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為什麽我們的日子過得那麽難(5)

這一點,我自己就深有體會。比如,我平時生病了,或者出現違緣了,就趕緊交錢請僧眾念經。也許不信佛的人認為這是迷信,但我卻對此深信不疑,因為念了經以後,很多事情馬上就有好轉了。如同藥本身有治病的功效一樣,念經的話,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力,與自己清淨的發心力,自然也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作用。

當然,念經為什麽有這種力量?必須要深入經藏才能徹底明白。

問:動物是有生命的,吃它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們吃了的話,會不會也像吃動物一樣不好呢?

堪布答:佛在《涅槃經》中說:“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所以,五蘊聚合的生命,才有真正的痛苦。動物就有這樣的生命,而植物,雖在外境的刺激下會產生某種反應,比如動搖、生長、死亡,但它並沒有真實的五蘊。假如認為植物也有動物或人一樣的生命,那佛在《楞嚴經》裏說了,若許“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則墮入外道,“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現在很多人覺得植物與動物完全一樣,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包括有些學佛多年的人也分不清楚,這是相當遺憾的。按照佛教的觀點,你今天割一根草,跟殺一頭牛有很大差別。殺牛是摧毀了有情的生命,這有極大過失;而割草的話,並沒有殺生的過患。

有些人可能會說:“佛教裏不是講了嗎,對動物不能損害,對草木也不能損害。”這種說法雖然是有,但意思並非完全相同。就像你去殺人和砍伐森林,盡管二者在法律上都不允許,但定罪還是有天壤之別。

同樣,我們殺了動物的話,必定會墮入地獄;而砍一棵樹的話,則不會墮入地獄,隻是有輕微的過失。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一定要弄明白。為什麽我一直強調佛教徒必須要學習佛法?原因也在這裏。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我吃肉也有過失,吃蔬菜也有過失”,對過失的輕重並沒有分。這樣的話,你偷金子也有過失,偷針也有過失,所有問題都一概而論的話,這是不合理的。

問: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對這兩首偈子,您怎麽看?

堪布答:禪宗的這些比喻非常好。神秀大師所體會到的,六祖大師所悟入的,都通過比喻很好地表達了。這種方式在藏傳佛教中也有,如蓮花生大士師徒的對話,用類似的比喻也表達了如是見解。

關於這兩首偈子的意義,從抉擇空性的角度而言,第一偈的前兩句是抉擇見解,後兩句講修的光明;第二偈則分別講行、果。

此外,對《六祖壇經》的解釋,我覺得可以有不同方式。尤其是第二品,可從見、修、行、果,或基、道、果方麵來講。也就是說,結合中觀的抉擇方式來理解,可能更好。

問:為什麽念《心經》能遣除違緣?

堪布答:《心經》所講的是空性精華。我們之所以會遭遇恐怖、災難、違緣等侵擾,根本在於對人我和法我的執著。倘若證悟了無我空性,斷除了人我執和法我執,一切魔障就沒有猖狂的餘地了。

《心經》宣講的是最殊勝的般若空性,以此空性的威力,再加上《心經》的加持力,內外密的一切違緣都能被遣蕩無餘。

所以,佛經中專門有《般若心經回遮儀軌》,裏麵就說了,往昔帝釋天怎樣祈禱《心經》,我們也如是祈禱的話,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都會化為烏有。

問:作為一個世間人,怎麽樣將世間法與佛法圓融?

堪布答:嚴格來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有許多相違之處,真正要做一個非常好的修行人,必須要看破世間後的很多東西。

但若沒有這麽嚴格的要求,作為一個在家人,也可以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比如說,每天對自己有一個要求,盡量念誦一些咒語、做一些觀想。同時,無論接觸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中,皆應以慈悲心來對待。即使遇到一些坎坷不平,也能以佛教的教言提醒自己,看得比較淡,不要特別執著。這樣以後,應該就能做到二者的圓融。

現在也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盡量兼顧,一方麵自己的修行特別好,另一方麵,依靠佛教的慈悲教義,對社會乃至整個人類,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問:佛法有一個“空性”的概念,但現代與古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那麽在這樣的時代中,空性觀怎麽能培養起來呢?

堪布答:不管是哪一個時代,佛教的空性觀都不受影響。

如果你真想培養佛教的空性觀,我建議最好學習一下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聖天論師的《四百論》。這三部論典學了之後,你對萬法皆空會有一定的認識,在這種見解的前提下,麵對現實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我經常在想,現在人們忙忙碌碌,如果對佛教的空性觀能有所認識,那不管遇到什麽挫折,也不會如此痛苦掙紮。所以,很希望大家在麵對生活的同時,也學習一些加持非常大的空性教理。

問:對凡夫俗子而言,我們無法看到前世後世,也無法看到天堂地獄,怎麽知道它真實存在呢?如何來建立真正的因果信仰?

堪布答:建立這樣的觀念,並不是很容易的事。不僅僅是天堂地獄,包括太陽係、銀河係、黑洞等天文學的甚深領域,也不是我們肉眼的對境。但肉眼看不到的宇宙奧秘,可以天文學家的發現和理論作為根據。那麽同樣,佛教所講的那些真理,完全是以佛的教證為依據,因為我們的肉眼所見非常有限。

以前霍金博士曾來北京作過演講,但由於他的理論太玄奧,很多清華、北大的學子都沒聽懂,甚至有人提前退場。在他的發現中,宇宙不單單是原來的三維空間,而且還存在著多維空間,維數可擴展至十一維。這就說明,還有許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神秘領域存在。

包括愛迪生、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巨匠,也都承認有天堂和地獄。

這一點,從他們的傳記中就看得出來。

所以,誠如佛教因明的《釋量論》中所說,我們眼睛看不到的,並不代表一定沒有。尤其是有些比較甚深的領域,即使眼睛看不到,也可以通過推理得出它的存在。

問:在一些寺院的旅遊景點,常有賣印《心經》的T恤,這些衣服可以穿嗎?

堪布答:不可以,有非常大的過失。衣服是用來遮體取暖的,而佛菩薩及經咒是要恭敬頂戴的。佛陀說過:“末世五百年,我現文字相,作意彼為我,爾時當恭敬。”將文字印成的《心經》穿在身上當裝飾,可能隻有不懂因果的人才敢這樣做。

如今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許多廠家為了賺錢,就琢磨現代人求保佑的心理,投其所好,將佛菩薩像、《心經》、咒輪等做成工藝品,或者印在衣服上。以前也有人供養我印《心經》的杯子、筆筒,這些我都不敢用,不知道該怎麽處理。

如果這種趨勢不改,以後會不會將《心經》印在褲子上也不好說!

問:但穿上這種衣服,走在大街上,可以給看到的人種下善根。

堪布答:種善根可以用其他方法,這樣做的話,弊大於利。而且,你穿這種衣服,發心是否完全為利他也不一定。

問:如果有這些衣服或工藝品,應該怎麽處理?

堪布答:盡量供在佛堂上,不要自己用。

出家

問:出家人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但為什麽濟公活佛會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堪布答:這句話的後麵,濟公和尚緊接著還說了一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濟公和尚是曆史上公認的成就者,他“酒肉穿腸過”的話,可以做到“佛祖心中留”。如同一些前輩大德,修行境界特別高時,肉和菜、酒和水對他完全沒有差別。古印度就有一位大成就者,喝完酒以後,酒可以變成水,從指尖流出來。同樣,濟公和尚也有這種非凡的境界,喝酒、吃肉對他並不會有障礙。但我們作為普通的出家人或修行人,千萬不能盲目地去模仿。

如今很多影視作品裏,經常斷章取義,隻取這段話的前半部分,以此作為自己可以吃肉喝酒的佐證。甚至好多根本不懂佛法的領導,喝酒時也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在藏地就有一個朋友,天天喝得爛醉如泥,別人去勸他時,他總拿這句話來搪塞。實際上,當他醉得人事不省時,留在心中的肯定不是“佛祖”,而是“酒肉”。

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最好不要說大話,你還沒達到濟公和尚那樣的境界之前,切莫用這種話來為自己造惡業找借口。

逆境

問:您說心理學是一門教人幸福的學科,我本身就是心理學專業的,但很不幸,我感覺自己並不幸福。二十多年來,我生活一直不順利,很小的時候家庭變故,學業上從初中、高中之後,也是幾經磨難才進入大學;現在我都大三了,也憧憬過在大學談一場戀愛,但截至目前,我追過五個女生,卻沒有一個願意答應我。

這些不知道是否可以稱為“磨難”,但麵對它,我沒有想過自殺,也沒有試過自殺,一直都是耐心忍受的。可我心裏一直都不快樂,覺得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不知道為什麽來到這個世上,難道隻為了經曆這些磨難嗎?隻是為了受苦而來嗎?

按照佛教的說法,這應該是我的因果報應,今生經曆了這麽多磨難,也是自己前世造了很多孽。但我怎樣才能在現世就得到一些好報,消除這些磨難給我的負麵影響?

堪布答:你說心理學無法給你帶來幸福,但榮格的心理學,尤其是佛教中探索心靈的內明學,如果你學了以後,肯定能逐漸找到幸福感;你說自己從小到大,生活中頻頻發生各種不如意,但我從你的描述中發現,有些也不一定不如意,隻不過它好的一麵被你忽略了而已。

不過,正如你剛才所說,你今生所經曆的一切,都跟前世的業力有關。畢竟有時候由於前世的業力,即生中的努力可能會付之東流。比如,有些人成績非常好,但往往在考試時不成功;有些人的人品不錯,但常常被很多人誤解;有些人社會關係很廣,但仍然無法做一番事業。

業力就相當於一個大網,它廣闊無邊、遍及一切。如果你們懂得因果的道理,一旦自己遇到很多磨難,就應該好好地懺悔,這樣才能彌補前世所造的惡業。

當然,生活中的順與不順,也不可能一成不變。隻要你心態調整過來了,不順就可以變成順緣;但若心態不對的話,就算是順緣,也可以變成違緣。比如有些人從小曆經了各種打擊,這種人生看似很苦,卻可以讓他的內心不斷強大起來;有些人從小就被當成小皇帝、小公主,要什麽就有什麽,生活無憂無慮,但到了社會上以後,特別特別脆弱,一丁點委屈也忍受不了。

因此,我們生命中的苦難,不一定都是不好。若能把它視為磨煉自己的機會,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有價值,將來也才會有出息。

放下

問:我之前也讀過很多佛學故事,都說不管遇到什麽事,要耐心忍受,然後放下、看淡。但我現在的問題是,可能因為自己修養不夠,就是放不下、看不開,這個怎麽辦呢?

堪布答:放下,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你必須要先懂得道理,然後經過很長時間的修行,才能慢慢放得下來。

就像一個患有膽病的人,明明知道眼前的海螺是白色,可在病沒有好之前,看到的一直是黃色。同樣,你說很多道理自己都懂,但實際上這不叫懂,隻是字麵上理解而已。如果你真的懂了,麵對任何磨難都不會執著、痛苦。

所以,理解和通達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問: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時,通常是以包容別人而收場的,但對方往往不理解,反而認為我很傻,這樣我就很鬱悶。怎樣才能在我包容別人與我不鬱悶之間達到一種平衡呢?

堪布答:這種現象在當今比較常見。包括有些人學儒教思想,懂禮貌的話,有些老師和學生就常欺負他。現在這個社會,大多數人對善良都帶有蔑視態度,所以,極個別人行持善法、包容他人,不一定會受到認可。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拋棄自己的善良、包容。

藏地曾有一位偉大的佛學家,叫麥彭仁波切,他就說過:“縱然整個大地遍滿惡人行持惡法,我也不會改變自己高尚的行為,要如淤泥中的蓮花一樣清淨。”

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別人認為你很傻、很蠢,你也會覺得問心無愧。隻有這樣,不管你自己還是這個社會,將來才有一點希望。

問:假如有人對一些事情很抱怨,想法也很執著,怎麽樣才能讓他放下呢?

堪布答:有些人常對外境有諸多抱怨,這是不太合理的。為什麽呢?因為當他在抱怨時,總是盯著別人的毛病看,卻從來沒有反省過自己。一件事情不成功了,他就拚命地埋怨別人;一旦成功了,又覺得全是自己的功勞,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氣,這個特別不好。

其實,我們應該反過來想:當這個事情成功了,都是別人的貢獻;失敗的時候,則是自己的過失。我們藏地就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虧損失敗自己接受,勝利利益奉獻他人。”這種精神非常偉大,理應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準繩。許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跟別人合作時,常常出現一些不愉快的現象,也正是因為這句話沒有做到。當然,這一點做起來並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

至於你想讓他放下執著,這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他必須要先懂得道理,然後經過一定的修行,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要知道,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當自己特別執著時,肯定放不下來。隻有通過各方麵觀察,發現它也不過如此,放下才會易如反掌。

問:現實社會中,我們因產生很多虛榮心、攀比心,往往忘記了自己是誰,自己真的需要什麽。如何才能做到尋求自我、反觀自我?

堪布答:現在的人們,虛榮心確實特別強,攀比心也很厲害。在這樣一個社會中,我們的內心要想安寧,必須有一種正確的信仰。否則,你就會盲目地追求金錢,內心無有止境,絕不會有快樂可言。

如今有個口號是:“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但實際上,“需求”

是滿足不了的,人心就像是填不滿的無底洞,假如不懂得知足的話,想用物質來滿足是很困難的。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追求必要的物質以外,也不能忽視內心的安寧。而若想做到這一點,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最完美、最究竟的答案。

問:佛陀當年正是看到眾生的苦,為了想辦法解決,才出家修行,最終成就了佛果。那我們學了佛以後,盡管也期望有一天能成佛,但現在的心力不像佛陀那麽大。在這個過程中,經常遇到痛苦怎麽辦呢?

堪布答:經常遇到痛苦的話,容易生起出離心,把它變成一種成就的動力,這就叫將痛苦轉為道用,此舉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

在藏傳佛教中,很多大德並不希望成天順順利利,否則,修行就沒什麽進步了。作為大乘修行人,一旦遇到敵人、生活中出現不順,絕不會像世間人一樣痛苦,而是像拾到了如意寶般開心,以此可檢驗自己的修行境界如何。

猶如高明的醫生,能將山上所有的草,都配成良藥,同樣,真正有修行的人,不管遇到什麽樣的痛苦,都可以把它轉為道用,變成解脫的一種助緣。

問:5年前我斷了韌帶,一直很痛苦,這幾年沒有敢運動。幾個月前,我再做運動時,竟然又斷了同一條韌帶。為什麽我這個身體這麽弱,好像經常都有病,我該怎麽解決呢?

堪布答:任何一種病,都要依靠中醫或西醫來治療,這是佛教也很提倡的。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