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中原大戰前後的沉浮(3)

閻錫山清楚蔣介石此時對自己大加籠絡的用意,但他一想起第二次編遣會議上蔣介石對自己的態度,又不免有些猶豫。更重要的是,南方的改組派中一些中央委員雖然被通緝,但在北方,西北軍將領仍將閻、馮視為反蔣的旗幟,而東北軍的張學良正在全力應付中蘇邊境衝突,無意卷入關內各方政爭,在這種情況下,閻錫山的舉手投足,直接關係到擁蔣和反蔣兩派勢力的勝負成敗。閻錫山如果答應了蔣介石的條件,那麽,勢必為西北軍將領和各方反蔣勢力所不齒,其在軍閥中的地位和聲望將會一落千丈,而拒絕蔣介石的條件,又將失去一次進入中樞的良機,並且會得罪蔣介石,使蔣把進攻的矛頭直接對準於他。在這種既不願出力擁蔣,卻又想借機向中央索取一二的矛盾心態下,就有關“就任海陸空軍副司令”一事,於10月21日複電趙戴文稱“此事絕不可發表,我之擁護中央是為黨國,若發表此事,反有擁護中央是為自己權利的嫌疑,我之為人,你深知,使我站在理不長的地位,就將我的能力沒有了。千萬速見介公,切實說明,我將來隻要個新縣縣長,一個月與予我30萬元經費,將三集團的閑員帶去,為黨去做實驗主義的建設,是我十分的希望”。22日,又再次致趙一電,強調不能就任副司令,說“是時萬不可發表副司令之職。若就職則我的步驟大受打擊,戰禍反恐延長,不就則有損中央威信,大局必受影響。……然介公盛意,不宜重違,擬俟時機到時,我再電知執事,即請介公發表。如無此種必要,則待事定後發表,我必即就職,決不推諉,此時則萬萬不可,此非謙抑,實為大局計也”(《閻錫山年譜》(三),第1303—1304頁)。

盡管閻錫山一再推諉,但蔣介石卻不放棄,因為他太清楚閻錫山此時對他的重要性了,隻要把閻爭取過來,其他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所以,他繼續讓趙戴文做閻錫山的工作,10月24日,趙在致閻電中,勸閻“鈞座如能最後扶助黨國完成革命,亦一大快事也”,並且把他知道的時下局勢向閻報告,謂廣西事完全解決,張發奎在湖南亦快解決;中央此回用兵,最小限度要將陝西、寧夏兩省拿回來。中央望鈞座快表示者,一半是在分化西北軍,一半是在堅固中央軍隊的心。同時,還轉告前日吳稚暉向趙說的一段話,吳雲“此回不將改組派打下去,中國全境沒有一個能安全者,百川治晉十八年來,成績甚好,但這回事,如能用從前‘保境安民’的法子,轉眼恐山西亦成了大亂的省份,請將此意切告百川知”(《閻錫山年譜》(三),第1305頁)。

趙戴文的這個電報,對閻錫山震動極大。閻錫山從中不僅知道南方的反蔣戰事,蔣介石已完全處於了主動地位,並且勝利在握,而且看到了蔣介石對西北軍用兵的決心甚大,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之勢,尤其讓他感到恐慌的是,若不與蔣合作,山西也將大亂,無有寧日,一旦出現這種局麵,那麽他還有什麽立足之地可言?因此,接到趙戴文電報的當天,閻即回電,除解釋因中央部隊與西北軍“尚未大接觸”,而從陝西、寧夏開拔的西北軍尚須時日,所以,他暫不能就任副司令之外,還對馮玉祥故意向各處發電表示了不滿,謂“其用意在急求煽惑”。但是,閻錫山在回電中卻原則上答應了就任副司令一職,說是“時機一到,我即有所表示,彼時中央再為發表,於國於省均有莫大好處”。不久,11月5日,閻錫山就通電同意出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一職,並在北平、太原等地召開“討逆大會”。

閻錫山在蔣介石的恩威兼使,及其權力的支配下,終於又站在了蔣介石一邊,他立場上的這一變化,自然對蔣介石十分有利,因為,閻錫山手握重兵且在地方實力派中可謂領軍人物。他倒向蔣介石,無疑使反蔣與擁蔣雙方的鬥爭形勢發生了明顯有利於擁蔣一方的變化,從而大大強化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中央的控製能力,而對於反蔣勢力來說,則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由於閻錫山的等待觀望,並為擠進中樞而終於倒向蔣介石,這就使得西北軍處於了內外無助的境地。在蔣介石的強大軍事壓力下,不得不退守陝西。也使國民黨“改組派”領導的“護黨救”和“西山會議派”領導的反蔣活動,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軍事後盾。對於閻錫山而言,他雖然擠進中樞,就任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一職,但是卻使自己在地方實力派和反蔣勢力中的威望大大削弱。而他對蔣介石的幫忙,則也為自己最終被蔣介石“削藩”種下了苦果。

蔣介石在這次反蔣浪潮中對反蔣勢力的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取得了成功,又一次化險為夷,渡過危機。閻錫山的出爾反爾,患得患失,使綿延一年的反蔣運動功虧一簣,陷於失敗。但是,反蔣與擁蔣兩種勢力的爭鬥並沒有結束,他們為了維護各自的既得利益並奪取更大的權勢,正在進行著力量上的重新整合,準備著更大的爭鬥。

3、在蔣的逼迫下,閻錫山組織反蔣隊伍,一番“電報論戰”後,終於決定訴諸武力

閻錫山同意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一職之前,此起彼伏的反蔣浪潮可以說幾乎已把蔣介石逼上了絕境。這時,隻要閻錫山當機立斷,登高一呼,極有可能一舉推翻蔣介石的統治。然而,閻錫山非但沒有如此,反而為虎作倀,站在了蔣介石一邊。這其中,固然有其向中央索取一二的考慮,但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麵是閻錫山認為他所掌握的軍事實力,不僅根本無力問鼎中央,就是在反蔣諸方中也難以占到絕對優勢;另一方麵則是倒蔣如果成功,善後如何處理的憂慮。據閻的部屬交際處暨行營辦公處處長梁汝舟的回憶說,1929年秋,蔣介石消滅異己愈急,各方紛紛派代表入晉勸閻領導國人共同倒蔣,“而閻則一再以時機尚不成熟為詞,往後拖延。尤其是馮玉祥,大哭大鬧,不可終日,其實,他所謂不成熟的含義,不是指倒蔣,而是指倒蔣後的善後問題。他估計他掌握二三兩集團軍,再加上總數為二十萬人的雜牌軍隊,就可以把蔣介石打到長江以南,而東北軍一再表示願意參加反蔣,蔣之內部亦有人來接頭,所以,他認為倒蔣的問題不大,但倒蔣之後,如果處理不當,前途真不堪設想,夜以繼日地研究這些問題,直到冬季,仍無妥善辦法”(梁航標:《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一年的蔣閻關係》,《山西文史資料》第7輯,第8頁)。

閻錫山雖然因各種因素終於就任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一職,但其反蔣的初衷並未改變,隻是形勢尚未迫使他走這一步而已。這從他對唐生智反蔣的支持上,就可以說明這一點。曾參加討袁護法,又是北伐宿將的唐生智,因其政治上傾向於汪精衛,而汪精衛、陳公博又是“國民黨政組派”的中心人物,所以一貫受到蔣介石的排擠,唐早有反蔣之意,曾派代表與閻錫山聯係,意圖聯閻反蔣。當時,唐已受蔣介石之命,率領其第五路軍萬餘人及河南境內的雜牌軍十數萬人,在河南討伐西北軍。閻錫山派趙丕廉去南陽了解唐的底細時,唐又表示願乘蔣不備,腹心開花,在河南通電反蔣,並在通電中擁閻為首,一舉逼蔣下野。於是閻遂答應與唐共同反蔣,並同意接濟唐生智軍費60萬元,支持軍需若幹。隻是由於唐生智、宋哲元、孫連仲等75名將領在12月1日發表的反蔣通電中稱隻受汪精衛任命的“護黨救”職務,3日又響應石友三發表擁汪(精衛)張(發奎)通電,而未按原先與閻錫山的協議發表通電,這使閻錫山頗為不豫。唐生智等人發表通電後,蔣係內部頗為慌亂,何應欽首先沉著觀變,態度不明。其時,各方認為隻要閻、馮通電響應,蔣介石隻有下野一途了。而此時,蔣介石也認為,事已至此,進退隻好取決於閻,乃致電請教,意謂“弟德薄能鮮,致有今日,不知吾兄將何以教我”(梁航標:《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一年的蔣閻關係》,《山西文史資料》第7輯,第7頁)。由於唐生智違背前約,並且通電之前也未與閻取得聯係,而唐等在通電中擁汪為首,也為西北軍諸將所不喜,因此,本就不願自己出錢出力,為汪精衛打天下的閻錫山,遂聽從趙戴文的意見,於12月20日,與張學良、劉振華、陳調元、韓複榘、孫殿英等聯名通電擁護中央,反對改組派,派人到南京向蔣介石請罪,蔣介石得此通電,精神大振,馬上電閻錫山部署北伐,何應欽見勢也主張用兵。唐軍本身力量就弱,加之未能得到山西方麵原定的接濟和響應,所以唐生智的反蔣活動很快失敗,唐本人隻好通電下野。閻錫山又幫助蔣介石渡過了一次危機。

然而,蔣介石“削藩”的決心並未動搖,盡管閻錫山在蔣介石幾次處於危難之時,都為蔣介石出了大力,但他對閻錫山權勢的限製也一直沒有放鬆。就在閻錫山11月5日同意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後不久,11月26日,蔣介石即宣布“在中央有職務者不得再兼省職,國府委員應駐京,無公事不能離職”(苗建寅:《中國國民黨史》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222頁)。不僅如此,蔣介石還在經濟上加緊了對閻錫山的逼迫。閻錫山自任平津衛戍總司令後,就把平津兩市稅款留用,可是就在當年11月,宋子文到北平,要劃分國家稅與地方稅,閻盡管答應了這樣辦,把平津稅收機關的晉方人員全部撤出,同時向宋提出平津衛戍部隊的餉項由財政部撥發,宋子文也答應了照辦。可是實行了一個月,就停止撥付了。閻至此始知受騙,他便借口北伐時期山西銀行曾墊付3000萬元作軍費,申請發行省公債3000萬元以資彌補。但蔣不準發行。閻為這兩件事對蔣恨極了。有一天他怒氣衝衝地把桌子一拍說:“我很後悔北伐時期墊此巨款,這件事咱們做錯了。現在蔣要用經濟手段把咱們困死,咱們沒有錯,他不敢用兵來打咱們,隻有在經濟上來困死咱們”(劉驥:《蔣馮閻關係和中原大戰》,《文史資料選輯》第16輯,第31頁)。蔣介石對閻錫山在政治經濟上的扼製,可說是閻當初支持唐生智反蔣及其後來倒蔣的重要原因。其後,蔣介石又對閻錫山和其他地方實力派施加壓力。討唐之戰剛一結束,1930年1月16日,吳鐵城就受蔣介石之命到太原,代表中央監視閻錫山補行“陸海空軍副司令就職典禮”,要閻“宣誓”服從中央。2月10日,國民政府五院更秉蔣介石意旨,發表《告全人書》,咄咄逼人地說什麽“曆觀叛逆軍閥之末路,即可知反抗黨國以破壞和平統一之政策者,未有不趨於覆滅”(王俯民:《蔣介石評傳》(上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第393頁)。2月18日,改組派中委王樂平又在上海法租界被刺隕命。

麵對蔣介石的步步緊逼,表麵上一直表示“擁護中央”的閻錫山,感到再難與蔣介石和平共處下去了。因而,他對蔣介石的態度變得日益強硬起來。為了爭取時間,以聯絡馮玉祥等反蔣力量,閻錫山首先在一些政見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並與蔣介石展開了論戰,開始對蔣介石發難。1月22日閻錫山在就職典禮上就發表了主旨為“尚治不尚兵”的演說,提出反戰觀點,反對蔣介石的武力統一政策,爭取輿論支持。中原大戰之前蔣閻雙方間長達近兩個月的電報論戰就此拉開了序幕。2月9日,蔣介石致電閻錫山,催促趙戴文回南京,平息謠傳,以示蔣、閻“團結始終”。2月10日,閻錫山即給蔣複電,在“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黨人治黨,國人治國”還是獨裁統治;以及國民黨“三全大會”統緒這三個方麵的問題上與蔣展開論戰,表示“武力統一,不特不易成功,切不宜用之於民主黨黨治之下”,不僅他自己“決意下野,以遂初衷,……且禮讓為國,為黃種民族固有之精神,在野負責,為今日救國唯一之途徑”,並且還勸蔣介石“以仁讓風全國,豈特樹黨國億萬太平之基,亦可導全國億萬人禮讓之路”(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中原大戰內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對於閻錫山的發難,蔣介石豈肯退讓,但鑒於閻錫山的實力與號召力,蔣介石還是希望閻錫山緩衝一時,在2月12日給閻錫山的電報中,先是大談所謂“義務”,雲“革命救國,本為義務,非為權利;權利自當犧牲,義務不容諉卸。此時國難正亟,非我輩自鳴高蹈之時”,接著堅持認為“惟對於憑借武力謀危黨國者,舍以武力裁判之外,更有何術以實現和平統一之目的”,並表示,隻要“我輩能一德一心,共謀匡濟,消弭反側,實非甚難……務望采納愚誠,勿稍消極,取消下野之意,同競救國之功”。但是,閻錫山從北伐結束後蔣介石對二、四集團軍和其他地方實力派武力圍剿的作法上,從蔣介石日前的態度上,已經更清楚地認識到了蔣介石的頑固,如果認同蔣介石的“共謀匡濟”,他勢必在地方實力派麵前更降威信,為了給即將建立的反蔣聯盟在政治上爭得權利,他繼續采取了強硬的態度,2月13日給蔣的電報中不僅把國民黨內部分裂、國家財政困難,各派勢力爭戰不已的責任歸之於蔣介石,而且繼續要蔣下台。2月18日,又向蔣去電,表明其政爭非為個人利益,實“純係為黨國”而謀。蔣介石對於閻錫山公然對他的挑戰,已忍無可忍。2月19日致電閻錫山,在指出閻“已決定對中央作戰,所有總指揮、各路司令,均已委派,且又強二集團軍以主力由鄭洛直取武漢,以大部進犯襄樊;對平漢路局與北平電局之中央機關,皆派隊監視,……在河北各縣征發車騾,急如星火”等準備發動戰爭的事實後,警告閻錫山說,如果他仍舊這樣鬧下去,“兄雖矢言服從(中央)命令,恐兄動員令完畢之日,即兄通電辭職之時”,並且要閻“今日宜首踐請煥章出洋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