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卡奴

老刀說:這些年,當莊家的真不如炒房子的。一年冒著那麽大的風險賺那麽點錢,還不如踏踏實實買幾套房子。買房子麽,有那麽多利益關係跟你綁在一起,可你當莊家,誰會跟你綁在一起?

網絡百家樂的出現,絕對是上海灘網絡賭博產業的又一個,也是網絡賭博迄今為止的最後一個。賭球已經消滅了一群上海灘的富豪,而百家樂的出現則消滅了一大群上海灘富豪。

百家樂源於意大利,是一種賭場中最常見的撲克遊戲,主要規則很簡單,隻有莊、和、閑三種結果,誰點數大誰贏,點數一樣就是“和局”。

“和局”也可押,而且賠率為八倍,但是由於其概率小,通常賭徒隻愛押莊和閑。

球迷這個群體雖然龐大,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懂足球。百家樂就不同了,隻要不是弱智,都能在短短兩分鍾內熟悉規則。而且,球有假球,牌肯定沒假牌。隻要在家裏把電腦一開,就完全能有身在澳門、拉斯維加斯賭場的感覺。這樣的刺激,誰不希望有啊?!所以說,百家樂比賭球的殺傷力更大。

雖然賭球的網站特別多,但是最“成功”的肯定是皇冠。做網絡賭場的網站也特別多,其中最“成功”的肯定是太陽城。

在銷售渠道方麵,太陽城無疑做得非常好,它不但完全占據了皇冠的賭球渠道,而且還開辟了很多新渠道。代理皇冠賭球信用網業務的莊家,基本都代理太陽城網上賭城。賭球的賭徒們,十有也都從這些皇冠的代理手中拿到過太陽城網絡賭場的信用賬號。

百家樂是莊家相對於賭徒優勢最小的賭博項目,據專家估算莊家隻有百分之一點零六的優勢,相對於賭球的莊家高抽水,百家樂的抽水較低。“和局”退全款,“押閑”的話押一百贏一百,“押莊”的話押一百贏九十五。因為百家樂裏出現“莊”的概率要比出現“閑”的概率大一點,但是也不會大很多。所以在眾多賭徒眼裏,百家樂肯定是一個相對公平的遊戲—但也隻是相對,莊家相對於賭徒這百分之一點零六的優勢,就足以讓無數賭徒血本無歸。

一場球要九十分鍾,一場百家樂隻需要四十秒就搞定,速戰速決。

而且,如果賭球給一百萬信用額度的話,那麽這一百萬籌碼隻要下完就沒法再下了。畢竟一百萬信用額度要下很多場球,運氣再背的人也不能場場輸。可百家樂不同,一百萬的籌碼可以反複下,直到一百萬輸光為止。輸光了,想要繼續賭,必須把這一百萬全部結掉了再賭。

這下,可真是沒節製了。而且,贏錢的感覺肯定比賭球更加強烈。

千裏迢迢去一次澳門,無非也就是賭這些東西,現在方便了。

“節製”和“見好就收”似乎是六歲以上的孩子就懂,可是成年的賭徒們卻很少有人能這樣做。老刀曾見過無數人在賭百家樂贏錢的時候說:“再賭最後一把!”可真就有無數人栽在了這“最後一把”上。

這個道理從哲學角度來看是這樣的:相對於賭徒來說,賭場的籌碼是無限的,而賭徒的籌碼輸光了就真的輸光了。以有限對無限,輸是賭的必然結果。

當然,百家樂這東西也需要營銷。比如,老刀就跟小溫州營銷過。

在一年前曾經把老刀等人贏得焦頭爛額的琪琪、周凱、小溫州等人,如今隻剩下小溫州還在賭。因為賭的場次太少外加運氣好,總賬算下來,小溫州一年贏了九十多萬。

按很多人的想法:既然小溫州手裏有了一筆錢,那麽應該快去做點小生意吧。但是讓賭過錢的人再去賺錢,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習慣十萬八萬一注押下去的人,怎麽還有耐心去二三十塊地賺錢?這也正是很多賭徒無法戒賭的原因所在。

當時,小溫州已經從溫州接回了老婆和孩子,暫時過上了和和美美的日子。小溫州覺得以前愧對老婆和孩子,所以現在是“變本加厲”

地對老婆和孩子好,尤其是對女兒,真是好得無以複加。

老刀強烈推薦小溫州賭百家樂,他認為小溫州一定會喜歡這個東西。

“來,小溫州,來我電腦這邊看看。”

“咦?這是什麽啊?”

“百家樂啊。”

“怎麽這麽像真的?”

“什麽叫像真的啊!這就是真的!”

“哎呀,真不錯。這裏不會有鬼吧?”

“怎麽會有鬼!你看看有多少人在這玩!這叫太陽城,信譽最好的網上賭城!”

“這個怎麽玩兒啊?”

“來,我教你,十分鍾,你肯定明白!”

果然,十分鍾後,饒有興趣的小溫州就基本掌握了這個賭博遊戲的訣竅:其實任何賭博都無比簡單,押其中的一個,贏了拿錢,輸了掏錢。

“怎麽樣?好玩嗎?”老刀問。

“嗯,好玩,好玩。”

“要不給你開個玩玩?”

“嗯……我去問問師父。”

“這還要問師父啊?”

“嗯……”

小溫州果然又去找了那位須發皆白的大師。大師卻告訴他永遠不要碰那種東西。小溫州隻好作罷,繼續賭他的球。

對於小溫州這種有了“信仰”的人,老刀完全無可奈何。通常情況下,一個賭徒輸光大概需要一兩年,2006年老刀手下的那群賭徒,都輸得差不多了,可老刀謹慎又嚴格地控製手下賭徒數量的結果是賭徒青黃不接了。2006年旗下的四十多個賭徒,能在2007年還繼續賭的,也就是娘舅、小溫州等寥寥幾人,連十個人都不到,而且剩下的這些人,收賬已經越來越難。其他三十多個賭徒,早就破產的破產,跑路的跑路了。新增的賭徒還不到十個,而且質量和以前比也都有差距。甚至老刀旗下的登三,也出去跟別人做了。

老刀急,大學生黃飛也急。因為到了2007年下半年,他們的收入銳減。如此下去,再過半年,他們就沒錢賺了。

從此時起,大學生開始打他表哥那些做股票私募的客戶的主意了。

雖然大學生以前從未拉來一個他表哥的客戶,但他一直在維護和這些客戶的關係。大學生一直想拉幾個他表哥的客戶下水,但是由於他以前收入情況尚可,總覺得沒必要這樣做。但到了現在,大學生不得不真去拉新客戶了。

大學生在2007年下半年一共給老刀拉來了八個客戶。這幾個客戶中,老刀印象最深的有兩個:一個叫禹總,一個叫小曾。

小曾是琪琪介紹過來的。盡管琪琪在那次被高利貸催債以後就不再賭博,但是大學生黃飛和她還保持著很好的關係。琪琪還是涉世未深,總覺得大學生人還不錯。

小曾這個人,生在上海這個金融城市,似乎也正是為“金融”而生的。乍一看小曾,絕對看不出他是上海人。因為上海人總愛講上海話,可小曾卻是無論走到哪裏都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般上海人總是衣著光鮮,即使是從棚戶區裏走出的姑娘小夥也不例外,可這小曾穿得可夠破的—秋天時上身穿羊毛衫,袖口已經脫線了,他卻不以為然;下身還穿件阿迪達斯的毛絨運動褲,運動褲上的毛絨都起球了。

小曾的傳奇之處在於他的人生經曆:他從上海某名校畢業,畢業後直接去了一家特大的跨國企業,但是僅僅工作一年以後就辭職了。據說辭職以後,他至少麵試了五家公司,不過沒一家公司願意要他。小曾在床上躺了一個月。醒來以後,他下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辦信用卡。

小曾辦了十六張信用卡,他真正的工作開始了:不停地刷卡套現,不停地跟銀行申請提高自己的信用額度,不停地奔走於各個銀行間還款。而且,在以後的很多年裏,他都持續地幹著這同一件事。刷卡、套現、還款然後再刷卡,他把這種行為叫“洗卡”和“養卡”。據說,他從來沒被任何一家銀行追過信用卡欠款。他製作了一個特別精致的表格,表格上明確寫著每一張銀行卡的還錢時間。每到時間,小曾必會在前一天把所有欠款都還進去,然後,第二天再刷出來套現;然後,再用套出來的錢還到下一張信用卡上,然後,再刷……再套現……這就叫洗卡。

這一切,都因為,信用卡有二十一天的免息期,他把這個規則運用得淋漓盡致。後來,幹脆自己家裏裝了POS機。而且,小曾也跟上海眾多以“信用卡套現”為業的“商家”有了很好的關係,一旦急需他就不停奔波於各個銀行之間。銀行給他的信用額度噌噌地上漲,沒過多久,他已有多張信用卡的額度達到了五萬!其他沒達到五萬的信用卡,也達到了兩三萬,而他的十六張信用卡累計額度已經達到了五十九萬!

小曾可不是為了能透支點錢才辦的卡。他是為了什麽?炒房!

小曾的父親是小公務員,母親是中學老師,他還有個出嫁多年的姐姐。一家人安安分分,住在八十年代的老公房裏,雖然沒什麽錢,但是日子過得也很舒心。

在小曾開始炒房的前幾夜,他的爸爸找他談了談。

“兒子啊,你如果實在不願意出去工作那也無所謂,咱們家還有點閑錢,你看看做什麽生意賺錢……”老曾說。

“爸,我不太願意做小生意,我就是覺得現在炒房子不錯。”

“炒房子?什麽叫炒房子?”當時炒房子這詞應用還不是十分廣泛,老曾還不清楚。

“就是買一套房子,等房子升值唄!”

“能升值嗎?”

“不能升值,起碼保值吧!再說我研究了,上海的房價肯定要漲!”

“能漲多少?”

“每年起碼百分之五!”

“能有這麽多?”

“差不多。”

事實證明,小曾估計得還是太保守了。那幾年上海的房價,每年起碼以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速度迅猛上漲著。

“那你炒房子哪兒來的錢?咱們家現在也就有三十來萬……”

“嗯,暫時用不上你的錢,以後可能用得上。”

“那你哪來的錢?”

“我從銀行貸的。”

“銀行貸的?!”

“嗯。”

“你用什麽抵押貸的?”

“沒任何抵押。”

“那也能貸?!”

“我說能就能,你別問了,就看我的吧!”

小曾懶得跟老曾解釋。老曾對小曾說的話將信將疑。談話過後,老曾也沒太把小曾說的話當回事兒。

哪知不到半個月,小曾居然一口氣買了兩套房子!

當時大概是2002年前後,上海的房價還低得可憐。內環裏的房子五六千塊一平米,價格在一萬元以上的房子屈指可數。所以,小曾就用不到六十萬塊錢付了首付買了兩套房子!小曾對房產判斷的眼光之準、下手之狠一直很讓人讚歎。

老曾看著這寬敞明亮的兩套房子,簡直以為是在做夢。難道這真是自己這個每天無所事事的兒子買的?難道銀行全變成了慈善機構,什麽都不抵押就能貸款?但看著眼前這兩本寫著自己兒子名字的房產證,老曾又不得不相信。

“兒子,你到底是從哪裏弄來的錢?”老曾扶著老花鏡,端詳著兩本房產證。

“不是跟你說了麽,我從銀行貸的款。”

“你說實話。”

“我說的就是實話!”

老曾擔心小曾的錢不是從正道來的。小曾又不願意跟老曾解釋自己是用信用卡貸款買的。

“那咱們什麽時候搬進來?”

“嗯……咱們先不搬,把它租出去。以租養貸。”

“這……”老曾不明白為什麽買了房子不住,要租出去。

“放心啦!以後咱們還會住更大的房子。”

“哦,哦……”老曾還是將信將疑。

小曾買這兩套房子當然不隻是為了當個包租公,他的宏圖大誌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

當時,正是上海房價飛速上漲之始,這兩套房子不斷增值,隻用了五六個月,就從七十萬漲到了九十萬。

老曾那段日子幾乎每周都會買一本叫《上海樓市》的雜誌,那裏麵幾乎有上海所有重點樓盤的二手房報價。老曾每天眉飛色舞。

“呀!兒子!咱們那房子又漲了!”

“嗬嗬……”

“兒子你真是有眼光啊!”

“嗬嗬……”

小曾對老爸的稱讚並不以為然。因為這些,隻是他整個運作的開始。

大概半年後,小曾主動找老曾談話了。

“爸,我想再從銀行裏貸一筆錢。”

“哦?!怎麽貸?抵押那兩套房子嗎?”

小曾搖搖頭:“抵押那兩套房子在銀行裏也貸不出多少錢。”

“那你準備怎麽貸?”

“我準備把這套房子賣給你。”

“賣給我?你這是要折騰什麽?你是我親兒子,我們所有的東西以後都是你的……”

“爸,你聽我說。我把房子賣給你,能從銀行裏多貸出一筆錢。”

“你說說。”

“咱們這房子是七十萬買的,現在賣的話大概能賣九十萬。”

“是啊,是啊……哎呀,這房價漲的……”

“嗯,先不說這個。我想把這房子以一百二十萬的價格賣給你。我谘詢過房產管理所的人,咱們交易時把這房價做到一百二十萬一點兒問題都沒有。這一百二十萬,你隻付個首付就行。這首付你先墊著,回頭貸款下來以後我再還你。”

“……什麽意思?”老曾老了,沒聽懂。

“是這樣,我把這九十萬的房子以一百二十萬的價格賣給你,其實就是走個過場,首付還是我來付,貸款還是我來還。這樣,就可以從銀行多貸出來近三十萬。我算了算,除去你首付要多那麽一點點外,還可以多出來二十七八萬。”

“那你要這多出來的錢幹啥?”

“繼續買房子。”

“還要買房子?”

“對,這房子我是用七十萬買的,現在增值了二十萬,再加上多貸出來的二十七八萬,我手頭就又有了一筆錢,可以再付首付買一套房子。”

老曾瞠目結舌了半天,才想明白是怎麽回事兒:“兒子,你的意思是左手倒右手,做假交易,然後從銀行多貸出來款對吧!”

“對!”

“這……”

“肯定沒問題!爸你放心。房價上漲帶來的收入一定比付給銀行的那點利息多得多!”

“哦,哦,哦,好……”一輩子沒見過什麽世麵一直唯唯諾諾的老曾,徹底被兒子的膽略征服了。

從此,小曾開始了為時三年的瘋狂的“左手倒右手”的遊戲。在把第一套房子賣給爸爸兩個月以後,他又以一百三十萬元的價格把當時市價在一百萬元上下的另一套房子賣給了自己的姐姐,他的姐姐也隻是付了百分之三十的首付,其他全貸款。但是這麽一倒手,他就又從銀行多貸出來三十五萬!其實他姐姐隻是走過場來簽個字而已,這房子還是小曾的。這三十萬再加上幾個月升值的三十萬,小曾手中憑空又多了六十多萬。

這一百多萬小曾肯定不會讓它閑著,小曾馬上再出手,先後買下兩套房子。然後,再過一年,他爸爸曾經的那套房子又“賣”給了他的姐姐,他的姐姐又出手“買”了小曾新購置的房子……越來越多的銀行貸款被小曾貸到手裏,越來越多的房子歸在小曾名下,當然,很多房子業主的名字是他的爸爸和姐姐,但是他的爸爸和姐姐可能連這房子都沒見過。在全國的樓市還沒火起來時,上海的樓市率先狂歡了。

房價不斷創造新高,也給小曾不斷做高房子的交易價格套取銀行的貸款創造了條件。

小曾炒房的整個流程是:

一、買下一套房。

二、半年後把房價做到房產管理所能接受的最高。

三、左手倒右手,把房賣給自己的親人。

四、從銀行貸到更多的款。

五、用這些新的貸款再去買房子。

六、通過收租金的方式還月供。

大概就是一直以這樣的方式循環著。小曾以前總跑銀行還信用卡的錢,現在小曾不但要還信用卡的錢,還要還銀行的貸款,還要不停地去向租戶收租。小曾的EXCEL表越來越複雜了,需要還錢的日期越來越多了,有時候一天要去還三四家。在小曾的財富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攀升時,他的資金壓力也日漸增大。

可能有人會問:小曾這樣的方式,現在可行不可行?

很可能不行。隻有在2006年之前的上海、杭州等幾個城市,這樣的方式才有效。為什麽這麽說呢?

因為:

一、2006年之後,房產政策逐漸嚴格,各種稅費出台,房產交易的成本大大上升。如果房產價格上漲幅度不大,那麽從銀行貸款炒房的意義就不大。

二、比如2010年,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漲幅不大,而且此時租金已經無法還上銀行的月供,小曾這種炒房者的資金壓力就變得更大:他哪來的錢去還銀行的月供?

三、如今銀行對第二套房、第三套房的貸款管理更為嚴格,雖然在中國內地不同地區具體政策不同,但是普遍要求提高首付,成數越來越高,甚至有的地區對於第三套房根本不予貸款。

有了以上三條,小曾的方式到了今天就真的行不通了。

但在2006年之前,小曾絕對是時代的弄潮兒。他炒房的膽子之大,完全超越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職業賭徒。

到了2006年,小曾從一文不名的下崗小白領,居然成了擁有十三套房子的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