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為什麽我們的日子過得那麽難(3)

仲敦巴格西向來喜歡隱藏功德,對袞巴瓦示現神通極為不滿,聲色俱厲地訓斥道:“袞巴瓦,你不要妄自尊大!”

可見,若無特殊必要,高僧大德除了開顯佛理引導眾生外,一般不會輕易示現神通。

現在有些修行人,整天神神叨叨,到處炫耀自己的夢境、驗相或感應,看到一點東西、聽到一點聲音,就自以為得、沾沾自喜。

其實這些並不重要。倘若你通過修行,自私自利心減少了,利益眾生之心增上了,這才是最高級的神通!

15.有利他之心的人福報才大

世上的一切快樂,都是從利他而產生的;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發的。《入行論》亦雲:“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現在很多人十分羨慕開悟成佛的境界,一談起這些就津津樂道、特別神往。然而,成佛又是為了什麽呢?

華智仁波切曾明確地告訴我們:成佛就是為了利益眾生,並不是想自己獲得佛果後,一個人過得逍遙自在、快快樂樂。所以,學佛是為了成佛,而成佛,是為了利他!

《弟子問答錄》中也說:“餘事皆下品,唯有利眾高。”世間上其他事的意義都不大,唯有利益眾生是最無上的,這也是佛陀極其歡喜的事,誠如《華嚴經》所言:“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大成就者,叫熱羅多吉紮。一次,他準備在寂靜處長期閉關,安住於如如不動的禪定中。

此時,本尊現身對他講:“你安住在寂靜的滅定中,縱然長達千百萬劫,也不如對一個眾生播下解脫種子的功德大。”

得到這樣的教言後,他從此不斷雲遊各方,度化眾生。

可見,利他才是最有意義的修行。一個人就算能力有限,行為上無法利益眾生,但僅僅發一個利他心,福德也遠勝於供養諸佛。

如寂天菩薩說:“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勝月女經》亦雲:“僅思利他心,利益尚無量,何況行利益?”

有些人目光短淺,為了暫時的利養名聞,便把利他心完全舍棄,這如同以下故事裏講的小孩為了幾塊糖而放棄如意寶一樣,是非常愚笨的行為。

佛經中有一則公案說:

往昔,有父子二人擁有一個如意寶,父親天天守護著如意寶。

有一天父親很困,想睡一會兒,臨睡前對兒子說:“你將如意寶收好,千萬不要給任何人。”

父親很快就睡著了。這時來了幾個小偷,問這小孩要如意寶。

孩子說:“父親交代了,如意寶不能給任何人。”

小偷拿了一些糖果給他,說:“這個如意寶是一塊石頭,對你沒有什麽用。糖果可以馬上吃,而且價值是很貴的,不如我們交換吧!”

小孩覺得有道理,就把如意寶交出去,換得了一點兒糖果。

如此舍重取輕,實在令人惋惜。現在很多人也像這個小孩一樣,因為不懂利他心的價值,為了得到一點點小利,結果丟掉了最珍貴的東西。

要知道,世上的一切快樂,都是從利他而產生的;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發的。《入行論》亦雲:“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所以,且不說別的,就算是為了自己得到快樂、遠離痛苦,也絕對不能沒有利他心。

曾有一對善良的夫妻,下崗後開了一家小飯館。

飯館開張後,夫妻倆便以好人緣,贏得了很多回頭客。同時,每次吃飯時,小城裏的一些乞丐,就會排成隊來到他的飯店乞食。

夫妻倆給他們施舍的飯菜,都是新做的,並不是顧客剩下的殘羹冷炙。

他們所做的這些善行,都是發自內心的。

一天晚上,飯館所在的地方,不慎發生了火災。危急時,那些經常來乞討的人,冒著危險幫他們將東西搬了出來。不一會兒,消防車來了,飯店由於搶救及時,終於保住了。而周圍的很多店鋪,因為得不到及時搶救,早已成為一片廢墟。夫妻倆善心似水,最終得到了好報。

通過這件事,足見利他心的重要性。所以,一個人沒有其他什麽倒不要緊,但不能沒有利他心。有了利他心的話,福雖暫時未至,禍卻早已遠離。

16.不圖回報反而有大回報

在利他的過程中,有些人雖然不圖任何回報,但有時因緣不可思議,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收獲。

往昔,佛陀在因地時,每次布施身體、財產、王位、妻兒,帝釋天問他是為了什麽,他都回答:“唯一想讓眾生獲得快樂,此外沒有其他希求。”

我們雖然無法做到佛陀那樣,但也應盡量無條件地利益眾生。

在此過程中,有些人雖然不圖任何回報,但有時因緣不可思議,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收獲。

以前有個大學生,他讀書時沒有錢,隻好利用課餘時間打工,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

有一天中午,他肚子特別餓,就去敲一家的門,想要點兒東西吃。

開門的是一個小女孩。大學生有點不好意思,但已經到了門口,沒辦法隻好開口說:“我很餓,可不可以給我一點食物?”

小女孩給他拿來一杯開水、幾塊麵包。

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後,問她要多少錢?小女孩說,家裏的食物很多,不要他的錢。

很多年後,小女孩長大成家了。有一天,她突然得了非常怪的病,在一家醫院做手術花了很多錢,但是根本沒有效果。

有人建議她去某某醫院,那裏有位醫術高明的醫生,或許能治她的病。於是,她就到那個醫院去,果然治療效果不錯,住院的時間也比較長。

出院時,她覺得住了這麽長時間,醫療費肯定是個天文數字。

以前治病花了很多錢,現在錢也沒有了,所以結賬時根本不敢看。

後來,她鼓起勇氣看了一眼,賬單上寫的竟然是:“一杯開水、幾塊麵包,足以支付你所有的醫療費。”

那個醫生,就是她幫助過的大學生。

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實,生命就像是空穀回聲,你送出什麽,它就送回什麽;你播種什麽,就收割什麽;你給予什麽,就得到什麽。因果是絲毫不爽的,隻要你付出了,就必定會有收獲,隻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

17.布施隻會讓你越來越富

如今的人們,不太明白因果的取舍關係。原本發財需要布施之因,他們卻為了發財,一味地掠奪;明明長壽需要放生之因,他們卻為了長壽,一味地殺生……最終隻能南轅北轍。

現在很多人都希望發財,想方設法改變風水、生辰,以期自己財富盈門、財源廣進。

其實,佛陀曾明明白白告訴過我們,發財的因是什麽呢?不是發財樹,不是貔貅獸,不是水晶球,而是布施。

往昔在印度,有個特別了不起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善施,不過人們更喜歡叫他“給孤獨長者”。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生性慈悲、樂善好施,一生中七次散盡家財,統統布施給孤獨的人,故被冠以“給孤獨”的美名。後來,他為了給釋迦牟尼佛建精舍,甚至用金磚鋪地購買園林。他一輩子中越布施,錢越多,用現在的話來說,最後成為了當時的“首富”。

無獨有偶,在中國古代,也有這樣一個人,他就是春秋末年的範蠡。他助越王勾踐複國之後,辭去一切官職,劃著小船去太湖經商了。他做生意非常有頭腦,不到幾年光景,就積累了億萬家財,富可敵國。在他的一生中,也曾三次散盡家財,接濟百姓。但散財之後不到幾年,又能再次積累起萬貫家財。他死後被人譽為“陶朱公”,也就是現在大家常拜的“財神”。

再看看現在,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是誰呢?眾所周知是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他不但是全球首富,還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家。他每年投入慈善事業的是幾十個億,前幾年他還宣布:死後財產不留給後代,全部都捐贈給慈善機構。

然後範圍再縮小一點,我們亞洲,現在的首富是李嘉誠。他也同樣樂善不止,經常拿出大筆的錢來上供下施,救助貧困、捐助教育等,並將自己三分之一的家產捐贈給慈善事業。

通過以上這些例子足以看出,佛陀說“發財的因不是別的,而是布施”,這句話確實真實不虛。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則不得。

然而,如今的人們,不太明白因果的取舍關係。原本發財需要布施之因,他們卻為了發財,一味地掠奪;明明長壽需要放生之因,他們卻為了長壽,一味地殺生……最終隻能南轅北轍。不想痛苦,痛苦卻一個接一個降臨;想要快樂,快樂卻像仇敵一樣被滅掉了。

痛苦的根源,就是執著。即便隻有針尖那麽小的執著,也會引來綿綿不絕的痛苦。對於自己執著的,得到了,患得患失;得不到,傷心欲絕。

如果沒有執著,這一切得失又與你何幹?

18.慈善不是錢,是心

希望慈善能從你我做起,從當下做起。有錢的人可以從物質上作支持;沒有錢的人,哪怕付出一個微笑、說一句真心的祝福,也是愛心的一種體現。

提起“慈善”,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要捐錢。其實,慈善不一定非要物質捐贈,精神上的愛心也不可缺少。

例如,一個人與家人吵架,痛不欲生而準備自殺時,我們就應當去安慰他、幫助他,想盡一切辦法令其內心得以恢複。盡管這隻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但對別人來講確實需要。

如今不少人認為,慈善隻是有錢人的消遣,跟自己這種平民百姓沒多大關係,故對這方麵不聞不問、從不關注。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對此,我想起一個令人非常難忘的故事:

2007年的一天,剛卸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莊園裏,舉行了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

應邀參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會名流。

在晚宴將要開始時,一位老婦人領著一個小女孩,來到了莊園的入口處。小女孩手裏捧著一個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莊園入口處的保安安東尼,攔住了這一老一小:“歡迎參加今天的晚宴,請出示你們的請帖,謝謝。”

老婦人聽後,對安東尼說:“對不起,我們沒有接到邀請。是這個小女孩要來,我陪她的。”

安東尼回答:“很抱歉!今天晚宴邀請的都是重要人物,除了工作人員,沒有請帖的人一律不能進去。”

老婦人表情嚴肅地問:“為什麽?這裏不是舉行慈善晚宴嗎?我們是來表達自己心意的,難道都不可以嗎?”她又進一步說:“如果我不能進去,這個小女孩可不可以進去?因為她從電視上知道,非洲的孩子特別可憐,很想為他們做點事。她把儲錢罐裏的所有錢都拿來了,打算捐給非洲的孩子們。”

安東尼解釋說:“今天這場慈善晚宴,來參加的確實是重要人物,他們將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興你們帶著愛心來到這裏,但是我想,這場合不太適合你們進去。”

“叔叔,慈善不是錢,是心,對嗎?”一直沒有說話的小女孩突然問。她的話,讓安東尼愣住了。

“我知道受邀請的人有很多錢,他們也會拿出很多錢,我雖沒有那麽多,但這是我所有的錢。如果我真不能進去,請把這個帶進去吧!”小女孩說完,將手中的儲錢罐遞給安東尼。

安東尼不知道是接還是不接,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突然有一位老人說:“不用了,孩子。你說得對,慈善不是錢,是心。你可以進去,所有有愛心的人都可以進去。”他麵帶微笑,摸著小女孩的頭,彎腰跟她交談了幾句,然後直起身來,拿出一份請帖:“我可以帶她進去嗎?”

安東尼接過請帖一看,忙向他敬了個禮:“當然可以了。”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

結果出人意料的,當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議者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不是捐出300萬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萬美元的比爾·蓋茨,而是僅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女孩——小露西,她贏得了最多、最熱烈的掌聲。而且晚宴的主題標語也變成這樣一句話:“慈善不是錢,是心。”

第二天,美國各大媒體也爭相對此作了報道。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無數人看到報道後,紛紛表示讚同——慈善不是錢,是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隻要有顆善良的心,誰都可以參與到慈善中來,慈善不一定是有錢人的專利。

甚至,對於一個生命,不生起害他的嗔心,希望他得到快樂,這也是慈善。正如佛陀在《涅槃經》中說:“若於一眾生,不生嗔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

然而遺憾的是,如今很多人沒有慈善的意識,寧願把錢無意義地揮霍,也不願用它為生存希望一點點萎縮的人們,重新撐起一片天。

中華慈善總會曾有一項統計表明:中國擁有80%以上社會財富的富人,對慈善事業的捐贈小於15%。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中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之一。

其實且不說富人,就算是城市裏的普通人,把一頓大餐或一件名牌衣服的錢節省下來,也足以資助貧困地區的孩子上學,從而改變他們一生的命運。

所以,希望慈善能從你我做起,從當下做起。有錢的人可以從物質上作支持;沒有錢的人,哪怕付出一個微笑、說一句真心的祝福,也是愛心的一種體現。

附錄

大歡喜——索達吉堪布開示錄

多年來,索達吉堪布常在不同場合,為大眾傳講佛法,並抽出一些時間讓大家隨機提問,當場回答。針對現代人的內心困惑,本書特摘錄了一些常見問題,以饗讀者。

感情

問:我一個朋友今年31歲了,但是還沒有對象,她想建立一個佛化家庭,如何才能懺悔業障,感召一個如意的眷屬呢?

堪布答:她想找一個理想的伴侶,最好能念一下《地藏經》。若是沒有前世特殊的業障,那麽念了《地藏經》、祈禱地藏王菩薩的話,實現這個願望並不難。

確實,建立一個佛化家庭,妻子也學佛、丈夫也學佛,夫妻之間就沒有太多衝突了。否則,妻子學佛,丈夫不學甚至反對,那麽天天都會熱戰、冷戰不斷,自他也會特別痛苦。

但她最終能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還要看自己的因緣和福分。當然,通過祈禱也能解決一些問題。

問:我過去遇到感情上的挫折,一直困擾著現在的心情,該怎樣擺脫呢?

堪布答:在我們藏地,很多年輕人因為有信仰,也懂得佛教的無常觀,所以在遇到感情問題時,一般不覺得這種痛苦特別大,但漢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

其實,愛一個人,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礎上。一旦他對你不好,或者他變心了,自己無法再擁有他了,這時候才特別痛苦。假如你對他的愛無有條件,隻要他好,你就覺得幸福,那彼此之間的關係再怎麽樣,你也不可能受到刺激或創傷。所以,愛情到底是愛自己,還是愛對方?這個需要好好觀察一下。

愛情雖說是年輕人很難過的關,但你再過10年、20年回顧人生,可能就會一笑置之。現在你對感情的執著,相當於孩童時代對玩具的執著一樣,小時候玩具一旦被別人搶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當你長大之後,回想當年的幼稚無知,就會覺得特別可笑。

如今很多年輕人,一直陷於感情的迷網中,無力自拔,非常可憐。

其實你們再過一段時間,有一些人生曆練之後,就會覺得這真的沒什麽,隻是某個年齡段的一時迷惑罷了。所以,隨著年齡的成熟,或當你有了正確的信仰時,這種執著就會越來越淡,慢慢地,便不會再受它的困擾了。

問:我信仰佛教,覺得愛情是無常的,對戀愛也沒有太大興趣,那我要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婚姻的基礎一定是愛情嗎?

堪布答:要不要結婚,最好由你自己決定。我作為一個出家人,來決定可能不太合適。(眾笑)

婚姻也好、愛情也好,剛開始是會有一種感覺,大多數年輕人也非常向往,覺得這是通往幸福的階梯。但從我們佛教的眼光來看,一旦你結婚以後,自由的鑰匙就交給對方了,從此之後,你就被困在無自由的空間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