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渴望交朋友,社交與情感的黃金期 (5)

當孩子和小夥伴之間出現問題時,我們應冷靜、客觀地觀察,不要急於出麵,讓孩子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去發揮自己的能力。我們要相信,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明白,很多時候,孩子會有打人、推人、踢人的行為,這不僅僅是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條件反射,也是他們遊戲的一部分。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是對事不對人的,並且他們也不會因此記仇。我們不是經常看到兩個小夥伴剛才還打得哭哭啼啼,一轉眼就又玩在一塊兒的情形嗎?

我們要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讓孩子在與同伴的衝突中不斷成長。這種經曆衝突的經驗會幫助他更好地認識他所處的環境,讓他在獨自處理衝突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探索與嚐試,獲得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

◎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隻要我們用心,就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孩子在處理衝突時,他們會說出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孩子雖然年齡小,但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他們之所以發生衝突,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理,說明他們已經有了初步的是非觀念,雖然這種觀念包含了孩子的“任性”和“自我”成分,但卻能表達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所以,在孩子處理衝突時,也是提高孩子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大好時機。

孩子在處理衝突的過程中,其實是在嚐試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比如,小美家剛剛搬到娜娜住的小區。一天,小美和媽媽在樓下玩,因為怕生,小美躲在媽媽的身後。娜娜走過去想和她玩,她過去要拉小美的手,小美伸手就抓了娜娜一下。如果我們是娜娜的媽媽,我們該怎麽做呢?娜娜委屈地跑到媽媽懷裏,媽媽鼓勵娜娜自己去解決問題。過了一會兒,娜娜又跑到小美身邊,隔著一小段距離看著她。兩個小女孩相互看了一會兒,竟手拉著手一起去玩了。

特別提醒:

3歲的孩子會在衝突中不斷成長。因此我們沒必要急於加入孩子的衝突,即使孩子吃虧了,也很正常。吃了虧,孩子就會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也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來適應周圍的環境。

注意孩子有了最初的性別區分感

兩歲的時候孩子就不用穿開襠褲了,實際上這個時候孩子對性別的意識很差,還是家長決定讓孩子穿什麽、做什麽,鼓勵他什麽行為、不鼓勵他什麽行為,用這種方式建立他的性別,同時我們讚美他是男子漢或者是美麗的公主,幫助他建立性別。

——李子勳

“女生做事大大咧咧,說話粗聲大氣,穿衣男子氣;男生說話細聲細氣,動作扭扭捏捏……現在的孩子都怎麽啦?女孩不像女孩,男孩不像男孩。”

說起現在的孩子,父母們一臉的無奈。

小影是一名初二的學生,她從小到大一直沒有穿過裙子,沒留過長頭發,她的舉止談吐大大咧咧,不仔細看,別人都以為她是男孩。在小影的班級裏,還有好幾個和她一樣的“假小子”,她們的性格都直爽、開朗,和男生一起勾肩搭背、稱兄道弟。小影她們幾個都特別崇拜李宇春。相反,她們班級有幾個男生卻很文靜、柔弱,甚至一說話就臉紅。

某小學在對剛入學的新生進行調查發現,入學哭鬧的男孩比例遠遠高於女孩,女孩反倒比男孩更加能夠適應環境,獨立性也強。甚至於女孩與人爭吵、打架也比男孩厲害。

◎了解孩子為什麽會性別不清

有一位同性戀的青年說,他小時候是一個聰明、好動、頑皮的孩子,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哥哥們每天爬樹上房,還喜歡哥哥們玩的彈弓和槍。每回灰頭土臉地從外邊回來,媽媽都要教訓他。媽媽喜歡文靜羞澀的女孩子,總把他打扮成小女孩的樣子,給他紮上小辮子,穿上小裙子。他慢慢長大了,也慢慢地接受了異性的氣質和著裝。到了結婚的年齡,他不肯談戀愛結婚,卻與他的一位同性朋友形影不離。看到兒子的狀況,做母親的後悔不已。

有的父母有意無意地根據自己的喜好把男孩當女孩養,現在更多的女孩家長怕女孩受欺負,就把女孩當男孩養,這就可能導致孩子性別意識混亂,甚至導致孩子用異性的性別特征來塑造自己;結果男孩子性格軟弱、愛哭,女孩子則剛硬直爽,在著裝上也有明顯的異性特征。當孩子的心理性格和生理性格嚴重不一致的時候,孩子就會對自己的性別身份很難認同,就會造成性別角色的錯位,甚至有的孩子長大後會有變性的願望。

越來越多的父母非常關心和重視青春期的性教育,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關愛自己,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很多做父母的往往忽視了孩子出生頭幾年的性別教育。初期的性別教育是讓孩子了解自身的性別和身份,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性別,並按照性別特征來發展自己。如果我們這個時期的教育有誤差,就可能會導致孩子將來的性別偏差。

◎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最初的性別區分

大家印象裏都有這樣一幅畫: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大約三四歲光景。男孩用手撐開自己的褲衩讓女孩看,女孩站在男孩的對麵,睜大好奇的眼睛看那裏到底有什麽神秘的東西。

我們看到這樣的圖片,不僅覺得可愛好玩,還應該注意到,三四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區分性別。大多數的孩子會發現男女在身體**上的差異,產生好奇心,他們會問爸爸媽媽很多問題:為什麽我站著尿尿,而妞妞卻蹲著尿尿?我是從哪裏來的?等等。如果我們不回答這些問題或者亂說一通,都可能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注入錯誤的性別觀念。

我們發現,帶孩子去超市,男孩大多會選擇車、槍、坦克一類的玩具,女孩則會選擇布娃娃、小勺、小碗等一類的玩具,這也說明孩子對於性別已經有了初步的區分。

◎掌握科學方法,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

首先,我們要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性別。3歲左右的孩子,就應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了解人類有性別差異。當孩子因為好奇心問我們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性別好奇。其實,孩子有一些就是出於好奇和模仿心理,我們不限製他們,玩過一兩次,好奇心滿足了,他們自然也就不玩了。不能因為擔心孩子過早接觸這些而胡編亂造,蒙混過關。這樣,不但不能阻止孩子,還可能把他們引向更大的好奇。

其次,我們要滿足孩子的性心理需求。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會走會跑,但他們有時會讓爸爸媽媽抱,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孩子在撒嬌,也因為孩子的“皮膚饑渴”,渴望和大人的肌膚接觸。當他們這樣的要求得到了滿足,他們就會擁有更大的安全感。我們可以通過摟抱、親吻、撫摸等方式,滿足孩子的“皮膚饑渴”。當然,孩子因為有了初步的性別區分,女孩更喜歡讓媽媽撫摸。

另外,我們要教會孩子與異性友好相處。我們不用擔心孩子與異性夥伴的擁抱親吻有大人異性之愛的成分,他們隻是在表達彼此的喜歡和接受。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正確與異性相處的方法,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這樣才能為孩子將來更好地融入團體打下良好的基礎。

特別提醒:

當我們問孩子“你是男孩還是女孩”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會答錯。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性別的區分。我們要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幫助孩子完成性別身份的認同。

你的鼓勵與信任是最好的親子調和劑

每個人都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孩子也不例外。激勵孩子,不能隻停留在表麵,父母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多一些溝通交流,多一些鼓勵支持,多一些共享快樂的時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隻有充分了解才能正確激勵。

——張振鵬《好父母改變孩子一生的60種激勵法》

熙熙3歲了,已經上幼兒園了,爸爸媽媽叫他的名字,叫好幾次他都不會答應。除非媽媽說了一件他感興趣的事情,他才會理。熙熙喜歡吃糖,爸爸叫他把扔得到處都是的玩具撿起來,他不理會。爸爸說,我這裏有塊糖,他就會用最快的速度跑到爸爸那裏要糖吃。上幼兒園後,老師反映熙熙不聽老師的話,叫他做什麽他偏不做什麽,老師說什麽話他都不理。爸爸媽媽不明白,孩子怎麽這麽冷漠呢?

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很忙,3歲半的薇薇從小就跟著外公外婆生活,一個星期才能見爸爸媽媽一次。後來爸爸媽媽為了方便照顧薇薇,換了工作,不那麽忙了。可當他們把薇薇接到身邊以後,他們發現,薇薇很少和爸爸媽媽交流,經常會自言自語。薇薇的爸爸媽媽怕女兒心理出現問題,想求助心理谘詢師。

舟舟也3歲了。在他1歲多的時候,媽媽給他報了早教班,在早教班,舟舟學會了速算,認識了很多字,在智力方麵表現得很突出。在他兩歲多的時候,媽媽把他送進了幼兒園,可幼兒園的老師反映,舟舟很少和小朋友一起玩,對老師說的話也不愛理會,經常獨自一個人坐在小板凳上。回到家,舟舟的話也很少,隻有在學習的時候有一些精神氣。

我們做父母的一直希望孩子有一個美好快樂的人生,和我們的關係融洽和諧。可是,我們不明白,為什麽我們付出了很多,孩子卻越來越冷漠,和我們的關係越來越遠呢?

◎了解孩子為什麽會冷漠孤獨

從上麵三個孩子的例子來分析,我們很多做父母的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說話的語氣比較生硬,孩子犯了一點點的錯誤,父母的語氣就會提高八度。當孩子慢慢學會了用“聽不見”的方式反抗父母,就導致了親子關係緊張,家庭氣氛不和諧。

還有一個原因,0~3歲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期,也是孩子學習語言交流的時候。當媽媽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就會與媽媽進行麵對麵的交流;當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就會在內心與媽媽的影像對話。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他們,孩子就會越來越多地采取“內部對話”的形式。這樣的對話大部分是默默無聲的,有些時候孩子會說出來,就變成了“自言自語”。

另外,還有一些父母很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過早地報了早教班。其實,早期開發孩子的智力也沒什麽不好,隻是一些早教公司隻是在認知能力上下工夫,尤其是認字,用“很小就能認很多字”來打動家長。但專家介紹,孩子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和腦部結構發育密切相關,過早地訓練會違反身心發展規律,造成不良後果。這個不良後果就是不合群、情感冷漠、口語交流不暢等。3歲以內的孩子重在情感溝通,而不是智力培養,就是讓孩子盡可能多地和父母待在一起。

◎鼓勵與信任是最好的親子調和劑

現在很多青少年表現出的“情感冷漠”,大多與早年“愛的缺乏”有關。我們要想讓3歲以前的孩子的大腦正常健康地發育,就需要不斷地進行“愛的刺激”,就是給孩子鼓勵和信任,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關愛。

當孩子因為遊戲失敗了鬧情緒時,不要嗬斥他們:“不許哭,真沒出息,輸了還哭,算什麽男子漢!再哭把你關門外去!”而是要安撫孩子的情緒,鼓勵他們:“失敗了沒關係,我們可以從頭再來,媽媽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孩子得到了我們的鼓勵,一定會樹立起戰勝困難的信心,並且,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勵,他們的心也會離父母更近一步。

隻有我們改變了,孩子才能改變。即使孩子出現了狀況也不要緊,隻要孩子是在5歲之前,孩子就有很大的改變可能,關鍵是我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比如,我們上麵提到的薇薇,雖然沒有在出生的頭幾年享受過父母的愛,但薇薇的父母完全可以在以後的日子裏加以彌補。比如,父母要仔細觀察薇薇的一舉一動,如果有做得好的地方就立刻表揚,父母也可以給薇薇一些簡單的指令,如去叫爸爸吃飯、幫媽媽拿勺子之類的,讓薇薇感覺到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價值。她就會很快和爸爸媽媽熟絡起來,關係也會日漸和諧。

特別提醒:

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要在心裏堅信孩子“能行”,然後在孩子行動的時候給予鼓勵,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拉近親子關係,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用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去營造屬於自己的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