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楚策一(3)

張儀為秦國瓦解合縱聯盟、組織連橫戰線去遊說楚王,說:“秦國的疆域占有天下土地的一半,兵力可以和各個諸侯相對抗,四周環山,東據黃河,四邊都有險要的屏障,國防鞏固。而且秦國擁有一百多萬勇猛的士兵,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堆積如山。法令嚴明,士兵視死如歸。國君嚴厲而且英明,將帥足智多謀而且勇武無敵。假如秦國出兵,奪取常山的險隘,就像卷席那樣輕而易舉。這樣,秦國就控製了天下的最有利的地區,諸侯各國不願意臣服的就先遭到滅亡。再說,主張合縱聯盟的人,無異於驅趕羊群去攻打猛虎。柔弱的羊是鬥不過猛虎的,這是不用打鬥就可以知道的顯而易見的。現在大王不和猛虎友好,卻和群羊聯合,我認為大王的策略完全錯了。

“大凡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秦、楚兩國勢均力敵,互相爭鬥,勢不兩立。如果大王不與秦國聯合,秦兵東下,占據宜陽,韓國上黨之地的道路就被阻斷了;如果秦兵再攻下河東,奪取成皋,韓國一定會視秦國的馬首是瞻。韓國一旦臣服秦國,魏國就會順風而動。秦國從楚國的西麵攻打,韓、魏從楚國的北麵攻打,楚國豈能高枕無憂嗎?再說訂立合縱盟約的國家,是聚集眾多弱小的國家攻打天下最強大的國家。以弱小的國家去攻打強大的國家,不充分估計敵方的兵力而輕易出戰,國家本來貧窮又屢次興兵,這是造成國家危亡的根本原因。我聽說,軍隊不如敵方強大的,不要跟人家挑釁滋事;糧食不如敵方富足的,不要跟人家打持久戰。那些主張合縱的人,誇誇其談,巧言辯說,讚美人主的節操品行,隻談合縱有利的一麵,而不說合縱有害的一麵,最終隻能給楚國帶來災難,一旦災難降臨就來不及補救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

[原文]

“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①,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裏。舫船載卒②,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裏,裏數雖多,不費馬汗之勞,不至十日而距扞關③;扡關驚,則從竟陵已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舉甲出之武關,南麵而攻,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恃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恃弱國之救,而忘強秦之禍,此臣之所以為大王之患也。且大王嚐與吳人五戰三勝而亡之,陳卒盡矣④;有偏守新城而居民苦矣。臣聞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於上⑤。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強秦之心,臣竊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於函穀關十五年以攻諸侯者⑥,陰謀有吞天下之心也。楚嚐與秦構難,戰於漢中。楚人不勝,通侯、執珪⑦死者七十餘人,遂亡漢中。楚王大怒,興師襲秦,戰於藍田,又卻。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韓、魏以全製其後,計無過於此者矣。是故願大王熟計之也。

[注釋]

①方船:並兩船。②舫船:“方船”。③距:至。④陳卒:陣卒。⑤弊:疲。⑥不出甲於函穀關十五年以攻諸侯:此說與史實不符。⑦通侯:即徹侯,爵位名,指功德通於王室的侯爵。執珪:楚國上等爵位名。

[譯文]

“秦國向西占領了巴蜀,兩船並連裝滿糧食,自汶山起錨,沿長江順流東下,到達郢都就三千多裏的路程。兩船並連裝載士兵,一船載五十人,準備三個月的糧食,浮水而下,一天可行進三百多裏,行進的裏數雖然很多,但卻不費車馬之勞,不到十天就可以到達扞關;扞關驚恐了,因而從竟陵以東,所有的城邑都要設兵防守,黔中、巫郡就失守了。秦國發動軍隊從武關出兵,從南麵攻擊楚國,那麽北部邊境的道路就會被切斷。秦兵攻打楚國,在三個月之內形勢必然十分危急。可是楚國等待諸侯前來救援,要在半年以後才能來到,從這點看出,楚國所處的形勢是不如秦國的。依靠弱小國家的救援,可謂遠水解不了近渴,卻忘記了強大秦國的戰禍,這是我之所以為大王憂慮的原因,再說大王曾經與吳國交戰,五戰三勝終於滅亡吳國,可是前線的士兵死光了;又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守衛新奪取的城邑,這樣使居民受苦了。我聽說,攻打強大的國家容易遇到危險,並且民眾疲憊就容易怨恨大王。守衛容易發生危險的功業,而違背強大秦國的心願,我私下為大王感到危險。

“至於秦國之所以十五年不曾出函穀關攻打各諸侯國,是因為他有吞並天下的野心,一直忙於私下裏策劃。楚國曾經和秦國在漢中交戰,楚國敗給了秦國,通侯、執珪以上官職的就戰死了七十多人人,於是漢中很快失守。楚王於是非常生氣,又發兵攻打秦國,雙方在藍田交戰,楚軍又被打敗。這就是所說的兩虎相鬥。秦、楚兩國互相削弱,而韓、魏兩國卻保存了實力,趁機控製了楚國的後方。兩虎相鬥,沒有比這個計策更錯誤的啦,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這個問題。

[原文]

“秦下兵攻衛、陽晉,必開扃天下之匈①,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數月而宋可舉。舉宋而東指,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已。凡天下所信約從親堅者蘇秦,封為武安君而相燕,即陰②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乃佯③有罪,出走入齊,齊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於市。夫以一詐偽反覆之蘇秦,而欲經營天下,混一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今秦之於楚也,接境壤界,固形親之國也。大王誠能聽臣,臣請秦太子入質於楚,楚太子入質於秦,請以泰女為大王箕帚之妾,效萬家之都,以為湯沐之邑④,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擊。臣以為計無便於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獻書大王之從車下風⑤,須⑥以決事。”

楚王曰:“楚國僻陋,托東海之上。寡人年幼,不習國家之長計。今上客幸教以明製,寡人聞之,敬以國從。”乃遣使者百乘獻雞駭之犀⑦夜光之璧於秦王。

[注釋]

①開扃天下之匈:封鎖諸侯的交通要道。扃,窗戶,在此引申為關閉。衛、陽晉,是秦、齊、楚、晉彼此之間的交通要塞。②陰:暗中。③佯:假裝。④以為湯沐之邑:用做沐浴費用之地。古時,封地不領天子經費,可以封地出產作為奉養之用。⑤從車下風:謙敬說法。猶言不敢直接獻書楚王。⑥須:等待。⑦雞駭之犀:《抱樸子》,通天犀有白理如線者,以盛米置群雞中,雞欲往啄米,至則驚卻,故南人名為駭雞也。

[譯文]

“秦國出兵攻打衛國的陽晉,必然卡住諸侯的交通要塞,大王發動全部軍隊去攻打宋國,不到數月,就可以攻下宋國,如果在繼續向東,那麽泗水流域的各小諸侯國就會歸大王所有了。在諸侯中倡導合縱盟約最堅定的人隻有蘇秦,他被封為武安君,在燕國擔任相國,私下裏與燕王合謀攻打齊國,瓜分其土地。他假裝得罪燕王,從燕國逃亡到齊國,齊王就接納了他,並且讓他擔任齊國的相國。過了兩年,齊王才發覺他的陰謀,因此非常惱火,在街市上把蘇秦五馬分屍。僅憑借一個欺詐虛偽的蘇秦,就圖謀天下、統一各國,那不可能成功,是很明白的了。

“現在秦、楚兩國接壤,從地理形勢上看,就應該是和睦共處的兩國。大王如果真的願意聽從我的建議,我可令秦國與大王互換太子為質,讓秦地的美女成為大王事奉灑掃的姬妾,並獻萬戶之邑,作為大王的湯沐城邑,從此秦、楚兩國結為兄弟邦交,終身和睦相處。我認為沒有比這個更有利於楚國的辦法了。因此敝國之主派我向大王提出建議,隻等大王的裁定了。”

楚懷王答道:“敝國僻處東海之濱,我又年輕識淺,不諳長治久安的治國大計。現在幸得先生不吝指教,我願接受先生的建議,率領本國假如連橫陣線。”於是楚懷王派出使者,率領百輛馬車,並將駭雞犀角與夜光寶璧等物獻給秦王。

張儀相秦

[原文]

張儀相秦,謂昭雎曰①:“楚無鄢、郢、漢中,有所更得乎②?”曰:“無有。”曰:“無昭過、陳軫,有所更得乎?”曰:“無所更得。”張儀曰:“為儀謂楚王逐昭過、陳軫,請複③鄢、郢、漢中。”昭雎歸報楚王,楚王說之。

有人謂昭雎曰:“甚矣,楚王不察於爭名者也。韓求相工陳籍而周不聽,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聽,何以也?周:‘是列縣畜④我也。’今楚,萬乘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也。今儀日逐君與陳軫,而王聽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儀重於韓、魏之王也。且儀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貴富者魏也。欲為攻於魏,必南⑤伐楚。故攻有道,外絕其交,內逐其謀臣。陳軫夏人也,習於三晉⑥之事,故逐之,則楚無謀臣矣。今君能用楚之眾,故亦逐之,則楚眾不用矣。此所謂內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今君何不見⑦臣於王,請為王使齊交不絕。齊交不絕,儀聞之,其效鄢郢、漢中必緩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

[注釋]

①昭雎(jū吾):楚國大臣。②有所更得:猶言有什麽地方可以保住。③複:猶言歸還。④畜:這裏是指看待、對待。⑤南:向南。⑥三晉:韓、趙、巍三國。⑦見:使之見。

[譯文]

張儀擔任秦國相國的時候,曾對昭雎說:“如果楚國失掉鄢地、郢都、漢中,還有什麽地方能夠留下呢?”昭雎說:“沒有。”張儀說:“如果沒有昭過、陳軫,還能有什麽人可以重用呢?”昭雎說:“沒有什麽人可以重用。”張儀說:“請您替我告訴楚王,如果他驅逐昭過、陳軫,我們就把鄢地、郢都、漢中歸還給楚國。”昭雎回去把這件事告訴了楚王,楚王聽後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