可某一天他可能突然說出當時讓他記而沒記住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要著急,要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孩子。

◎複述練習,可以幫助孩子迅速提高記憶力

了解了孩子記憶力不好的原因,我們就可以放平心態對待孩子記憶力不好的問題了。這裏,我們根據一些記憶規律幫助孩子做一些複述練習,就可以幫助孩子迅速提高記憶力了。

在一些早教中心,在一個階段中,每節課安排的內容總有一些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這就是利用重複幫助孩子鞏固記憶。這是根據記憶規律的時間規律(每次信息的重複輸入,其維持記憶的時間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語單詞記憶為例,第一次可能是幾秒鍾;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幾分鍾到幾小時;再重複就可能是幾天,甚至幾個月。重複次數越多,記憶時間就越長)來安排的,利用重複強化的方法讓孩子加深記憶。

我們也可以幫助孩子做一些複述練習,比如,孩子喜歡聽我們給他們講故事,並且常常讓我們把同一個故事反複講給他們聽。為了加深孩子記憶,我們可以讓孩子練習複述故事。剛開始,孩子可能複述不下來,是因為孩子對故事還沒有完全理解,隻是單純被動地聽而難以形成記憶。這時,我們可以讓孩子看著漫畫書給孩子講,然後讓孩子看著漫畫書複述。反複幾次,孩子就能記住整個故事了。

對一些簡單的詞匯和句子,我們也可以采用複述練習的方法。比如教孩子學英語單詞“apple”,我們就可能讓他複述幾遍,過幾分鍾、幾小時再分別讓他複述幾遍。這樣,孩子就會很牢靠地把單詞記住了。

特別提醒:

對待3歲左右的孩子,我們要有充足的耐心,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比;可能你的孩子記憶兒歌不好,但他對數字卻有著極強的記憶力!平時多幫助孩子做一些複述練習,你會發現你的孩子越來越聰明了。

利用比較遊戲,學習區分各種不同

給孩子認識某一事物時,讓他記住這事物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點,然後與別的事物加以比較,看它們之間有什麽差異。因為每個事物都有它獨特的屬性,這樣當孩子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特征之後,就很容易將此事物記住了。

——《太平洋親子網》

雯雯已經3歲了,可是讓媽媽擔心的是她還沒有學會區分左右腳的鞋子。在幼兒園裏,老師讓做“找不同”的遊戲,每次她都找不出來。一次,媽媽拿著幼兒園小朋友的合影讓她找出自己和她的好朋友,半天她都沒找出來,後來在媽媽的提示下,她才把自己找出來。媽媽很發愁,不知道孩子這樣是不是智力發育遲緩。為此,她還專門去幫孩子測了智商,結果顯示孩子一切正常。

凡凡上幼兒園小班。一次,老師讓小朋友畫畫,其他小朋友都畫紅的花、綠的草,還有綠綠的樹葉、棕色的樹幹,而他卻把樹葉畫成了紅色的,樹幹畫成了綠色的。老師問他:“你畫的樹葉怎麽是紅色的呢?”他回答:“樹葉就是紅色的呀。”老師把這些情況告訴了凡凡媽媽,媽媽很為凡凡憂慮,她擔心凡凡會是色盲。

當別的孩子都學會一些技能的時候,孩子哪怕有一點點居於人後都會讓我們做父母的憂心不已。媽媽們發出疑問,孩子為什麽到了3歲還學不會區分不同呢?

◎了解孩子為什麽不會區分不同

一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注意到事物之間的不同了。他們開始區分出媽媽和別人的不同。但他們對事物的區分隻是注意表麵、明顯的物體輪廓,不注意事物比較隱蔽、細微的特征,他們還不能注意到兩個事物之間的關係。到了兩歲左右,他們就能區分小狗汪汪和小貓喵喵的聲音,能區分飛機和汽車。但如果讓3歲的孩子比較兩個相似圖形的區別在哪裏,他們就不大能說出來。這是和孩子的認知能力有很大關係的。

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通過體驗學到了很多知識和經驗,但他們還不會分門別類,隻是將這些經驗雜亂地儲存在大腦中。所以,如果我們不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看到孩子的不足就著急、訓斥,就會壓抑孩子這部分的潛能。

對於顏色的區分,因為孩子審美敏感期到來的時間不一樣,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各種顏色的樹葉。一旦他的審美敏感期到來,他們就會用正確的顏色畫出美麗的圖畫。

孩子的發育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敏感期來得早,有些來得晚,但不等於說敏感期來得晚的孩子就是不聰明的。

◎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

在上麵兩個例子中,兩位媽媽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憂心忡忡,並且都到醫院做了檢測。我們可以想象,媽媽平時對待孩子很可能會帶有很大的情緒,會有一些抱怨、苛責的話。這樣的態度對孩子是極為不利的,會給孩子一些消極的暗示,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笨的,自己不如別人。形成這樣的意識一定會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甚至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所以,我們要端正對孩子的態度,別說孩子很正常,即使有一些缺陷我們也要鼓勵他們,賞識他們,讓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周宏,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就是用賞識和鼓勵把殘疾的女兒培養成一個了不起的人才的。

◎利用比較遊戲,幫助孩子學會區分各種不同

隻有比較才能找出事物之間的不同,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我們要適當引導,利用比較遊戲,幫助孩子提升認知能力。

為了讓孩子學會區分大和小,我們可以選擇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扣子或各種豆類若幹,讓孩子挑出大的放在一個盒子裏,挑出小的放在另一個盒子裏,直到挑完為止。這樣的訓練能讓孩子觀察到物品本身的細小差別,把大的和小的區分開。

讓孩子區分長短。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比比手掌、手指、手臂、腳印、襪子、鞋子等,告訴孩子我們的長,他們的短。也可以準備一些塑料吸管,其中一些要剪掉一些,變成長短不一的,然後讓孩子按照長短不同排序。這樣,孩子理解了長短的概念,在遊戲中也懂得了什麽是長和短。

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懂得時間不隻包括現在,還包括過去和未來,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最重要的一步。我們要引導他們回憶前一天做的事情,讓他們知道“昨天”的概念;再引導他們做好打算,讓他們明白“明天”的概念。

比較是思維的基本過程之一,是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具體體現。我們可以結合日常生活讓孩子學會比較。讓孩子把兩個事物放在一起比一比,就能加深他們對所比較概念的理解,也能分清冷熱、男女、多少、大小等很多事物的不同。

特別提醒:

我們要讓3歲左右的孩子區分各種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比較遊戲,利用身邊觸手可得的物品,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來製作道具。孩子在不同的體驗中獲得各種經驗,然後歸類整理,並形成畫麵。

排一排,數一數,建立基本數的概念

幼兒期的孩子是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學習和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往往比較困難,需要通過他們與實物的接觸,對生活經驗的模仿,與成人的對話而逐漸學習。如果父母用積木排成一排,讓孩子數一數積木的數量,孩子馬上就能目測出“7”多“4”少,非常直觀地感受到數量的多少。

——華倩《家教世界》

峰峰今年3歲半,他的記憶力不錯,媽媽帶他去的很多地方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可是,他卻對數數、背兒歌這樣的事很不敏感。媽媽讓他數數,他從1數到19還沒什麽問題,可數過19就不知道接20,數到29不會接30。為此,媽媽教了他不知道多少次,可峰峰怎麽也學不會,媽媽急得不行,發帖在網上求助。

貞貞媽媽也在網上發帖求助:“我家孩子快3歲了,可為什麽不願意數數呢?每次教她畫畫、搭積木、做手工,她都願意學,就是不願意學數數。我聽說好像缺鐵的孩子成績會不好,我們家孩子長得胖乎乎的,小臉紅撲撲的,不至於缺鐵啊。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有很多媽媽為孩子不會數數而煩惱,她們擔心孩子長大之後數學學得不好,影響到將來的前途。所以拚命地讓孩子學數數,還想方設法地把數字變成兒歌:1像吸管細又長;2像鴨子水中遊……結果孩子數到10,再往下數就困難了。

◎了解孩子為什麽對數數不感興趣

數字是抽象的概念,掌握起來比孩子認識一些名詞要困難得多。3歲之前的孩子,已經能區分出多和少的不同,但他們僅僅是明白量的概念,而不明白具體的數字。他們會認為,“1”就是一個事物,而其他數字要比“1”多,但不明白多多少。

在孩子兩歲多的時候,我們就教給孩子口頭數數,如果孩子記憶力好,他們口頭數數可能會數到幾十到一百。但我們要明白,這隻是孩子在“背數”,並不是真正理解了數的概念。兩三歲孩子的學習屬於自發性學習,對一些孩子來說,單純粗糙的數字對他們不構成吸引力,孩子對不感興趣的東西很難集中精力,也不容易學會。如果我們強迫他學就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不願意學習。從上麵的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智力一點兒問題都沒有,有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學數字過於急躁,采取“填鴨式”的灌輸方法,動不動就訓斥、懲罰孩子,弄得自己和孩子都很心煩,最後致使孩子對數字產生厭倦而不願意學習。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還沒有進入數字敏感期,以至於數字兒歌和圖片都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如果是這樣的話,父母先不要著急,要慢慢等待,等待孩子敏感期的來臨。

◎用實物幫助孩子建立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