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圓融為人乃應世之道(1)
人際關係好壞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生活和事業的成敗,打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你做事的圓融,營造一個和諧的交往環境也需要你做事的圓融,所以,學會圓融做事吧。這樣,你才能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積極主動,遊刃有餘。
做事方正,做人圓融
1924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團在芝加哥某廠做“如何提高生產率”的實驗時,首次發現人際關係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所在,由此提出“人際關係”一詞。自此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個人的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樂都與人際關係有著密切聯係。而人際關係技巧則能使你在與人交往中如魚得水,是你在現實世界中拚搏、奮爭的有力武器。這就是我們講的做事要方正,做人要圓融。
先說方,做事要方正,便是說做事要遵循規矩,遵循法則,絕不可亂來,絕不可越雷池一步,這個道理在中國己流傳了上千年。
中國人常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所不為才可有所為”,就是“方”這個道理。
每一個行當都有自己絕不可逾越的行規。比如說做官就絕對要奉守清廉的原則,從一開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貧的思想準備,就像曾國藩家訓“八不得”中的一條:為官要清,貪不得一樣。如果做官開始的動機就不純或慢慢變質,企圖以權謀私或權錢演變,那這個官就絕對當不好、當不長了。
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個“誠”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誠行天下,以誠求發展,絕不會行狡詐、欺騙之伎倆,為一些蠅頭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於天下。像韓國因商業樓倒塌而產生的震驚世界的慘案,便是因為韓國的建築承包商在建造大樓時偷工減料;像中國生產鱉精廠家的秘密徹底被揭露,是因為生產鱉精的廠家生產的竟是沒有鱉的鱉精,為此他們犯了行商的大忌。
做人要圓融。這個圓融絕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居高臨下、明察秋毫之後,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任何時候也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情況都不會隨波逐流,要潛移默化別人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人……這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圓的壓力最小,圓的張力最大,圓的可塑性最強。
這圓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強自信,心態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麵想,凡事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為他人著想,人的弱點皆能原諒,即便是遇見惡魔也堅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樣,人還有什麽做不好呢?
當然也不乏有人為了某種利益和目的不惜斂聲屏息,不惜八麵討好,不惜左右逢“圓”。但這種圓和那種圓絕對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圓”的後麵是虛偽和醜惡。
任何成功的後麵都包含著犧牲。如果說有人能做到內方外圓的話,那也肯定包含了許多的犧牲。比如說做事要方,做事要有規矩、有原則,那就意味著許多事不能做、許多事又非要做,那無疑也就意味著會得罪許多人,惹惱許多人,意味著要舍棄許多利益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如中國的民族英雄嶽飛,但在“忠”君和“忠”國之間,為了“忠”舍棄了“孝”。為了這種原則,他慘死在風波亭。
做人圓融,那也會有犧牲。有時要犧牲小我;有時要忍辱負重,忍氣吞聲;還有更多的時候要承受屈辱、誤解,甚至來自至親至愛的人的傷害。如明明你在履行一種神聖的職責,他卻以為你好大喜功;明明你是深謀遠慮,他卻認為你是嘩眾取寵。
小犧牲換來小成功,大犧牲換來大成功。能做到“方”“圓”的,同時沒有感到那是一種犧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為了“方”“圓”去承受犧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願犧牲也做不到“方”“圓”的是不成功。
方圓之道蘊藏了成功之道,掌握了做事為人的方圓之道,成功離我們就很近了。
方外有圓,圓內有方
我們經常在報紙上見到窮凶惡極的罪犯竄入老百姓的家裏,殺人越貨、綁架無辜或逼人做質的時候,被害人是怎樣委曲求全,先以圓滑誠懇的語言贏得罪犯的信任,然後伺機在罪犯不在意或誤認為在他的脅迫下真的與其合作的時候,出其不意地逃脫報案或徑直擊敗罪犯,這其實是外圓內方的最好案例。試想,麵對凶狠的罪犯,暴跳如雷,罪犯不先砍掉你的腦袋才怪。隻有把“方”用圓先掩蓋起來、包藏起來,裝出很誠實的樣子,利用拙笨的誠實穩住對方,充分地運用對方的憐憫之心,使對方不加害自己,才會為以後施展擒拿罪犯的計謀,贏得時間和條件。
這外圓內方的辦法,在曆史上就已有之。《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事情。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也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視。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張繡、張魯,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我。”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匙箸丟落在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
曹操問劉備,為什麽把筷子弄掉了?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雷之威,乃至於此。”曹操說:“雷乃天地陰陽擊搏之聲,何為驚怕?”劉備說:“我從小害怕雷聲,一聽見雷聲隻恨無處躲藏。”自此曹操認為劉備胸無大誌,必不能成氣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劉備才巧妙地將自己的慌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難。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圓之術,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對他的懷疑和疑忌,從而最後才能如願以償地逃脫虎狼之地。至於三國後期的司馬懿,更是個外圓內方的高手,他佯裝快要死的人,瞞過了大將軍曹爽,達到了保護自己,等待時機的目的。最後實現了自己的抱負,統一了天下。這正是:“鷹立似睡,虎行似病。”
還有,對一些有經驗的領導者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權力再大,畢竟還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聽命於自己。當自己的管理目標受到權力條件的限製,一時難以完全實現時,他就必須運用計謀、審時度勢、權衡利弊,首先製服自己權力夠得著的對象,暫時穩住還遠離自己、鞭長莫及的對象。這在軍事學上,叫遠交近攻;在處世學上,叫外圓內方;在用人權術上,則是指采用不正當的手段,對“權力影響圈”外的下屬裝出和藹可親、體貼關懷的樣子,但對“權力影響圈”內的下屬,卻嚴加管製,令人可畏。
總之,人生在世隻要運用“方圓”之理,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評論所左右。
商界有巨富,官場有首腦,世外有高人。他們的成功要訣就是精通了何時何事可“方”,何時何事可“圓”的為人處世技巧。
因此,做人必須方外有圓,圓內有方,外圓內方。
重視日常應酬
圓融為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就要求我們重視日常應酬。
應酬是一門社交藝術,隻有善用心思的人,才能達到聯絡感情的目的。卡耐基為我們講了一個淺顯易懂的例子:
一位同事生日,有人提議大家去慶賀,你也樂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後發現,這麽多的人,偏偏來為他賀歲,他們為什麽不在你生日的時候也來熱鬧一番?這就是問題所在,這說明你的應酬還不到家,你的人際關係還有欠佳的時候。要扭轉這種內心的失落,你不妨積極主動一些,多找一些借口,在應酬中學會應酬。
比如,你新領到一筆獎金,又適逢生日,你可以采取積極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門的同事說:“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請大家吃頓晚飯。敬請光臨,記住了,別帶禮物。”在這種情形下,不管同事們過去和你的關係如何,這一次都會樂意去捧場的,你也一定會給他們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
重視應酬,一定要入鄉隨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職者有愛請同事的習慣,你一定不要破例,你不請,就會落下一個“小氣”的名聲。如果人家都沒有請過,而你卻獨開先例,同事們會以為你太招搖。所以,要按約定俗成的規定來辦。
重視應酬,還有一個別人邀請,你去與不去的問題。人家發出了邀請,不答應是不妥的,可是答應以後,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對於深交的同事,有求必應,關係密切,無論何種場麵,都能應酬自如。
淺交之人,去也隻是應酬,禮尚往來,最好反過來再請別人,從而把關係推向深入。
能去的盡量去,不能去的就千萬不能勉強。比如,同事間的送舊迎新,由於工作的調動,要分離了,可以去送行;來新人了可以去歡迎。歡送老同事,數年來工作中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去一下合情合理;歡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湊這個熱鬧,來日方長,還愁沒有見麵的機會嗎?
重視應酬,不能不送禮,同事之間的禮尚往來,是建立感情,加深關係的物質紐帶。
應酬需把握一些必要的技巧:
(1)對於話題的內容應有專門的知識——當你和對方談到某一件事時,你必須對此確有所認識,否則說起來便缺乏吸引力,不能讓對方感興趣。
(2)充分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真理——有許多事即使做法不同,但道理是永不能改變的,這種“永不能改變”的道理,自己要常常放在心裏。
(3)要培養忍耐力——切忌凡事小器。經驗證明,小器常使自己吃虧。
(4)能夠利用語氣來表達你自己的願望——不要使人捉摸不定,有些人以為態度模棱兩可是一種技巧,其實是相當拙劣的。真正懂得運用應酬技術的人,都會讓本身的立場迅速公開。
(5)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觀——按照經驗,一個態度中立的人,常常可以爭取更多的朋友。甚至對於你的“死黨”,你也不必口口聲聲去對他表明,隻要事實上是“死黨”就行。
(6)對事物要有衡量種種價值的尺度,不要死硬地堅持某一個看法。
(7)對事情要守密。一個人不能守住秘密,會在任何事件上發現很多過失。
(8)不要說得太多,想辦法讓別人多說。
(9)對人親切、關心,竭力去了解別人的背景和動機。
沒有經過準備而進行一項應酬,常常不隻不成功,而且會遭受無可挽救的失敗。
如電話應酬,預先準備好別人說“是”或“否”時你應如何應對,就可以避免太多不必要的煩惱。
隻有重視日常生活中的應酬,巧妙應酬,我們才能給自己拉出一個良好的人際交際的網絡。
悄悄為他人做點好事
許多人經常為他人做好事、行方便的時候,總會順便告訴對方自己對別的人也很好,心裏悄悄地企盼著對方對自己有所肯定,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我們要求自己健全人格,希望自己成為某種有思想的人,所以我們加強自身修養。經常做些好事,對別人施以恩惠。
實際上,你做好事的同時,你善良的本性已經使你感覺愉快——你仁愛的意義即在於此。
既然要付出,就單純地付出,不要圖回報,這就是為什麽要提倡“悄悄地為他人做點好事”的初衷。別人的感激與表揚並不是你最需要的,你真正得到的有意義的回報是你無私奉獻的熱情——隻要你有了這種熱情,你的生活就更加美好、更加愜意起來。所以,下次你為別人做好事的時候,不要聲張——你的心情坦然了,你就能體會到奉獻的樂趣。這是一種跟你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處事方式,它不僅會帶給你快樂,而且做起來也是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