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1)

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困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1.永遠快樂的保險你買了嗎

現在,不少人為了安度晚年,都要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那你死後永遠快樂的“保險”,不知道買了沒有?

無論是什麽樣的聚合,最後都會麵臨分離,這就是無常的規律。

如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人,聚在一起隻是暫時的因緣,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各分東西。誠如古人所言:“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我讀過一本叫《哈佛心理課》的書,裏麵講了一位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任教九年的傑教授,他後來離開學校時,學生們依依不舍、神情悲傷。於是,教授就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IBM公司的總裁湯瑪士·華生,原本患有嚴重的心髒病。一次他舊病複發,醫生要求他必須馬上住院治療。華生一聽到這個消息,當下毫不猶豫地拒絕道:‘我怎麽會有時間呢?IBM可不是一家小公司!每天有多少事情等我去裁決,沒有我的話……’

‘我們出去走走吧!’醫生沒有和他多說,親自開車邀他出去逛逛。

不久,他們就來到近郊的一處墓地,隻見醫生指著一個個墳墓說:‘你我總有一天要永遠地躺在這兒。沒有了你,你目前的工作還是有人接著做。少了誰,地球都照樣轉。你死後,公司仍然還會照常運作,不會就此關門大吉。’

華生沉默不語。第二天,這位在美國商場上炙手可熱的總裁,就向董事會遞了辭呈,並住院接受治療,出院後又過著雲遊四海的生活。

而IBM也沒因此而倒下,至今依然是舉世聞名的大公司。”

傑教授講了這個故事後,所有的學生也都釋然了。

可見,無常一旦降臨到頭上,誰離了誰都可以活,此時沒必要悲悲戚戚,坦然接受、勇敢麵對才是正途。

其實,無常時刻與我們形影不離,每個人一定要有心理準備。

甚至哪怕自己再不願死亡,死亡也遲早會來臨。到了那時,就算是最珍愛的身體,也要萬般不舍地留在人間,唯有自己一人隨業力而前往後世。對於這一點,隻不過有些學唯物論的人持一種逃避的態度,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這樣想而已。

他們總覺得學佛是在逃避,實際上,不承認後世,對下輩子沒有任何打算,才真正是一種逃避。你這一世隻有短暫幾十年,死了以後多少萬年、多少世的快樂和痛苦,都取決於這一生的業力。如此重要的事情,你能輕易忽略嗎?

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要關心後世。然而,現在的大多數人對此沒有任何概念,包括一些學佛的人,也把佛教看成是獲得今生快樂的捷徑、給心理帶來安樂的手段,至於最關鍵的解脫大事,或者生生世世的快樂和痛苦,自己從來也沒有考慮過。有時候看這個世間,就像月稱論師在《中觀四百論大疏》中所說,整個國家的人都發瘋了,國王最初是清醒的,但眾人看到他與眾不同,紛紛指責他是瘋子。結果國王也不得不喝下毒水,跟他們一樣變成了瘋子。

對有智慧的人來說,學佛其實並不消極,也不落後。不管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前世後世都的的確確存在。既然它是肯定存在的,我們又豈能沒有一個長遠打算?現在,不少人為了安度晚年,都要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那你死後永遠快樂的“保險”,不知道買了沒有?

當然,沒有這種信仰的人,不想這些也情有可原。可有些人自稱已皈依佛門多年,甚至是大乘佛教徒,對此都根本不考慮的話,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如今很多人一提到“死”就退避三舍,給他一講後世有輪回、地獄,他馬上就捂著耳朵:“不要講!不要講!我害怕,還是快樂點好,我不願意聽這些。”此舉無疑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但也由此可見,佛教信仰若想深入到每個人的見解中,確實還存在一段距離。

文殊菩薩咒輪

常佩帶文殊菩薩咒輪,可增長智慧,辯才無礙,記憶力堅固。此咒輪安於宅中,得大富貴、兒女聰明、災禍消滅、神鬼護持。

現在很多人特別忙碌,腳下的步伐越來越快。然而,假如方向錯了,速度越快,越會南轅北轍,與期望的結果越來越遠。

2.什麽都想要

會累死你

對生活的標準定得太高,不論是手機、穿戴、住處、車子,都喜歡追求心目中的“最好”。如此一來,是沒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達到了目標,內心都不會感到滿足。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快樂建立在洋房轎車、功名利祿上,每天為此而忙碌地奔波,可到頭來,快樂的人又有幾個呢?

曾有一則西方寓言說:

有個國王過著錦衣玉食、揮金如土的日子,天下至極的寶物、美色都歸他所有,但他仍然不快樂。

他不知道怎樣才能快樂起來,於是派人找來了禦醫。

禦醫看了半天,給他開了一個方子說:“你必須在全國找到一個最快樂的人,然後穿上他的襯衫,這樣你就快樂了。”

國王馬上派大臣分頭去找,後來終於找到一個快樂得不可救藥的人。但是,大臣卻向國王稟報說,沒辦法拿回那件能給他帶來快樂的襯衫。

國王非常不高興:“怎麽會這樣?我是一國之君,為什麽連一件襯衫都得不到?”

大臣回答:“那個特別快樂的人是個窮光蛋,他從來都是光著膀子的,連一件襯衫都沒有……”

可見,快樂真的很簡單,對生活的要求越少,就會越快樂。

現在的社會,人們對生活的標準定得太高,不論是手機、穿戴、住處、車子,都喜歡追求心目中的“最好”。如此一來,是沒有止境的,不管你是否達到了目標,內心都不會感到滿足。

生活的輕鬆快樂,要從充實內心做起,而不是盲目地攀比、追求。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麽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才會快樂一生。

3.感謝無常

讓我們少受折磨

當你明白名利的無常,一旦失去就不會覺得天崩地裂;當你懂得感情的無常,遇到變故也不會尋死覓活;當你懂得生命的無常,親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麵對。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個是絕對靜止的,全部都在運動變化,這就是佛教所謂的“無常”。

正因為無常,我們的快樂不可能永遠,它可以隨時變成痛苦。

如《四百論》雲:“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凡是無常的法,就一定會壞滅;隻要會壞滅的,則非真正的快樂。

從前,有個公主美麗動人,父王十分疼愛她。她要什麽,父王都會想方設法滿足她。

一天下大雨,王宮院子中的積水濺起許多水泡。公主見了非常喜愛,於是向父王要求:“我要用那水泡穿成花鬘,裝飾頭發。”

國王說:“這是不可能的。”

公主就撒起嬌來,說得不到便要自殺。國王嚇壞了,隻得召集全國的巧匠,命令他們給公主製作水泡花鬘。

很多年輕的工匠對此無計可施,特別苦惱。

這時,一個老工匠說自己有辦法。國王非常高興,就叫公主親自當“監工”。

老匠人對公主說:“我隻會穿鬘,不太懂水泡的美醜,請公主自己挑選。選完了之後,我好給你穿成花鬘。”

公主便興致勃勃地去選水泡。結果忙了半天,一個都沒拿到。

最後,她累得筋疲力盡,一轉身跑入王宮,向父王說:“水泡雖然很好看,但拿到手中一刻都留不住,我不要了!”

可見,把無常的東西,執著為常有,殫精竭慮地想得到,這無疑是一種愚癡之舉。

世人的痛苦,皆源於各種錯誤的執著。若能懂得無常之理,對一切不會太執著,痛苦便不會那麽強烈了。比如,當你明白名利的無常,一旦失去就不會覺得天崩地裂;當你懂得感情的無常,遇到變故也不會尋死覓活;當你懂得生命的無常,親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麵對。

從前在佛陀時代,有一個婦女,丈夫拋棄了她,她唯一的孩子又死了。

這個婦女痛不欲生,抱著孩子的屍體來到佛陀麵前。請求佛陀大發慈悲,無論如何要救活孩子,否則,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

佛陀說:“要救你的孩子並不難,隻是你必須向沒死過一人的家裏討一粒芥子,把這個給我,我就能救活這孩子。”

這個婦女就挨家挨戶地找,但沒有一家從來沒有死過人,最後她終於明白了:人總是要死的,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平等。

於是對孩子的死,就沒有那麽放不下了。

古人也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就是無常的規律,任何人均無法超越。若能通達這一點,你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發生任何變化、遭受任何打擊,也不會萬念俱灰。

4.三種活法最快樂

“金錢要布施,愛情要奉獻,名聲要服務於眾生,這樣才會終生快樂。”

從前,無德禪師麵前來了三位信徒,他們為各自的事情煩惱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樂。

禪師首先問他們:“你們為了什麽而活著?”

第一個信徒說:“因為我不想死。”

第二個信徒說:“因為我想年老時兒孫滿堂。”

第三個信徒說:“因為我有妻子兒女。”

禪師聽後,說:“你們都不會快樂的。”

三個信徒齊聲說:“那我們怎樣才能快樂呢?”

禪師反問:“你們認為得到什麽才會快樂?”

第一個信徒說:“我認為有了金錢就會快樂。”

第二個信徒說:“有了愛情就會快樂。”

第三個信徒說:“有了名聲就會快樂。”

禪師答:“有這樣的想法,你們永遠都不會快樂。而且,有了金錢、愛情、名聲之後,煩惱還會接踵而至。”

三人問:“那我們該怎麽辦呢?”

禪師說:“你們先要改變觀念:金錢要布施,愛情要奉獻,名聲要服務於眾生,這樣才會終生快樂。”

從這個小故事中,你明白了些什麽?

5.越執著失去越快

實際上,很多人追求的幸福,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到頭來很容易空歡喜一場。倒不如懷著一種“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態,在為之努力的同時,對於得到多少,不要過於放在心上,一切隨緣!

曾有個畫家,在白紙上畫了一個點,裝在相框裏,問一些人這是什麽意思。

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知道這究竟代表什麽。

其實,它的意義非常深刻:我們若執著於一點,往往會鑽進死胡同,忽略周圍的很多很多,全然不發現還有大片的空間。

比如,當你執著一個人時,除了他以外,本來還有許多事物可帶來快樂,但如果你一直牽掛他,得不到他,就覺得失去了整個世界。如此不但會讓自己痛苦,也會給對方帶來煩惱。就像執著那個小黑點一樣,明明旁邊的白色空間那麽大,哪裏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卻偏把自己困在一個點上,這樣的結果,絕不會有幸福可言。

美國有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有一次在快下課時,對所有的學生說:“我今天準備做個遊戲,哪位同學願意來幫忙?”

有一位女士上去了,教授要求她把最愛的二十個人的名字寫在黑板上。那位女士就把家人親戚的名字全部寫上,數量不夠,又把鄰居、朋友等都寫了下來。

寫完後,教授讓她把不太喜歡的一個名字擦掉,她就把鄰居的名字擦掉了。然後,教授要求她繼續擦一個、再擦一個……一直擦到最後,隻剩下了四個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授還要她再擦兩個名字。這時候她有點舍不得,想來想去把父母的名字擦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