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雨賢行:養曠世品德以潤澤心智6

6做人不向大,有功不自傲

我總是覺得自己不行。我常常講,我是樣樣通,樣樣鬆。我一生勤奮不輟,天天都在讀書寫文章,但一遇到一個必須深入或更深入研究的問題,就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有時不得不臨時抱佛腳。

《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季老一篇文章的題目。在文中,他提出自己的觀點:做學問要真謙虛、假虛偽,做人亦如此。季老說,一個學者,無論年輕或者年老,如果覺得自己學問夠大,沒必要再學習了,他就不會進步。如果保持謙虛的心態繼續學習,不僅表示他道德高尚、秉性良好,還會受到更多人的尊敬。說到自己時,季老說他從沒自滿過,別人對他的讚譽,他非常感激,但也常常覺得受之有愧。

季老曾多次提到自己的資質,他說自己也是普通人,隻是勤奮刻苦一點,才有了今天的小小成績。但任何人都知道,這是大師的謙遜之道。他也從側麵告誡我們,做人處世要謙虛,隻有謙虛才有成大事的可能。

唐代著名諫臣魏征說:“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其意也在說明做人需謙虛,其實為人與為學的道理相同。學問高時意氣平,人生活在社會上必須要有“空杯”的心態。隻有將自己的姿態放低,才能從別人那裏學到知識、智慧。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就因為它總是在最低處,所有的溪流都匯集到大海的懷抱中。知識越是淵博的人,其胸懷就會越寬廣,得到的會越多。

孔子弟子曾子誇讚他昔日同窗顏回的美德道:“我的同學顏回才是真的有學問的人,明明自己的修養與知識都在很多人之上,但是每次總是謙虛地向別人請教,做到了老師說的不恥下問。”這一點很難得,因為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才是最優秀的,哪裏能放下身份向他人請教?尤其是一些有才華的人就更不肯放下身份了。

但是一個人越是學問高,越會表現得謙恭,這是知識與修養給他帶來的改變。大哲學家柏拉圖就是這樣的人。有人問他:“像您這樣的大哲學家為什麽還要那麽謙虛呢?”柏拉圖說:“據我所知,人的知識就像是一個圓圈,圓圈裏麵的是你已經知道的知識,圓圈外麵代表的是你的未知。圓圈越大的人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很不足。”這一點就像我們說的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往下彎腰,一個人的學問越高也就顯得越發謙虛。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也曾言:“人生大病,隻是一‘傲’字。”意思是說,人生最大的缺點莫過於驕傲自滿。在這裏,也有一個與之相應的故事:

乾隆三十八年,畢秋帆任陝西巡撫。赴任的時候,經過一座古廟,畢秋帆進廟內休息。一個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經。人報巡撫畢大人來了,這個和尚既不起身,也不開口,隻顧念經。畢秋帆當時隻有40出頭,英年得誌,又中過狀元,名滿天下,見老和尚這樣傲慢,心裏很不高興。老和尚念完一卷經之後,離座起身,合掌施禮,說道:“老衲適才佛事未畢,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畢秋帆說:“佛家有三寶,老法師為三寶之一,何言疏慢?”

隨即,畢秋帆上坐,老和尚側坐相陪。

交談中,畢秋帆問:“老法師誦的何經?”

老和尚說:“《法華經》。”

畢秋帆說:“老法師一心向佛,摒除俗務,誦經不輟,這部《法華經》想來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個‘阿彌陀佛’?”

老和尚聽了,知道畢秋帆心中不滿,有意出這道題為難他,於是不慌不忙,從容地答道:“老衲資質魯鈍,隨誦隨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屢考屢中,四書想來也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個‘子曰’?”畢秋帆聽了不覺大笑,對老和尚的回答極為讚賞。

獻茶之後,老和尚陪畢秋帆觀賞菩薩殿宇。來到一尊歡喜佛的佛像前,畢秋帆指著歡喜佛的大肚子對老和尚說:“你知道他這個大肚子裏裝的是什麽嗎?”

老和尚馬上回答:“滿腹經綸,人間樂事。”

畢秋帆不由連聲稱好,因而問他:“老法師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為什麽要拋卻紅塵,皈依三寶?”

老和尚回答說:“富貴如過眼煙雲,怎麽比得上西方一片淨土?”

兩人又一同來到羅漢殿,殿中18尊羅漢各種表情,各種姿態,栩栩如生。畢秋帆指著一尊笑羅漢問老和尚:“他笑什麽呢?”

老和尚回答說:“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畢秋帆一頓,又問:“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說:“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貪戀富貴的人,可笑;倚勢淩人的人,可笑;鑽營求寵的人,可笑;阿諛逢迎的人,可笑;不學無術的人,可笑;自作聰明的人,可笑……”

畢秋帆越聽越不是滋味,連忙打斷他的話,說道:“老法師妙語連珠,針砭俗子,下官領教了。”說完深深一揖,便帶領仆從離寺而去。

老和尚用自己的敏捷才思壓製了畢秋帆的傲氣,也為自己贏得了他人的尊重與敬意。他讓眾人明白了傲的不必要,以及謙虛的必不可少。

有一句話講,“日中之後西斜,月圓難免虧缺”,凡事盛極必衰,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人悟到了其中的真諦,就會自然而然地謙衝平和。所以孔子說:“君子做人不向大,有功不自傲。”他說的就是所有智者謙恭的態度,一如季老這樣的大師。所以,想做出一番成績又能得到他人愛戴的人,都應以此為標準規範自己。虛懷若穀,內心才會充實,人生自會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