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眼界決定世界看大勢賺大錢 (4)

長期機會——“雙中心”: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為增強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能力帶來曆史性機遇。這個具有相當長時期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的國家戰略工程,必然帶來中國資本市場投資的大機會。按照上海市的“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場的直接融資額將占國內融資總額的25%左右,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80萬億元左右,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占全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比重達到10%左右。目前,已經上市的國有資產僅占上海全部國有企業資產的1/3,未來想象空間還很大,可長期關注。

中期機會——國資整合提速:近年來上海國資委頻頻做出大動作,且資產整合明顯有加速跡象。近期備受關注的東航和上航重組方案已經公布,此外,還有上實係重組醫藥資產、上海建工、愛建股份都進行了重大事項停牌。據機構按照相關數據測算,未來注入的資產總量將達到700億元左右。因此,資產重組預期賦予了上海本地股極大的想象空間,市場主流資金必然將受巨額注資預期的上海本地股視為良好的投資品種。

短期機會——上海世博會、迪士尼:從世博會來看,有機構預測,這屆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博覽會將會帶動相關產業投資達2700億元,直接和間接投資預期對GDP的貢獻為4300億元,將給上海市的建築建材、交通運輸、旅遊酒店、商業零售、金融服務、房地產、會展等相關行業以及上市公司帶來巨大的商機。這些都是上海經濟短期重回快車道的重要保障。從迪士尼來看,雖然現在迪士尼項目還未具體落實,但是資本市場對此已經開始反應。在上海建設迪士尼是大勢所趨,建設周期預計為5~7年的時間,建成前後對經濟的拉動是相當可觀的。因此,迪士尼項目和世博會一起構成了上海經濟起飛的契機。

第二節 投資——通過花錢來賺錢

站在未來看現在,紙幣走的是長長的熊市;站在曆史看現在,人類走的是長長的牛市。牛眼看市,是我投資亦是我處世的法寶,牛眼是用放大鏡來看世界的,不僅可以讓自己謙卑,更可以把世界看得更清楚。另一方麵,從曆史的長河去審視投資和人生,才能抓住事情的本質,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站在未來看現在,紙幣走的是長長的熊市

貨幣是貶值的,花掉的才是你的錢。錢到手的第一天價值是最高的,這個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花掉,當然投資是最主要的一種花法。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有人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是為至理。現今社會,要維持一個家庭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難,除了最基本的贍養長輩、生育和教育子女、購房、購車外,另外像添置家具、全家旅遊,以及希望退休後仍要擁有足夠財富的銀發人生等,不管是哪個階段、哪一種生活都必須靠金錢來滿足。做好投資理財,儲備足夠的資金,將是現代人必修的課題。換句話說,投資理財是個人、家庭的基本需求,如同衣、食、住、行一樣重要。

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人類壽命越來越長了。由於醫療保健方麵日新月異的進步,許多人都有望在65歲退休後再活上20年。對於更長壽的人們而言,退休生活變得更長,同時也意味著生活的持續將需要更多的錢。

另外,通貨膨脹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難題。美國在1900~2000年之間100年的曆史,貨幣貶值54倍,1美元的購買力在100年內變為1/54。在新興市場中,本幣升值會導致資產價格升值更快,導致大批股票和房地產增值,同時為了給對衝外匯儲備壓力,貨幣當局需要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幣,由此導致貨幣量的猛增。但由於不會投資,導致儲蓄進一步貶值。投資大師對通貨膨脹就很警惕。比如,巴菲特之所以從格雷厄姆方法轉向立足於高成長的費雪方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當貨幣增發成為“洪水猛獸”之後,那些有著特許權的高增長公司的股權才是真正值得投資的。反過來看A股市場,也出現了類似的股票,比如貴州茅台、蘇寧電器、萬科、招商銀行等。

一直習慣於把錢存銀行吃利息的人,請看看表1-3,你會驚訝且悲痛地發現,如果把通貨膨脹的因素計算在內,在很多年份,儲蓄並不能保障財富增值,有時反而是一種“慢性虧損”。

表1-3 1978~1999年中國存款利率水平與通貨膨脹水平存款利率(續表)

數據來源:證券之星數據庫。

假設你今年30歲,擁有5萬年薪或者家庭收入,經濟上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家庭生活幸福美滿。再假設今後35年中國的年均通貨膨脹率為4%,你大概沒有想過,為了抵消通脹的影響,35年後你每年要賺19萬元才能維持相當於現在5萬元的生活水平,即35年後的19萬元才相當於眼下5萬元的購買力。換個角度講,眼下的1元,35年後約隻值0.25元。

更嚴峻的問題是,65歲退休後,你將不繼續工作,也沒有收入來源。如果你想在退休後還能過上好日子,那麽,你必須要準備380萬元(19×20)的積蓄,才能滿足到時每年的需要,即便退休後你的某些生活開銷會減少或完全不需要,大約也需要200萬元左右。那麽你考慮過嗎,在65歲退休的時候,你是否能有200萬元的積蓄?如果隻有200萬元的一半甚至1/4儲蓄,那就意味著到時你的生活品質隻有眼下的一半甚至是1/4,你能想象那將是怎樣的生活?

為了在65歲退休的時候能積蓄200萬元,如果你隨便把錢放在銀行裏,如利率為2%,未來的35年裏,每年要額外存40000元;利率4%,每年要存35300元;利率6%,每年要存27100元;利率8%,每年要存11600元;利率10%,每年要存7400元。可見,為了達到200萬元的積蓄目標,光靠辛辛苦苦存錢,希望很渺茫,指望銀行的利息能戰勝通脹也是一相情願。因此,你唯一能做且必須做的,就是投資,而且必須盡快投資。

“三十而立”與盛衰周期

古人常說“三十而立”,意思是當一個人踏入30歲之後,自身的學養和職業以及社會形態已經基本塑造。全世界最出名的投資大師巴菲特曾說過,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一個人從離開大學校園並進入工作崗位,直至退休的時間跨度基本是30年左右。也就是在這樣的時間跨度內,一個人要走完人生大多數的時光。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的是正常的興衰更替。如果放在個人的財務規劃中看,30年也恰是完成最主要財富積累的時間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價值投資方法中,國債利率也可以視為股票估值的重要參照物。比如,巴菲特將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作為其投資的基本衡量單位,以此考慮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與10年期國債利率之間的倍率,並推算公司股價的合理估值水平。

英文的周期(cycle)一詞,韋伯詞典裏這樣解釋:連續時間段內,特定的事件或者現象以相同的規律不斷重複。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論文《經濟生活中的長波》描繪了一種每50~60年重複出現的經濟周期,其動力是創新和資本投資浪潮的漲落及其社會後果。根據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的傑伊·福萊特的解釋,上述長波可以用資本投資來解釋。每一個周期都是隨著大量的資本供應積累和越來越多的杠杆投機而結束,然後,在一個長時期中,多餘的資本被隨之而來的蕭條、資本貨物市場的崩潰和長期的停滯所消化。

或許,一代人隻能經曆一次經濟學意義上的長周期,其中的繁榮期往往長達10年以上;衰退期大多短些,但破壞力驚人,讓數不清的財富、企業乃至生命“”其中。個人投資者應該自己決定自己的長期資產配置,這就需要至少對市場周期和波動有一個基本的理解,必須具備辯證的思維。根據康德拉季耶夫的劃分,熊市可分為長期熊市和波動型熊市。在長期熊市中,主要股票的跌幅至少會達到40%,二線股票跌幅更深,下跌時間持續至少3~5年,其後是更長時間的盤整,直至熊市心理被漸漸消化。在長期熊市中,可能間或有波動型牛市,但它與長期牛市有著很大的不同。一個最大的區別是,在長期牛市中,主要股票的股價應該突破前期高點並創下新高。

複利就是財富“原子彈”

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人類第八大發現,複利的威力大於原子彈。常言道,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說的正是利率與最終回報之間的關係。

假設現在投入100萬元購買股票型基金,年收益率為10%,那麽,40年後的總資產為4525.93萬元;假設投入100萬元購買股票型基金,年收益率24%,那麽24年後,總資產為2.56億元。定力非常重要。在1965~2005年的41年的時間裏,“股神”巴菲特管理的基金資產年平均增長率為21.5%。按照複利計算,如果一個人最初拿1萬元投資,在持續41年獲取21.5%的回報之後,擁有的財富總額將達到2935.13萬元。

同時,我們假設持有現金的年收益率為2%(這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目前銀行活期存款的利率)。簡單計算,在41年之後最初1萬元的投資隻能變成367.12萬元,隻有長期持有收益的1/8。

美國人巴菲特開設的公司以年複利增長22%以上的投資業績,使巴菲特成為世界首富,美國的共同基金經理也創造了10%的年平均收益率。在中國,自從2001年開始有開放型基金以來,絕大多數基金取得了年複利10%以上的投資收益率,1/3以上還取得了20%以上的年複利收益率(截至2008年)。

舉例為證,假設A擁有存量資產100萬元,其資產年投資收益率為2%,每年工薪收入5萬元(年增長率5%)。B擁有存量資產40萬元,其資產年投資收益率為20%,每年工薪收入2萬元(年增長率5%)。16年後,A的資產為299.66萬元,B的資產為1614.32萬元。A從16年前的富人變成相對窮人,而B從僅有40萬元的窮人成為擁有上千萬資產的富人。

由此可見,盡管B財富起點和年薪收入都比A低,但是,決定B最終成為富人的關鍵在於,B的存量資產投資收益持續地超過了其年度工薪收入。換言之,投資決定財富。

站在曆史看現在,人類走的是長長的牛市

炒股交易的對象是資產。你不是用資產購買資產,而是用貨幣去買資產,而紙幣貶值是肯定的。投資股市就是用一個永遠會貶值的東西去買資產。未來通脹預期越大,投資股市就應該越大膽。在中國快速發展的時期,所有的投資都具備以小搏大的特性。

投資股市就是用一個永遠會貶值的東西去買資產

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自身的資產結構中應該具備相當比例與公司股權有密切關聯度的組成部分,以此與長期通貨膨脹相抗衡。但在那麽多的資產中,投資者自然要選擇有長期成功背景、一直有著不錯未來發展趨勢的投資標的物,並尋找簡明的投資理念。很顯然,戰上海,或者說圍繞上海未來發展來選擇相應標的物,將成為投資逐步走向成功的重要選擇,而事實也反複印證了這點是長期且有效的投資策略。

股票投資的關鍵不在於短時間內的輸贏,而在於能否長期持續贏利。年均增長25%,就可以超越股神巴菲特。因此,規避可能的“負複利”增長是股票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為,下跌1/3需要上漲50%才能複原,下跌50%則需要上漲100%才能複原。

巴菲特規避“負複利”增長,在全世界是做得最好的。研究一下巴菲特1957~2007年共51年的投資業績,可以看出,僅有2001年的收益率為-6.2%,其他所有年份的收益都為正增長。巴菲特在1966年7月12日給合夥人的信中指出,“當大多數人賺錢時,我們也賺,而且賺的程度差不多;當大多數人輸錢時,我們也輸,但是輸得少一些。”巴菲特在1960年2月20日給合夥人的信中指出,“在熊市中取得優秀的業績,在牛市中取得平均業績。”當然,為了規避可能的“負複利”增長,需要把握兩大原則:一是熊市初期克服人性的貪婪,二是熊市中後期需要克服人性的恐懼。

在新財富時代,股票市場是投資中國最優秀最有發展實力的企業和投資中國資本市場最有效的市場,投資股票是當代中國人最便捷的投資方法。而在這種大環境下投資中國股票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把我們的資金投向發展中的中國企業和中國資本市場,隻有這樣,我們的個人財富才能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