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楚策一(1)
齊、楚構難
[原文]
齊、楚構難①,宋請中立。齊急宋②,宋許之。子象為楚謂宋王曰③:“楚以緩失宋④,將法齊之急也。齊以急得宋,後將常急矣。是從齊而攻楚,未必利也。齊戰勝楚,勢必危宋:不勝,是以弱宋幹強楚也。而令兩萬乘之國,常以急求所欲,國必危矣。”
[注釋]
①構難(nàn南去):結下怨仇。②急:逼迫。③子象:楚人。④緩:寬鬆,寬厚。
[譯文]
齊、楚兩國之間結下了怨仇,宋國請求中立。齊國逼迫宋國與自己交好,宋國迫於淫威,不得不答應。子象考慮到楚國的利益,對宋王說:“楚國因為寬厚從而失去了宋國的支持,因此準備效法齊國逼迫宋國。齊國因為用卑鄙的手段得到了宋國,今後肯定經常采用這種手段對待宋國了。再說這個時候跟隨齊國攻打楚國,未必會對宋國有利。假若齊國戰勝楚國,勢必危害宋國的利益;假若敗了,這是用弱小的宋國去對抗強大的楚國。如果兩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經常用脅迫的手段求得它們所要得到的,國家一定危險了。”
五國約以伐齊
[原文]
五國①約以伐齊。昭陽謂楚王曰:“五國以②破齊,秦必南圖楚。”王曰:“然則奈何?”對曰:“韓氏輔國也,好利而惡難。好利,可營③也;惡難,可懼也。我賂之以利,其心必營。我悉兵以臨之,其心必懼我。彼懼我兵而營我利,五國之事必可敗也。約絕之後,雖勿與地可。”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④之韓,見公仲曰:“夫牛闌之事,馬陵之難⑤,親王之所見也⑥。王苟無以五國之兵,請效列城五,請悉楚國之眾也,以牆⑦於齊。”齊之反趙魏⑧之後,而楚果弗與地,則五國之事困也。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⑨?”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⑩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注釋]
①五國:韓、趙、魏、燕、秦。②以:同已。③營:誘惑。④大公事:楚臣。⑤馬陵之難:魏惠王三十年,齊破魏馬陵。⑥親王之所見也:應作,“王之所親見也。”⑦牆:阻止,用作動詞。⑧反趙魏:使趙魏返。指齊戰勝趙魏於觀津。⑨北方:指北方各諸侯國。昭奚恤:楚國相國。⑩無敢:不敢。長百獸:為百獸之長。長:用如動詞,做首領。逆:違背,違抗。
[譯文]
韓、趙、魏、燕、秦五國相互之間結盟打算討伐齊國。楚將昭陽對楚王說:“五國攻破齊國之後,秦軍必然從南邊來侵犯楚國。”楚王說:“既然這樣,那怎麽辦好呢?”昭陽回答說:“韓國是五國的唇亡齒寒的盟邦,既貪圖蠅頭小利又不敢打仗。貪圖小利,可以用土地引誘它;不敢打仗,可以用戰爭恐嚇它。我們用好處賄賂韓國,他們的心一定被引誘過來。我們再用全部軍隊逼近韓國,他們內心必然害怕我們。一旦他們害怕我們的軍隊攻打他們,卻又被我們的土地所引誘,五國的戰事一定不會成功。我們阻斷五國的盟約之後,即使不把土地給韓國,也沒什麽關係。”楚王說:“好吧。”於是派大公事出使韓國,大公事見到韓公仲說:“牛闌的戰爭,馬陵的戰事,都是韓王親眼所見。如果韓王不依附五國的軍隊,我們就獻出五座相鄰的城邑給你們,而且我們還打算發動楚國全部軍隊,去阻止齊國的挑釁。”當齊軍在觀津戰勝趙、魏聯軍之後,楚國果真沒把土地給韓國,從此之後,五國的征戰陷入困境。
楚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諸侯畏懼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大臣們都默不作聲。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吃,逮住了一隻狐狸。狐狸說:‘您是不敢吃我的。天帝讓我做百獸的首領,現在您想吃我,這是違抗天帝的命令。您如果覺得我欺騙了您,我請求您答應我走在前麵,您跟隨在我的後麵,看各種野獸見到了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信以為真,於是就和狐狸同行。各種野獸看見他們都逃走了。老虎不明白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走的,卻認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裏,披甲的士兵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就像各種野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
[原文]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①,王召江乙而問焉。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臣不敢言其後②。此謂慮賢也③。”
[注釋]
①彭城君:楚人。②不敢言其後:即不敢在他們議論之後再說什麽。其實江乙還是有話要說,隻是裝得謙虛不說而已。③此謂慮賢也:這就叫做不使大王懷疑賢者的言論。
[譯文]
昭奚恤和彭城君在楚王麵前討論國家大事,楚王召來江乙問昭奚恤和彭城君的議論的結果怎麽樣。江乙說:“兩個人的言論都很有道理,我不敢在他們議論之後再說什麽。這就叫做不使大王懷疑賢者的言論。”
邯鄲之難
[原文]
邯鄲之難,昭奚恤謂楚王曰:“王不如無救趙,而以強魏;魏強,其割趙必深矣。趙不能聽,則必堅守,是兩弊①也。”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趙也,恐楚之攻其後。今不救趙,趙有亡形②,而魏無楚憂,是楚、魏共趙也。害必深矣!何以‘兩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趙,趙見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與魏合而以謀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魏怒於趙之勁,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釋趙。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邯鄲拔③,楚取睢、濊之間。
[注釋]
①兩弊:指兩敗俱傷。②亡形:形勢危亡。③拔:攻下。
[譯文]
趙國的都城邯鄲被魏軍的圍困,楚令尹昭奚恤對楚王說:“大王為什麽不救援趙國,反而出兵去幫助魏國;您這樣做了,魏國的實力將會更加強大,肯定會讓趙國多割讓土地。但趙國是不可能答應魏國的要求的,肯定會堅守自己的國土,這樣一來,一個是強攻,一個是死守。趙、魏兩國便會兩敗俱傷。”景舍說:“你說的情況不對呀,昭奚恤是不了解事情的真相。魏國想要攻打趙國,卻又擔心楚國會從後麵偷襲。如果我們不救援趙國的話,趙國便會麵臨亡國的危險,而魏國卻沒有楚國攻打魏國的後顧之憂,這就相當於是楚、魏兩國在共同討伐趙國,趙國需要割讓的土地必然會更多了。為什麽說趙、魏將會‘兩敗俱傷’?再說魏國又不用損傷太多的兵力,就可以從趙國獲得更多的土地,趙國麵臨危亡之勢,又因為楚國沒有對自己施以援助,肯定會去和魏國聯合,一起去攻打楚國。因此,大王為什麽不少量地出兵,但仍去救援趙國,趙國憑借楚國的援助,必然會和魏國對抗到底,而魏國對趙國力量的增強也將感到惱怒,又意識到楚國的救助實際上是不值得害怕的,便必定不會放鬆對趙國的攻擊。趙、魏兩國互相削弱了彼此的國力,齊、秦兩國便可以趁著楚國幫助趙國,趙、魏兩國互相攻戰的時機去攻打魏國,那樣的話,魏國必將會被打敗。”於是楚王便派景舍帶兵前去救援趙國。最終,趙國的國都邯鄲被攻下了,楚國最終也得到了魏國的睢、濊兩水之間的土地。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王
[原文]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王,而力不能,故為梁山陽君請封於楚①。楚王曰:“諾。”昭奚恤曰:“山陽君無功於楚國,不當封②。”江乙因得山陽君與之共惡昭奚恤。
[注釋]
①欲惡昭奚恤於楚王:想要使楚宣王討厭昭奚恤。②不當封:不應該加封。
[譯文]
江乙想在使楚宣王討厭昭奚恤,可是感到自己的力量不夠,於是就替魏國山陽君向楚宣王請求封賞。楚宣王說:“好。”昭奚恤說:“山陽君對楚國並沒有什麽功勞,不應當加封。”江乙由此取得山陽君的好感,跟他共同討厭昭奚恤。
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
[原文]
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楚王告昭子。昭子曰:“臣朝夕以事聽命,而魏入吾君臣之間,臣大懼。臣非畏魏也!夫泄吾君臣之交,而天下信之,是其為人也近苦矣①。夫苟不難為之外,豈忘為之內乎②?臣之得罪無日矣。”王曰:“寡人知之,大夫何患?”
[注釋]
①苦:惡。②夫苟不難為之外:即夫苟外為之不難的倒裝。其意為假如一個外國人這樣做感到不難。豈忘為之內:即豈內忘為之的倒裝。其意為難道國內別有用心的人會忘記這樣幹嗎?
[譯文]
魏國人在楚宣王麵前說昭奚恤的壞話,楚宣王把這件事告訴了昭奚恤。昭奚恤說:“我從早到晚盡心盡力的替大王辦事,誓死聽從大王的命令,而一個魏國人卻能挑撥我們君臣的關係,我很害怕。但是我不是害怕這個魏國人!我害怕的是他把我們君臣之間的關係泄露出去,這讓諸侯又聽信那些離間之辭,這樣的人為人實在太可惡了。如果一個外國人這樣做都很容易,難道國內別有用心的人不會這樣做嗎?我獲罪也指日可待了。”楚宣王說:“我明白這些事情,您還擔心什麽呢?”
江乙惡昭奚恤①
[原文]
江乙惡昭奚恤,謂楚王曰:“人有以其狗為有執而愛之②。其狗嚐溺井,其鄰人見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惡之,當門而噬之。鄰人憚之,遂不得入言。邯鄲之難,楚進兵大梁,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寶器。以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惡臣之見王。”
[注釋]
①江乙:又名江一、江尹。②有執:忠於職守。
[譯文]
江乙厭惡昭奚恤,他在楚王麵前誹謗說:“有個人因為自己的狗忠於職守,所以很喜歡這隻狗,有一次狗把尿撒到井裏了,他的鄰居瞧見了,打算把這回事告訴狗的主人,可是狗內心有鬼,就守在自家的大門口,見來人就咬。鄰居很害怕,始終沒法子進去告狀。邯鄲之戰時,楚國派兵攻取了大梁,昭奚恤私自掠取了魏國的寶器。我當時正好在魏國,所以知道這件事,就因為怕這個事情被大王知道,昭奚恤不願意讓我見到大王。”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
[原文]
江乙欲惡①昭奚恤於楚,謂楚王曰:“下比周②則上危;下分爭③,則上安。王亦知之乎?願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曰:“有人好揚人之惡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遠之。”江乙曰:“然則且有子殺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終已④不知者何也?以王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注釋]
①惡:毀謗。②比周:互相結黨。③分爭:紛爭。④已:應作己。此章重出,見下。
[譯文]
江乙想在楚王麵前毀謗昭奚恤,於是就對楚王說:“大王下邊的大臣結黨營私,大王的地位就危險了;大王下邊的大臣爭強鬥勝,大王的地位就安穩了。大王也知道這個道理吧?希望大王不要忘記這一點。有的人喜歡表揚別人的長處,大王認為這樣的人怎麽樣?”楚王說:“這是君子,我要多親近這樣的疼。”江乙說:“有的人喜歡說別人的壞話,大王認為這樣的人怎麽樣?”楚王說:“這是小人,我得離他遠點。”江乙說:“這麽說來,兒子要殺他的父親,臣子要殺他的大王的事,可是大王卻被蒙在鼓裏,為什麽呢?因為大王喜歡聽人家說好話,卻討厭聽別人說壞話。”楚王說:“好啊,我願意兩方麵都聽。”
江乙說於安陵君
[原文]
江乙說於安陵君曰①:“君無咫尺之功,骨肉之親,處尊位,受厚祿,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②,何以也?”曰“王過舉而已。不然,無以至此。”
江乙曰:“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③落而愛渝。是以嬖女不敝席,寵臣不避軒④。今君擅楚國之勢,而無以深自結於王,竊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則奈何?”“願君必請從死,以身為殉,如是必長得重於楚國。”曰:“謹受令⑤。”
三年而弗言。江乙複見曰:“臣所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計,臣請不敢複見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間也。”於是楚王遊於雲夢⑥,結駟⑦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雲霓,兕⑧虎嗥之聲若雷霆,有狂兕⑨車依輪而至,王親引弓而射,壹發而殪。王抽旃⑩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遊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大王說,乃封壇為安陵君。君子聞之曰:“江乙可謂善謀,安陵君可謂知時矣。”
[注釋]
①安陵君:名纏(tán壇,又讀dān但),楚宣王的寵臣。②無咫尺之功:形容沒有一點功勞。③華,同“花”。④嬖(bì閉)女:受寵幸的美女。不敝席:不等席子破了。言時間之短。軒: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⑤受令:猶言接受教導。⑥雲夢:兩湖名。⑦駟:古人駕車都是一輛車四匹馬,中間稱為兩服,兩旁稱為兩驂,因此稱為駟。⑧兕:雌犀牛,獨角。⑨:通牂,有衝頂過來的意思。⑩旃:曲柄旗幟。旄:旗上飾有旄牛尾。編席:坐席相接。
[譯文]
江乙勸說安陵君說:“您對楚國沒有一點功勞,與楚王也沒有血親關係,卻身居高位,享受優厚的俸祿,全部楚國的人,見到您沒有一個不行大禮參拜的,這是為什麽?”安陵君說:“這是因為大王抬舉我罷了。如果不是這樣,什麽原因也不會促使我達到現在的榮譽。”
江乙說:“用金錢與別人結交,當金錢用盡交情就斷絕了;用美色與別人交往,當年老色衰愛心就會改變。所以,受寵幸的美女不等坐席破了,就被拋棄了,受寵幸的臣子不等車壞了,就被罷黜了。現在您獨攬楚國的權勢,而自己也沒有什麽可與楚王深交的東西,我私下裏為您感到危險。”安陵君說:“既然如此,那麽怎麽辦?”江乙說:“希望您一定向大王請求隨他一起死,親自為他殉葬。這樣,您一定能在楚國長久得到重用。”安陵君說。“虛心地接受您的教導。”
過了三年,安陵君還把為楚王殉葬的事告訴楚王。江乙又見安陵君說:“我給你提出的建議,至今您也都沒有去做。既然您不采納我的計謀,我就不想再見到您了。”安陵君說:“我哪裏敢忘記先生的教誨,隻是至今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罷了。”在這時候楚王到雲夢去打獵,車馬成群結隊,一千輛馬車排成長龍,旌旗遮天蔽日,野火燒起來猶如雲霞彩虹一般,犀牛老虎嗥叫的聲音好象雷霆一樣,這時有一條狂怒的犀牛衝著車輪橫衝直撞過來,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把犀牛射死。楚王隨手抽出一根帶犛牛尾的旗幟,用旗杆按住牛頭,仰天大笑,說:“實在太興奮啊,今天的遊獵!我萬歲千秋以後,又有誰能和我一起享受今天這樣的快樂呢?”安陵君淚流滿麵地走上前來,說:“我在宮中就與大王同席共坐,出門在外就陪伴大王乘車。如果大王萬歲千秋之後,我希望能夠親身奔赴黃泉,變做褥草替大王抵禦螻蟻的啃食,又有什麽比這更快樂的事呢?”楚王聽了這話,內心十分喜悅,才設壇正式封他為安陵君。後來人們聽到這事都說:“江乙可以說是善於謀劃,安陵君可以說是懂得把握時機。”
江乙為魏使於楚
[原文]
江乙為魏使於楚①,謂楚王曰:“臣入竟,聞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②,誠有之乎‘?”王曰:“誠有之。”江乙曰:“然則白公之亂③,得無遂乎?誠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貴甚矣而主斷,左右俱曰‘無有④’,如出一口矣。”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