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蘇曼殊年譜 (1)
一八八四年(清光緒十年,甲申)一歲
九月二十八日(陰曆八月初十日),出生於日本橫濱。原名戩,字子穀,後改名玄瑛,又名湜,出家後法號曼殊。
父親蘇傑生,在日本經商,當時任橫濱萬隆茶行買辦。其原籍為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恭常都瀝溪鄉白瀝港村。
生母河合若(若子),日本江戶人,與蘇傑生非正式同居,生下曼殊後,不到三個月便離去。曼殊歸河合仙撫養。
義母河合仙,日本江戶人,為蘇傑生之大妾。一八七七年養一子蘇焯,一八七七年攜蘇焯來中國,在瀝溪住約三年,因不堪蘇氏家族的歧視,於一八七九年返回橫濱,留下蘇焯在瀝溪。
嫡母黃氏,這時居住原籍。
庶母陳氏,蘇傑生之次妾,這時隨居橫濱。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乙酉)二歲
隨義母河合仙,母愛甚篤。
一八八六年(光緒十二年,丙戌)三歲
嫡母黃氏由瀝溪來橫濱,與蘇傑生同居,曼殊始見嫡母。
是年,庶母陳氏生妹祝齡。
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丁亥)四歲
曼殊喜好圖畫,如《潮音跋》所記:“四歲,伏地繪獅子頻伸狀,栩栩欲活。”
一八八八年(光緒十四年,戊子)五歲
受母教,開始識字。
庶母陳氏生二妹祝年。
一八年(光緒十五年,己醜)六歲
隨嫡母黃氏歸瀝溪鄉白瀝港村,始見祖父母。
一〇年(光緒十六年,庚寅)七歲
入瀝溪鄉鄉塾,開始讀書。
庶母陳氏生三妹惠芳。
一一年(光緒十七年,辛卯)八歲
仍在鄉塾就讀。
庶母小陳氏(蘇傑生之第三妾),從廣東來橫濱歸蘇傑生。
一二年(光緒十八年,壬辰)九歲
橫濱萬隆茶行營業失敗,十二月間,蘇傑生偕妾大小陳氏回瀝溪白瀝港村。河合仙獨留日本,直至一九二三年死於地震,再也沒有來中國。
一五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十二歲
曼殊仍就讀鄉塾;性近美術,好作畫。
蘇傑生偕大陳氏及所生諸女赴上海;同時遣長子蘇焯往橫濱,隨表叔林北泉(祖母之侄)習商。
庶母大陳氏生四妹齊生,不久夭亡。
一六年(光緒二十二年,丙申)十三歲
隨姑母蘇彩屏到上海,與父及庶母同居;然頗受庶母虐待。這時開始學英文。
一七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十四歲
在上海繼續學習英文和中文。得識西班牙人莊湘博士,在其教導下,學習大有進步。
四月,祖父蘇瑞文病重,父親遄歸侍疾。十一月十四日(陰曆十月二十日),祖父病故,庶母大陳氏攜女回瀝溪。曼殊仍就留上海就讀。
十一月,庶母小陳氏病卒。
一八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五歲
春初,隨表兄林紫垣(祖母侄孫)赴日本。在橫濱,入華僑主辦的大同學校學習,為通學生,食宿於林紫垣家。同學有馮懋龍(號自由)、鄭貫一、張文渭,及從兄蘇維翰(號墨齋,叔父蘇德生之次子)。
與兄蘇焯在橫濱相遇。
一九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十六歲
在大同學校繼續學習,學業進步甚速。
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十七歲
春,升入大同學校甲級,兼習英文。大同學校分甲乙二級,甲級所授為中英二科,乙級所授為中文一科,曼殊原讀乙級。
一九〇一年(光緒二十七年,辛醜)十八歲
仍讀大同學校。課餘,間作畫,下筆瀟灑挺秀,已顯露出繪畫才能。
蘇焯歸國,返瀝溪。
一九〇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十九歲
在大同學校畢業,與蘇維翰、張文渭籌議升學,往東京同考高等師範學校,僅蘇維翰考取;繼而曼殊與張文渭又投考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方同被錄取。其時,表兄林紫垣每月補助十元,僅敷下宿屋膳宿費用,生活十分艱苦,曼殊卻能刻苦自勵。
是年冬,中國留學生葉瀾、秦毓鎏、張繼等(多屬早稻田大學學生),發起組織“青年會”,宣言以實行民族主義為宗旨。馮自由介紹曼殊加入“青年會”。
蘇焯從瀝溪來日本,在神戶經商。
庶母大陳氏生幼妹惠珊。
一九〇三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二十歲
經僑商保送,轉入成城學校(此為日本陸軍的預備學校),學習陸軍,易名蘇湜,與同學劉三(號季平)相識。
三四月間,俄軍侵略我東三省,中國留日學生聞訊極為憤慨,葉瀾、秦毓鎏等發起組織留學生“拒俄義勇隊”;被日本政府解散後,又組織“軍國民教育會”。曼殊均參加組織活動。林紫垣卻極力反對,幾次勸告不聽,竟中斷接濟,迫使曼殊不得不輟學。
九月,曼殊乘博愛九回國。蘇維翰、張文渭冒雨至船埠送別。在輪船上,曼殊草遺書致林紫垣,假稱已投海自殺,用以脫離林紫垣的幹預。
九月上旬,抵達上海,會晤陳獨秀。旋即赴蘇州,任吳中公學教習;同事中交好者有包天笑、祝心淵。後又往上海,任《國民日日報》翻譯,與陳獨秀(仲甫)、何靡旋(梅士)、章行嚴(士釗)共事。
其間,翻譯囂俄(現譯雨果)的小說《慘世界》(現譯名《悲慘世界》),撰寫《女傑郭耳縵》、《鳴呼廣東人》二文,及《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二首,在《國民日日報》上發表。
十一月,《國民日日報》被查封,《慘世界》刊登至第十一回之半,亦中輟。曼殊與陳獨秀、何靡施、章行嚴另租屋同住。一日,曼殊忽思南行,趁陳章外出,邀何靡施觀劇,至劇場前,卻稱忘記帶錢,獨返寓所,於章行嚴行篋中取三十元,留下字條而遁。
曼殊離開上海,經過湖南,“入衡山,登祝融峰,俯視汀流明天”(據曼殊《畫跋》所記);然後往香港。
抵香港後,持馮自由在日本所寫的介紹信,往訪陳少白。這時陳少白任《中國日報》社長,遂下榻於該社。住未久,曼殊因感身世有難言之恫,衷懷抑鬱,決意出家為僧。陳少白知其性僻,無可挽留,贈送數十金為行資。曼殊遂往惠州投一破寺受戒,取法名為“曼殊”。
一九〇四年(光緒三十年,甲辰)二十一歲
二月,因破寺隻住持一老僧,並臼躬操,且無隔宿之糧,唯恃化緣為活,曼殊不堪如此困苦生活,乃離惠州,再返香港。據陸丹林《記蘇曼殊出家及欲槍殺康有為事》一文所記:“一日,(曼殊)乘其師他地,遂竊其已故師兄之度牒,及其師僅存之二角以逃。步行至省城,乘輪抵香港,銀洋二角僅足以充船費,路上不食已二日矣。”師兄法名博經,其俗家原為南雄州始興縣趙姓子。此後,曼殊有時也以“博經”為自己的法名。
在香港期間,偶然被鄉人簡世錩碰見,並探長其住址。簡返瀝溪,即將情況告知其父蘇傑生。這時蘇傑生已病重,托簡再至香港促曼殊歸鄉。曼殊托辭不歸。三月十五日(陰曆正月二十九日),蘇傑生病故,曼殊也未奔喪。實因蘇傑生絕緣河合仙,曼殊深為抱恨。
三月下旬,至上海,訪“青年會”舊友葉瀾於“國學會”。此時曼殊決心南遊,得莊湘博士助旅費,春未啟程,遊曆邏羅、錫籣。至邏羅時,從喬悉磨長老習梵文,研究佛典;並至佛誕生處,瞻阿輸迦王表彰佛誕生處碑。
七月,返國,到長沙,訪留日舊友秦毓鎏。這時,秦任湖南實業學堂教務監督,並兼明德、經正兩學堂曆史教習。因此,曼殊亦受聘為實業學堂教習。
九月,“華興會”謀在長沙起義失敗。曼殊雖未參與,但與會中主要人物黃克強、楊性恂、楊篤生、秦毓鎏、張溥泉等交往密切,因黃克強等都是實業學堂的同事。
一九〇五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二十二歲
上半年仍在長沙實業學堂任教。暑假中至上海,重晤秦毓鎏(去年,因“華興會”起義失敗逃來上海)。秋後,至杭州遊西湖,作畫寄陳獨秀。
下半年,在南京,任教於陸軍小學,授英文,與劉三共事。此時,並與趙聲(伯先)相識。據曼殊《燕子龕隨筆》記述:“餘教習江南陸軍小學時,伯先為新軍第三標標統,始與相識,餘歎為將才也。每次過從,必命兵士攜壺購板鴨黃酒。伯先豪於飲,餘亦雄於食,既醉,則按劍高歌於風吹細柳之下,鹹相與馳騁於龍盤虎踞之間,至樂也。”亦常與劉三出遊作畫,在曼殊《畫跋》中有記載:“乙巳羈秣陵,偕季平登雞鳴寺,觀台城後湖,百感交集,畫示季平。”又記:“乙巳與季平行腳秣陵,金鳳出素絹索畫,未成而金鳳他適。及後,渡湘水,作此寄之,寧使殷洪喬投向石頭城下耳。”於此可以窺見,曼殊亦嚐涉足花叢。
一九〇六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二十三歲
元月二十五日(陰曆元旦),與劉師培(申叔)經南京下關,作畫一幅(《畫跋》記:“丙午元旦,與申叔過馬關作。”按“馬關”,非日本之“馬關”,其時曼殊尚在南京,可能指南京之下關)。
同年,印度友人缽羅罕回國,繪《江幹蕭寺圖》贈別(據丙午《畫跋》記)。
春初,再至長沙,執教於明德學堂,教授圖畫;僦居永福寺。
夏,應劉師培邀約,至蕪湖,執教於皖江中學,與鄧純侯同事。
暑假中,偕陳獨秀東渡,至日本尋義母河合仙,不遇。[據河合氏次年所作《曼殊畫譜序》記:“(吾兒)去夏始得卷單來東省餘,適餘居鄉,緣慳不遇。”]暑假結束,從日本回國,仍赴蕪湖皖江中學任教。但因學校鬧風潮,於陰曆八月下旬,與陶煥卿、龔薇生離蕪湖,至上海,擬入留雲寺為僧。陰曆九月初四,又往杭州,遊西湖。初九日,返上海,住愛國女學,偶於故紙堆中得英人祖梨手繪露伊斯美索爾像。陰曆十月,遷居八仙橋鼎吉裏四號夏寓。此處實為中華同盟會江蘇分部。陰曆十一月二十三日,離上海,往遊溫州。不久,返回上海。(以上行蹤見曼殊丙午年《與劉三書》)
一九〇七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二十四歲
二月十三日(陰曆元旦),與劉師培、何震夫婦東渡赴日本。自正月至五月,在東京牛區新小川町《民報》社,與章太炎同住。期間,除為《民報》寫文章外,埋頭於梵文著述,成《梵文典》八卷,自為序,章太炎亦為題序。此外,還不時留居於義母河合仙家,借敘天倫之樂,因曼殊始終認為河合仙是他的生母。
曼殊在《民報》增刊《天討》上還發表其繪畫:《獵狐圖》、《嶽鄂王遊池州翠微亭圖》、《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圖》、《陳元孝題奇石壁圖》。
是年春,魯迅至日本籌辦《新生》雜誌,曼殊應邀為籌辦人之一。但《新生》未得同人積極支持,尚未問世即告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