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免費的奧秘(上)

為什麽水、空氣這些生存必需品很便宜,而鑽石這種東西,既不能吃還硌得慌,卻賣得那麽貴?這種平凡的問題背後,一定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水、空氣我們一天都離不了,鑽石卻一輩子都可以不要,但是水、空氣很便宜,而鑽石總是那麽貴。很多經濟學著作當中都會講到一個現象:價值與價格的分離,這就是所謂的“鑽石與水悖論”。對人類生存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廉價甚至是免費的,比如陽光,還有我們的身體。

人體的每一個器官,隻要是健康的,都是免費的。如果身體某個部位出了問題,隻有在實際醫療當中才會算出來,做一個手術需要花多少錢,而且價格彈性非常大,給窮人用的藥和給富人用的藥、窮人住的醫

要持續地擁有財富的話,就必須不斷地創造稀缺性。並不是說知識貶值,是已有的知識會迅速地貶值,隻有不斷更新的知識才會造成稀缺性。院和富人住的醫院,在價格上可謂有天壤之別。

愛情和性也是免費的,無法計算,一旦進入計價程序,就不能稱之為愛情了。蘇聯作家、《日瓦戈醫生》的作者帕斯捷爾納克說過:“性是神聖的,因為交易而變得肮髒。”

鹽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好多時候需要用生命來換。紅軍長征的時候,老百姓為了給紅軍送鹽,甚至要搭上幾條命。但是鹽的價格浮動並不大,因為鹽的需求彈性幾乎為零,是剛性需求,不會隨價格的漲跌而影響需求。

《長尾理論》的作者克裏斯·安德森還著有《免費》,簡體中文版由吳伯凡作序。看到這個書名,很多人覺得這是一本談特殊現象的書。免費在互聯網上雖然很普遍,但是大家都知道肯定有一天不再免費。作者把免費作為一種網絡經濟學現象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免費不是特例,而是一種普遍規律。尤其是在網絡經濟當中,免費是一個積極的力量,也是一種毀滅性的力量。

百度公司曾發展出了兩條產品線:一條叫ToC產品線,一條叫ToB產品線。ToC產品線是把搜索引擎免費提供給消費者用,然後再加入競價排名;ToB產品線則是向大企業提供有償的搜索服務,比如專門針對一家銀行、一家移動通信公司、一家保險公司等的需求去搜索各種內容,然後建立報告。這兩個業務部門同時上線,但後來兩個部門產生的價值卻有百倍的差距:ToC產品線變得越來越大,造就了今天百度的高收入。它雖然對消費者是免費的,但是對廣告商並不免費。

安德森稱以上這種現象為“交叉補償”,就是說一個免費的東西,可以通過另外的方式,比如轉移支付、交叉補償的方式,把成本和利潤拿回來。所以,免費背後隱含了某一種假設,大家都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隻不過是看誰最後埋單而已。

人類的財富,最早都跟土地有關。從古到今,在所謂的知識經濟出現以前,一切財富都是可以用土地來衡量的,或者說跟土地的產出有關。未來學大師阿爾文·托夫勒就把人類財富的曆史解釋為土地產出的曆史。比如一個獵戶,要養活全家人,就得有幾平方公裏的土地,以便轉來轉去打獵。人類告別了漁獵社會以後,農業就產生了。正如馬克思所說,農業始於一個勤勞的富人從樹上摘下一顆果子,他吃了果子又把果核種在了地裏。後來人們發現,通過種植可以用很少的土地養活很多人,比如,幾畝地就能養活一家子。於是人類社會發生了一個飛躍,能夠養活一家人的土地從幾平方公裏減少到幾畝地,這就進入了農業社會。這叫第一次浪潮。

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加強。自然資源其實主要是指土地資源。土地,包括地皮,還有地下的礦藏,尤其是化石燃料。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裏談到了石油,說某個地方,地裏冒出了油,點燈不行,味兒又大,屋子裏給熏得亂七八糟的。後來石油成為工業社會的財富之本,如果沒有石油,最起碼沒有今天仍然蓬勃發展的汽車工業。

工業社會以來,石油的價格跟經濟周期有很強的相關性。因為石油不僅僅是一種能源,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化工原料。另外,煤炭也是從土地裏來的。這些物質之間有個價格鏈,如果石油漲價就意味著化肥漲價,化肥漲價就意味著農產品漲價。我們計算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豬肉價格,把它作為最基本的衡量標準,豬肉漲價是因為豬飼料漲價,豬飼料漲價就意味著豬飼料的原材料漲價。

在工業社會,石油是財富之本,而石油也是土地。有些富人發達的原因就是買了一塊地,突然發現地下冒出了石油。比如,阿拉伯國土上表麵都是沙漠,但是土地價值連城,因為地下蘊藏有很豐富的石油。所以,土地是財富之本、財富之母!

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之處在於,土地不再是地皮了,不是用來種植的,而是利用地下的很多東西——石油、煤炭和礦石,把土地的財富最大化。有了這些原材料,有了能源,就能製造大量的產品。一個工廠占地麵積可能隻有幾畝,就能養活許多人,遠不是同等麵積的一塊農田能創造的價值所可以比擬的。

由幾平方公裏到幾畝地,再到很小的幾平方米,土地麵積又縮小了,含金量再一次提高,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由於物質的豐富產生了交易,又產生了現代大都市,土地得以升值,工業文明的發展還是跟土地有關。從農業文明變成工業文明,這是第二次浪潮。

到第三次浪潮時情況就有些不一樣了,跟土地沒什麽關係了。托夫勒曾經寫過《第三次浪潮》,影響了一代年輕人。像我們這樣的人,雖然不知道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但是我們知道第三次浪潮,起碼記住了這本書的名字。

第三次浪潮以知識和信息作為財富的根本。神話傳說中有“點石成金”的故事,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一大特點就是能點石成金。舉一個例子,英特爾公司基本的原材料是海沙,就是建築用的黃沙。黃沙裏含有大量的矽,可以把信息存儲在矽做成的芯片上。最早的時候矽的價格相當於黃金的500倍,因為矽能做的事情遠遠不是金子能做的。

火箭為什麽能上天,宇宙飛船為什麽能夠飛起來?是因為其中有強大的計算和控製,這個過程必須要用芯片。矽的原材料沙子非常便宜,把它提煉成一塊一塊像黃金那樣碼齊了的矽片也不貴,最重要的是把信息“寫”到芯片上。用激光印刷以後,還要用大量的水衝洗芯片才能做出來。英特爾從事的是精密製造業,不是做一般用品,但本質上也是一種製造業。

沙子變得比金子還要貴,原因就在於向裏注入了知識的含量。很久以前,日本還比較落後的時候,有個日本廠商買了一台德國的機器。後來機器壞了,要請德國的工程師來修理。工程師坐飛機過來看了看,用粉筆在機器的某個部位上畫了一道,說:“就是這兒出問題了。”日本人打開機器一看,果然是那兒出了問題。日本人不僅要支付工程師往返的機票錢,還要給他非常高的報酬,感到很不甘心:“你就畫一道粉筆,就給你那麽多錢啊?”工程師回答說:“你可以隨便找個人來畫無數道粉筆,但隻有我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一個東西本來不值錢,但由於被注入了知識,而變得價值連城。這就是知識經濟,跟土地、礦山等資源不一樣。土地是有限的,一個人占了這塊地,另一個人就不能在這塊地上蓋房子。一個人擁有了一座礦山,別人就不能擁有了。但知識不一樣,知識可以共享,一個人掌握了一門知識,並不妨礙別人掌握。大家都掌握某種知識的時候,這些知識還會產生新的知識。很多有知識的人碰在一起,一番交流又產生了新的知識,新的知識又產生新的知識,有點兒像人的身體,會不斷地自我裂變、增殖。它不受限製,就意味著不稀缺。知識能產生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不稀缺。土地是越用越少,而知識是越用越多。

人們說要衡量一個國家的發達水平,要看他們的首富是幹什麽的。分析首富的發家史,能很好地看到差距。美國的首富最早有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卡內基,他們的發跡都跟當時的基礎設施建設有關,與提供最基本材料的行業有關。近期的有比爾·蓋茨,他是信息時代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人,所以他能成為首富。把中國的首富跟比爾·蓋茨一比,就知道我們跟知識經濟還差得很遠,因為我們的首富主要在房地產行業,要不就是提供原材料的。

知識經濟真的很好,可以使我們使用的產品日新月異。20年前人們可能都不知道手機,但現在的小朋友不知道還有過尋呼機。20年前誰會想到膠卷會消失?但現在膠卷也消失了,是知識的泛濫造成的。

回到前麵的“鑽石與水的悖論”。水,非常有價值,非常重要,但是它很便宜;鑽石,並不那麽重要,但是它很貴。鑽石跟土地有關,鑽石和鉛筆芯一樣都由碳原子組成,隻不過碳原子的排列結構不一樣,所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鑽石值錢是因為在地質運動過程中,碳原子由於特定的高溫、高壓而形成了特殊的結構。有朝一日技術進步了,人類可以在實驗室甚至在工廠裏再現鑽石形成的過程,把鉛筆芯變成跟現在市麵上真正的鑽石一樣的人造鑽石,那時鑽石就不值錢了,因為它不稀缺了。

我們從“鑽石與水的悖論”講到免費,為什麽會出現免費?是因為人類財富的基礎發生了變化,過去是土地,現在是知識。很多財富都跟知識有關,而知識的特性就在於它可以不斷地增值。這就意味著,因為知識而產生的產品和物質會越來越豐富,就有可能像空氣一樣變得非常重要但是不值錢。

第三次浪潮來了,知識讓大家的財富增值,但是由於知識本身具有繁殖性,所以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而同時又讓土地變得更貴,就是因為土地資源是有限的,“物以稀為貴”。

所以,要持續地擁有財富的話,就必須不斷地創造稀缺性。並不是說知識貶值,是已有的知識會迅速地貶值,隻有不斷更新的知識才會造成稀缺性。因此,最聰明的知識精英一定要把他所擁有的知識財富重新轉換成土地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