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從被動接受到自主思考的加速期 (1)
嗬護孩子對任何新鮮事物的強烈好奇心
好奇行為是小孩子得到知識的一個最緊要的門徑。
——陳鶴琴
安安的媽媽是老師,暑假裏,安安跟媽媽去了鄉下的外婆家。安安對外婆家的一切都很感興趣。一會兒去雞窩裏看看雞有沒有下蛋,一會兒又和外公去喂鴿子,忙得不亦樂乎。外婆家住的是老房子,太黑了,安安注意到外婆的電燈開關和自己家的不一樣,自己家電燈開關是按的,而外婆家是用一根繩子拴著,一拉繩子燈就亮了,又一拉就滅了。安安很好奇,就不停地拉。媽媽大聲地訓斥他:“不許再拉了!一會兒燈泡就壞了!”然後強行把安安抱走。
優優兩歲半了,他是一個聰明的男孩。平時爸爸喜歡給他放一些少兒的光盤,一次,爸爸不在家,他就拿出光盤想自己看。他拿著光盤使勁往CD機裏塞,鼓搗了好一會兒還沒搞好,他就去拿家裏的小錘子敲。正在敲的時候,爸爸回來了,看到這情景,上去就把優優手裏的錘子奪了下來,不顧優優的反抗,把他抱到臥室揍了一頓。
我們好像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有時候孩子把鹽混在白糖裏,或者把自己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或者用彩筆把牆塗花,或者把廚房裏弄得到處都是水……如果這時候恰逢我們心情不大好,很可能就會對孩子的“壞”行為大吼大叫,有時我們認為孩子做得過火了,還會打上幾巴掌。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冤枉了孩子,這不是孩子故意搞破壞,是因為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想通過自己的嚐試來一探究竟。
◎了解孩子為什麽會有強烈的好奇心
兒童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是他們將來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之一。人天生具有學習的能力,因為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具備獨立的行動能力,他們對外界任何新鮮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迫切地想通過自己的觀察、嚐試去探索、學習,並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和成就感。
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注意力、創造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麵都有質的飛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探索、嚐試,逐漸由被動地接受發展到自主思考。這個時期,是孩子智能發展的加速期。孩子每一個看似“破壞”的行為背後,都潛藏著巨大的求知欲和創造力。
◎端正對孩子好奇心的看法和態度
如果我們像上麵兩個例子中的爸爸和媽媽一樣,就極有可能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轉瞬即逝,錯過了最佳的時期,很可能孩子一輩子都沒有創造力,隻知道被動接受知識,很少享受到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幸福感覺。
國外一項調查表明,孩子對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可能產生好奇之心,他們對實際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記憶,要比從任何教科書或者電視、圖畫上聽到看到的要深刻得多。
因此,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端正對孩子一些頑皮行為的態度,尊重孩子的求知,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束縛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孩子提出的疑問要耐心解答,正確引導,不要一上來就嗬斥。
◎如何嗬護孩子對任何新鮮事物的強烈好奇心
孩子對外界事物很無知,好像他們對所有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摸到的都感興趣,我們看到孩子的這種表現,應該欣慰:我的孩子擁有多麽強烈的好奇心啊!但我們也會煩惱,如何使孩子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保持最大的好奇心呢?
要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想模仿大人操作東西,我們與其怕他毀壞東西,不如教給他使用方法。比如,媽媽在廚房忙碌,孩子也進去“添亂”,這時,我們就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西紅柿、黃瓜,幫媽媽拿筷子、勺子等。這不僅能讓孩子了解一些簡單的家務,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質。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在家裏為孩子提供能夠動手動腦的機會。周末的時候,我們可以帶上孩子去公園、動物園、遊樂場等,讓孩子多了解外界的事物,讓孩子的心靈與外界進行交流。孩子的視野擴大了,就會激起更加強烈的好奇心,進一步去學習、探索這個陌生的世界。在家裏,我們除了要滿足孩子幫大人做事的願望,還可以利用一些孩子玩膩的玩具,或者手邊的工具,鼓勵孩子動手操作,創造出一些東西。
要耐心解答孩子的問題。當孩子問我們一些問題時,我們不可以說“你還小,等長大了就明白了”,要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耐心地解答;我們沒辦法解答的時候,就和孩子一起動手尋找答案。這樣就會大大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們要保持一顆童心。我們要在孩子麵前做一個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和孩子一起去探索發現。比如和孩子一起觀察蠶寶寶的生活,一起動手拆玩具、組裝玩具等。
特別提醒:
3歲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我們要全方位地嗬護孩子的好奇心,但一定要保障孩子的安全。對於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我們有必要對孩子講清楚,或者和孩子一起嚐試,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孩子越愛提問,表明他們對生活越是用心
做父母的無論有多忙,都應該做到孩子問什麽,就回答什麽。在向孩子傳播知識和方法時,絕不能嫌麻煩、敷衍塞責、應付了事,一定要真實,要合理。如果培養出來的人辨別不出人間的好壞和善惡,對世界沒有思考和認識,這類人越多,就越成為社會的累贅,他們不會給別人帶來任何益處。
——老卡爾?威特
《卡爾?威特的教育》
耳邊總是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自己家的孩子要麽隻是一味地死記書本知識,要麽就是學什麽東西都不深入、不認真,不願意主動去探究一些問題的答案。當這些家長發出此類抱怨的時候,是否想到過:你的孩子曾經多麽的好學,他們曾經追在你的身後,不斷地向你問這問那,隻不過你當時或許是因為太忙,或許是因為心煩,忽略了孩子的提問,甚至還會不斷地對孩子的提問行為進行斥責,於是孩子在不斷的碰壁過程中學會了沉默和對問題的茫然。
其實,從兩三歲起,孩子就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問則是具體的表現之一。他們開始咿咿呀呀地向大人提問,而且隨著生活範圍的擴大以及對事物了解程度的不斷加深,他們的問題會越來越多,還千奇百怪,幾乎囊括了世間萬物。
“媽媽,樹葉怎麽都落了?”
“媽媽,月亮為什麽有時候是圓圓的,有時候又是彎彎的?”
“爸爸,汽車為什麽能跑得那麽快?它怎麽又會停下來呢?”
“爸爸,天上的神仙吃什麽?”
家長是孩子最重要也是最早的生命導師,麵對孩子的提問,家長應該怎麽做?
◎了解孩子為什麽會有那麽多的“為什麽”
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但是有好奇心並不代表他們會進行主動的思考,隻有當孩子對自己好奇的事物或現象提出具體的問題時,才代表他們有了真正的思考——他們會先自己想,在想不明白之後便會提出自己的疑問,當疑問被重視並解決之後,他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麽回事。這種思考—提問—了解的過程,就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所以,當你的孩子總是有一個接一個的“為什麽”的時候,你不要感到不耐煩,更不要因此而對孩子敷衍了事,而應該為他感到自豪,因為能夠針對具體的事物或現象提出問題,代表你的孩子具備了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如果你能對孩子的問題進行嚴謹而合理的回答,那麽,將來你的孩子就會擁有他們所應具備的智能。
◎對待孩子的提問一定要嚴謹和耐心
聽到孩子的提問一定要想清楚再回答,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和不懂事就糊弄他們。相反,正是因為他們年齡小和不懂事,父母更要嚴謹而耐心地對他們予以啟發和指導。
父母應該真實合理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掌握知識、開發智能。對待孩子的提問要嚴謹,切忌不懂裝懂。如果父母一時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就如實告訴孩子,但不要就此放過教會孩子知識的機會,要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待孩子千奇百怪且接踵而來的問題,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不要拿你二三十年的經曆和知識去要求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他們需要你的不斷引導和培養。對於如下說法,作為父母切忌輕易說出。
“怎麽見什麽問什麽,煩死了。”
“這麽簡單的事情你都不明白,真是笨死了,以後不要再問我這麽簡單的問題了!”
對於孩子不停地問這問那的行為,作為父母不但要保持足夠的耐心,還要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更要抓住時機,絕不要錯過培養孩子自主思考的有利時機。
◎抓住提問契機,啟發孩子積極思考
當聽到孩子提問時,一定要抓住這樣的契機。孩子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會驅動孩子展開思考和分析,這是孩子學習的內動力,也是孩子各方麵智能得到充分發展的前提。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應有的保護,那麽他的好奇心就會漸漸失去。所以,當孩子有問題時,父母一定要重視,要耐心地對他進行啟發和引導,和孩子一起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例如:
“寶貝,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爸爸小時候也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
◎激發問題意識,鼓勵孩子主動提問
孩子能夠針對具體的事物或現象提出問題,說明他們已經在頭腦中有了自己的想法,提問的過程即思考的過程。此時,如果家長能給予孩子充分的鼓勵,並引導孩子自主思考,那麽孩子的問題意識就會越來越強,今後有了問題他們就會更加樂於思考和提出。例如:
“孩子,用你聰明的腦筋想一想,樹葉是在什麽時候開始變綠的?”
“寶貝,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媽媽想先問一下,你是怎麽想到問這個問題的?”
而對於孩子自主思考的答案,對錯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要敢於提問、樂於提問,並能在提問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自主思維,這對於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十分有益。
特別提醒:
兩三歲是好奇心和思考力培育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孩子的提問行為得不到鼓勵和重視,那麽一旦錯過這樣的時機,再想返回來培養孩子這些方麵的智能,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命的成長是不可能逆轉的。
拆壞的東西遠沒有孩子的探索欲重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這樣一件事。一位母親對他抱怨說,她的兒子非常淘氣,把一塊貴重金表給拆壞了,她把兒子打了一頓。陶行知先生當即說:“可惜呀,中國的愛迪生讓你給槍斃了。”陶行知先生的這番話確實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無意識地扼殺孩子可貴的好奇心的嚴重性,這直接影響到孩子創造性的形成。
——胡鋒《父母習慣影響孩子一生》
拉拉媽媽的手裏拿著一些鬧鍾的零件,邊走邊叫:“拉拉,你又在鼓搗什麽?你看你把鬧鍾都拆成什麽樣子了!”
媽媽走進拉拉亂糟糟的房間,拉拉趕緊把手裏的東西藏在身後,媽媽放下手裏的東西,一把拽過拉拉的手,原來拉拉正在拆卸爸爸的高級剃須刀。媽媽劈手奪過來,對著拉拉大吼:“你這個壞東西,你知道爸爸的剃須刀多貴嗎?你竟敢拆了,看爸爸回來不揍你!”拉拉嚇得大哭起來。
爍爍的媽媽買了一部新手機,功能好,款式新,媽媽很喜歡。一天晚飯後,爸爸媽媽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聊天,聊了很長時間。媽媽忽然想起孩子今天沒來“搗亂”,到兒子房間一看,爍爍正擺弄媽媽的新手機,新手機已經被拆得不成樣子了。媽媽不由得對爍爍發了脾氣,爸爸過來一看,扯過兒子就是一巴掌。
我們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剛給孩子買的電動汽車,沒過幾天就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從超市花很貴的價錢給孩子買的芭比娃娃,孩子卻把她的裙子扯下來,頭發也弄得亂蓬蓬的,胳膊也扭了……我們看了不免痛心,忍不住要吼孩子幾句:“這麽貴的東西都叫你弄壞了,以後再也不給你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