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度”量人生:浮生百年,不懼不喜3
3當懼而懼是常人,當懼不懼是英雄
應當恐懼而恐懼者是正常的,應當恐懼而不恐懼者是英雄。
在季老看來,恐懼與否驗證的是一個人的膽識,但他同樣理解那些因為恐懼而恐懼的人,這是人之常情,所以季老覺得這是正常的。然而在他心中,更加推崇的是當俱不懼者,敢於承擔,敢於臨危不懼,是真正的英雄。
他在一篇文章中列舉《晉書》中的例子說,苻堅大兵壓境的時候,對手謝安本應惶恐不安的,但他卻麵無懼色,仍舊與客人下棋,所以季老稱他為英雄。而反觀苻堅,當敵兵降至之時,他本應鼓舞將士,共同迎敵,卻率先害怕起來,甚至“流涕”,所以季老覺得他是個“孱頭”,對他極其不屑。
從季老列舉的例子中不難看出,他雖然對當懼而懼的人表示理解,但內心深處還是對無所畏懼的猛士充滿無限欽佩之情。所以,基於這種原因,他才會在文章的最後說道:“我們都要鍛煉自己,對什麽事情都不要驚慌失措,而要處變不驚。”
其實,勇敢並不僅僅是一種行為的展現,更是“義”的代名詞。王夫之有言曰:“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意思是,人生因行義而可貴,也可為義舍去生命。王夫之的這句話是對孟子“舍生取義”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將義的重要性提到生死的高度。
孔子也說:“見義不為,無勇也。”意思是,遇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卻袖手旁觀,是懦弱的表現。但生活中的許多人卻真的這樣,對許多事情,明明知道應該做,卻推說沒有辦法而不敢做,“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
1945年,德國牧師馬丁?尼莫勒說:“剛開始時,納粹鎮壓者,我沒說話,因為我不是者。然後,他們開始迫害猶太人,我也沒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接著納粹把矛頭指向商業工會,我還是沒說話,因為我不屬於商業工會。當他們迫害天主教徒時,我仍然沒說話,因為我是個新教教徒。後來他們開始鎮壓新教教徒……可那個時候,我周圍的人已經被迫害得一個不剩,沒有人能為新教說話了。”麵對邪惡卻明哲保身的人,最後也會成為受害者。
勇敢是義的代名詞,如果麵對危險與邪惡,所有人都因怯懦而袖手旁觀,那麽道義將不複存在。有首歌曲叫做《勇敢的故事》,唱出了勇敢者的英雄氣魄:“憑傲氣當武器,哪怕惡勢力,硬漢子補青天,不管經曆幾多激戰,看看我一身傷疤,一生勇敢的故事。憑熱血再奮戰,訴說人世正義,盡赤心伸出手,一一將傷者拯救,有勇氣哪怕跳過地雷陣,天不怕,哪怕人生的劫難。一身膽,不管哪一位恐嚇,腰骨也比鐵鐵硬,拚一拚,哪怕長跑到極限。”這就是勇敢者的氣概。
在《泰坦尼克號》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就在大船即將沉沒時,大部分的男子漢自願慨然赴死,把生的機會留給老、弱、婦、幼。救生艇上,忽然一個婦女大叫:“我的兩個孩子還沒上來!”一個小姐馬上站起來說:“我還沒結婚,沒有孩子,我把他們換過來吧。”說著,從容走了下去,事後查明,這個可敬的小姐叫伊文斯,美國西雅圖人。她用年輕的生命勇敢地擁抱了死亡,而將生的希望留給了更加年輕的孩子,真正地做到了舍生取義,她也因此成為許多人心中不倒的豐碑。
這就是勇士,他們沒有年齡、性別、國界的區分,隻有勇敢的心和滾燙的熱血。他們往往能以不可思議之行為完成不可思議之事,這就是季老說的當俱不懼。我們在對這些人充滿無限欽佩之情的時候,也要力所能及地向他們學習。做一個正直無畏的人,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