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在說話中修禪(1)

一個人所說的語言、身體的行為,實際上都是心靈的外現。有什麽樣的心靈,就會有什麽樣的語言和行為。

1.惡語傷人,會遭惡報

一個人所說的語言、身體的行為,實際上都是心靈的外現。有什麽樣的心靈,就會有什麽樣的語言和行為。

說話態度惡劣、語氣生硬、暴躁無禮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歡,他們勢必招來諸多不滿,甚至怨恨。先傷人,後傷己,一輩子都活在遭人嫌棄的生活中。

孔子在《論語》中說:“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是經常讓人厭惡,那麽這個人的一生就完了。

生活中,言語不溫和,是惹人討厭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平常說話特別刻薄、粗魯,什麽話都說得出口;還有些人一旦為什麽事生氣了,氣頭上的話也往往是口不擇言,就算氣後意識到不對,但話已出口,想收回來就難了。

古人言:“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用利刃割傷身體,傷痕容易愈合,而用惡語傷了人心,別人就會一直不忘、耿耿於懷。

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如果用惡語中傷別人,別人臉上會立即麵露不悅之色,性情暴烈者,甚至會當場以牙還牙。有的人雖不及時還擊,但還是懷恨在心,每天“澆水施肥”,讓恨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曾經烏鴉和貓頭鷹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言語不當會與人結怨的道理:

傳說,烏鴉和貓頭鷹有仇,其根源就來自於烏鴉對貓頭鷹的一次惡語中傷。

很早以前,在森林裏有許多鳥共住一處。一次競選鳥王的盛會上,貓頭鷹名列前茅,眾鳥一致認同它的優點:有一雙非常特別的眼睛,在夜晚辦事能力極強;它頭頂上的角堅而有力,小巧玲瓏;其身體形象也比較莊嚴……總之,貓頭鷹具有當鳥王的一切條件。

正在貓頭鷹春風得意、昂首闊步地邁向豪華的寶座時,烏鴉發話了:“貓頭鷹根本不配當鳥王!第一,人類公認它是一種不吉祥的鳥;第二,它頭上那看似美麗的角,實際也是一種惡兆;第三,它的眼睛、嘴巴之所以為黃色,是以前偷吃母親食物而感召的果報……”

真是一語驚人,眾鳥皆對貓頭鷹越看越不順眼,貓頭鷹的鳥王夢自然便落空了。

從此,貓頭鷹同烏鴉結上了深仇大恨,直到今天仍未化解。

烏鴉與貓頭鷹,僅僅因為幾句話,便生生世世成為仇家。由此可見,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說話務必要謹慎,不要因為不必要的惡語而結下仇怨。

2.一謊折盡平生福

在做事的過程中,除非有利他的必要,否則,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妄語。不然的話,“妄語之過汙身黑,如何洗滌亦難淨”,你永遠擺脫不了騙子的嫌疑,說什麽都令他人難以生信。

有些人不管有事無事,都愛用謊言哄騙他人,並引以為樂。

我常聽一些人得意地說:“今天把他們蒙得一塌糊塗,我的口才看來不錯,三言兩語就把他們騙了。”但是,別人不可能永遠是傻瓜,一次兩次被騙後,第三次他們還會相信嗎?

一般情況下,隻要你說一次妄語,別人便會產生根深蒂固的印象。當你再說真話時,他們會本能地覺得你的話有假。

《百喻經》中有一則故事:

從前有個蠢人,他的妻子容貌十分端正,兩個人感情非常融洽。

但日子一久,妻子有了外遇,想拋棄丈夫與情夫私奔。

她悄悄地對一個老太婆說:“我離開以後,你想辦法弄具女屍放在我家,對我丈夫說我已經死了。”

老太婆趁她丈夫不在家時,將一具屍體放在他家。等他回家後告之:“你的妻子死了。”

丈夫一見屍體信以為真,痛哭流涕,遂將屍首火化,撿了骨灰裝在口袋裏,晝夜攜帶不肯離身。

後來,他的妻子對情夫產生了厭煩心,想起丈夫的種種好處,又再次返家對丈夫說:“我是你妻子。”

此時,丈夫無論如何都不肯相信了,他搖頭說:“我妻子已經死了,你是什麽人?竟敢冒充我的妻子。”

這就是說妄語騙人終會害己的下場。

所以,在做事的過程中,除非有利他的必要,否則,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妄語。不然的話,“妄語之過汙身黑,如何洗滌亦難淨”,你永遠擺脫不了騙子的嫌疑,說什麽都令他人難以生信。

3.為什麽你會弄巧成拙

同樣一件事情,以婉轉的語言表達,不但不會得罪別人,還會得到對方的認可。但如果說話的方式不當,就算是讓人歡喜的事,可能也會弄巧成拙。

要讚歎一個人,先了解他是很有必要的。

倘若了解別人,即使是一句真心的讚美,當別人聽到之後,也會因此受到勉勵,今後更加努力。反之,假如對別人不了解,誇獎得不恰當,有時很容易造成尷尬的局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窮孩子放牛砍柴。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從前的一些窮朋友都想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於是,有兩個人結伴去京城找他。

見到朱元璋後,一個人先開口:“還記得我們一起割草的情景嗎?有一天,我們在蘆葦蕩裏偷了些蠶豆,放到瓦罐裏煮。沒等煮熟,你就搶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裏,卻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嚨,卡得你直翻白眼……”

聽他在那兒喋喋不休講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當即下令把他推出去殺了。

朱元璋又問另一個人:“你有什麽要說的?”

那人連忙答道:“想當年,微臣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斬了多少‘草頭王’。陛下衝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雖然逃走了‘湯元帥’,但逮住了‘豆將軍’,結果遇著‘草霸王’擋住了咽喉要道……”

朱元璋聽了,頓時心花怒放,隨即下旨封他做了將軍。

二人所說的內容,其實完全一樣。但後者把朱元璋小時候偷東西吃的軼事,用特殊的“隱語”表達了出來,當事人聽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聽來,則是在描述朱元璋當年金戈鐵馬的生涯。

同樣一件事情,以婉轉的語言表達,不但不會得罪別人,還會得到對方的認可。但如果說話的方式不當,就算是讓人歡喜的事,可能也會弄巧成拙。

所以,一個人不能想什麽就說什麽,運用智慧、拿捏分寸,有時候也很重要。

4.說話算數

極度歡喜的時候,不要許諾給別人東西;極度憤怒的時候,不要回複別人的書信。

真正講信用的人,做事從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了,猶如刻在石頭上的花紋,永遠也不會改變。

有句成語叫“一諾千金”,出自於《史記》的一個典故:秦末時,楚地有個人叫季布,他非常重視承諾,隻要是答應了的事,無論有多大困難,都會想方設法辦到。所以,當時楚國人有句諺語:

“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古人以說出來卻做不到為恥,故從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孔子在《論語》中也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因此,我們平時講話要再三思量,看看裏麵有沒有“水分”。如果經常喜歡信口開河,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以後再改就難了。

曾參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在教育子女時,不僅嚴格要求孩子,自己也是以身作則。

一次,他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兒子吵著也要去。她不願帶兒子去,便說:“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來把家裏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便不再吵鬧了。

這話本是哄兒子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把家裏一頭豬殺了。

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說:“我是被兒子纏得沒辦法,才故意哄哄他,你怎麽可以當真呢?”

曾參嚴肅地回答:“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什麽都跟父母學。你今天若騙了他,等於是在教他日後也去講假話。而且,他若覺得母親的話不可信,那你以後再對他教育,他就很難相信你了。

這樣做,怎能把孩子教好呢?”

可見,父母不能為了讓孩子聽話,就隨隨便便許諾,誠實守信才是做人的美德。

同時,別人有求於自己時,我們也應慎重觀察:如果有意義,就答應下來;如果覺得不妥,千萬不可草率地許諾。先承諾再觀察,是愚者的舉動;先觀察再承諾,才是智者的行為。如《量理寶藏論》

雲:“先許後察愚者舉,先察後許智者軌。”

然而,有些人做任何事都不經考慮,別人拜托什麽馬上答應,這種“輕諾”往往不可靠。《老子》亦雲:“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輕易許諾者,很少會守信用;常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做起來必定有很大難度。

我在建學校時,一個老板聽說我有資金缺口,便自告奮勇地說:

“雖然我已承諾供養某大德100萬,說幫他搞一個建築,但他建得不成功,幹脆我把錢轉到您這邊建學校吧!”

我說:“既然你給別人承諾了,就不要改變。這個資金缺口,我慢慢再想辦法。”

雖然他對我這邊有信心,但從守信的角度來說,這樣做不太合理。

古人說:“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也就是說,極度歡喜的時候,不要許諾給別人東西;極度憤怒的時候,不要回複別人的書信。

為什麽呢?因為“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歡喜時說的話,多數難以兌現,容易失信於人;憤怒時說的話,因情緒不佳,往往會不得體。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因一時興起就開口許諾,否則,到時候很容易陷入兩難的境地。

5.請別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

“凡能傷人的惡劣言語,縱然對怨敵也不要說。否則,就算你讓他一時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但你所罵他的那些話,就如同空穀的回聲一樣,終會成熟在自己身上。”

對於相貌醜陋的人,公開宣揚他們的缺點;

對生理有缺陷的盲人、聾人,當麵稱之為“瞎子”、“聾子”;根據別人的身體特點起綽號,叫什麽“跛子”、“矮子”、“大個子”、“塌鼻子”、“大耳朵”、“瘦子”、“大胖子”……表麵上看,這些似乎無傷大雅,但實際上,這種惡語的過失相當大。

《賢愚經》中有一則蜜勝比丘的公案,就說明了它的可怕果報:

在佛陀時代,有個蜜勝比丘很快證得了阿羅漢果位。眾比丘問佛陀他前世的因緣。

原來,佛陀有一次去化緣時,路上遇到一隻猴子。它供養佛陀蜂蜜,佛陀接受後它特別歡喜,然後就蹦蹦跳跳,不小心跳到一個大坑裏摔死了。猴子死後轉生為人,就是現在的蜜勝比丘。

比丘們又問:“他前世為什麽是猴子呢?”

佛陀告訴大家:“過去迦葉佛住世時,他曾是一個年輕比丘,有次看見一位阿羅漢跳躍著過河,就譏諷他的姿勢像猴子。以此惡語的罪業,他在五百世中轉生為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