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香港上海時代(1)

一八四二年之後,香港一躍而為商業重鎮。接下來的三十年,鴉片貿易急速成長,而怡和洋行在其中獲利甚豐。

——(英)布雷克

上海因此成為當時清朝進口鴉片的第一大港,鴉片貿易發展的迅速和中外大鴉片商財富的增長同步,都源自這種買賣。

——(法)白吉爾

從1782年“柯克斯老爺”在廣州推銷他的“打簧貨”,到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轉眼60年過去,“尊貴的東印度公司”消失了,輝煌富有的十三行衰落了,中國的大門被敲開了。展現在怡和洋行眼前的,是平坦的大道。在“日不落帝國”的庇護下,怡和洋行憑借其在中國內地和香港擁有的特權,及其大班堅韌的毅力、冒險的勇氣、靈活的身段、積極參與政治和全力追逐利潤的經營手段,以香港和上海為基地,展開了下一個60年迅猛的發展曆程。

第一次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的簽訂,讓怡和洋行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渣甸和馬地臣在賺得巨額金錢後回到英國,做起了國會議員和大莊園主。他們的子侄輩則帶領怡和繼續構建其東方鴉片帝國的大廈。而隨著香港被割讓,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城市中的佼佼者,怡和“鴉片帝國”從廣州、澳門時期,走向了香港、上海時代。

01

鴉片貿易:合法與非法由鴉片而引發的戰爭,在戰爭結束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卻無一字提及鴉片本身。事實上,在《南京條約》簽訂的前兩天(8月27日),璞鼎查曾向清政府正式提出了鴉片貿易合法化的備忘錄,但是遭到了中方簽約人的斷然拒絕。在條約簽字之後,兩國全權大臣之間對此曾繼續有過討論。璞鼎查提議,中國如果聰明的話,就應該將其合法化,因為這樣一來,中國方麵既可有效控製它,又可以增加稅收。其實他背後的潛台詞則是:既可保證英國方麵穩定的贏利收入,又可避免因鴉片走私而和中國發生外交糾紛。但道光皇帝堅決反對鴉片貿易合法化,認為“如果令行禁止,不任陽奉陰違,吸食之風既絕,興販者既(即)無利可圖”。於是,璞鼎查稱英國政府隻是在訓令中提出這項要求,並不強求鴉片貿易合法化。

事實上,在1842年12月28日,璞鼎查曾對英商說,他抱有一種希望,“雖然我承認是一個淡薄的希望,我將會有力量使鴉片交易借物物交換的方式為中國皇帝所允準”。

但是,他的努力並沒有結果。第二年6月,璞鼎查趁清朝欽差大臣耆英訪問香港時,又一次提出了鴉片合法化的建議。耆英當即提出,要求英方保證每年隻運進3萬箱左右的鴉片,限期10年,每年預付鴉片稅300萬元(210萬兩),璞鼎查隻得作罷。

璞鼎查告訴怡和等英商,鴉片並不像他們所建議的那樣,包含在未列入稅則而按“值百抽五”繳納關稅的商品清單中,因此鴉片交易依然是違法而受到禁止的。任何英國人從事這項交易時,將不受英國官員支持和保護。

與此同時,璞鼎查對駐廣州的欽差大臣伊裏布說:他已接獲命令不許鴉片帶至香港甚至進入香港海麵,但是他表示這勢必使鴉片貿易走入秘密的途徑。

最後,1843年10月簽訂的《虎門條約》,也沒有對鴉片貿易作出具體規定。英國政府雖然沒有執意要求中國方麵讓鴉片貿易合法化,但並不阻止英國商人販運鴉片,也沒打算讓他們遵守中國法令。

對於鴉片貿易應否合法化,怡和洋行曾經猶豫不決,搖擺不定。

1843年7月,已經執掌怡和洋行的央馬地臣曾反對將鴉片合法化。他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該藥(鴉片)貿易合法化的希望已全部告吹,你盡可放心,一旦合法化,就不再有利可圖。這件事愈困難對我們就愈好……不管有什麽障礙,我們總會找到辦法幹下去的。但是,不久央馬地臣又相信,合法化可以降低公司的運費,“也可減低小煙商受投機風潮吸引,蜂擁而至香江的熱度”,轉而支持合法化。

不過,隨後央馬地臣又改變了態度,雖然他仍然深信合法化有助於降低運費,但不確定這樣對怡和洋行是否必然有利。因為怡和已經獨占鼇頭,合法化或許隻會增加競爭。

10年前,怡和洋行為打破東印度公司的壟斷,曾全力鼓吹競爭。但是一旦會危及自身的利益,怡和可就不那麽熱心了。怡和不願見到“小資本商人”加入,要做這樁非法買賣所費不菲,隻有資金雄厚如怡和、寶順者才做得起來。合法化也有可能出現鴉片貿易集中香港的情況,這同樣會剝奪兩大洋行寡頭獨占沿海貿易的利潤。

此後十幾年中,鴉片貿易繼續以怡和洋行滿意的走私方式獲得急劇發展。英國對華的商業入侵,以合法貿易與非法鴉片貿易雙管齊下的方式在中國展開。而已經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正是怡和洋行從事鴉片貿易的基地和鴉片轉運的中心。

02

目標遊移:香港取代舟山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具有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英國依靠其強大的海上力量向東方擴張的征途中,相繼把直布羅陀、馬耳他、錫蘭、檳榔嶼、新加坡收入囊中,或作為軍事基地,或成為通商據點。這個有著“海島和半島收藏家”之稱的海上帝國,一旦被中國的廣闊市場所吸引,割占一塊土地作為通商據點的心思便流露了出來。

還在1792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時,馬戛爾尼便以照會形式向清政府提出,將舟山附近一個不設防的島嶼和廣州附近“一塊類似的地方”讓予英國。不過,在乾隆盛世時代的中央朝廷看來,這無異於癡人說夢,馬戛爾尼無功而返。1816年踏上前往北京旅程的阿美士德使團,同樣有獲取島嶼的設想。隻是他的北京之行比馬戛爾尼還要失敗,因而獲取島嶼之事更隻是水中月而已。

在當時的英國商人看來,要想進一步擴大對華貿易,就必須打開中國東部的門戶。因此中國東部海島尤其是舟山群島,成為英國人蓄謀已久的目標。與此同時,香港也開始進入英國人的視野。

1834年8月,或許是渣甸或馬地臣的主意,身在廣州的律勞卑曾致函倫敦,要求從印度調軍艦前來,“占領珠江東部入口處的香港島,它令人讚歎地適合於各種用途”。然而,這時別說是占領清朝的島嶼,就是連一封信函律勞卑也沒能送到兩廣總督手中。英國真正將理想變成現實,將模糊的目標清晰化,則是在鴉片戰爭開始後。

鴉片戰爭爆發前,英國方麵提出擬奪取中國的一個島嶼,“作為遠征部隊的一個集結地點和軍事行動的根據地,而且以後作為貿易機構的牢固基地,因為我們對這樣的某個地方想要保持永久占領”。巴麥尊致義律函(1893年10月18日),見胡濱: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下冊,中華書局,北京,1993,522頁。但在地點選擇上,英國政府和軍方內部意見不一,在華英商意見相左,台灣、福州、廈門、舟山都曾成為候選目標。其中,舟山的地位日益凸顯。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香港最後取代了舟山。

1841年1月26日,英國國旗在香港島上升起,馬地臣出席升旗典禮,並於3天後隨義律乘坐“複仇女神號”繞港島得意地巡駛了一圈。4個多月後(6月7日),義律發出公告,宣布香港為自由港。

03

怡和洋行總部移港先人一步的怡和洋行在英軍占領香港島一個月後,便在海岸邊搭建起一座大型草屋作為倉庫。不久,倉庫改為石築,成為島上英國人的第一棟堅固建築物。

6月14日,義律在澳門首次拍賣香港土地,冀望通過賣地獲取資金,並利用洋行商人開發港島。這次拍賣中,售出海旁地段(MarineLot)39塊土地。何佩然:地換山移,商務印書館,香港,2004,26頁。

怡和與顛地等英國商行以低廉的價格在港島北部購買了地產。其中,顛地投得灣仔地段,馬地臣的代理人摩根(Morgan)船長投得東角(EastPoint)。東角所在地因地形向北突出,自中環向東眺望,有如一隻角而得名,包括今銅鑼灣的東角道、怡和街、渣甸坊一帶。英國人最初稱之為勿地臣角(MathesonPoint),後改稱東角(EastPoint)。

自從英軍強占香港後,戰時香港經濟一度極其繁榮。尤其是義律歸還舟山後,香港轉而成為英軍的駐屯基地,後勤供給龐大。璞鼎查到來後,進一步使其成為補充給養、修養傷病員、援軍中轉站等軍事基地,從而吸引了各地供貨商前來。另一方麵,由於廣州正常貿易的戰時停頓,香港成為眾多外商囤貨、轉口之所。一項統計顯示,1842年,停泊香港的船舶總噸位達到1363萬噸,1843年更增至1805萬噸。郭衛民: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對華侵占地的目標轉換,載:民國檔案,1997年第2期。

1842年2月,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署由澳門遷往香港。當月的《廣州周報》曾報道港島的建設規劃:“沿北麵海灣由西(徂)東約四英裏,東麵是怡和洋行的建築物所在的半島(東角),西麵是孟加拉誌願軍駐紮的營盤(西角、西營盤),一條馬路聯結東西兩據點。”

繼怡和洋行建成第一座石結構房屋後,政府的幾棟房屋也相繼落成,皇後大道1842年建成。同時,在這個名為“女王城”(1843年正式命名為VictoriaCity,域多利城)的小鎮上,還出現了一個攤販雲集的市場。

《南京條約》簽訂後,香港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陸軍少將薩爾頓(LordSaltoun)接替郭富出任總司令,他在香港所租房屋的房東正是怡和洋行。薩爾頓在1842年秋的一封信中曾這樣寫道:“我正要去海灣北端拜訪摩根先生,他負責管理怡和洋行,現在是我的房東。他住在北端泊船處,有如皇宮一般……據說,這個怡和洋行以走私毒品起家,自從戰爭以來大發橫財……由於他們隻收現金,所以風險很低,應該是淨賺一筆非常可觀的財富。他們擁有自己的船,非常漂亮的帆船,叫飛剪船,航向各方。”

1843年7月,央馬地臣在一封信中興奮地寫道:“新稅則和港口章程的確是非常適當和有利的,如果中國方麵嚴格照辦,那我們和英國之間的貿易一定大量增加。鴉片貿易也繼續興旺。”

鴉片戰爭之前,廣州為中國唯一開放口岸,香港屬於廣州開放貿易圈中,澳門曾經是英國商人與中國官方衝突的緩衝地。如今,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怡和洋行便在香港紮下根來。

1844年,香港街道破天荒地安裝了路燈。同年,域多利城的建築物達到100幢。也就在這年3月,怡和洋行將總部正式遷到了香港島。

在馬地臣回英國後出任怡和大班的央馬地臣這樣寫道:“我們現在差不多在此安頓下來,我想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發覺這裏和澳門一樣舒適,而且更便於做生意。我們的船隊與辦公室近在咫尺,所以不論是派船到中國沿海或廣州、黃埔都不致浪費一分一秒,而船長晚上也不再有借口從自家船上消失。現在隻有非常少的中國商人在此落腳,但無疑他們遲早會這麽做。”羅伯·布雷克著,張青譯:怡和洋行,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台北,2001,119~120頁。

然而,讓央馬地臣沒有想到的是,隨著戰爭結束,條約簽訂,軍隊撤離和五口開放,香港戰時的繁榮景象開始消失。

04

鴉片與苦力貿易:香港的起死回生在香港早期,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海盜活動隨著鴉片走私的猖獗而加劇。譬如,1843年,怡和洋行為保衛其在東角的辦事處,便雇用了12名武裝人員護衛。而在1844年6月18日,150名海盜襲擊了香港倉庫。

而真正威脅香港生存的,是戰後經濟的衰落。隨著軍隊撤離,五口通商,香港經濟從1844年開始委靡不振,戰爭期間繁榮一時的商業漸趨蕭條。1846~1847年,香港的經濟進一步跌至穀底,香港的前途一時黯淡起來。

上海等五口通商後,新開辟的商埠同時使一些商業路線改變,商號和資金外移,香港因此有逐漸被邊緣化的態勢。

與此同時,香港非法走私貿易猖獗,合法貿易衰落不振。港英政府中文秘書郭士立在1844年度的香港地方貿易報告中指出,“比最感失望的商人所作的估計還要糟得多”。

1845年,31家英商聯合上書英國政府殖民地部,訴說香港已無可發展。1847年,怡和洋行大班央馬地臣在下議院陳述:如果不是因為在房產上已投下大筆資金,那麽全部英國商人就會放棄香港。怡和等洋行感到在香港生意難做,還有一原因是接替璞鼎查的港督德庇時,與怡和等洋行的關係不甚和諧。直至1848年文翰(又譯為文鹹、般含、般鹹,SamuelGeorgeBonham)接任總督,官商關係才得到改善。

然而,以怡和為首的英資洋行終究沒有撤離,一則香港已經成為鴉片貿易中心,一則香港開始成為苦力貿易中心,從而一掃五口通商後經濟衰退所形成的陰霾。

1847年,就在香港官商界對經濟的衰退一籌莫展之際,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的消息傳來,急需大量廉價勞力前去開采,一個巨大的商機開始降臨香港。第二年,即有大批華工從香港出發,前往舊金山淘金。1851年,又從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傳來發現金礦的消息,珠江三角洲等地的人們紛紛出國打工,從而掀起了廣泛的淘金狂潮,開始刺激香港作為苦力貿易中心的興起。

事實上,在廈門、汕頭、上海、澳門等城市,苦力貿易均普遍存在。不過,由於香港規定任何人都有不受限製出洋的“自由”,加上英美商輪雲集於此,航運異常方便,因此去美國、澳大利亞的中國苦力多集中於此。

而香港的出洋苦力,並不局限於前往以上兩地淘金。這些俗稱“賣豬仔”所謂“賣豬仔”,指當時前往美洲、澳洲等地的華工。這些到國外打工的苦力待遇極差,常常是住進擁擠不堪的“豬仔館”等候遠洋船期。在漫長的航程中,整日囚於艙底,加上飲水、食品不足,空氣汙濁,死亡率極高,十有二三到達不了目的地,因而運載苦力船又被形容為“海上浮動監獄”。的華工從香港出發,前往西印度群島、南美洲、東南亞等地種植場幹牛馬活的,也所在多有。

據曆史學者研究,最初經營加利福尼亞苦力客運的兩家行號是和行與興和行,隨後怡和、顛地等洋行也加入其中。餘繩武、劉存寬:十九世紀的香港,中華書局,北京,1994,264頁。船東們從苦力貿易中獲得的利潤之大不言而喻。1854年,怡和洋行的一次航行即獲利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