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機智問答的“釘子型”應答策略

人在職場,會遇到各種被提問的場合,如答記者問、述職答辯、現場答疑等等。問題一旦提出,就需要在短時間內馬上作出回應。這就要看回答者的反應是否敏捷;語言組織是否快速:對有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接應的是否機智等等。這是即席發言的另一種形式,可以說更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在一些棘手的問題上,麵對眾人如果一時語塞,回答說“無可奉告”、“不知道”或支支吾吾半天答不上來,那將會大跌“眼鏡”。

“卓越管理人員口才藝術班”巧說階段有“站著思考——從容應答”這一課,訓練起來難度較大,也最有意思。我們的訓練總目標是讓學員從容應對各種場合的提問,麵對高難度的問題,也能巧妙應答,時時處處都讓人“問不倒”。掌握各種機智方法的運用,讓提問者有口難言,不得不佩服回答者的機智巧妙。

麵對提問,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怎麽辦呢?

“釘子型”應答策略,也叫“東拉西扯法”。釘子麵,指的是開口說些與現場有關的話,或一些相關概念的解釋。這樣做可解決:一方麵站起來有話可說i另一方麵可爭取到回答該問題的思考時間。釘子尖,即代表理清思路後,要回答問題的角度或觀點。

試想,麵對提問,你先說與現場有關的話題,或解釋有關問題的概念,以及該問題涉及到的相關方麵,從幾個方麵說來說去後(釘子麵),接下來該說什麽,思路自然就會比較清晰,較容易地知道該如何回答被提問的問題了(釘子尖)。

在一次在我們中心舉行的“課程免費說明會”上,有聽眾這樣問我:“你對有的培訓機構騙人怎麽看?”

這問題不好回答,我當時也不知怎麽回答。於是,我就按“釘子型講話思路”,開口就特胸有成竹地東拉西扯起來:

首先我感謝你在這樣的場合有勇氣把自己的疑問說出來,我想,這不僅是你的疑問,在場的朋友中也許有與你同樣想法的,請允許我代表他們感謝你。(說了這麽多有關現場的話,我還是沒整理出思路該如何回答這一問題。於是,接著又圍繞著概念說。)

你說的是“有的培訓機構騙人”,這就說明不是所有的培訓機構都騙人。“有的”就是個別行為,個別不能代表全部。(釘子麵上的話說到此,思路一下冒出來了。)因此,我個人認為,這屬於正常現象,任何時候,任何領域裏都有假醜惡。需要的是我們每個有良心的人,自我約束,管好自己不騙人,擦亮眼睛不被別人騙(釘子尖)。”

在場的聽眾聽完我的回答後,給予了熱烈的掌聲。我從掌聲中感覺到了“釘子型講話思路”的成功運用。

“釘子型講話思路”中,釘子麵上的話相對容易說,選擇釘子尖的話,即回答問題的觀點選擇上卻比較難。雖說難,但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通常情況下,回答問題的角度不外四種:即肯定、否定、中性或機智。麵對問題,能不能作出快速反應,除了選擇角度,還取決於態度。態度一般有兩種:實問實答類和刁問巧答類。

(一)實問實答類

例如,有人問:“你認為男女之間有真正的友誼嗎?”

麵對這一問題,首先判斷是想實問實答,還是刁問巧答。如果選擇實問實答,則可以從肯定、否定和中性等三種角度來理清思路,組織自己的語言。

如果選擇的是肯定的角度,第一句話就可亮明自己的觀點:“我認為男女之間存在真正的友誼……”

如果選擇的角度是否定的,第一句話可以這樣說:“我認為男女之間不存在真正的友誼……”

如果想持中性態度,還可這樣說:“男女之間有無真正的友誼,關鍵看當事人雙方……”

在回答問題時,一旦亮出肯定或否定的觀點後,接下來就要依據觀點,說出支撐這一觀點的相關論據。這有兩種講話思路,一種叫“金字塔模式”。請參考圖示:

譬如,第78期的學員李曉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法,為什麽隻有更好,沒有最好?”

有位學員這樣回答:

世上不光是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法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為什麽?世界上絕對的事物隻有南極和北極,此外任何事情都是相對而言。一件事情在某個時候、某一方麵可能是最好,但過了這個時候,或從另一方麵去說,就很難說了。因此,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就看你是根據當時的什麽具體情況,側重哪個方麵了。所以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另一種就是前麵提到過的“點石成金”的講話思路。此種思路與“金字塔模式”的區別是:說論據時用實例。請參考“點石成金”的圖示:

回答問題時,亮出觀點,舉出實例,得出結論就可以了。這一講話思路比“金字塔模式”更具說服力。

譬如在第121期裏,有位學員問:“有錢就幸福嗎?”一位學員這樣回答:有錢不一定幸福。因為幸福是一種感覺。

當然,有錢也可以帶來一種感覺;但能不能帶來幸福的感覺,就不一定了。

我們的鄰居老趙,上有老、下有小,普通工人,至今一家五口還擠在一間18平米的平房裏。昨天晚上我回家,剛進胡同,就聽到一段男女對唱的小調,走近才看清是老趙倆口子,老趙騎車帶著妻子正有說有唱地往家趕。

看著他們幸福的情景,我馬上聯想到我的一位商界朋友大張,開著大奔,與坐在旁邊的老婆唇槍舌戰,兩人沒有一天不吵架,沒有一晚不幹仗,深更半夜,孩子哭老婆叫,是家常便飯。那騎車的倆口兒幸福?還是這開大奔的倆口兒幸福?

因此說,有錢,不一定幸福。

這就是用“點石成金”的講話思路來回答問題。一開口,就有明確的觀點:“有錢不一定幸福”;接下來是用來支撐這一觀點的論據,論據中沒有空談,而是列舉了貧富兩家人生活中的一組特寫鏡頭——“老趙夫妻倆騎在自行車上有唱有笑;大張夫妻倆在大奔裏吵架。”由此得出了“有錢不一定幸福”的結論。

為什麽要求在論據中要列舉實例呢?因為生活中的實例最形象,給人印象最深。講話不像寫文章,讓人聽起來覺得看得見、摸得著的話語最適合表達。為了對比說明,下麵我列舉另一位學員對同一問題的回答:

人生的幸福當然要有物質基礎,但有錢不一定等於幸福。在物質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人們對人生的觀點和追求不同,對於各自的精神世界的影響也就截然不同,苦樂的分界主要就在於此。這個問題屬於社會學家研究的範疇,同時這也是個很神聖的話題,不敢妄加評論,待我請教這方麵的專家後再與大家交流。

這後一種表達,雖是同一個意思,但聽起來就不如前一種表達形象、生動,給人印象深刻。

(二)刁問巧答類

有些場合,對一些敏感的話題,如果不想在特定的場合表明自己的態度,為了不讓自己尷尬,又尊重對方的提問,可采取機智的策略來應答。機智應答的策略有多種,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金蟬脫殼”法

譬如,當有人問到“男女之間有沒有真正的友誼?”時,你不想就此問題亮明你的觀點,可參考這樣的回答:

有的人站在對立麵,有意發難,讓應答者啞口無言、丟醜,是他們的目的。遇到這種情況,“金蟬脫殼”法會幫忙。譬如:

古代,有一位在皇上身邊的弄臣某天冒犯了王法。皇帝派人把他推下了禦花園的池子,隨後又叫人把他拉了上來。皇帝問他:“你怎麽沒死啊?”

“秉報皇上,奴才因為剛才在水裏見到了一個人。”

“什麽人?”

“秉報皇上,是屈原。”

“屈原?”

“屈原見到我說:‘我是沒有遇到聖明的君主,所以才投了水。你有這麽英明的皇上,為什麽還要投水?”’

皇上聽後,仰天大笑。

這位弄臣用“金蟬脫殼”法,化解了尷尬。2.“如果……”法有些問題牽扯到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又恰巧雙方當事人都在場,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比較難為情,這時可選取幾個角度,采用“假如……”的句式說。

譬如:在某學校家長會上,有的家長問老師:“父母該不該私拆孩子的信?”某老師當場這樣回答:如果從法律的角度說,孩子是獨立的社會人,他們的個人應該受到尊重,父母是不該拆孩子信的。如果是在特殊情況下,為了保護孩子,避免發生意外,從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負責的角度,孩子的信是應該拆的……

再比如:在第14期“卓越管理人員口才藝術班”的巧說訓練中,有位學員向一位女學員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希拉裏,麵對克林頓的桃色新聞,你會跟他離婚嗎?”

那位女學員想了一下,說:

如果我是希拉裏,克林頓就不會那樣幹了。

這句妙答,贏得了班上所有學員的熱烈掌聲。妙就妙在,她沒有讓對方的問話給繞進去,站在希拉裏的角度上回答這一問題,而是采用了“如果……”的策略。3.“偷換概念”法當有些問話涉及到敏感話題或個人,不便回答時,可有意混淆概念,讓對方感到既是在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但又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等他想明白了,這問題已經回答完了。

如:1997年的夏天,女作家池莉到美國作了一次短期訪問。一次在一個大型聚會上,有人問池莉:“聽說你目前是中國讀者中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你創作了大量與普通人貼近的、反映他們心聲的作品,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然而,據我所知,你至今仍不是中國員。請談一下你對中國的觀點或看法。”

這一問題顯然是敏感的,又是棘手的。假如是你,想想該怎樣回答。

池莉當時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先生的消息真靈通,你的情報很準確。的確,到目前為止我還不是中國員。不過,借此我透露給你另一個準確消息:我丈夫是中國員。現在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我倆長期以來相親相愛,情感融洽,至今尚無離婚跡象。回答完畢。謝謝!

麵對這樣一個敏感而棘手的提問,池莉用偷換概念的策略,把“員”與“黨員的丈夫”這兩個不同概念巧妙地偷換了。讓人覺得是在談與中國的關係,而實質上又是在談她與丈夫的關係。

2004年4月中旬,中國的外交部網站上首次舉辦外交官與網民對話活動,一網民問時任外交部長李肇星:“作為一個大國的外交部長,有人對你的長相不敢恭維,你怎麽看?”李肇星回答說:

每當我代表國家成功地處理一些國際重大棘手問題時,我的媽媽都為我感到自豪,我最想和大家說的是,我媽媽從小就特別愛我、喜歡我。

李肇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巧妙地躲避了其鋒芒,而是用“母不嫌子醜”這一概念機智地回應了“有人對你的長相不敢恭維”這一概念,並婉轉地表達了一個人的長相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其有沒有工作能力。4.“逆向回答”法麵對問題,不好從正麵回答時,即從問題的反麵去思考,說前人沒說過的話。如第83期學員梁先生問:“據最新的一項調查統計,目前上海每年離婚的人數超過結婚的人數,你對此持什麽觀點?”

學員李女士回答說:

我持樂觀的觀點,我為這一統計數據高興!為什麽?中國人近代史上離婚率低,並不是老百姓不想離,而是沉重的封建意識束縛著人們不敢離;廣大的女性同胞不是不想尋求自由,而是經濟上的無法獨立,隻能忍氣吞聲。

上海的離婚率升高,為什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這說明上海經濟的發達,封建意識在人們心目中的淡化,婦女地位的提高。人們開始崇尚自由,為自己做主,為自己而生活,從這層意義上說,應該高興!

在離婚問題上,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模式是“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而李女士的回答反而為此叫好,並且還言之有理,這是逆向思維的結果。

2004年度亞洲小姐選美總決賽上,主持人問冠軍得主:“在愛錢和愛國麵前,如果二者隻能選其一,你選前者還是後者?要求如實回答。”

這的確是個不好回答的問題,試想,如果回答“愛國”,不管論述得多麽有理有據,讓人信服,也不會讓人佩服你的口才,弄不好還會讓人感覺有唱高調之嫌。如果回答“愛錢”,說一些在商品經濟社會,經濟是一切的基礎,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之類的話,雖說一時讓人感覺你這人還算坦誠,但終歸讓人瞧不起、一瞧不起你的境界;二瞧不起你的口才,因為你也是在老調重彈。

且聽冠軍小姐的回答:

如果非要我二者選其一,並且說真心話,那麽,我發自內心地說我選“愛錢”。為什麽呢?我要通過發揮我的才能和辛勤付出,盡可能換取更多更多的錢,為西部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建一所所希望小學,讓祖國的下一代人人都學有所成,成為建設祖國的棟粱之材。

一般人的慣性思維,認為一談“愛錢”就是為滿足個人的私欲,而冠軍小姐的回答,則跳出了這一局限,反過來說愛錢還是為了愛國。這就不得不讓人佩月艮其口才。5.“避實就虛”法1974年,當時的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在醫院會見泰國總理克立先生,當他們道別時,克立總理說:

“可以問最後一個問題嗎?”

“請。”

克裏含笑注視著周總理,確切地說,是注視著周總理的前胸。

“這次訪問貴國。”克裏說,“我發現了一個小小的變化:人們幾乎都不帶像章了。1971年我來北京時,每個人都帶著像章。”

“這就是你要問的問題?”

“不。”克立先生笑容有些神秘,“問題是關於閣下您的,**開始時,人們都帶著像章,而您隻戴‘為人民服務’的紀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熱烈的時候,您也如此;而在人們不戴像章的時候,你為什麽還戴?您又為什麽把‘為人民服務’的紀念章換成了像章?”

周總理說:“想不到克立先生對中國的像章這樣感興趣,我知道您是想要我這枚像章,送您了。”

在這段曆史記載裏,泰國總理克立先生實際上是想要了解周總理對中國政局變化的明確反應,因為這是一個敏感的政治話題。他巧妙地以周總理胸前佩戴的像章所發生的變化為由,誘導性地向周總理詢問。周總理在判斷出他話中有話的真實意圖後,避實就虛,故意把話題拉到這枚像章上來,並慷慨相送。麵對周總理的這一舉動,克立先生哭笑不得,除了接受這份意外的禮物之外還能說什麽?

避實就虛,是應對他人旁敲側擊的有效回答方法。6.“調侃戲說”法有時觀點不好回避,可說出來又不是發自內心的,這種情況可采取“觀點明確,論據戲說”的策略。如第98期一學員問:“眼下人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之心強烈,你是否讚同應提倡一下‘愚公移山’精神?”

學員孫先生答道:

眼下人們心浮氣躁也好,急功近利也罷,是飛速發展的經濟形勢所迫。當然,凡事追求都應有個度,過分了當然不好。但我覺得眼下不能提倡“愚公移山”精神。愚公本人也太死心眼了,率領全家進城打工不就免受太行、王屋阻隔之苦了嗎?話說回來,如果愚公家鄉有礦藏,也用不著挖山,挖一條地下隧道不就得了!再假設說愚公的家鄉是外世桃源,很適合旅遊觀光,修個飛機場不也就解決問題了嗎?為什麽要號召家人世世代代挖山不止呢?

這是一運用“調侃戲說”法回答問題的典型例子。孫先生圍繞愚公的挖山目的,展開思維的翅膀,既上天、又入地,他的觀點,讓人在詼諧中有亦假亦真的感覺。

綜上所述,“刁問巧答”表麵上展現的是妙語連珠,口吐蓮花的日上之才:深層次反映的則是機智的思維和雄厚的文化積澱。這不是一日之功,而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勤思苦練。當然,“刁問巧答”的方法也不僅限這幾種,上述6種方法給大家提供個思路,望讀者朋友能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如果你能從現在開始練起,不久的將來你不僅能妙語連珠,更會妙語生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