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度”量人生:浮生百年,不懼不喜2
2望九之年,壓力亦是動力
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場拚搏,沒有壓力,哪兒來的拚搏?
當一個人已至耄耋,看遍世事榮辱,曆盡世間滄桑,壓力對他或許已是可有可無之事。但這隻是我們的臆想。已至耄耋之年的季老就有一篇專門論述壓力的文章,他在文中講,自己也有壓力,隻是此時的壓力不來自名利,而來自別人的監督與采訪。他說:“以寫文章而論,有的我實在不願意寫,可是礙於麵子,不得不應,應就是壓力。”但在季老看來,有壓力是好的,壓力即是動力。因為有了壓力,“自己往往能寫出有點新意的文章”。
季老還說,在當今世界,全球都在麵臨生態失衡、人口急劇增長、疾病蔓延等問題,這些問題雖然讓人類受到損失,但壓力也激發人們產生憂患意識,提前為未來著想,為將來謀福利。這就是壓力的益處,它能給予我們力量以及親近的動力。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承受著越來越沉重的生存壓力。學生時代有考試、升學的壓力,工作以後為了在社會上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壓力又撲麵而來:就業失業、結婚離婚、榮譽恥辱,以及處處昭示的“憂患意識”和不絕於耳的“優勝劣汰”……社會位置的選取與被接受的程度;新觀念的價值取向帶來的不適應;改革中不斷變化帶來的不穩定的恐慌;財富與權利的分配不公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人們所信仰的神話的崩潰;人際關係的矛盾形成的緊張;還有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等,都使人麵臨的挑戰,遭遇的壓力。
麵對壓力,如果精神委靡,畏縮不前便如同懦夫,如果笑臉相迎,化壓力為動力則像勇士。
1597年,年輕的開普勒寫成《神秘的宇宙》一書,並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由許多有規則的幾何形體構成的宇宙模型。
但是,在那個宗教神權盛行、科學卑微的年代,他遭到了天主教的辱罵、威嚇和迫害,孤立無援的境地讓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與此同時,宗教裁判所也極力攻擊這個哥白尼的信徒,把他的著作視為“異端邪說”,列為,予以銷毀,甚至威脅要處死這個異教徒。
麵對貧困、疾病、教會的迫害等重重壓力,開普勒不僅沒有倒下,相反,他把壓力當成了一種動力,在科學事業的天地裏勇敢地拚搏,終於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為後人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開普勒將那份巨大的壓力轉化成了他向科學頂峰進軍的不竭動力,正是這種動力鼓舞著他不斷向上,直至摘得科學與真理的桂冠。
其實,任何一個人的生存活動中都有壓力,壓力麵前,沒有人可以“免疫”。既然壓力不可避免,我們不妨時時讓自己處於壓力之中,去感受生存的殘酷、競爭的激烈,用自己的努力把壓力轉化為前進的力量,隻有這樣,我們才會像積壓的火山一樣,爆發出耀眼的輝煌。
要想將壓力變為動力,還要求我們追求“更好”,但不崇拜“最好”。有些人總喜歡拿自己跟這個比,跟那個比,比來比去就發現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即使拚了命地追趕,也仍是力不能及。久而久之,壓力越來越大,以致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在各方麵都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你不能夢想自己在每一個方麵都超越別人,凡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隻有這樣,才能正確地麵對競爭,從容有效地化解生存壓力。
生存壓力是一柄雙刃劍,你不能因為劍會傷人就拒絕使用它,那樣的話在這個社會上就會比別人少了一樣防身的武器。記住季老的話,壓力也是動力,我們要憑借它繼續拚搏。衝破壓力,就會獲得提升,而畏懼躲避它,則很可能沒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