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仆人理論(上)

中國要搞產業轉型、提高就業率,就必須發展現代的服務業。不過很有意思,比如在北京,很多外地人的感觸是:如果北京有個別的餐館能做得像廣東、四川的餐館那樣,那一定會非常火!原因在於,北京的“爺”不太喜歡做服務業。中國要做更加有力量的服務業,應該如何提升自己呢?

印度為全球提供服務,它就像一個大的呼叫中心(call-center)。比如,在美國打電話訂比薩餅,電話直接就轉到印度的一個呼叫中心去了,它就給安排好了,這叫作“在地國際化”,就是在本地、不出國,但是參與國際化和全球化。印度人的服務外包還包括軟件服務,他們過去幫美國人寫代碼,現在則幫忙做後台支持。一個金融機構每天有大量的數據需要匯總,在美國要雇人來做這些東西花費很高,於是這些後台全都是

一個女人老要提醒別人“我是美女”的時候,她肯定不是美女;領導也是這樣,如果用各種方式提醒別人“我是領導”,那肯定不是領導,往往是那些能夠為別人做更多的事情而讓別人依賴的,才是真正的領導。印度人在幫忙,包括數據錄入、處理、挖掘、歸檔和備份等。從最早的軟件作為一件產品賣出去,到後來軟件變成一種服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哪裏呢?產品的特點是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分離,服務則是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同步,所以產品業和服務業就有差別了。

中國要提升整體的國際產業競爭力、解決就業,就要發展服務業。但是任何一個行業的興起,都需要有一種相關文化的支撐,那麽中國到底需要什麽樣的文化氛圍,才能夠成為一個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大國?中國在從製造大國向服務大國轉型的過程當中,對文化的底蘊、性格類型都有特定的要求。

印度的服務外包非常厲害,它從軟件服務發展到後來的會議服務和理財服務,比如三個美國人可以雇一個印度人幫他們理財,做個人財務管理和稅務登記。過去一直以為印度人能做外包是因為他們的英語不錯,但是再看中國,在中國不需要英語,但服務還是很差!

比如會議外包,印度人除了實體的會場不能去以外,開會所有的流程、每一個細節他們都計劃得非常精細、非常周到,然後美國人隻要按照流程直接去執行就可以了。印度人在語言方麵的修養確實不錯,他們還幫美國人寫會議的演講稿,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這是從產品到服務的轉型,是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

現代服務業跟傳統服務業之間到底有什麽區別呢?現代服務業又叫生產型服務業,就是在生產過程當中提供服務,比如谘詢、財務管理等,都是帶有生產性的,而傳統服務業都是消費型的。通俗一點兒說,以前的服務業幫助人們花錢,現在的服務業幫助人們賺錢。

服務需要哪些素質,為什麽印度人在世界上從事服務業很有競爭力?英語不錯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關鍵是印度人性格裏有一種服務精神。首先來看看什麽叫服務(service)。在英文裏,有一個詞叫“servant”,就是仆人,就是服務者。我們可以叫一個人“服務員”,但不能叫他“仆人”。

其實做仆人不是什麽丟臉的事情,問題就在於幾十年來,我們的文化漸漸排斥、看不起仆人這種角色。有時不是現在用仆人的人看不起仆人,而是仆人自己看不起自己。大家都不願意做奶媽、服務員,據說現在好的家政人員、月嫂月薪上萬元,但是我們叫她們“保姆”,她們自己聽起來也不舒服。由於對自己的身份本身不認同,假如不是經濟狀況不佳,她們肯定不會從事這個職業,或者說她們有了錢以後雇一個保姆,也會看不起保姆。不認同自己身份的人不會敬業,不會尊重這個職業,因為她們覺得這是缺乏自尊的表現,所以會產生一些很怪誕的想法,甚至做出一些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事情。

某種程度上,幾十年來,整個中華大地平等、民主的意識非常普及,人民當家做主,但服務的整個水準在下降。主人意識過分強的時候,就會妨礙服務精神,當一個人在餐館服務的時候,隻要顧客稍微提一點兒在他看來過分的要求,他就會很不高興,甚至會發生衝突。郎鹹平有一回在演講裏說,他很害怕進中國的餐館,門口總是站著幾個迎賓小姐,在他走到門口的時候會突然說一句“歡迎光臨”。他剛開始覺得很奇怪,後來就想,是因為她們對自己的職業不是太認同,所以她們是用一種機械的方式說話的。而發自內心、用尊重別人也是自尊的語氣說一句“歡迎光臨”,別人聽著就比較舒服,也會感覺很溫暖。

這些現象都說明我們欠缺服務精神,所謂服務精神,就是要遵從“仆人倫理”。本質上我們都是仆人。有這種仆人意識就會去順從、去配合,而不是辯苗頭、較勁。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有個寓言:有人去天堂和地獄都看了一圈,發現天堂和地獄吃的東西都是麵條,而且就餐的方式差不多,就是一群人圍著一口非常大的鍋。但是天堂裏大家都圍著大鍋,用很長的筷子夾著麵條送到對方的嘴裏;而地獄裏是自己為自己夾麵條,筷子很長,怎麽也吃不到自己的嘴裏,吃得很痛苦。所以稻盛和夫認為,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在於“善心”。

這是個非常經典的情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是天堂,“人人為己”就是地獄。他人也是天堂,他人也是地獄。我在不丹爬山的過程當中看到了很多垃圾桶,每個垃圾桶上都寫著“Useme!”(請你使用我),讓人印象深刻。

《仆人式領導》一書是美國人羅伯特·格林裏夫寫的,書裏提到一場班級領導者選拔考試,最後有一道題很奇怪:你知道每天替我們學校打掃衛生的女士叫什麽名字嗎?有個參加考試的人以為這是開玩笑,他天天看見那個女清潔工,但是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認為他需要知道她的名字。交卷之後,他問老師最後那道題是否算分,老師說“當然算”,而且告訴他有幾個人答出來了,並提醒他看看這幾個人是不是比他優秀。果然,能夠答對這道題的人平時在班裏就特別能夠為別人服務,非常有親和力。作者想說明的是,如果人們在頭腦當中不尊重一種看似很低賤的職業,就不可能做一個好的領導者。

書裏還講到一個故事,是赫爾曼·黑塞在《東方之旅》中講的,他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荒原狼》。話說一個旅行團要到東方去,有一個相當於仆人的人每天為他們做各種各樣的服務,旅途上有很多問題,這個人早已經替他們想到了,而且已經做好了,所以整個旅行非常順利。突然有一天,這個人不見了,大家才意識到旅行根本沒法進行,後來就散夥了,各自回去了。若幹年以後,參加旅行團的一個人在一個修道院裏偶然碰到了這個人,原來他是歐洲一座非常著名的修道院的院長。這個故事說明,領導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個服務者,是一個仆人。

在一個好公司裏經常會有這樣的人,有好多事情他們事先都想到了,在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地方默默地做事情,暗中支撐著整個運營係統,實際上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領導者。這就叫“內聖外王”!內心非常有條理,完全知道事情如何發展,“王”是“旺”的通假字,就是令身邊所有的人都發達。

儒家思想裏有一個核心觀念,就是強調順從,這也是一種仆人能力。孔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強調要對父母順從,“悌”則是說要對平輩和下級友善,實際上這都是在強調順從。如果沒有一種跟“領導力”對等的“服從力”,就做不好一個領導者,不可能成為一個君子,還是一個小人。“百行孝為先”就是這個意思,儒家思想的核心強調的正是這種順從。

有些做基因工程研究的朋友,經過研究後發現,在遠古時期,一些大猩猩之所以能成為頭領,並不是因為它們打架很厲害、力氣很大,而是因為它們總是能夠幫助其他猩猩抓虱子,別的猩猩采摘東西的時候它們就在下邊接著,但是不會拿走,一直等到別的猩猩下來之後交還給它們。後來每次它需要出來打架的時候,就有很多猩猩幫它,最後它就成了頭領,可以跟很多母猩猩**,於是它們的基因就得以流傳下來。某種程度上說,在基因演化的序列裏,那些成功者有更多的機會把自己的基因留下來。

我們說到了印度,說到了儒家,也說到了基因工程。印度人的仆人能力由來已久,而且他們的傳統沒有中斷,首先他們有“種姓製度”,把人劃分成了四等,每一個等級的人,就相應地形成了一種“安分守己”的特性。現在用批判的眼光來看,這是很不好的,反現代、反人權,但是它也有一些副作用是好的,比如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事,而不總是在想那些額外的事情,或者說總是在想事情到底公不公平。

仆人倫理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是以順從來獲得一種權利,而不是以反抗來獲得一種權利,有一本書叫“PowerfulorPowerless”,就是“有權或者無權”。這個標題很有意思,隱含著仆人倫理,如果你能把分內的事情做好,以服從、順從去滿足別人的需要,以優秀的執行力來完成工作,結果經常是別人、世界來成全你。黑格爾說這是“主奴關係的顛倒”,就是說本來是在伺候主人,結果發現不是仆人離不開主人,而是主人離不開仆人了。

比如一個企業跟顧客的關係,本來是企業提供服務,企業是仆人,顧客應該是主人,如果企業的服務做到足夠好,那二者的關係就倒過來了,企業成了上帝,顧客離不開了。消費過程當中的“成癮性依賴”,就是仆人理論的另外一層含義。

仆人倫理不是讓你沒有尊嚴地去伺候人,而是說在每一個人都是主人的前提下,你要有一種仆人能力,想到自己是一個服務者。隻有有服務精神的人和企業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費者、鎖定消費者,才能建立一個強大的、穩定的品牌。《聖經》故事裏說,耶穌幫他的門徒洗腳,有人看見了說這有點兒不成體統,耶穌就說:“你要引領誰,就得伺候誰!”

郭生白提出了“生命本能係統論”,他說在“生命的本能”裏,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守個性,就是各司其職。比如鼻子每天在做著鼻子該做的事情,胃在做著胃該做的事情,每一個生命的局部都在按照它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去做,這個生命才能夠運轉良好,才能夠生生不息。如果局部的東西不能夠守個性了,比如說一顆牙齒不再做牙齒的事情,非要去做耳朵的事情,那這個牙齒就沒用了,耳朵也沒用了。

同樣,把人視為整個係統的一部分,似乎跟“我的地盤聽我的”、“我能”這種觀念不太一致,但是認真想想,互聯網時代也是一個社區時代。我們在單位裏、在行業協會裏,甚至在“貼吧”、“博客”上,都在形成這種社區關係。一個僧人說過,絕大部分的人之所以不幸福、不快樂,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認同自我的角色。這種對自我角色的不認同實際上是不守自己的本分,沒有仆人能力,因此不會把該做的事情做到極致,而是用那種虛幻的平等的概念來為自己不好好做事找借口。

以前我們說每個人都是主人,這不是說每個人是別人的主人,而是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但同時又是別人的仆人。

“眾望所歸”的領導才是真正的領導者,那些空降的經理人失敗的可能性非常高,因為他們老是強調自己的角色,“新官上任三把火”,要做出一副領導的樣子。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有一句話說得很有意思:領導跟美女是一樣的,如果老想提醒別人“你是”,你就肯定“不是”。一個女人老要提醒別人“我是美女”的時候,她肯定不是美女;領導也是這樣,如果用各種方式提醒別人“我是領導”,那肯定不是領導,往往是那些能夠為別人做更多的事情而讓別人依賴的,才是真正的領導。

所以,在中國的“乾坤二道”裏,“自強不息”對應的是對自己的要求,“厚德載物”對應的是對別人的要求,能夠把這兩點做好的話,這個世界上基本就沒有什麽做不到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