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雨賢行:養曠世品德以潤澤心智7

7潮流輪轉,樸素依然

我是一個呆板保守的人,秉性固執。幾十年養成的習慣,我絕不改變。一身卡其布的中山裝,國內外不變,季節變化不變。

季老從小家境貧寒,自小受苦,從那時起便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尋求一種樸素的個人生活。他把吃和穿的挑剔眼光與態度,全部用在學術研究上。季老並不反對追求時尚,對自己進行必要的打扮是對美的一種追求,但如果刻意強調包裝,並因為包裝而對社會、自然造成損害,就是季老極力不讚成的。

季老曾經在問文章中寫道,女士們如果在家中穿得普普通通,而因為外出參加聚會的緣故,打扮得珠光寶氣,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但如果一些商品竭力追求外表的亮麗而在包裝上投入過多精力,以致拿自然界本不豐盈的資源作犧牲,就是萬萬不該的。

所以,追求美,要通過正確的方法和態度。而具體到季老身上,他表麵的樸素也是一種美,是一種淡然和無欲無求,從內心深處講,則是對大自然的向往,是以心的純淨感受最美的時尚。

歸根結底,人本是自然之子,是樸素的,在社會化過程中一方麵得以升華,以文化區別於動物,同時也在被社會異化,從而表現了許多非自然的屬性,尤其是在商業社會中,這種異化尤為明顯。所以,莊子認為,養心首先要養自然之心,要保持人原有的那種質樸、純真的自然屬性。整日追逐名利,如何養生,如何養心?在心態上回到自然中,這就是莊子給予我們的啟示。

而在這一點上,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特別值得稱道,值得現代人學習,他也是季老特別推崇的一個人。

陶淵明原是晉朝大司馬陶侃的曾孫,一生仕途不達。他曾做過五次官,最後一次在家鄉附近得了一個小縣令,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時,有名督郵前來視察,旁人提醒他“應束帶是之”,還要送些厚禮給督郵。陶淵明一聽,心裏很不高興,督郵算個什麽人物,乃鄉裏小兒!我怎能為五鬥米折腰呢?於是他就找了理由辭去了這個縣令,歸鄉隱後,回歸自然。

返鄉後,陶淵明過著耕讀的生活,生活雖然並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舟搖之以輕蕩,風飄之而吹衣”,他過著悠然自得。以後他寫下了《桃花源》的著名詩篇,表達了他的理想。

自然可以開啟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人久居鬧市,心久係官場,人實際活得很累。一些榮華富貴、一些名聲譽讚都是很表麵的。月明風清時,人立於月下,就會突然覺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荒唐。整日費盡心思與人鬥,為官職而不恥說那些不願說的話,為何要這樣難為自己?

此時,放下來,走出去,到自然的懷抱中沐浴春風,攀登高山,放歌曠野,你會舒服許多。自然是人生的清新劑。因而,談一談陶淵明,讀一讀田園詩,你都會受到觸動。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恬然。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去。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度頭歇。

天邊樹若齊,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隻醉重陽節。

當你讀到孟浩然的這首清新、恬淡的詩時,你一定會受到感染,大自然的多姿多態,詩中揭示的那種清幽淡雅的環境,都會衝擊你的心靈。而這種感覺也是季老一直追求的。表麵的樸素是與大自然最直觀的融合,內心的自由和恬淡則是對真善美最內斂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