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方圓通融,做人要變通(3)
讓一步,收獲更大
你知道嗎?你所有的思想及言行,造就全部的你。為他人提供良好的服務,善意地對待他人,對自己一定會有幫助;斤斤計較,吹毛求疵,處心積慮地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內心的寧靜。
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給別人走;羊腸小道兩個人互相通過時,如果爭先恐後,兩人都有墜入深穀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先停住腳步讓對方過去,才是有禮貌、最安全。
遇到美味可口的飯菜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樣才是一種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種謹慎的利世濟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須堅持外,對小事,個人利益互相謙讓就會帶來個人的身心愉快。
一天,一戶人家來了遠方造訪的客人,父親讓兒子上街去購買酒萊,準備請客,沒想到兒子出門許久都沒回來,父親等得不耐煩了,於是自己就上街去看個究竟。
父親快到街上的便橋時,發現兒子在橋頭和另一個人正麵對麵的僵持站在那兒,父親就上前詢問:“你怎麽買了酒菜不馬上回家呢?”
兒子回答說:“老爸你來得正好,我從橋這邊過去,這個人堅持不讓我過去,我現在也不讓他過來,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對上了。看看究竟誰讓誰?”
父親聆聽兒子的一席話,就上前聲援道:“孩子,好樣的,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給客人享用,這兒讓爸爸來跟他對一對,看看究竟誰讓誰?”
在社會上,無論說話也好,做事也好,好多人不肯給別人一點餘地,不願給別人一點空間的,到處有這對父子的影子,往往隻為了“爭一口氣”,本來沒有什麽大不了的瑣事,非要大費周章,堅持己見互不讓步,結果小事變大事,甚至搞得兩敗俱傷,真是何苦?
人在世間若是不能忍受一點閑氣,不肯給人方便,讓人一步,往往使自己到處碰壁,到處遭逢阻礙,不肯給人方便,結果自己到處不方便。
如果一個人平常為人在語言上讓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餘地,肯讓人一步,也許收獲就能更大。
讓人,多發生於競爭情境,由於讓人行為出現而使矛盾化解,爭鬥平息,對手變手足,仇人變兄弟。因此,讓人是避免鬥爭的極好方法,對個體也具有一定價值。它具體表現在:
(1)得理不讓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好比把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生,會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條生路,它“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的利益造成破壞。
(2)對方“無理”,自知理虧,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自當圖報。就算不會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這就是人性。
(3)得理不讓人,傷了對方,有時也連帶傷了他的家人,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得理讓人,也是一種積蓄。
(4)人海茫茫,卻常“後會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讓人,哪知他日你們二人不會狹路相逢?若屆時他勢旺你勢弱,你就有可能吃虧!“得理讓人”,這也是為自己以後做人留條後路。
人情翻覆似波瀾。今天的朋友,也許將成為明天的對手;而今天的對手,也可能成為明天的朋友。世事如崎嶇道路,困難重重,因此走不過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這樣做,既是為他人著想,又能為自己留條後路,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做人圓融會變通就要學會“讓”的藝術,讓人一步有時能獲得讓你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小幫助大改變
做人要變通就不要忽視給他人帶去小小的幫助,小小的幫助可能給你或他帶來巨大的改變,讓你我的生活充滿驚喜,所以變通為人,記得帶去你對他人的小幫助。
例如,有一個罪人,你決不會知道他的名字,那是秘密。有一天,一個美國兒童俱樂部的代表要他以很少的贈予幫助美國兒童俱樂部,他拒絕了。這個俱樂部的惟一目的就是對孩子們進行品德教育。
“滾出去!”他說,“我病了,討厭人們向我要錢!”
這位代表扭頭就走,剛剛走到門口,他又停住腳步,轉過身來,親切地望著書桌後的那個人說道:“你不想同這些貧困的人分擔疾苦,但是我願意同你分享我所有的一部分東西——一句禱文:願上帝祝福你。”說罷他就迅速地轉身出去了。
過了幾天,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說過“滾出去!”的那個人敲著兒童俱樂部辦公室的門,問道:“我可以進來嗎?”他隨身帶著一張50萬美元的支票。
就像那位兒童俱樂部的代表一樣,你可能沒有錢,但是你能同別人分享你所擁有的一部分東西。你也能像他一樣成為偉大事業的一部分。哪怕隻是微不足道充滿情感的話語。
1995年的聖誕節前夕,16歲的比利一直忙著扮演幫聖誕老人跟小朋友合照的一個小精靈,以便湊足自己的學費。隨著聖誕節的來臨,聖誕天地的工作益發繁重,但經理瑪麗總在適當的時候給他一個足以鼓舞士氣的微笑,使他取得了最好的業績。為了感謝經理瑪麗,比利決定在聖誕夜送一份禮物給她。但下班的時候就6點了,當他衝出去時,卻發覺周圍幾乎所有的店都關門了。但比利實在想買個小禮物送給瑪麗,雖然他沒有多少錢。
回去的路上,比利竟然看到史脫姆百貨公司還開著門,於是他以最快的速度衝了進去,來到禮品區。等衝進去後,比利才發現自己跟這裏格格不入,因為這個店是有錢人光顧的地方,其他顧客都穿得很漂亮,又有錢,在這個店裏,比利怎麽指望會有價錢低於15元的東西呢?
這時,一位女店員向比利走過來,親切地詢問能否幫他。此時,周圍的人都轉過頭來看他。比利盡可能低聲說:“謝謝,不用了,你去幫別人吧!”女店員看著他,笑了笑,堅持道:“我就是想幫你。”於是,比利隻好告訴她他想買東西給誰,以及為什麽買給她,最後羞怯地承認自己隻有15元。而女店員呢,似乎很開心,思考了一會兒,就開始動手幫他選。然而百貨公司的禮物也所剩無幾了,她仔細地挑著,很快就擺成了一個禮物籃,一共花了14元9分。當一切完成後,商店就要關門,燈已經熄了。
當時,比利站在那裏遲疑了一會兒,想回家怎麽能包裝得更漂亮點。女店員似乎猜到了比利在想什麽,問他,“需要包裝好嗎?”“是。”比利回答。此時,店門已經關了,一個聲音在詢問是否還有顧客在店裏。女店員沒有絲毫的猶豫,就走近後場,過一會兒她回來了,帶著一個用金色緞帶包裹得非常精美的籃子。比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當他向女店員道謝時,她笑著說:“你們小精靈在購物中心為人們散播快樂,我隻是想給你一點小小的快樂而已。”
“聖誕快樂!”當他把禮物送到瑪麗的麵前時,她竟歡喜地哭了,比利感到很開心!
一個假期,比利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那個女店員微笑的麵容,一想到她的善良以及帶給自己和瑪麗的快樂,比利總想為她做點什麽。能做什麽呢?比利惟一能做的就是給百貨公司寫了一封感謝信。
比利覺得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但一個月後,突然接到芬尼,也就是那個女店員的電話,請他吃頓午餐。當碰麵時,芬尼給了比利一個擁抱,一份禮物,還講了一個故事。
原來,因為這封信,芬尼成了史脫姆百貨的服務之星。當宣布芬尼得獎時,芬尼很興奮,也很迷惑,直到她上台領獎,經理朗讀了比利的信時,她才恍然大悟,每個人都報以一陣熱烈的掌聲。
芬尼的照片被放在大廳,而且還得到一個14K金的別針和100元獎金。然而更棒的是,當她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父親時,父親定定地看著她說:“芬尼,我實在為你驕傲。”芬尼激動地握著比利的手,說:“你知道嗎?我長這麽大,父親從來沒對我說過這句話!”
那個時刻,比利一輩子都記得。它讓比利了解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幫助將會給他人帶來最大的改變。芬尼漂亮的籃子,瑪麗的快樂,比利的信,史脫姆百貨的獎勵,芬尼父親的驕傲,整件事至少改變了三個生命。
圓融變通的人知道小幫助帶給別人和自己的影響可能會是巨大的,生活中記得經常給他人一些小幫助,你給別人的,別人一定會對你有回報。
以和為貴
孟子說:君子之所以異於常人,便是在於其能時時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對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己,我是否做到仁的境界?是否欠缺禮?否則別人為何如此對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結果合乎仁也合乎禮了,而對方強橫的態度仍然未改,那麽,君子又必須反問自己:我一定還有不夠真誠的地方。再反省的結果是自己沒有不夠真誠的地方,而對方強橫的態度依然故我,君子這時才感慨地說:他過是個妄誕的人罷了。這種人和禽獸又有何差別呢?對於禽獸根本不需要斤斤計較。”
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有人的地方自然會有矛盾,有了分歧,不知怎麽辦,很多人就喜歡爭吵,非論個是非曲直不可。其實這種做法很不明智,吵架傷和氣又傷感情,不值。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推而廣之,人和也萬事興。人際交往中切不可太認死理,裝裝糊塗於己於人都有利,善於變通的人會選擇“以和為貴”的方式來待人處事。
事實上,按照常情,任何人都不會把過去的記憶像流水一般地拋掉,就某些方麵來講,人們有時會有執念很深的事件,甚至會終生不忘。當然,這仍然屬於正常之舉。誰都知道,怨恨會隨時隨地有所回報。所以,為了避免招致別人的怨憤或者少得罪人,一個人行事需小心在意。《老子》中據此提出了“報怨以德”的思想,孔子也曾提出類似的話來教育弟子:“以德報怨,以德報德。”其含義均是叫人處事時心胸要豁達,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態應付一切。
《莊子》中對如何不與別人發生衝突也作了闡述。有一次,有一個人去拜訪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內淩亂不堪,心中感到很吃驚,於是,他大聲咒罵了一通揚長而去。翌日,又回來向老子道歉。老子淡然地說:“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實對我來講,這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說我是馬的話我也會承認的。因為別人既然這麽認為,一定有他的根據,假如我頂撞回去,他一定會罵得更厲害。這就是我從來不去反駁別人的緣故。”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在現實生活中,當雙方發生矛盾或衝突時,對於別人的批評,除了虛心接受之外,還要養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達,有涵養,不要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別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歡論人短長,在背後說三道四,如果聽到有人這樣談論自己,完全不必理睬這種人。隻要自己能自由自在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何必在意別人說些什麽呢?
從前,有一對聖人兄弟名叫伯夷、叔齊,二人互相推讓王位退隱到山林裏,最後餓死了。還有一位商朝的宰相伊尹,也很著名。孟子把孔子、伯夷和伊尹三人的人生觀加以比較後,他說:“不同道。非莫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使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及所願,則學孔子也。”
孔子、伯夷、伊尹三人,各有不同的人生觀,但卻都能堅守仁、義,所以孟子認為他們都是聖人。換言之,隻要能夠忠實地堅守原則,那麽采取什麽手段、方法都無關緊要。
這種處世態度對生活中的人們很有借鑒意義。人們往往因為別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應對態度與己不同,因而排斥對方,認為惟有自己才正確。其實,隻要能夠遵守做人的原則,那麽采取什麽生活方式都無所謂。我們不可能要求別人在生活方麵處處和自己一樣,或是事事如己願,這是極不現實的,如果能認清這個道理,人的心胸就會豁然開朗。圓融變通為人,就會允許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存在,這樣的人才是受歡迎的人。
吃小虧占大便宜
美國第九屆總統威廉·哈裏遜,小時候家裏很貧窮,他沉默寡言,人們甚至認為他是個傻孩子。他家鄉的人常常拿他開玩笑。
比如拿一枚五分的硬幣和一枚一角的的銀幣放在他麵前,然後告訴他隻準拿其中的一枚。每次,哈裏遜都是拿那枚五分的,而不拿一角的。
一次,一位婦女看他這樣可憐,就問他:“孩子,你難道真的不知道哪個更值錢嗎?”
哈裏遜回答說:“當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一角的銀幣,他們就再不會把硬幣擺在我麵前,那麽,我就連五分也拿不到了。”
當你隻拿五分錢的硬幣時,你得到的可能是以後許多個“五分錢”。“傻”孩子的智謀絕不是小聰明的表現,裏麵蘊含著上等的智慧。
這就是會變通為人處事的表現,吃一些小虧反而能點很大的便宜。
斯未爾諾夫伏特加酒廠的經理休布蘭是一位躊躇滿誌的企業家。他在60年代遭到了沃爾夫施密特釀酒廠全力以赴的進攻。這種進攻,以價格來決定勝負。沃爾夫施密特酒每瓶價格比斯未爾諾伏特加便宜一美元。很明顯,市場霸主在受到挑戰時處於相當不利的地位:如果降價,就會損失大量的利潤;如果不降價,那麽它原有的銷售額就會被降價的對手逐漸奪去,結果也是利潤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