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至真秉性:黃金再貴,丟不得氣節7

7人生無欲品自高

我不喜歡在名利場上你爭我奪,我不是那樣的人。

怎樣才算享受生命大自在,是處於高位,擁有財富無數,還是安然自得,無欲無求地享受每一天?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季老認為,無欲無求才是真。

當然,季老也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自己並不完全是個沒有欲念的人,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也擁有一顆世俗心。但到了晚年,經曆了大風大浪的洗禮後,季老也漸漸淡然起來。不再關心名利,也不再擁有諸多,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寫文、飲茶、養花、戲貓這些事情上,真正地享受著生命的樂趣與逍遙。晚年的季老雖然身體虛弱,但也因為沒有過多的消磨精力,他在精神上又是強大和飽滿的。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個詞——“無欲則剛”,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沒有什麽的話,他就什麽都不怕,會變得很強大了。

所以精神上清淨的季老戰勝了身體的羸弱,也進入了生命的大逍遙和自在。這也勸誡我們,為人處世要少一些,多一些清淨,隻有這樣才能無欲則剛。

當然,許多事情都是說起容易做起難,和尚在寺院裏修煉一輩子,沒有一個不想成佛的;道士整日閉關打坐,沒有一個不想成仙的,可見雖然“無欲則剛”,但要做到“無欲”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

“欲”,實際就是一種生活目標,一種人生理想。古人常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對山河雄偉的讚美,說明海的大、山的挺拔。也可比喻人的胸懷寬廣、大度,即要有寬容的性格,又要為人正直,不要有任何的私欲,要大公無私,方可站得穩、行得正,無私則無畏。

有一則寓言,說的是有位書生準備進京趕考,路過魚塘時正巧漁夫釣了一條大魚,這位書生便問漁夫是如何釣到的。漁夫得意地說,這當然需要一些技巧,剛開始因魚餌太小,大魚根本不理我,於是我把魚餌換成一隻乳豬,沒一會兒大魚就上鉤了。書生聽後,感歎說,魚啊,魚啊,塘裏小魚小蝦這麽多,讓你一輩子都吃不完,你卻擋不住誘惑,偏要去吃漁夫送上門的大餌,你是因貪欲而死啊!

讀完這則寓言,想想現在的一些人,對待名利,就像大魚看到了快到嘴邊的乳豬,生怕咬晚了被他人叼走,拚死奮力地搶奪。有的沽名釣譽,弄虛作假;有的跑官、買官,不擇手段;有的見錢眼開,唯利是圖;有的追求享樂,腐化墮落。老子說得好,“見穀而止為德”。邪生於無禁,欲生於無度。手中有權者一旦忽略了世界觀的改造,而“疾小不加診,浸淫將遍身”,到頭來必然出大事,栽大跟頭。

有求與無求本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能否正確對待有求與無求,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的高尚和低下。品德高尚的人,名利上無所求,事業上卻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品德低下的人,看重的是名利地位,追求的是個人利益,一旦滿足不了個人私欲,工作上就怨天尤人,不思進取。

清人陳伯崖曾說過:“人到無求品自高。”他所說的無求,並不是前麵有些人所說的,在工作、事業上缺少追求,甘居人後,而是告誡人們,在麵對名利和低級趣味的生活時,要無所求,對待事業和人生卻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

“無欲則剛”、“淡泊名利”,這才是無求的最高境界。碌碌無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庸人的哲學。一個人隻有拋開名韁利鎖和低級趣味的困擾,去追求高尚的事業和完美的人生,才能胸懷磊落、大展宏圖,有所作為。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對待有求與無求的正確人生態度,堪稱我們的典範。他為官一貫堅持“憂民懷凜凜,謀己恥營營”的高潔操守,出仕三十年“不殖一金產”,辭官引退後“身雜老農間”,生活貧困,囊中羞澀,仍然“足跡不踏權門”,不為自己的事有求於人。僅僅無求於人還不夠,他還時常教導當時為吉州吏(現為江西省吉安)的兒子,要有求於己,有所貢獻。他對兒子有四條要求:一為政要清廉:“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二要為人正直:“豈為能文辭?實亦堅操履。”三治學要勤勉:“相從勉講學,事業在積累。”四辦事要仁義:“仁義本何常?蹈之則君子。”這就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耿耿“有求”。從陸遊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有求與無求的和諧統一。

這無疑對今天的人們有很大的啟迪意義。“生活上低標準,工作上高標準。”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正確對待有求與無求的人生態度,是沒有多大分別的,這一點,在季老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世間萬事萬物都歸於一個“淡”字,清淡明誌,雅淡抒節,平淡處世。人生在世,難道不應該從這個“淡”字中,品嚐出一些“無求與有求”的深邃哲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