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生老病死都有福

假如從20歲就開始修行,到了80歲時,可能會直接進入來世的快樂生活。

1.生死事大,早做準備

現在的人,對世間的一切事,無不斤斤計較、絞盡腦汁,對死亡大事卻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將自己忘卻,這實在是掩耳盜鈴的自欺之舉。

瑜伽士秋雍,是塔波仁波切的首座大弟子,也是藏地公認的大成就者。

一位康巴的修行人,聽聞其美名,特地前來拜見。他向尊者供養了布匹後,便乞求傳法。尊者什麽也沒傳。

經過再三請求,尊者拉著他的手,誠懇地說:“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並告訴他:“上師的教言沒有別的,我發誓沒有比這更殊勝的竅訣了。”

或許有人聽了,不以為然:“這哪是什麽?上師應該給我加持一下,給我灌個最高最高的頂,這才是真正的法。‘我也會死,你也會死’,這個我也懂。如果這是法的話,我可以給上師傳。”

然而,那個康巴人信心很足,覺得:“上師講得確實有道理。上師總有一天會圓寂,我也總有一天會死,死的時候,連這個身體都帶不走,更何況是其他東西了?所以,我一定要好好修無常,舍棄今生。”

於是,他依此教言精進修持,最終獲得了成就。

作為修行人,理應時常憶念死亡。印光大師在他的佛堂裏,掛著一個大大的“死”字,並時時告誡後人:“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即屬後世。”可見這些大德對死亡的重視。

前輩的大成就者們,為了脫生死,曆盡千辛萬苦,以堅固的信心、勇猛的精進,朝如斯、夕如斯,方得明心見性。

隻可惜現在的人,對世間的一切事,無不斤斤計較、絞盡腦汁,對死亡大事卻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將自己忘卻,這實在是掩耳盜鈴的自欺之舉。

我們無始以來,由於二取執著,迷失了本來麵目,原有的自性光明被無明所覆,以致長久流轉於生死苦海。這一生若不悟道,則難越生老病死關。如果想重見光明,永脫生死,必須下一番功夫。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隻有放下一切,時刻憶念死亡,毫不懈怠地修行,方能嗅到本有的菩提芬芳。

2.學佛的老人不癡呆

學佛是老人理想的歸宿。很多老人學佛之後,精神上有了真實的寄托,對未來也有一種把握。所以,願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擇,以有意義的方式度過!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唐代詩人李商隱對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的慨歎,恰恰是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時下,許多老人的吃、喝、穿、用已不用犯愁,但精神生活卻日益空虛。有些老人退休後,整天靠打麻將、下棋、玩撲克等度日;有些老人則靠帶孫子、逛公園、忙家務、養寵物來消磨時光……英國有位百歲老人說:“無聊,是一個致命的殺手。”因無法麵對無聊的生活,他就一直工作,不肯退休。

強烈的孤獨感和不知如何打發時間,是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礙。

許多子女認為,讓父母吃好、穿好就是孝順,卻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內心感受。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體力逐漸衰退,口中的兩排牙齒所剩無幾,再香的食品也消化不了;人也變得老眼昏花,看不到遠處或細小的東西;無論別人說話聲音多大,耳朵都聽不清楚。不僅如此,他們還常常非常健忘,總是昏昏沉沉,而且身體老化、四大紊亂,致使百病纏身,飽受折磨。

老人們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卻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再加上子女都忙於自己的事業,平時除了電話問候以外,難得有人陪在身邊噓寒問暖。所以,他們整日裏鬱鬱寡歡,脾氣越來越古怪,心情越來越憂鬱。

在日本,每年約有萬餘老人輕生;在美國,老年人成了自殺率最高的人群,每天近18名老人自殺身亡……

在這種情況下,學佛對老人來說,無疑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因為老人有一定的人生閱曆,不容易被虛幻的引誘,所以一旦接觸佛法,比年輕人更容易產生共鳴。在藏地,人到了晚年,念觀音心咒、繞塔、供燈……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很少有人覺得空虛難耐,反而常抱怨時間不夠。

俗話說:“學佛的孩子不變壞,學佛的老人不癡呆。”每位老人若能潛心學佛,在有限的時日裏,為後世多積累善法資糧,那麽,晚年不但不會空虛寂寞,還會開啟智慧、獲得解脫。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學佛應放下塵緣,做到“一心”,最好不要今天掛念孫子、明天惦記女兒,什麽事情都想插手。明代張守約居士也說:“物外寄閑身,諸緣任運歇,不染半點塵,唯念一聲佛。”

《淨土聖賢錄》中有一則故事:

嘉慶初年,杭州有位老太太到孝慈庵問道源和尚:“修什麽法門,可以一生脫離苦海?”

和尚告訴她:“任何法門無過於念佛。然而,念佛不難,難於持久;持久不難,難於一心。你若能做到專心持名、至誠發願,臨終時佛定來接引你脫離苦海!”老太太聽後,欣然拜別。

回家後,她將一切家事交給兒媳婦等人,自己設了一間淨室,每天在裏麵念佛修行。

幾年後,老太太又去問和尚:“蒙您開示,弟子棄舍家務,專事念佛,自問可以做到持久不懈,但苦於無法達到一心,請師父慈悲指點。”

和尚說:“你雖拋卻家務,卻沒有斬斷對兒孫的執著,愛根未拔,如何一心?”

老太太歎道:“師言極是!我雖然管住了身體,卻沒有管住自己的心,從此以後,我真的要萬緣放下。”

回去以後,她時時提醒自己,攝心念佛,對什麽事情都不管。

久而久之,大家都稱她為“百不管”。

如是又過了幾年,一日她到和尚麵前說:“您確實沒有欺騙我。

弟子過幾天就西行了。”數日後,老太太無疾而逝,異香滿室,瑞相紛呈。

可見,學佛是老人理想的歸宿。很多老人學佛之後,精神上有了真實的寄托,對未來也有一種把握。所以,願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擇,以有意義的方式度過!

3.生老病死不過才一個輪回

一對年輕姐妹在鮮花絢爛的花園中,遇見一位風燭殘年的老婦人。小女孩看著發白麵皺、齒落背傴的老婦人,問:“姐姐,我們會不會變成她那樣呢?”“會的,一定會變成那樣的!”

衰老,是現代人的頭號大敵,沒有一個人願意自己變老,於是想方設法挽留逝去的青春。然而,“青山留不住”,看著皺紋一天天增多,誰也不能阻止無常的腳步。

有一部影片中,曾有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一對年輕姐妹,在鮮花絢爛的花園中,遇見一位風燭殘年的老婦人。

小女孩看著老婦人發白麵皺、齒落背傴,問:“姐姐,我們會不會變成她那樣呢?”

“會的,一定會變成那樣的!”

人老了以後,身上、臉上都是溝壑縱橫,布滿皺紋。又因體內的血肉減少,骨頭和皮之間的肉慢慢幹了,使得骨節暴露無遺,牙腮骨、關節頭也全都凸出在外……

看到這種情景,許多老人悶悶不樂,特別苦惱。其實沒什麽可苦惱的,就好比到了秋天,再怎麽灑水、施肥,鮮花仍會慢慢枯萎,人老了也是同樣,這完全是自然規律,所以應當順其自然。

前幾年,有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想做整形手術。醫生擔心她身體吃不消,手術可能有風險,但她卻執意堅持,非做不可。當記者問及原因時,她直言不諱地回答:“就是為了美麗。這樣才會越活越年輕,越活越愉快,愛美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還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大爺,去醫院做了除皺手術。他告訴記者:“我平時愛鍛煉,身體沒任何毛病,就是臉上皺紋實在太多了,看起來特別不舒服,所以,我下決心求助於整容醫生的妙手,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2007年,一個62歲的老人也接受不了變老的事實,非要做麵部拉皮、隆胸等多項手術,結果手術沒有成功,整容讓她永遠離開了人間。而且,術前她沒有把整容的事告訴家人,對老伴也隻說是6000元的小手術,但實際上卻花掉了25萬人民幣。

我也認識一個很有錢的老人,身邊許多人常吹捧她越老越年輕、越老越漂亮,她聽了以後美滋滋的,十分受用。但實際上,誰都看得出來,這隻是恭維而已。然而,就是為了這些恭維,她自己飽受了很多痛苦。

現在許多老人,不懂生老病死的規律,一味地做些毫無意義的事,卻不知衰老一旦降臨,再怎麽躲避也無濟於事。

《瑜伽師地論》中,講了人老之後的五種狀況:

一、盛色衰退:身體、臉色的光華消失,不複年輕時的模樣。

二、氣力衰退:昔日力氣充沛,年老後虛弱不堪。

三、諸根衰退:眼、耳、鼻等諸根日益老化。

四、受用境界衰退:過去可任意享受各種妙欲,人老後就有心無力了。

五、壽量衰退:壽命日漸窮盡,有減無增。

人人都難逃這五種命運,生老病死是一種規律,誰也沒辦法超越。有些人因承受不了衰老的痛苦,故希望盡快死去,可實際上,當死亡真正降臨時,他們又特別害怕,唯恐避之不及……不過,同樣是衰老,修行人在麵對的時候,與世人就有天壤之別,甚至還能利用它導人向善。

日本有一位良寬禪師,畢生精進修持,從未懈怠。晚年時,家鄉的親戚來找他,說他外甥不知上進,整日花天酒地、不務正業,希望禪師能用佛法開導他。於是禪師答應回去看看。

禪師回到故鄉後,外甥對他的突然到來,有預感是來教訓自己的,但仍然殷勤接待,並特地留他住了一夜。誰知禪師一句重話也沒說,好像什麽事都不知道的樣子。

第二天,禪師臨走時,對外甥說:“我老了,兩隻手老是發抖,你能幫我把鞋帶子係上嗎?”外甥很歡喜地照做了。

這時,禪師語重心長地說:“謝謝你了!唉,人老了,做什麽都沒用,連一個鞋帶都不能係。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輕的時候,把人做好,把事業基礎打好。”說完後,禪師就離開了,對他的非法行為隻字不提。

但從那天以後,他的外甥痛改前非,再也不去花天酒地了。可見,有些老禪師因為一生修行,點點滴滴的行為都能感化他人。

其實,人一旦老了,就應該坦然麵對。不要明明已經80歲了,卻非要年輕40歲,想重新過美好的生活,這是辦不到的。薩迦班智達也說:“諸人羨慕得長壽,又複恐懼成衰老,畏懼衰老望長壽,此乃愚者之邪念。”一味地渴望長壽、畏懼衰老,這是愚人的邪念。

當然,這一點口頭上誰都會說,可衰老真正到來時,自己到底會如何麵對?這要看肚子裏有沒有一點境界了。如果有的話,實際行動中就會做得出來。

4.不要臨“死”抱佛腳

假如從20歲就開始修行,到了80歲時,可能會直接進入來世的快樂生活。但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過了,臨死卻希望時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時已經沒有力氣了,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我曾看過一則小故事:

有兩兄弟,住在80層的高樓上。一次,他們半夜三更回家,發現電梯因為維修,已經停了。二人經過商量,覺得自己年輕力壯,幹脆爬樓梯回家。

他們先爬了20層,有點累了,哥哥說:“包太重了,把它先放在這裏吧,明天再下來拿。”於是他們放下行李,輕裝上陣。

到了40層時,弟弟開始抱怨:“你之前明明看到了停電梯的通知,為什麽不早點說?咱們可以提前回來。”哥哥說:“我不是忘了嗎?那有什麽辦法。”他們開始互相爭吵、指責。

吵吵嚷嚷之下,兩人爬到了60層。盡管他們彼此不滿,但累得要命,爭鬥的力氣也沒有了。

隻休息了一會兒,他們又繼續往上爬。

終於到了80層,兄弟倆已是精疲力竭。他們緩了一口氣,正準備開門,一摸口袋才發現——鑰匙還留在20層樓的包裏。無奈之下,兩人隻好在門口睡下……

這故事看似是個笑話,但用佛法來解釋的話,正說明了我們人生的幾個階段:

20歲時,不管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基本上比較輕鬆,沒有太大壓力。

40歲時,工作中、家庭中的恩怨層出不窮,滿肚子都是各種牢騷。

60歲時,盡管內心有諸多不滿,但已經沒有力氣抱怨了。

到了80歲接近死亡時,回顧整個人生經曆,好像自己一無所得。尤其最關鍵的“來世”鑰匙,在20歲時就忘記帶上了。

當然,假如從20歲就開始修行,到了80歲時,可能會直接進入來世的快樂生活。但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過了,臨死卻希望時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時已經沒有力氣了,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所以,大家應當以此來勉勵自己。能從小行持善法是最好的,但若沒有這種緣分,什麽時候遇到佛法,就從那個時候開始,精進修行也不遲。這樣,臨死時才不會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