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2)

教授要她再擦掉一個。她想了很久,將孩子的名字擦掉了。

這時,教授就問她:“你為什麽要這樣?父母對你有養育之恩,孩子是你的親生骨肉,為什麽要擦掉他們?”

這位女士答道:“父母會在我之前先死,孩子會在我死後單獨留下,能陪我共度一生的,隻有我的丈夫,所以我對他的執著最大。”

教授說:“如果是這樣,你執著的範圍非常小。在這麽小的範圍內,你對丈夫如此執著,認為他是屬於你的,他的所作所為就會被你控製,覺得沒有自由,就像被關在監獄裏一樣,這樣,他反而可能最先離開你。”

實際上,很多人追求的幸福,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到頭來很容易空歡喜一場。倒不如懷著一種“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態,在為之努力的同時,對於得到多少,不要過於放在心上,一切隨緣!

6.萬事從調心開始

倘若你真懂得一些調心的竅訣,那活在世間上也可以、離開世間也可以,有錢也可以、沒錢也可以,身體有病也可以、沒病也可以,隻要能護持這顆心,什麽問題都解決了。

在古印度,國王手下專門有馴服狂象的人。他們通過鐵鉤、繩索等工具,將狂象訓練得十分聽話,身體也變得極其調柔。然而,對馴象者來說,能調伏的隻是大象的身,而不是大象的心。這方麵,佛經中就講了一則公案:

往昔,一位國王有很多頭狂象,並專門安排人來馴服它們。有一次,國王準備到森林中打獵,讓馴象者給他一頭馴服好的大象當坐騎。

國王騎著大象來到林中,由於大象嗅到了母象的氣味,便開始瘋狂地追逐母象。萬分緊急之下,國王抓住一棵樹才得以脫險。

國王非常氣憤,回宮後找馴象者算賬。

馴象者說:“實在對不起,我確實已將象的身體馴服。今天發生這種事,主要是因為它的心沒有調伏。”

“為何你不調伏它的心?”

“這一點我也無能為力,因為調伏眾生的心,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有能力。我隻能馴服大象的身體,它的身體我已調伏,您若不信可親自一試。”

於是,國王派人把大象找回來,在它麵前放一個燃燒的鐵球,命它用鼻子將鐵球卷起。盡管燃燒的鐵球燒壞了大象的身體,但它仍乖乖地把鐵球卷起來。

見此情景,國王終於相信了馴象者的話。

身體的馴服,一般人都可以做到。有些人通過訓練身體,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表演,比如雜技、體操,甚至有些動作看起來非常驚人,他們駕馭起來也遊刃有餘。而對於心的調伏,隻有通過修行佛法才能達到。一旦你調伏了自心,把胡思亂想、亂七八糟的心管住了,這才能真正獲得自在。

因此,佛陀說:“調心極善妙,調心得安樂。”若能調伏自己的心,則是最善妙、最安樂的事情了。這一點不光是口頭上說說,更需要實地修持。倘若你真懂得一些調心的竅訣,那活在世間上也可以、離開世間也可以,有錢也可以、沒錢也可以,身體有病也可以、沒病也可以,隻要能護持這顆心,什麽問題都解決了。否則,哪怕你擁有能賜予一切的如意寶,也不一定滿足、不一定快樂。

那麽,我們該怎樣調伏自己的心呢?

佛教中的禪修非常有效。禪修有許多方法,其中最簡單的竅訣,就是:先專注盯著一尊佛像,看一會兒再閉目觀想;觀想不起來了,再看一會兒,再閉目觀想……如此不斷訓練,直至觀想得非常明顯、清晰。

這樣做不但可調心養身,緩解生活、工作的壓力,還可以開啟智慧、消除業障,有諸多殊勝的利益。大家不妨一試!

7.一切都會過去

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困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現在的一切,總有一天都會過去,不要讓自己活得太計較。

古代有位國王做了個夢,夢裏有人告訴他,隻要記住一句話,這一生遇到什麽事情都可以忘懷。他當時特別歡喜,但醒來後就忘了。

國王非常傷心,傾盡宮中所有錢財,打造了一個大鑽戒,並召集有智慧的大臣說:“你們誰能把這話找回來,我就把這個鑽戒賞給誰。”

過了兩天,一位老臣跟他說:“國王,請把鑽戒給我。”

國王問:“你是不是已經知道了?”

老臣不說話,拿過鑽戒來,在戒環上刻了一句話,又把鑽戒還給國王,揚長而去。

國王一看,恍然記起夢中正是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

從此,國王牢牢記住這句箴言,一生中不管遇到什麽,都不會特別執著。因為他知道,光榮輝煌、恥辱失敗、財富名利……眼前所出現的一切,終究都會過去的。

其實我們也應如此,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對於種種得失榮辱,用不著太放在心上。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困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寵辱不驚、笑看成敗,這才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8.幸福是怎樣煉成的

第一、幸福感是暫時的;第二、幸福感是遞減的;第三、獲得幸福的經曆越曲折,幸福感會越大;第四、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覺的;第六、幸福感的獲得,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幸福是什麽呢?

古人在造字時,就已告訴我們了答案。“幸”字,上方是“土”,下方是錢的符號“¥”;“福”字,左邊是“衣”,右上是“一口”,右下是“田”。也就是說,有地、有錢、有衣、有食,而且全家團團圓圓,這就是幸福。

但幸福真的隻建立在物質上嗎?

有人認為:有錢就會帶來幸福。但我認識很多有錢人,他們並沒有感到快樂。

一次,我遇到一位企業家。他40多歲,衣冠楚楚、事業有成,卻常流露出憂慮、抑鬱、沉重的神情。

我問:“除去成本的話,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1億沒有問題。”

“你心裏快樂嗎?”“還行,但我還想做大。”

不久後,在一個小麵館裏,我見到一位50來歲的老板娘。當時天色已晚,她關了麵館的門,轉身從油膩的圍裙兜裏掏出一堆小錢來,一張一張仔細、麻利地數著。

我問:“你一天能賺多少錢?”“也就一百來塊吧。”

“未來有什麽計劃嗎?”“我還想做大。”

可見,“做大”是好多人的夢想。這種想法雖然無可厚非,但做大了以後,錢賺得多了,反而讓自己為所累,不一定會真正幸福。

還有人認為:感情可以帶來幸福。若找到一個心儀之人,和自己心心相印、相伴一生,就是這輩子最大的快樂。

也有人認為:健康可以帶來幸福。我就認識一位老人,經常供養僧眾、捐贈慈善基金,他這樣做沒有別的想法,隻求家裏平平安安、身體健健康康。

……

綜上所述,幸福因人的價值觀不同而呈現千差萬別之貌。但相同的是,幸福都是人們內心的一種滿足,都在心上安立。

那麽,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呢?

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黑格爾都認為,人類應該用理性的方式來尋求幸福,否則,建立在感性上的幸福,隻是一時衝動,會轉瞬即逝。所以,我們首先理性地認識一下幸福。

現代幸福學家認為,幸福具備六個特點:

第一、幸福感是暫時的。

盡管人人都希望幸福永不褪色,但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於能讓自己幸福的事物,慢慢習慣了以後,就沒有什麽新鮮感了,幸福感也會日益淡化。

比如,當你坐在剛裝修的新家裏,環顧四周會欣喜若狂,但不久,這種感覺會漸漸消失;一個人新婚燕爾之時,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多年以後,他不僅感覺婚姻平淡,甚至還可能與愛侶形同陌路。所以,幸福感並不是持久不變的。

第二、幸福感是遞減的。

當你得到渴求的某個東西時,最初覺得特別幸福。但再次獲得這個時,幸福感會大不如前。當達到足夠多的次數時,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第三、獲得幸福的經曆越曲折,幸福感會越大。

如果某個東西來之不易,得到時才會激動萬分。比如一個人磕長頭到拉薩,一路上曆盡千難萬苦,終於到達目的地時,他會無比幸福、喜極而泣。

第四、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你喜歡某一樣東西,對它念念不忘,得到時會喜不自禁,但如果你對一件事物沒有渴求,它就不會給你帶來幸福。試問,不愛糖的人給他糖,他會覺得幸福嗎?

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一個人住在簡陋的小茅棚裏,另一個人住在豪華的別墅中。住茅棚的人非常滿足,身心洋溢著幸福;而住別墅的人,雖然生活奢華,卻沒有心滿意足,這就不叫幸福。

第六、幸福感的獲得,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沉浸在對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難以獲得幸福。

由此可見,幸福雖然與外在環境有關聯,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內心尋覓。

既然幸福在我們心中,它就並不遙遠,隻待用心去感悟。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把幸福一味寄托在外物上,那即使奔波了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得到,反而讓自己與幸福越來越遠。

畢竟,人的是永無止境的。佛經中說,縱然天上降下珍寶之雨,縱然世間妙欲被一人獨享,貪欲大的人,也不會感到滿足。

我見過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享有財富與盛名,卻依然不斷地尋尋覓覓,內心始終沒有滿足,時常處於焦慮、空虛中,不知幸福為何物。

從前也有一位富人,背著金銀財寶,到遠方去尋找幸福。可他走遍了千山萬水,也未能找到幸福。

當他沮喪地坐在路旁時,正好遇到一個農夫。

富翁說:“我一直在尋找幸福,實在是找不到,怎麽辦?”

農夫擦著汗,放下沉甸甸的柴,說:“放下就是幸福!”

富翁頓時醒悟,當天晚上也睡得很香。

人生在世,往往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有一顆知足的心,懂得“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即使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目標不能完全實現,也會牢牢抓住幸福的翅膀。

所以,何時放下了,何時就會滿足,何時才會幸福。

9.蓮藕是佛陀加持過的食物

蓮藕真是好東西,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吃它,對身體有幫助;學習它的精神,對心有幫助。可謂一舉兩得!

前不久,有人買了幾節白嫩的蓮藕,放在桌上,勾引著我的食欲。

見我很感興趣,他便將蓮藕生長的因緣、功效,一一向我傳授。

聽後方知:蓮藕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生吃能清熱潤肺,涼血行瘀;熟食可健脾開胃,止瀉益血,安神健腦,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和這種見多識廣的人在一起,真的很愉快。從他那裏,我的確學到了不少知識。

蓮生於汙泥而一塵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代表其謙遜的品德,“外直”代表其正直的個性,“不蔓不枝”說明其不具分別念、不向外攀緣的特點。所以,蓮的根部——蓮藕,也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詩人韓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屙痊”

之讚。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也有“與波搖蕩,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之語。

同時,蓮藕還是前輩許多修行人苦行時的食品。

《釋迦牟尼佛廣傳》中記載:佛陀在因地時,曾轉世為一婆羅門,當他在山上苦修時,主要的食物就是蓮藕。

蓮藕真是好東西,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吃它,對身體有幫助;學習它的精神,對心有幫助。可謂一舉兩得!世上還有什麽食物比它更好呢?

今後,我要多吃蓮藕,因為它是佛陀曾加持過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