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即席發言的“四個W法則”

本書所指的“即席發言”,意思是說在一些場合,在你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忽然被叫起來說幾句的短時間發言。例如:在一個場合,你正輕鬆地欣賞著會議主持人的講話,忽然聽到他在上麵談起了你,人人都轉頭朝你的方向看。還弄不清是怎麽回事呢,主持人就介紹說你是下一位講話人了。

一般人通常的反應是:一時發懵,腦袋空空,既不知從何說起,又不知說些什麽。經常聽人說些諸如“抱歉,我沒有準備……我口才不好……我隨便說幾句……還望大家多多包涵……”之類的多餘話。有的人說這是被逼得沒辦法的辦法,隻好打腫臉充胖子。

其實,“四個W法則”的第二個用途,即教你如何一站起來就有話可說,為自己爭取思考時間,站著思考,現場組織語言的辦法。

假如你到某一場合,本來沒打算講話,主持人給來了個突然襲擊,讓你說幾句。這個時候,可圍繞“四個W法則”,先說這是一種什麽場合(where),諸如:我很高興參加今天的某某周年紀念日、或是某某表彰大會、某某專題討論會。再說現場聽眾的身份或自己是什麽身份(who)。假設你是在某個專題的討論會上,可這麽說:“今天,我尤其高興的是見到了許多好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結識了這麽多的新朋友。這次作為列席代表,能給我這個機會發言,我感謝主持人的盛情。聽了以上大家的發言,我感受頗多,因時間關係,我不想展開說,借此機會我最想說的是……(what)”。一般人說完這些話後,自然就知道下麵該說什麽了。

大釗訓練班的一位學員,有一次被邀請參加了一個“全國中老年健康與保健研討會”,因是被臨時邀請去的,他沒準備在會上發言。但當主持人要他說幾句時,他用“四個W法則”的思路,很快就把語言組織得有聲有色。他是這樣說的:

我很高興參加今天由中國老年協會主持召開的全國中老年健康與保健研討會(where)。今天在座的,按年齡我比不上錢老;按健康保健方麵的專業知識,我比不上李教授。不過作為一名中年人(who),(說到這兒他的思路便來了,於是,接著就說)今天我最想表達的是,健康就是投資。為什麽這麽說呢?……(what)

在解決了即席發言站起來說什麽後,還不能不考慮說的內容怎樣吸引人的問題。吸引人的方法有多種,其中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立刻舉例。

2004年1月15日,我應邀參加北京市成人教育局召開的“教學工作經驗交流會”。根據會議的日程安排,與會的發言名單都已確定,沒安排我發言。

發言接近尾聲時,我突然聽到主持者說:“下麵有請北京大釗培訓中心的黃校長與大家交流一下。”接下來就是一片掌聲。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邀請,我先是一愣,接著便鎮靜了下來,開口便說:

在座的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全市成人教育局組織的“教學工作經驗交流會”,我還是第一次參加(where)。剛才發言的幾位同行都是我們中的佼佼者,很高興在這個場合與大家相識。聽了幾位同行的發言我感覺受益匪淺(who),本來這次是來學習的,感謝主持人特意給我這個機會與大家交流(必要的客套,也稱“暖語”)。

(what,立刻舉例)4年前,我剛開辦“當眾講話訓練班”的時候,為了教好課,我到北圖整整蹲了一個月,翻閱了大量的國內外資料,編寫了詳實的教案。第一天課上下來,學員卻跑了一半。經過認真的反思後,我終於發現,授課內容本身沒有問題,講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和經驗。問題出在我的授課方式上,也可以說是表達形式上。什麽樣的課程,應該有什麽樣的教學模式。

具體地說:來聽課的學員,都是一些明白了口語表達重要性的成年人,他們擁有自己的知識結構,也知道自身的弱點是不敢當眾講話或講不好,他們不需要老師對他們理論的說教,他們需要的是方法,是鍛煉的機會,是點評,是啟發。

我的失敗就在於把“當眾講話”這樣一門技能課程,當成了理論課來講。課程不分內容,不看對象,即使你再全身心地投入,聽眾也不會買你的賬。

找到了問題的症結後,我馬上改變了授課方式;把老師的講台,變成學員的訓練舞台;把課堂當作訓練場;以學員練為主,老師講為輔;把老師準備的授課內容穿插在給學員的點評之中。

通過調整上課的形式,學員們的學練熱情被激活了,報名的學員越來越多。通過本人多年的辦學實踐,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良好的願望,必須通過恰當的形式去實現。謝謝!”

我在講的過程中,看到大家的眼睛都在注視著我,自然是我的例子吸引了他們。

作為一個教學機構的負責人,在全市成人教學經驗交流會上,我明白自己是若幹個教學機構中的一員,所以不能空談一些大道理,或扯一些一般性的大套話,更不能以高者自居縱論當前我市乃至全國的成人教育狀況。而是巧妙地利用主持者給的這個現場機會,針對本學校的教學,把自己擺進去。一上來我就談一件自己教學工作中親身經曆的事,把聽眾帶進故事的情節中,牢牢地吸引住他們,雖然從頭到尾沒談一句教學工作應如何開展,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以及應該倡導怎樣的教學模式,但這些內容其實已經全包含了自己敘述這件事的過程中了。

這是我本人的一個即席發言的實踐。為什麽提倡立刻舉例呢?理由有三。

第一,人們普遍有愛聽故事的心理。如果開場白過後,知道自己要說什麽時,用實例說明自己的觀點,比理論上的論述更能吸引聽眾,因為沒有人願意聽說教。

第二,實例有故事情節。在講的過程中,你會漸漸進入所講內容的情境中,剛開始的緊張,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這能使你比較從容地切入正題。

第三,實例中有細節。細節就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很容易一開口就獲得聽眾的注意,聽眾會在不知不覺中被說服或打動。

另外,還有個好處是,從聽眾對你感興趣的眼神裏,你對自己的能力會產生自信。

當眾講話是對聽眾的溝通。溝通即是一種雙向交流。站在眾人麵前,自己的講話抓住了他人注意力,馬上就會感知到這一點。當你注意到那種被接納的力量,並感覺到聽眾的那種企盼的目光時,就會受到激勵,從而繼續,盡最大能力地去做出回應。講話者與聽眾間建立的呼應關係,是一切成功講話的關鍵所在。沒有它,真正的溝通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便是勸你找到話題後接著就說實例的根本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列舉實例,並不是隨意想起一個不著邊際的實例就東一榔頭西一棒地信口開河。用不恰當的實例,不如不說實例。如何盡快能想到比較恰當的實例呢?在按照“四個W法則”理清自己的思路時,要確定自己表達的主要觀點,隨後所列舉的實例是來說明你的觀點的。

第18期“當眾講話訓練班”的學員蓋先生,在班上匯報了他的一次實踐經曆。

2004年的聖誕之夜,蓋先生應某單位邀請參加一個聯歡會。他發現,周圍沒有一個他熟悉的朋友,全是陌生的麵孔。賓朋落座後,主持人說今晚大家都來自四麵八方,且還是尚未相識的朋友。每位嘉賓先作一個介紹,能多說的最好多說幾句,讓大家認識你。

沒想到的是,主持人話音剛落,轉臉就拍蓋先生的肩,叫他第一個發言。這一安排決定,是蓋先生所沒有想到的。好在他接受過當眾講話的訓練,麵對主持人的熱情邀請,他欣然答應。

接下來,他暗示自己:這次當眾講話,是一次機會,一定要在陌生人麵前談出點新意,力爭通過這次當眾講話,給在場的朋友留下一個較深刻的印象,借此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社交圈。

於是他站起身來,先向大家問了聲“聖誕快樂”,然後說道:

我姓蓋,名洋僑,叫蓋洋僑。我這姓有點怪,這名字也有點特別。這蓋,是當今的流行語——蓋了帽的“蓋”。洋僑,就是飄“洋”歸來的華“僑”,我來自市礦山機械廠。‘參加今晚的聖誕大聯歡,我很高興(where)。首先祝大家聖誕快樂!感謝主辦者的盛情邀請,今晚我看到大家都非常地高興(who),我想一方麵大家是為聖誕之夜而快樂,另一方麵想必每個人還都有各自的高興事。今天上午我就度過了一段快樂時光(what)。

(舉例)山西一馴獸隊,今天上午在車站廣場進行了一場演出,其中有個節目叫“猴子開車”。我想這對許多人來說,都是新鮮事。那隻訓練有素的猴子駕著小型汽車,按馴獸員的指示,在場上一會兒倒車,一會兒轉彎,有時還按一下喇叭,那猴子模仿人的動作真是惟妙惟肖……

介紹到這裏,蓋先生說:“當聚會的朋友聽到這裏,有的竊竊私語,有的流露出不屑一顧的神情。從大家的神態中,我知道這次即席發言講砸了。”

在聖誕晚會上,說猴子開車,例子是舉了,可究竟通過這個例子要表達一種什麽意思或情感,在場的人就聽不明白了。此次即席講話不受歡迎也是必然的了。

蓋先生的這次失敗教訓,給我們一個啟示,當眾講話需要運用思路練習的勇氣,更需要理解思路的內涵。多參加一些場合發言,反複練習。不可能一開始就成功,需要從一次次的失敗教訓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講話水平。

另一方麵,每逢你參加一些集體場合,尤其當你作為普通一員參與時,要做個“有心人”。在心理上要有隨時被邀請站起來說幾句的準備。有了這種準備,當聽其他人發言時,自己就在心裏想,假設我被叫起來,我該怎樣講。這樣,你便需要不斷地思考、分析現場的情況,就像一名飛行員不斷地提醒自己時刻都可能發生的故障,在緊急狀況下如何做出冷靜而精確的反應。世上的每一位即席發言高手,都是在無數次失敗後,才把自己鍛煉成站起來就能說的人。

在此,向你透露一個“即席發言”的秘密:別相信那些能說的人站起來就能侃侃而談。其實,在他們站起來之前,心裏早已有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