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在說話中修禪(2)

可見,我們不僅不能嘲笑別人的生理缺陷,就算是取笑他人像猴子、犛牛、狗、豬等,也有相當大的過失。

十七世大寶法王講《佛子行》時也說過:

第一世噶瑪巴杜鬆虔巴,因過去在迦葉佛時,取笑一名長得像猴子的比丘,以此惡業,五百世投生為猴子。之後轉生為杜鬆虔巴時,長得也像猴子,並不好看。他還未出家前有一女友,因他長得太醜,就拋棄了他。他因此而生起出離心,並發願未來要長得好看一點,不然很難度化眾生。

惡語雖然隻是語言上的業,但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並損害我們的方方麵麵。因此,大家在生活中,無論對於什麽人,最好用正知正念來攝持,千萬不要說惡語。

薩迦班智達講過:“凡能傷人的惡劣言語,縱然對怨敵也不要說。否則,就算你讓他一時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但你所罵他的那些話,就如同空穀的回聲一樣,終會成熟在自己身上。”

此外,凡是指責對方過失,或口出不遜的語言,也都屬於惡語。

還有,盡管表麵不是惡口罵人,但若通過溫和的方式,使對方心不愉快,這種語言也包括在惡語中。

藏地有一句俗話是:“歡喜之食無大小,粗惡之語無多少。”意思是,供養他人的食品不管是大是小,隻要表達了你的心意,就是好的;粗惡的語言不管說多說少,隻要傷了別人的心,就不合理。

所以,隻要讓別人不高興的話,我們應該全部斷除。《大寶積經》雲:“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

若能不指責他人的過失,也不舉發別人的罪過,遠離惡語和慳吝,這種人就會得到解脫。

6.“說法第一”

發心若不是為了自己,見什麽人說什麽話,並不是一種取巧,而是一種遊刃有餘的智慧。掌握這種智慧,做起事定會事半功倍。

說話掌握一定的技巧,也是利益他人的一種方便。

比如,對醫生一直講天文學,他肯定不想聽;或者,對一個不太聰明的人,拚命地講難懂的邏輯推理,他也聽不進去。

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故而,往昔釋迦牟尼佛應機說法,廣開了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均是“應病予藥”,治療相應眾生的心理疾病。

佛陀在世時,座下有十大弟子。其中,富樓那尊者是“說法第一”,對不同人說不同的話,是他的長項。

他見到醫生的時候,就會說:“醫生可以醫治身體的病痛,但心裏的貪嗔癡大病,你們有辦法醫治嗎?”

醫生回答:“我沒有辦法,您有嗎?”

他說:“有!佛陀的教誨如同甘露法水,可洗清眾生心垢。戒定慧三學如靈丹妙藥,可以醫好貪嗔癡的心病。”

見到官吏的時候,他會問:“你們可以懲治犯罪的人,但有辦法讓人不犯罪嗎?”

官吏回答:“雖然有國法,但國法也不能使人不犯罪。”

他進一步引導:“除國法以外,你們和一切人民都應該奉行佛法,這樣,這個世界的人就不會犯罪。”

遇到田裏工作的農夫,他會說:“你們耕水田、種糧食,隻能滋養色身,我教你們耕福田、養慧命的方法好嗎?”

農夫問:“耕福田、養慧命是用什麽方法?”

他道:“信仰佛教,奉事三寶,對沙門要恭敬,對病人要看護,對慈善要熱心,對雙親要孝順,對鄉鄰要隱惡揚善,不要亂殺生靈,這都是耕種福田最好的方法。”

諸如此類,他總是在不同眾生麵前,根據他們的情況,宣講讓人能接受的道理,眾人也樂於接受。

所以,發心若不是為了自己,見什麽人說什麽話,並不是一種取巧,而是一種遊刃有餘的智慧。掌握這種智慧,做起事定會事半功倍。

7.多說話有好處嗎

“癩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個不停,叫得口幹舌燥,也沒有人去聽它的。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皆為之振動,人們早早就起來了。所以,多說話有什麽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無論是什麽樣的人,說話都應該注意分寸。

有些人說話怕得罪人,整天三緘其口,什麽都不敢說,這肯定不好。

與人交談,要因人而異。對於正直、忠心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話直說,不必隱諱;而那些試探自己的人,問長問短之後,就添油加醋、斷章取義,臆造一些子虛烏有的事,對其就沒必要說太多,否則,言多必失,容易成為惹禍的根源。

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常常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其實,有些話,該說時一定要說;不該說時,最好不要說。

有些人整天嘴巴講個不停,有用的一句也沒有,隻是愛說是非、挑撥離間。一講人家的壞話,兩眼都開始發光,口才也非常好;而一講有意義的道理,他就偃旗息鼓,開始打瞌睡了。

麥彭仁波切曾說:“語言若不莊重者,如同烏鴉眾人恨。”烏鴉成天哇哇亂叫,人們把這聲音視為惡兆,所以都討厭烏鴉。同樣,語言不莊重的人,說起話來東拉西扯、喋喋不休,勢必會招來眾人厭惡。

《墨子》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子禽向老師墨子請教:“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答道:“癩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個不停,叫得口幹舌燥,也沒有人去聽它的。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皆為之振動,人們早早就起來了。所以,多說話有什麽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8.閉嘴

“經常胡言亂語者,容易被別人了知其心,其嬉戲之語有時被理解為真實,其真實語有時又會被誤認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難以成辦,諸弟子應閉口寡言為妙。”

我們說一句話時,先應考慮這話該不該說。畢竟,話一旦出了口,就覆水難收了。

有些人說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腦把想說的說完,隻圖一時痛快,結果卻是自找麻煩、自食惡果。

所以,蓮花生大士離開藏地時,教誡弟子:“經常胡言亂語者,容易被別人了知其心,其嬉戲之語有時被理解為真實,其真實語有時又會被誤認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難以成辦,諸弟子應閉口寡言為妙。”

著名的樂索巴格西也說:“我們的口實在是深墮地獄的因。世上若有人肯聽我的話,就應當將嘴鎖上,把鑰匙交與他人,直到迫不得已必須吃飯時才打開,平時都一直緊鎖著。如果能這樣,那該多好啊!”

宋朝的無門慧開禪師,也自稱為“默翁”,他在詩裏寫道:“飽諳世事慵開口,會盡人間隻點頭。莫道老來無伎倆,更嫌何處不風流。”字裏行間,不經意流露出禪師早已諳熟世事,既不在乎他人的讚毀,也懶於談論他人的長短,真正進入了風流、自在、逍遙之境界。

世人常說“沉默是金”,確實也不無道理。所以,我們平時應當常觀己過,時刻保持沉默。嘴巴用於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動輒就給自他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9.哪些“閑事”必須管

在過失方麵,與自己無關的閑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麵,即使與己無關,還是應該去關心。

有些人在吵架時,常會說別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意思是,跟你無關的事,就不要多管,以免惹禍上身。

古人也講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在什麽位置上,做好本分的事即可,不要越俎代庖,去管你不該管的事情。

話雖如此,但“不要管閑事”也不能理解得太片麵。

有些人覺得,不管是什麽事,隻要和自己無關,就不必瞎操心,應當視若無睹、充耳不聞。其實這是不對的。

1964年,美國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殺人案:當時38人目睹了一女子被陌生人刺殺,但在持續半小時、來回三次的刺殺過程中,竟無一人救助或報警。這種見死不救的行為,正是“不要管閑事”

的真實寫照。既然人人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理念,又怎麽會去見義勇為呢?

我還看過一則新聞:一個中年婦女同一個男子經過江邊時,聽見有人落水喊“救命”。男子準備去救人,那個婦女阻止道:“少管閑事,我們走路要緊,過一會兒他會自己浮起來。”結果,淹死的正是她的親生女兒。

如今世態炎涼,很多人都隻顧自己,不願多管閑事,就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煩。常看到有新聞報道:某某小孩不慎墜樓,剛開始沒有死,但附近的路人從他身邊經過時,一個個視而不見,誰都不把他送醫院,最後一個小生命就這樣斷送了;某某老人在街上犯了心髒病,輾轉痛苦了很長時間,若有好心人送他去醫院,肯定有存活的機會,可是,在“不要管閑事”的想法下,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

所以,假如片麵地理解“不要管閑事”,隻會讓人心變得越來越冷漠。孟子曾說:“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天下的興衰、眾生的痛苦,每個人都責無旁貸,並不是看似與己無關,就不必去管了。

總而言之,在過失方麵,與自己無關的閑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麵,即使與己無關,還是應該去關心。

蓮花生大士心咒咒輪

蓮花生大士為藏密開山祖師,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身口意三密之金剛化身。至誠持誦、供奉、佩帶此咒輪,可清淨疾疫、魔障,一切鬼魔、非人不能損害,獲得一切殊勝功德。

真正的隨緣,並非什麽都不做,一味地等著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對結果如何卻不太在意。所以,隨緣是一種洞徹萬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種消極逃避的心態。

10.“若說悅耳語

成善無罪業”

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語言是非常關鍵的,要想交流達到最好的效果,彼此之間應該多說讓人歡喜的話。

佛經雲:“故當說柔語,莫言不悅語。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若說柔和的語言,不但不造罪,功德還會增上。反之,假如以刺耳的語言傷害他人,他人心靈上的傷痕,會很長時間都沒辦法愈合。

所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當我們與人溝通時,說話要柔和委婉,不能用粗暴的語言。

有些人認為,粗語比較有力量,能成辦一些事情。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法國作家拉封丹講過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武,看誰能把一個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風首先施展威力,猛厲地刮起來,那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緊了。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那人漸漸覺得渾身暖和,繼而解開扣子,脫掉了大衣。

美語好比南風,粗語就像北風。愚者認為做事情時,必須用粗暴的語言才能成功;而智者以婉轉的語言,就能把事情處理得非常圓滿。

當然,與別人交談時,除了說一些柔和的話語,還應該把意思表達清楚。《入行論》也說:“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不然的話,有些人滔滔不絕講了半天,別人也不知道他在讚還是在毀,這樣就很容易產生誤會。

總之,我們說話不但要顧及別人的感受,還要主題明確。掌握了這樣的交談技巧,與人打交道就會輕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