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方圓通融,做人要變通(2)

以退為進

從處理事物的步驟來看,退卻是進攻的第一步。現實中常會見到這樣的事,雙方爭鬥,各不相讓。最後小事變為大事,大事轉為禍事,這樣往往導致問題不能解決,反而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果。其實,如果采取較為溫和的處理方法。先退一步,使自己處於比較有利有理的地位。待時機成熟,便可以退為進,成功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何為退呢?即當形勢對我軍不利時,如果全力攻擊,也可能不奏效時,就應采取退卻的方法。軍事家指出學會退卻的統帥是最優秀的統帥,戰而不利,不如早退,退是為了更好的勝利。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突厥兵時常來犯,突厥兵能征慣戰,李淵與之交戰,敗多勝少,於是視突厥為不共戴天之敵。

部屬都以為李淵這次會與突厥決一死戰,可李淵卻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欲起兵反隋,可太原雖是軍事重鎮,卻不足為號令天下之地,而又不能離了這個根據地。那如果離太原西進,則不免將一個孤城留給突厥。經過這番思考,李淵竟派劉文靜為使臣,向突厥稱臣,書中寫道:“欲大舉義兵,遠迎聖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而侵暴百姓,若但俗和親,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

惟利是圖的始畢可汗不僅接受了李淵的妥協,還為李淵送去了不少馬匹及士兵,增強了李淵的戰鬥力。而李淵隻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於沒有受到突厥的侵襲,李淵得以不斷從太原得到給養。終於戰勝了隋煬帝楊廣,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興盛之後,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稱臣。

唐高祖李淵以退為進,為自己雄心大誌贏得了時間。如果不能忍那一時,李淵外不能敵突厥之犯,內不能脫失守行宮之責,其境險矣,忍一時而成了大謀。

從軍事進攻的謀略來看,退卻可避免失敗。三國時期曹爽帶兵攻戰興久而不下,而急忙回兵,避免了蜀兵的伏擊。

從人生的態度來看,退卻有時也是一種進攻的策略。現代社會中,以退為進表現自我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法。

有一位計算機博士,畢業後找工作,結果好多家公司都不錄用他,於是他不用學位證明去求職。很快他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員。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非一般的程序輸入員可比,這時,他亮出了學生證。過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遠比一般的大學生要高明,這時,他亮出了碩士證。再過了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對他“質問”,此時他才拿出了博士證。於是老板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可見,以退為進,由低到高,這是一種穩妥的進攻之術。

石橋正二郎是日本著名的大企業家,在他所寫的《隨想集》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二次大戰後,位於京橋的石橋總公司的廢墟中,有十多家違章建築。因此律師顧問提出,若不及早下令禁止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但在當時的情景下,如果硬性要求那些違章戶立即搬走,必招致他們堅決的拒絕。石橋公司沒有出此下策,石橋夫人還來到現場和那些違章戶談話。對他們說:“你們的遭遇實在值得同情,那麽,你們就暫住在這裏,先多賺點錢,等公司要改建大廈時,再搬到別的地方去吧。”她這樣專程地去拜訪那些違章戶,並且贈送慰勞品,如此體貼別人的難處,使那些居住在石橋總公司內的人,心裏十分感動。因此,當石橋大廈真的開工時,這些人不僅不抱怨,而且還心懷感激地遷到別的地方去住了。

以退為進收到的效果有時候能獲得極佳的效果。1812年6月,拿破侖親自率領60萬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的合成部隊,向俄國發動進攻。俄國用於前線作戰的部隊僅21萬,處於明顯劣勢。俄軍元帥庫圖佐夫根據敵強己弱的局勢,采取後發製人的策略,實行戰略退卻,避免過早地與敵軍決戰。在俄軍東撤的過程中,庫圖佐夫指揮部隊采取堅壁清野、襲擊騷擾等種種方法,打擊遲滯法軍,削弱法軍的進攻氣勢。9月5日,俄軍利用博羅季諾地區的有利地形。給予敵軍大量殺傷。接著,又將莫斯科的軍民撤出,讓一座空城給法軍。10月中旬,法軍在莫斯科受到嚴寒和饑餓的巨大威脅,不得不撤退。此時,庫圖佐夫抓住戰機,予以反擊,將法軍打得大敗。幾十萬法軍,幸存者隻有3萬人。

有時候表麵的退讓隻是一種應世的策略,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作出一些退讓是作為善於變通之人的成熟表現。

做事要分輕重緩急

不會變通的人在處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時,分不清哪個更重要,哪個更緊急。他們以為每個任務都是一樣的,隻要時間被忙忙碌碌地打發掉,他們就從心眼裏高興。

會變通的人是根據事情的緊迫感,而不是事情的優先程度來安排先後順序的。

而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好,這對於一個想克服做事不會變通的人是很關鍵的。

在緊急但個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之間,你首先去辦哪一個?麵對這個問題你或許會很為難。

實際上,懂得美麗生活的人都是明白輕重緩急的道理的,他們在處理一年或一個月、一天的事情之前,總是按分清主次的辦法來安排自己的時間。

一、把重要事情擺在第一位

商業及電腦巨子羅斯·佩羅說:“凡是優秀的、值得稱道的東西,每時每刻都處在刀刃上,要不斷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鋒利。”羅斯認識到,人們確定了事情的重要性之後,不等於事情會自動辦得好。你或許要花大力氣才能把這些重要的事情做好。而始終要把它們擺在第一位,你肯定要費很大的勁。下麵是有助於你做到這一點的三步計劃:

1估價。首先,你要用上麵所提到的目標、需要、回報和滿足感四原則對將要做的事情作一個估價。

2去除。第二步是去除你不必要做的事,把要做但不一定要你做的事委托別人去做。

3估計。記下你為達到目標必須做的事,包括完成任務需要多長時間,誰可以幫助你完成任務等資料。

二、精心確定主次

在確定每一年或每一天該做什麽之前,你必須對自己應該如何利用時間有更全麵的看法。要做到這一點,你要問自己四個問題:

1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上帝的安排。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著一個沉重的責任,按上帝指定的目標前進。可能再過20年,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公司的領導、大企業家、大科學家。所以,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明白自己將來要幹什麽。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持之以恒地朝這個目標不斷努力,把—切和自己無關的事情統統拋棄。

2我需要做什麽

要分清緩急,還應弄清自己需要做什麽。總會有些任務是你非做不可的。重要的是你必須分清某個任務是否一定要做,或是否一定要由你去做。這兩種情況是不同的。非做不可,但並非一定要你親自做的事情,你可以委派別人去做,自己隻負責監督其完成。

3什麽能給我最高回報

人們應該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能給自己最高回報的事情上,即他們會比別人幹得出色的事情上。在這方麵,讓我們用巴萊托定律(80/20)來引導自己:人們應該用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而用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這樣使用時間是最具有戰略眼光的。

有些人認為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就一定能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但並非任何一種情況都是這樣。無論你地位如何,你總需要把部分時間用於做能帶給你滿足感和快樂的事情上。這樣你會始終保持生活熱情,因為你的生活是有趣的。

在確定了應該做哪幾件事之後,你必須按它們的輕重緩急開始行動。大部分人是根據事情的緊迫感,而不是事情的優先程度來安排先後順序的。這些人的做法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懂得生活的人不能這樣,而是按優先程度開展工作。以下是兩個建議:

1每天開始都有一張優先表

美國的卡耐基在教授別人期間,有一位公司的經理去拜訪他,看到卡耐基幹淨整潔的辦公桌感到很驚訝。他問卡耐基說:“卡耐基先生,你沒處理的信件放在哪兒呢?”

卡耐基說:“我所有的信件都處理完了。”

“那你今天沒幹的事情又推給誰了呢?”老板緊迫著問。

“我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了。”卡耐基微笑著回答。

看到這位老板困惑的神態,卡耐基解釋說:“原因很簡單,我知道我所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但我的精力有限,一次隻能處理一件事,於是我就按照所要處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個優先表,然後就一件一件地處理。結果,完了。”說到這,卡耐基雙手一攤,聳了聳肩。

“哦,我明白了,謝謝你,卡耐基先生。”幾周以後,這位公司的老板請卡耐基參觀其寬敞的辦公室,對卡耐基說:“謝謝你教給了我處理事務的方法。過去,在我這寬大的辦公室裏,我要處理的文件,信件等等,都是堆積得和小山一樣,一張桌子都不夠,就用三張桌子。自從同你說的法子以後,再也沒有處理不完的事情了。

這位公司老板找到了做事的好辦法,幾年以後成了美國社會成功人士的佼佼者,如果你對大量事務感到手足無措,那麽不妨列一個優先表。

2把事情按先後順序寫下來,定個進度表

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好,這對於你成就大事是很關鍵的。這樣你可以每時每刻集中精力處理要做的事。但把一周、一個月、一年的時間安排好,也是同樣重要的。這樣做給你一個整體方向,使你看到自己的宏圖,從而有助於達成你的目標。做人要變通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把事情處理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條理。

善於趨福避禍

越王勾踐經過二十年臥薪嚐膽,終於打敗他的敵國——吳國,舉國沉浸在喜悅和歡慶中。

可是這時,他的首要功臣範蠡,卻告誡另一位功臣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獲勝,全靠你我,現在大敵已滅,他一定會猜疑我們,不如盡早退隱,”文種卻以為越王不至如此絕情,沒有聽從忠告,不久果然惹上殺身大禍。

善於斷然退避,是一個人心懷博大、大智若愚的謀略的具體體現。一個人,尤其是一個領導者、管理者,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繼續前進,或再前進時就危及自身的情況下,應當自覺地、主動地斷然退避。

這是保存自己的一個很重要的謀略思想。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具備較高的修養,善於克製、約束自己;而缺乏一定修養的人,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曆史和現實都一再表明,善於退與善於進,具有同等的謀略價值,隻善於進而不善於退的人,決非高明之人,而隻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加以機動靈活運用的人,才稱得上高明。

隱避不是消極地避凶就吉,而是暫時收斂鋒芒,隱匿蹤跡,養精蓄銳,待機而動。就是說退是迫不得已的,即使退也要做到主動、自覺不露聲色地壯大實力,以便時機成熟時,奮起繼進。可見,這種退不是逃跑,而是進的一個環節,是下一步進的準備和前奏。隻有這樣的退,才稱得上謀略。懂得變通為人的人善於趨福避禍。

明朝年間,在江蘇常州地方,有一位姓尤的老翁開了個當鋪,有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錯,某年年關將近,有一天尤翁忽然聽見鋪堂上人聲嘈雜,走出來一看,原來是站櫃台的夥計同一個鄰居吵了起來。夥計連忙上前對尤翁說:“這人前些時典當了些東西,今天空手來取典當之物,不給就破口大罵,一點道理都不講。”那人見了尤翁,仍然罵罵咧咧,不認情麵。尤翁卻笑臉相迎,好言好語地對他說:“我曉得你的意思,不過是為了度過年關。街坊鄰居,區區小事,還用得著爭吵嗎?”於是叫夥計找出他典當的東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是過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著長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在不急用,不如暫放這裏,棉襖、長袍先拿回去穿吧!”

鄰居拿了兩件衣服,一聲不響地走了。當天夜裏,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裏。為此,死者的親屬同這個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別人花了不少冤枉錢。

這個鄰人欠了人家很多債,無法償還,走投無路,事先已經服毒,知道尤家殷實,想用死來敲詐一筆錢財,結果隻得了兩件衣服。他隻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讓,結果就死在那裏了。

後來有人問尤翁說:“你怎麽能有先見之明,向這種人低頭呢?”尤翁回答說:“凡是橫蠻無理來挑釁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來的。如果在小事上爭強鬥勝,那麽災禍就可能接踵而至。”人們聽了這一席話,無不佩服尤翁的聰明。這就是善於趨福避禍之利。有時為了趨福避禍作適當的忍讓是必要的。

當然講究趨福避禍之道並不是說一看前方有危險,便急忙後退,一退再退,以至放棄原來的目標、路線,改變方向、道路(而這個方向、道路與原來堅持的方向、道路已有本質的區別),那就是知難而退了,就不具有什麽謀略價值,而是逃跑主義了。所以,在趨福避禍的問題上也要分清勇敢與怯懦、高明和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