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秦策(1)

衛鞅亡魏入秦

[原文]

衛鞅①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②,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③。期年④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⑤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⑥之,而秦人不憐。

[注釋]

①衛鞅:商鞅,本衛國的公子,故稱衛鞅。②商:故城在今陝西商縣東九十裏。③黥(qíng)劓(yì)其傅:指衛鞅因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④期(jī)年:一年。⑤更(gēng):變為。⑥車裂:古代酷刑,以車撕裂人體。

[譯文]

衛鞅從魏國逃亡到了秦國,秦孝公讓他當秦國的丞相,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商君治理秦國,法令得以貫徹實施,公正而並不偏私,實施懲罰也毫不避讓有地位的人,進行獎賞也不偏向關係與自己親近的人。法令執行涉及到太子,對太子師傅處以刻麵割鼻的刑法。法令施行一年之後,無人去拾掉在路上的東西,民眾都不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兵力異常強大,諸侯都為此感到害怕。但是商君異常刻薄,鮮少施恩,隻不過一味用強蠻之力壓服別人罷了。

孝公支持商君變法十八年,病重無力回天,想要把王位傳給商君,商君推辭了沒有接受。孝公死後,惠王繼位,不久之後,商君告老還鄉。有人借機對惠王進讒言說:“臣子權勢過重國家就會岌岌可危,左右近臣過於寵信國君就會危及自身。現在秦國的婦孺人人都說商君之法,而沒有一人講大王之法,這樣一來,君臣之位上下顛倒,更何況商君一直以來就是大王的仇人,請大王設法除掉他。”商君入朝覲見,惠王便用車裂的刑法處死了他,秦國的百姓向來怨恨商君的刑法嚴酷,所以並沒有人為此憐憫他。

蘇秦始將連橫

[原文]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①、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②。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裏,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小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③,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裏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④而擒蚩尤,堯伐驩兜⑤,舜伐三苗⑥,禹伐共工⑦,湯伐有夏⑧,文王伐崇⑨,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⑩,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饌,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攻戰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

[注釋]

①胡貉(hé):北方遊牧民族,分布在今內蒙古南部。②肴(xiáo):或作“崤”、“殽”,山名,在今河南洛寧北。函:關名,即函穀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③文章:此指法度。④涿鹿:山名,位於今天的河北涿鹿縣西。⑤騅兜:堯時曾與共工相互勾結,後被舜流放。⑥三苗:古代的部落名。⑦共工:官名,主要管理水利。⑧有夏:夏朝。⑨崇:崇侯虎,商朝人,曾助紂王肆虐天下。⑩車轂擊馳:車軸相互撞擊,即指出使人數頗多。偉服:奇異的衣服,代指儒者。

[譯文]

蘇秦剛開始用“連橫”說遊說秦惠王,說:“大王的國家,西邊有巴、蜀、漢中的豐厚物資,北邊有胡貉、代馬的可用物品,南邊有巫山、黔中的險要地勢,東邊有殽山、函穀關等牢固關塞。土地肥沃,百姓富足,戰車萬輛,勇士百萬,沃野千裏,積蓄豐厚,地勢險要,便於攻守防衛,這實在是天然的府庫,是天下難得的強國啊!憑借大王的賢明才智,士卒與百姓的眾多,車馬的精良,兵法的熟稔,完全能夠吞並天下各諸侯,一統天下,稱帝號而統治全國。希望大王稍微留心傾聽,允許我詳細敘述一下實現這一宏偉大業的方略。”

秦惠王說:“我聽說,羽毛未豐滿的鳥不能高飛;法度不健全的國家不能實施刑罰;道德不崇高的人不能使喚百姓;政教不施行的國家不能煩擾大臣。現在先生鄭重其事地不遠千裏的來到這裏,親臨指教,我希望日後能再次領教。”

蘇秦說:“我一開始就懷疑大王是不會采納我的建議的。從前神農氏征討補遂,黃帝討伐涿鹿並且擒殺了蚩尤,唐堯流放兜,虞舜驅逐三苗,夏禹征討共工,商湯征討夏桀,周文王征討崇侯,周武王征討商紂,齊桓公憑借自身的武力而稱霸於天下。由此看來,哪有不通過武力就能輕易稱霸天下的國家呢?古代的使者紛紛乘車四處奔走,頻繁往來,相互之間締結口頭盟約,謀求天下統一大業;後來他們之間相互約定合縱連橫,彼此之間還是戰爭不斷;文士們爭相巧辯遊說,這樣做的後果是使得諸侯們更加無所適從;各種事端叢巒疊起,簡直無所招架;法令條規雖然完備,百姓仍舊弄虛作假;文書政令紛繁蕪雜,百姓更加困苦不堪;君臣上下互相怨懟,百姓無所依從;文士們的話說得明白、理講得清楚,戰爭還是不斷發生;文士們巧舌如簧、衣著光鮮,攻戰仍舊不能停息;繁瑣的稱引、華麗的辭藻,天下仍舊不得太平;因此說客的舌頭磨爛、耳朵震聾,也見不到什麽成效;諸侯之間以誠信相約,大行仁義的事情,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和睦。

[原文]

“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①,綴甲②厲兵,效勝③於戰場。夫徒處④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⑤、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並天下,淩萬乘⑥,詘敵國,製海內⑦,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遭⑧,皆惛於教⑨,亂於治,惑於言,沉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⑩。”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麵目犁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注釋]

①死士:敢死之士,即勇士。②綴(zhuì墜)甲:縫製盔甲。③效勝:致勝,取勝。④徒處:無所事事地呆著。⑤五帝:指傳說中上古時的五個帝王,即黃帝、顓頊(zhuānxū專須)。帝嚳(kù庫)、堯、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等三個帝王。五伯:指春秋時代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朱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公。⑥淩萬乘(shèng勝):超過擁有兵車萬輛的國君。⑦詘(qū屈):折服,屈服。製海內:統治天下。海內,猶言天下;古人認為中國四麵環海,故稱“海內”。⑧子元元:把廣大人民當兒女那樣愛護。⑨嗣(sì四)主:後繼的國君,指三王五帝以後的國君。⑩行:指推行,施行。贏(léi):纏繞。縢(téng):綁腿布。(jué):草鞋。發:取出。篋(qiè):書箱。

[譯文]

“所以隻好用戰爭的方式來取代文治,召集天下敢死之士,對他們以禮相待,製作好各種精良的甲胄,打磨鋒利各種刀槍機械,然後到戰場上去一決勝負。如果無所事事就想獲得回報,安居不動就想擴大自己的疆域,即使是古代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賢君,也想不勞而獲得到豐功偉績,但是往往形勢所迫,所以隻能使用武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軍隊如果在能外打勝仗,大王如果能在國內施行仁政,國家的威信就能樹立起來了,治下的老百姓就能服從統治了。現在假如要想吞並天下,淩駕於擁有兵車萬輛的諸侯之上,讓敵國屈服,從而控製天下,讓天下的百姓服從自己的領導,使諸侯向自己稱臣,實在是非用兵力不可的。可是現在那些繼承王位的君主,卻忽視了用兵這一至關重要的道理,他們都不懂得教化人民,政治混亂,被花言巧語所迷惑,沉溺於辯論和辭令之中。由此來說,大王您本來就不會施行我的策略啊!”

蘇秦遊說秦王的奏章雖然一連上書了十次,但他的遊說還是沒有被秦王采納。他弄得黑貂皮袍也穿破了,百斤黃金也花光了,沒有了遊說的生活之資,不得已隻好離開秦國回到洛陽。他腿上打著裹腿,腳上穿著草鞋,背著一些書籍,肩上挑著行囊,形容枯槁憔悴,滿臉焦黑之色,一副慚愧失魂的樣子。他回到家裏之後,妻子不下織布機,嫂子也不給他做飯,甚至父母不同他說話。蘇秦深深地歎息說:“唉!妻子不把我當丈夫看待,嫂子不把我當小叔子看待,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待,這一切都是我蘇秦自己的過失啊!”當晚,蘇秦便連夜把幾十箱書一一打開,把呂尚所著的那本名叫《陰符》的兵法書找出來,伏案誦讀起來,熟記書中精要處,並深入揣摩它其中的真意。讀到困倦想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跟處。蘇秦說:“哪有去遊說大王,卻不能得到金玉錦繡,得到公卿相國這樣的尊貴位置的呢?”過了一年,他的兵法終於揣摩透了,便說:“這次我真的可以去遊說當代的國君了。”

[原文]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①,見說趙王②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綿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鎰③,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之決蘇秦之策。不費鬥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④千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內,不式於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鎰為用,轉轂連騎,炫熿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⑤。伏軾樽銜⑥,橫曆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官除道,張樂設飲⑦,郊迎三十裏。妻側目而視⑧,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⑨,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⑩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注釋]

①燕烏集闕:關塞名。②趙王:趙肅侯。③鎰:古代的重量單位,一鎰相當於二十兩。④式:決定。⑤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這兩句極言蘇秦出身之貧賤。⑥伏軾樽銜:指乘車騎馬,言蘇秦現在之顯貴。⑦張樂(yuè嶽)設飲:設置音樂,備辦酒席。⑧側目而視:指不敢正目而視。⑨匍伏:爬行。⑩倨(Jù據):傲慢。季子:嫂呼小叔為季子。一說,季子為蘇秦的字。不子:不把他當兒子。

[譯文]

於是蘇秦就來到趙國的燕烏集闕宮門,在富麗堂皇的宮殿裏遊說趙王。他對趙王眉飛色舞地道出合縱的戰略和策略,說話投機以致拍起掌來。趙王非常高興,立刻封他為武安君,並授以相印。另外又給他兵車百輛、錦繡千束,白璧白雙,金幣二十萬兩,車隊緊隨他後,到各國去約定合縱,拆散連橫,以此抑製強秦。因此,當蘇秦在趙國做宰相時,秦國不敢輕易出兵函穀關,這條通道也被斷絕了。在當時,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眾多、諸侯如此威風、謀臣如此謀術,都要聽從蘇秦一人的決斷。沒損耗一鬥軍糧,沒征用一個兵士,沒派出一員大將,沒有損壞一根弓弦,沒折斷一支箭,就讓天下諸侯之間和睦相處,甚至比親兄弟還要親。由此可見,隻要有賢明人士當權主政,天下就會順服;隻要有這樣的一個人得到重用,天下就會服從統治、歸順朝廷。所以說:“應該要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而不必用武力征服來處理一切事物;要在朝廷上運籌帷幄,而不必到邊疆上去作戰廝殺。”當蘇秦權高位重、顯赫一時的時候,金帛二十萬兩供他享用,他所指揮的戰車飛馳、馬匹成群,所到之處都顯得威風十足、八麵凜凜,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莫不望風而臣服在他的號令之下。趙國的地位也越來越顯赫。其實蘇秦此人,起初隻不過是一個住在陋巷、挖牆做門、砍桑做窗、用彎曲的木枝作門框的那類窮人罷了。但現在的他卻時常坐進豪華的四馬的豪華戰車,騎著高頭大馬橫行天下,在各諸侯國朝堂內遊說大王,使各諸侯王的親信都不敢開口說話,天下無人與之抗衡的了。

蘇秦將要去遊說楚威王,路過洛陽,他的父母聽說了,趕緊整理房間,清掃道路,雇請樂隊,置辦酒席,到距離城區三十裏的郊外去迎接他。妻子敬畏他,都不敢正眼看他,側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跪在地上像蛇一樣前行,對蘇秦一再叩頭請罪。蘇秦說:“嫂子,你為什麽先前那樣傲慢無禮而現在又這樣卑躬屈膝呢?”嫂子說:“因為你現在地位尊貴而財寶又多啊。”蘇秦說:“唉!一個人如果窮困潦倒,連父母也不把他當兒子看待,一旦富貴之後,就連親戚都感到畏懼。由此可見,人生在世,權力、名利和金錢怎麽能視而不見呢!”

秦惠王謂寒泉子

[原文]

秦惠王謂寒泉子①曰:“蘇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複東山②之君,從以欺秦。趙固負③其眾,故先使蘇秦以幣帛約乎諸侯。諸侯不可一,猶連雞之,不能俱止於棲之④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⑤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墮邑,請使武安子。善我國家使諸侯,請使客卿⑥張儀。”秦惠王曰:“受命。”

[注釋]

①秦惠王謂寒泉子:蘇秦活動時代在張儀之後,當為秦齊稱帝同時。②東山:指崤山以東六國。③負:依仗。④之:應作亦字。⑤喻:同諭。⑥客卿:以別國人為官者稱客卿。

[譯文]

秦惠王對寒泉子說:“蘇秦虛張聲勢欺負我,他企圖靠自己一個人的智謀,來改變東山六國君主的政策,企圖用合縱來欺辱秦國。趙國原來就仗著它人口眾多,勢力雄厚,所以首先派蘇秦帶著財物去聯合諸侯訂立合縱盟約。然而六國諸侯根本不可能齊心一致,這就好像用一根繩子把一群雞捆綁在一起,卻不能棲息在一個地方,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我為蘇秦的這種做法,心懷憤怒已有很久了。因此我想派武安君白起到六國去,讓他們懂得天下的局勢。”寒泉子說:“不能這麽做。攻城掠地,可以派武安君前往。為我們國家爭取利益,出使諸侯,那必須派客卿張儀前去才行!”秦惠王說:“我接受您的建議。”

泠向謂秦王

[原文]

泠向謂秦王曰①:“向欲以齊事王,使攻宋也②。宋破,晉國危,安邑王之有也③。燕、趙惡齊、秦之合,必割地以交於王矣④。齊必重於王⑤,則向之攻宋也,且⑥恐齊而重王。王何惡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為先知之,故不言⑦。”

[注釋]

①泠(líng鈴)向:秦臣。②以:使,讓。事:侍奉。③安邑:魏都,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地處河東,靠近秦國。④惡(wù誤):憎恨。⑤齊必重於王:秦多得地,齊畏其強,故對秦王更加尊重。⑥且:將。⑦以王之明為先知之:因為大王聰明是會事先知道的。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