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西周策(2)

楚軍在伊闕山南駐紮,楚將吾得想要替楚王去與周君結怨(也就是與周交戰)。有人對周君說:“不妨讓太子同軍正在邊境上迎接吾得,而您親自到郊外去迎接,讓天下人都曉得大王是敬重楚將吾得的。再故意地向楚國透露說:‘周君所用來事奉吾得的物件,必定是一件叫什麽的寶物。’楚王必然想得到這件寶物,可是吾得沒有寶物可以拿出來給楚王,這樣楚王一定會怪罪他的。”

楚請道於二周之間

[原文]

楚請道於二周之間①,以臨韓、魏②,周君患之。蘇秦謂周君曰:“除道屬之於河③,韓、魏必惡之。齊、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韓、魏而攻楚。楚不能守方城之外④,安能道二周之間。若四國弗惡⑤,君雖不欲與也,楚必將自取之矣。”

[注釋]

①請道:請求借道。②臨:進攻。③除道:清理道路。④方城之外:方城以北。⑤四國;指韓、魏、齊、秦四國。

[譯文]

楚軍向東、西兩周之間的邊境借行軍的道路,以便攻打韓、魏,周君為此而擔憂。蘇秦對周君說:“如若我們把通道一直清理到黃河邊上,韓、魏兩國一定會厭惡痛恨這件事。齊國和秦國雙方也都怕楚軍去奪取周室的九鼎,必定會聯手去援助韓、魏共同去攻打楚軍。楚軍連方城以北的地方都不能守住,那還怎麽能向二周之間借道進軍。假使韓、魏、齊、秦四國對楚國都沒有什麽憎恨之意,你即使不願意把九鼎給楚國,楚軍也必然要親自來奪取九鼎的了。”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

[原文]

司寇布①為周最②謂周君曰:“君使人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為太子也,臣為君不取也。函冶氏為齊太公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③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折而不賣。將死,而屬其子曰:‘必無獨知。’今君之使最為太子,獨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齊王之謂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齊也。君為多巧,最為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於最也,使天下見之。”

[注釋]

①司寇,主管刑獄的官職。布,人名。②周最,西周公子。③責:索要,求取。契:契約。

[譯文]

司寇布作為周最說客對西周國君說:“您派人告訴齊王周最不願做太子,我認為您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函冶氏為齊太公購得一把好劍,但太公並不知道這是一把好劍,於是就把那把劍退還給了函冶氏,而且還要求退錢。越國有人請求用千金購買這把劍,函冶氏覺得他出的價錢太少而不願賣。函冶氏臨死之前,囑咐他的後代子孫說:‘一定不要固執的隻懂得自己的劍好。’現在您讓周最做太子,隻是您自己知道事情的緣由,天下沒有人相信這件事是真的。我擔心齊王會覺得您實際上是要策立周果為太子卻借口說周最自己不願意做太子,以此來欺騙齊國。您的態度並不明確,而周最工於心計,您為什麽不買大家都認可的好貨呢?供養周最的財物千萬不要吝嗇,以便讓天下的人都看到您的心意。”

秦召周君

[原文]

秦召周君,周君難往①。或為周君謂魏王曰②:“秦召周君,將以使攻魏之南陽③。王何不出於河南④?周君聞之,將以為辭於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陽。”

[注釋]

①難往:不想去。②魏王:即魏安釐王。③南陽:魏邑,在今河南修武縣。④出:指出兵。

[譯文]

秦王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想去。有人作為西周君的說客對魏王說:“秦王召見西周君,其真實的意圖是想脅迫西周去攻打魏國的南陽。大王為何不向河南出兵呢?西周君聽到魏出兵河南,就會以此為托辭拒絕去秦國。西周君不去秦國,秦國必然不敢橫渡黃河攻打南陽了。”

犀武敗於伊闕

[原文]

犀武①敗於伊闕,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黨②之急辭之。周君反③,見梁囿而樂④之也。綦母恢⑤謂周君曰:“溫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為君取之。”反見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對曰:“不怨且誰怨王?臣為王有患也。周君謀主也,而設以國為王捍秦,而王無之捍也。臣見其必以國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與周之眾,以攻南陽,而兩上黨絕矣。”

[注釋]

①犀武:魏國大將。②上黨:魏地。③反:通“返”,返回。④樂:喜愛。⑤綦毋恢:周國大臣。

[譯文]

秦國在伊闕擊敗了魏將犀武,接著又開始討伐西周。周赧王到魏國請求援助,魏王卻以上黨情勢危急為借口拒絕了周赧王的請求。周赧王在返回國的途中,看見了魏國的梁囿,心裏很喜愛。赧王的大臣綦毋恢於是對赧王說:“魏國的溫囿並不比梁囿差,而且位置又離周國很近,我可以替大王您把它要過來。”於是,綦毋恢便返回魏國去見魏王。魏王問道:“周君怨恨我嗎?”綦毋恢回答說:“他不怨恨您又能怨恨誰呢?我覺得大王您禍患將至了。周君畢竟是天下諸侯的首領,而且西周所處的地理位置是魏國的屏障,能夠抵禦秦國的進犯,魏國的地理位置卻無法為西周防禦秦國,以我之見,西周必然會去事奉秦國,秦國如果動用伊闕塞外的兵力,再聯合西周的兵力,大肆用來攻打魏國的南陽,韓、魏兩國之間上黨要道就全都會被阻斷了。”

[原文]

魏王曰:“然則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①不小利②事秦,而好③小利。今王許戍④三萬人,與溫囿,周君得以為辭於父兄百姓,而利溫囿以為樂,必不合於秦。臣嚐聞溫囿之利,歲八十金,周君得溫囿,其以事王者,歲百二十金。是上黨每⑤患而贏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⑥致溫囿於周君,而許之戍也。

[注釋]

①形:形式。②不小利:應為“不利”。③好:貪圖。④戍:這裏是指包圍邊防的人。⑤每:應為“沒”,沒有。⑥孟卯:齊人,即芒卯。

[譯文]

魏王又說:“既然如此那麽該怎麽辦呢?”綦母恢說:“周君是在不利的形勢之下才事奉強秦,並且他又貪圖小利。現在大王如果派三萬人去為他戍邊,再把溫邑之囿割讓給他,周君可以此為說辭麵對父兄百姓,他們會認為得到溫囿是幸事,必定不會與秦國聯合。我曾聽說溫囿的年收入,是八十金,周君得到溫囿,他每年事奉大王的錢財是一百二十金,這樣上黨不但免除了禍患而且淨賺四十金。”魏王於是派孟卯把溫囿出讓給了周君,並且答應為他戍邊。

韓魏易地

[原文]

韓魏易地,西周弗利。樊餘①謂楚王②曰:“周必亡矣。韓魏之易地,韓得二縣,魏亡二縣。所以為之者,盡包二周,多於二縣,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陽鄭地三川,而包二周,則楚方城之外危;韓兼兩上黨以臨趙,即趙羊腸③以上危。故易成之日,楚趙皆輕。”楚王恐,因④趙以止易也。

[注釋]

①樊餘:周臣。②楚王:宣王。③羊腸:即羊腸阪道,曲折如羊腸,因此得名。④因:由。

[譯文]

韓、魏打算互換土地,這對西周來說很不利。西周的大臣樊餘對楚王說:“周必定要滅亡了。韓、魏要互換土地,韓將得到兩個縣,魏損失兩個縣。魏國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打算包圍東、西兩周,這樣魏國所得的土地遠遠比兩個縣大得多,九鼎又保存在那裏。再說魏擁有南陽、鄭地、三川,又把兩周包圍在其中,那麽楚國方城以北的土地就危險,韓國兼管兩個上黨正對著趙國,也就是說趙國羊腸一帶也危險了。因此互換土地成功之日,楚、趙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楚王害怕起來,由趙國出麵去製止了這場交易。

秦欲攻周

[原文]

秦欲攻周①,周最②謂秦王曰:“為王之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國,而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而合天下於齊,則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罷秦③,故勸王攻周。秦與天下俱罷,則令不橫行於周矣。”

[注釋]

①周:此指西周國。②周最:西周武公之子。③罷秦:使秦罷。

[譯文]

秦國打算攻打西周,周最對秦昭王說:“如果從大王的國家的角度考慮的話,就不要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實際上對秦國來說無利可圖,還會招致天下人畏懼的名聲。天下人因為這名聲懼怕秦國,必定向東與齊國結盟。秦軍在攻打西周時疲乏了,又促使諸侯各國與齊國聯手那麽秦國必定孤立無援而不能稱霸天下了。因為天下都想使秦國勢力變弱,所以慫恿大王去攻打西周。如果秦國被天下人搞得疲乏了,那麽你的號令就不能在西周橫行無阻了。”

宮他謂周君合趙以備秦

[原文]

宮他①謂周君曰:“宛②恃秦而輕晉,秦饑③而宛亡。鄭恃④魏而輕韓,魏攻蔡而鄭亡。邾莒亡於齊,陳蔡亡於楚,此皆恃援國而輕近敵也。今君恃韓魏而輕秦,國恐傷⑤矣。君不如使周最陰合於趙以備秦,則不毀。”

[注釋]

①宮他:周臣。②宛:本為申伯國,後為晉國附庸。③饑:饑荒,穀不熟為饑。④恃:依仗。⑤傷:傷害,受到傷害。

[譯文]

大臣宮他對周君說:“以前宛國依仗秦國的勢力而輕視晉國,後來秦國鬧饑荒而宛國就滅亡了。鄭國依仗著魏國的勢力而輕視韓國,後來魏國去攻打蔡而最終鄭被韓滅了。至於邾和莒被齊國滅亡,陳和蔡被楚國滅亡,這些都是依仗援國的勢力就輕視毗鄰的敵人所致。現在主君依靠韓、魏的勢力而輕視秦國,我們恐怕要受到傷害了。主君不如派周最私下裏與趙聯手來防範秦國,那麽就免於覆亡。”

謂齊王

[原文]

謂齊王曰①;“王何不以地齎②周最以為太子也?”齊王令司馬悍③以賂進周最於周。左尚④謂司馬悍曰:“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絕於周也。公不如謂周君曰:‘何欲置⑤?令人微告悍⑥,悍請令王進之以地。’”左尚以此得事⑦。

[注釋]

①齊王:鮑本注為齊閔王。②齎(jī基):把東西送給別人。③司馬悍:齊臣。④左尚:齊人。⑤何欲置:想立誰為太子。⑥微告:暗地裏相告。⑦左尚以此得事:指左尚教司馬悍勸齊宣王送給周最土地,以此而獲得尊寵之職。

[譯文]

有人對齊王說:“大王為什麽不把土地分封給周最,協助他成為周王朝的太子?”於是齊王命令大臣司馬悍到西周去用土地作為資本舉薦周最。左尚對司馬悍說:“如果西周國君不采納,這樣不但使您的謀略不能實現而且齊國和西周的也會斷絕往來。您不如對周君說:‘您打算立誰為太子?可以派人偷偷告訴我,請允許我讓齊王用土地去舉薦太子。’”左尚教司馬悍勸齊宣王送給周最土地,以此而獲得了尊寵的職位。

三國攻秦反

[原文]

三國①攻秦反②,西周恐魏之藉③道也。為西周謂魏王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國④也,彼且攻王之聚⑤,以利秦。”魏王懼,令軍設舍⑥速東。

[注釋]

①三國:魏、韓、齊。②反:同返,古今字。③藉:通借,通假字。④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國:此句謂,楚宋兩國對於秦讓三國得到好處感到不利。⑤聚:村落。⑥舍:軍隊駐紮一宿為舍。

[譯文]

韓、魏、齊三國聯軍攻打秦國之後返回,西周唯恐魏國借道通過自己的國境。支持西周的人去對魏王說:“秦國割地給三國以求議和,楚、宋認為於己不利,他們打算強取您的城邑,以輔助秦國。”魏王恐懼極了,命令軍隊在西周駐紮了一宿就火速向東歸去。

犀武敗

[原文]

犀武敗①,周使周足之秦②。或謂周足曰:“何不謂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惡。主君之臣③,又秦重而欲相者④,且惡臣於秦,而臣為不能使矣。臣願免而行⑤。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惡周於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是輕秦也,公必不免⑥。公言是而行,交善於秦,且公之事成也;交惡於秦,不善於公且誅矣。’”

[注釋]

①犀武敗:周赧王二十三年,犀武敗於伊闕。②周足:西周相國。③主君:指稱周君。④又秦重而欲相告:有被秦國所重視而又想當西周相國的。⑤免而行:免去自己的相國而出使秦國。⑥公必不免:您請求免去相位,勢必不能免。

[譯文]

犀武在伊闕打了敗仗之後,西周想派相國周足出使秦國。有人對周足說:“為什麽不對周君說:‘讓我出使秦國,秦、周之間的邦交會交惡。主君的大臣當中,有一個被秦國所看重而又想當相國的人,他必定會在秦王麵前誹謗我,所以我這個時候是不合適出使秦國的。我請求先免去我的相位再出使秦國。主君便可以任命那個想當相國的人做相國,他得到相位,就不會在秦王麵前說些傷害西周的話了。’周君很重視與秦國之間的邦交,所以派出相國出使秦國,如果臨行前罷免了您的相位,這是對秦國的蔑視,這樣看來,您的相位是一定不會被罷免的。如果您把事情如是說了再動身去秦國,就會與秦國友好邦交,而且您要辦的事也定會成功;否則,與秦國的關係交惡,對您非但沒有益處,而且還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