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德意誌”的意思是“同屬一家”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隻是關心腳下的事情,注定沒有未來——

【德】黑格爾

《紐倫堡審判》是以審理二戰戰犯為題材的一部電影,它集中討論了二戰後國際社會對戰犯的態度及處理問題。紐倫堡審判是真實存在的曆史事件,它是1945年至1949年美、蘇、英二戰盟國在紐倫堡所組建的國際法庭對二戰戰敗國戰爭責任人進行的十三輪審判的總稱。《紐倫堡審判》這部電影則根據其中第三輪審判——審理納粹德國法官和司法官員的曆史虛構而成。)第一節 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當然的事

希爾布蘭德之歌

早在1000多年前,德國民間開始流傳這麽一個故事。在早期民族大遷徙時代,東哥特人(日耳曼人的一支)的國王狄德裏希手下有一個叫希爾布蘭德的大臣,年輕時因遭到羅馬人的迫害跑到匈奴人那裏。30年後,他抱著對民族的熱愛重返故土。他的兒子問他是哪個民族的,他便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如實相告。不料,兒子不但不認這個父親,拒絕把他帶回,而且還說他是匈奴人,甚至提出挑戰。希爾布蘭德沒有別的選擇,起而應對兒子的挑戰。這個故事後來被改編為《希爾布蘭德之歌》。

德意誌的來曆

查理大帝(742-814)是曆史上橫跨幾乎整個歐洲的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薩克森的征服者,神聖羅馬帝國的締造者,歐洲史上最早的君主之一。為了征服薩克森人——日爾曼人的一支,查理大帝以開會為名,一舉逮捕了4500名薩克森貴族,並在一天之內殺了個精光,鮮血橫流之後,查理大帝若無其事地到另一個地方慶祝聖誕節和複活節。

公元814年1月28日黎明,查理大帝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死前,他在胸前劃了一個十字,念出了一句詩:“進入您的手中,噢,上帝,我交出我的靈魂。”

查理大帝去世後,法蘭克王國分崩離析,在瓜分遺產的過程中,形成了西部和東部兩個王國。在此期間,政治上的分界線與德語和法語兩個語區的分界線幾乎完全一致。僅僅29年後,查理曼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締結條約,將法蘭克帝國這個龐然大物一分為三:日爾曼路易得到萊茵河東部地區與巴伐利亞,相當於今天德國的西部,地理上稱德意誌;禿頭查理則獲得萊茵河以西地區,地理上稱法蘭西;羅泰爾得到意大利中部和北部,以及查理與路易之間的部分土地,他還承襲皇帝稱號,但不具備對兄弟轄區的最高統治權。從這個角度來說,查理曼的法蘭克帝國可以被視為德、法、意三者的共同祖先。正因為此,法德很多年來為查理曼的歸屬爭論不休。

在東部王國百姓心目中,逐步形成了一種“德意誌”(意思是“同屬一家”)的情感。從這個時候起,“德意誌”這個詞就不僅僅是指語言和文化了,還兼指說這種語言的人,即王國中說日耳曼語的部族。後來,這些部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他們不僅用“德意誌”這個詞命名自己的語言和人民,還用來稱呼自己生活的國家。“德意誌”這個詞是逆向發展形成的:先有德意誌,後有德意誌人,再最後到德意誌國家。

隻要德國不嫌棄我,我將永遠忠於德國

德國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一生命運多舛,但他依然執著地愛著自己的祖國。他曾經說:“隻要德國不嫌棄我,我將永遠忠於德國。我生為德國人,在德國長大,我隻希望在有德意誌風俗、充滿自由思想的王國中生活。”當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於1630年去世的時候,他的身邊僅僅有22個弗羅林和一匹價值11弗羅林的瘦馬。

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當然的事

詩人海涅曾經說:“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當然的事。”

1843年底,海涅回到闊別13年的祖國。他在《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寫下這樣的詩句:

踏上了德國的國土以來,

靈妙的**便流貫了我全身。

巨人再一次觸到了他母體,

他身上就又有新的力量成長。

一個德意誌人希望活著並永遠是一個德意誌人

費希特(1762-1814)向他的祖國同胞說:“在我們這裏,生活和思維必須是一個整體,而且必須是一個融會貫通、毫無瑕疵的整體;我們必須在生活和思維中合乎自然和真理,從我們這裏拋棄那些外來的玩意;一句話,我們必須塑造自己的性格;因為‘具有性格’和‘是德意誌的’,這兩者無疑是意義相同的,這件事在我們的語言中沒有別的名稱,因為它恰恰應當無需我們的一切知識和思索,而從我們的存在中直接產生出來。”

他大聲疾呼:“沒有祖國的人是可憐的人”,為了“保持德意誌人的生存與延續,……其他的不同意見都化為烏有。重要的是,對於德意誌民族全體人民來說,要更加熱愛祖國。”“每一個德意誌人希望成為羅馬人,不如死去。一個德意誌人希望活著並永遠是一個德意誌人。”

與別的民族愛自己的國家不同

德國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洪堡(1767-1835)說:“德國人之愛德國,確實與別的民族愛自己的國家不同。這是由一種看不見的感情凝聚在一起而成的。這不僅僅是對土地的愛,而是對日耳曼精神和感情的向往,人們可以從任何地方感覺到這一點,而且這種感覺是可以移植的。”

勃蘭特訪問東德

1970年,上任僅4個月的德國總理勃蘭特前往東德愛爾福特與東德首腦舉行德國分裂後的首次會晤。勃蘭特後來回憶說,那天出發前,“有很多人前來送行,祝願我們一路順風。一群年輕人強烈要求承認東德。在鐵路沿線,在車站上,到處都是揮手示意的人們。”到達東德後,勃蘭特受到熱烈歡迎,在他下榻的“愛爾福特賓館”前,數以千計的東德人齊聲歡呼:“維利·勃蘭特到窗前來。”勃蘭特來到窗前,“看到了那些激動歡呼的人們”,他深受感動,但心情也更加沉重,他和一些同事眼裏含著淚水。

永遠不做美國人

1998年的夏天,諾維斯基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鄉烏爾茨堡,離開德國。那時誰都不會想到從此NBA會出現一位巨星。“德克,你已經為達拉斯小牛效力了六年,有沒有考慮過加入美國國籍呢?”沒有絲毫考慮,諾維斯基脫口而出:“當然不會,德國永遠是我的德國。”)第二節 德國?她在哪裏?

德意誌,你還在沉睡嗎?

思想家赫爾德(1744-1803)在1798年寫作的《日耳曼尼亞》中深情地寫道:

德意誌,你還在沉睡嗎?

放眼看看你的四周,

看看你身邊發生了什麽事情,

別再麻木,振作起來,

不要等到勝利者的劍刀,

在嘲諷的伴隨下,

剃光你的頭發!

假如我那天哭了的話,那隻是為了那個小女孩

終其一生,海涅都思念著德意誌。他晚年流亡法國,一次在路上碰到一個同樣顛沛流離的德國小女孩,小女孩的遭遇使他黯然淚下。海涅雖然深受現代國家觀念影響,但那種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故國情懷無法拋去,因而當他見到小女孩的時候,他哭了。但在理智上,他不願承認自己是因思念祖國而哭泣。他痛苦卻冷靜地寫道:“我向你保證:我不是個愛國者。假如我那天哭了的話,那隻是為了那個小女孩。那時天色已近黃昏,一個德國的小女孩,就是先前我在德國移居人群中注意到的那個,她獨自站在海濱,像是在沉思,並且眺望著浩瀚無垠的大海……”

一年後他寫信給朋友:“如果有人問您我在巴黎過得怎麽樣,那就告訴他:如魚得水;更確切一點,請告訴他們,當一條魚在海中問另一條魚過得怎麽樣時,後者會回答:就像海涅在巴黎!”

正義行事吧,不要怕任何人!

在拿破侖統治時期,普魯士對法作戰失敗,被迫對法國表示忠誠。1812年,拿破侖征俄失敗後,原侵俄大軍中的普魯士後援部隊指揮官路德維希·馮·約克在未得到普魯士國王允許的情況下,在陶拉格附近與俄國方麵簽訂協定,對俄軍保持中立。普魯士國王在得知這一協定後大驚失色:“真是晴天霹靂!”他一麵向法國表示忠誠,一麵宣布陶拉格協定無效,並撤掉約克指揮官職務。但約克並沒有理會這一套。他在給普王的信中宣稱:“我的行動幾乎是全民族的共同語言”。他是以“丹心熱血衝破了服從的束縛”。當司令員對是否要參加約克的行動遲疑不決,並準備征詢普王意見的時候,約克回答他:“我們生活在行動的時代,不是詢問的時代。問得多,答得也多。正義行事吧,不要怕任何人!”很快,整個東普魯士在德意誌的名義下行動了起來。

德國?她在哪裏?

歌德目睹德國分裂,深深感覺到,沒有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的現實造成了諸多負麵影響,他曾經問:“德國?她在哪裏?我們怎麽才能找到她的整體?德國人是博學多才的,但是這個國家卻是另一回事。”

他在和愛克曼的談話中感慨道:我們全都過著一種基本上是孤陋寡聞的生活!我們很少接觸真正的民族文化,一些有才能、有頭腦的人物都分散在德國各地,東一批,西一批,彼此相距好幾百裏,所以個人間的交往以及思想上的交流都很少有。當亞·漢波爾特來此地時,我一天之內從他那裏得到的我所尋求和必須知道的東西,是我在孤陋狀態中鑽研多年也得不到的。從此我體會到,孤陋寡聞的生活對我們意味著什麽。

但是試想一下在巴黎那樣的城市,一個大國的優秀人才都聚集在那裏,每天互相來往,互相鬥爭,互相競賽,互相學習和促進。那裏全世界各國最好的作品,無論是關於自然還是關於藝術的,每天都擺出來供人閱覽;還試想一下在這樣一個世界的首都裏,每走過一座橋梁或一個廣場,就令人回想起過去的偉大事件,甚至每一條街道的拐角都與某一曆史事件有聯係。

法國的輕浮浪子

在17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成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以貴族為首的德國上層社會和國王們都以語為時尚。弗裏德裏希大帝(又稱腓特烈大帝,1712-1786)完全瞧不起德國文化,他竟然以自己的德語“講得像馬車夫”而自豪。他幾乎不能用德語寫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用法語寫就的,因此,他被他的父親稱為“法國的輕浮浪子”。

用敵人的語言交流

德國各地方言差別很大。據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隊中一個連隊的普魯士士兵和巴伐利亞士兵在與法隊鏖戰之時,這些士兵都隻會說各自的方言,以至於無法進行溝通。因此,來自同一戰壕的戰友常常不得不用正在與他們作戰的敵人的語言——法語進行交流溝通。)第三節 德國隻有統一才能強大!

德國隻有統一才能強大!

在德國著名的德意誌角,有一座威廉大帝騎著駿馬的雕像,雕像下刻了一行字:“德國隻有統一才能強大!”

俾斯麥之死

1898年7月28日,俾斯麥仍像往常一樣,喝著香檳酒,用每天必用的5個煙嘴輪流抽著他的煙,並對建議他臥床休息的保健醫生大發雷霆。第二天,他要求舉行領聖體儀式,在一口喝完聖餐杯裏的聖水時,他喊道:“前進!”30日晚,他說:“晚上,每當想到我用石頭一塊一塊堆造起的這個小丘時,我就難以入睡,它們將會把我的身體弄成碎屑。”夜間,他開始昏厥,並伴有譫語,譫語中出現最多的兩個詞是“俄羅斯”和“德國”。近11點鍾,俾斯麥忽然高聲說道:“是德國嗎?可惜呀,德國……”接著,他突然從床上坐起,兩手捂眼,仿佛要避免看到一幅可怕的圖像,旋即仰身倒下,去世了。

李斯特與德意誌關稅同盟

麵對德國分裂的狀況,德國19世紀的經濟學家李斯特(1789-1846年)認為,如果當時落後的德國要發展,要達到當時發達工業國家的水平,就必須消除內部關稅,為德國經濟的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創造可能。為了呼籲各邦國建立全德關稅同盟,他四處遊說。但是很多小邦國都將他驅逐出境,德意誌邦聯的第二大邦國奧地利,稱他為“最危險的煽動者”。因為,各個邦國都不想取消關稅這一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李斯特身體虛弱,在很長的時間裏,他沒有固定的職業和收入,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助手。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止他的腳步。十多年的時間,李斯特幾乎跑遍了所有邦國,最終,德意誌邦聯中最大的邦國普魯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議。

經濟融合仿佛堅冰下的細流,緩緩匯聚。破冰的一天不可阻擋地到來了。

1834年1月1日零點,在德意誌18個邦國的邊界上,滿載著貨物的四輪馬車,像潮水一般洶湧而過,幾百年來第一次,無須在邊界停下來交納過境稅。德意誌關稅同盟建立了。它的主導者是普魯士。

把國王的意誌同民族的意誌調和起來

俾斯麥向德國皇太子說:“每一個普魯士首相都必須尊重國王意誌的權威,但同時也必須努力把國王的意誌同民族的意誌調和起來。”

鐵血演說

1862年9月30日,出任首相不久的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人的決議能夠解決的,而是要通過鐵和血。……德國所仰望於普魯士的,不是它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武力。”正是憑借著“鐵血精神”,俾斯麥完成了德意誌民族的統一大業。但也正是俾斯麥的“鐵血精神”,使德國漸漸從一個擁有強大軍隊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擁有國家的強大軍隊。

柏林牆上的第一次交鋒

1961年8月12日淩晨1點,2萬多軍隊突然開到東西柏林邊境,立刻開始了修築柏林牆的工程。僅到13日淩晨,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整個東西柏林被鐵絲網全部分割,再加路障。在13日中午12點37分,最後一個路口宣布封鎖,柏林牆正式樹立了起來,東西柏林正式分割。

在柏林牆的修築過程中,東德人就開始了翻越柏林牆。13日下午,柏林牆樹立以後,第一個逾越柏林牆的人出現了。一個青年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百米衝刺的速度飛奔向鐵絲網。但是,三名警察追上了他,將他打倒在地,誰也沒有想到,被打倒的他竟奇跡般又站了起來,奪過警察的槍,一邊與警察對峙一邊繼續向西柏林飛奔。警察是盡職的,他們不顧這個年輕人的槍,衝上去和他又一次扭打成一團,並且一刀刺進青年人的膝蓋。這次年輕人失去了奔跑的能力。

就在此刻,西柏林群眾的怒吼驚醒了三名警察,原來在扭打的過程中,他們已經越過了柏林牆,現在是在西德的土地上,他們不再是警察,而成了違法者。他們扔下青年跑回柏林牆的另一側。這個青年拖著傷殘的腿,一邊拚命呼救一邊爬到了西柏林。

事後證明,這是一個大大的誤會。事實上柏林牆並不是沿東德西德的邊境修築的,而是偏東德一側,這是為了保證,即使你越過了柏林牆,你仍然在東德土地上,警察和軍隊仍然有權力和能力開槍將你擊斃。當時那三位警察並沒有越界,他們大可以合法將那個青年綁回東德。然而,麵對這柏林牆上的第一次交鋒,他們誤會了,害怕了,那個青年簡直是奇跡般地逃脫了已經籠罩住了自己的厄運。

一個奇跡

1968年,一位東德青年利用河流潛水到達西德。大家心目中的潛水不過就是潛水服、潛水鏡之類的東西,而這位青年自己造的潛水工具卻是潛水艇!他用的是摩托車馬達,配上自己組裝的鋼板,還有導航,壓縮氣體等係統,硬是在家造出了一個個人用的小潛水艇。這潛水艇在水下航行了超過5個小時,才從西德那邊冒出來,其中沒有發生任何事故。

這小潛水艇當然是一個奇跡,該青年的逃亡經曆使他立刻在西德找到了工作,各大機械公司競相聘用該青年為設計師,後來他還真在機械設計上大有成就。

你們自由了,這裏是西德領土

1979年某夜晚,從東德一個家庭的後院升起了一個巨大的熱氣球。氣球下麵的吊籃裏裝著兩個家庭——兩對夫婦和他們的四個孩子。氣球完全由這兩個家庭手工製成,花了數年的時間。在此期間,兩個家庭自學成才,從材料學,工程學,氣體動力學,氣象學……一直到建立家庭實驗室,最後成功地在家庭的後院裏製作完成了這個高達28米的熱氣球!

經調查,此熱氣球是歐洲曆史上最大的熱氣球,被記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熱氣球在通過柏林牆的時候,被警察發現了。警察目瞪口呆之餘,開始開槍射擊。這時,逃亡者把熱氣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但槍打不到,連探照燈都照不到!警察隻好緊急呼叫空軍支援。蘇聯空軍戰機立刻出動,但是熱氣球在28分鍾的飛行以後,已經完成了使命,安全落地。

但這一“緊急降落”,誰也摸不準方向,降落的地點無法確定。到底是已經到了西德,還是被迫降在東德,誰也不知道。麵對未知的前景,8個人都失去了驗證的勇氣。他們根本不敢走出氣球,就這樣躲在吊籃裏長達24小時之久。他們已經沒有勇氣親自揭曉自己的命運了,他們惟一做的就是祈禱。

降落整整24小時以後,軍人來了,揭開了氣球。他們對這8個逃亡者說出了他們盼望了多年的話:“你們自由了,這裏是西德領土。”)第四節 德國人就是德國人

德國人就是德國人

美國學者戈登·克雷格說:“事實是,德國人就是德國人,不像任何其他人,而且從他們的曆史來看,簡直不可能指望他們像任何其他人。”

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隻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你是德國的奇跡!

“你是德國的奇跡!”——這是德國從2005年9月底到2006年年初開展的“你是德國”宣傳活動的廣告片片頭。麵對經濟低迷和國民情緒的消沉,《明鏡周刊》、《法蘭克福匯報》、貝塔斯曼媒體公司、德國電視一台、二台等25家德國大型傳媒和廣告公司挺身而出,發起了“你是德國”的公益宣傳活動,參與此事的單位和個人分文不取。德國所有電視台曾在黃金時間統一播放了一個兩分鍾的廣告片。

該片動用了40位“演員”,包括德國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威克特、著名記者和電視節目主持人姚赫、國家足球隊門將卡恩,以及眾多的科學家、作家、影視明星。此外,策劃者還邀請了十幾位從事教育、服務、建築行業的普通人。這些著裝不同、膚色各異的“演員”們每人說一句台詞,卻傳達著同一個信息:我們呼喚自由、平等的新生活,擺脫悲觀狹隘的自我,重新振興德國!他們精神振奮,代表著一個充滿生機的新時代,向全德國人宣告:

不要說你無能為力,不要說你的聲音過於渺小,不是你為舒馬赫搖旗呐喊嗎?因為你知道,賽場上每一個聲音匯合在一起,就是一首響亮的交響曲。你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的一部分是你!

你是德國!

你的願望猶如在你身後燃燒的火焰。無論你在什麽地方,無論你在什麽崗位,是你,經營著企業!你就是企業!

你是德國!

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不能再各享清福了。也沒有人會再這樣想!也許,你已經被逼到了牆角;也許,你的麵前是一座穿越不了的城堡。但是,我們曾經有一點是共同的:我們曾經一起推倒了橫在我們中間的那堵高牆。德國有足夠多的手,手與手相接,心與心相連!我們是8200萬個靈魂!讓我們用勞動弄髒我們的手吧!你就是那雙手!你就是8200萬中的一員……

解雇勞動聯合會負責人的後果

美國一家公司在德國分公司的經理阿爾敏·伯希特爾收到一封來自美國總部的通報:全球各個分公司的銷售經理職位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他必須盡快解雇他的銷售經理。伯希特爾回複美國總部:他不能解雇他的德國銷售經理,因為此人正是公司勞動聯合委員會的負責人。美國總部收到伯希特爾的回複後命令:如果我在那兒,我將解雇整個勞動聯合委員會。伯希特爾陷入了困境,因為他知道德國的實際情況。於是,他設法安頓這個銷售經理,但當勞動聯合委員會拒絕時,協商陷入死胡同。當總部再次收到伯希特爾的反映情況時,再次命令到:“執行!”因此,伯希特爾明知不可為,也不得不向這個銷售經理下達了解雇令。隨後,此人向勞動法院提交起訴。以前和管理層相處很融洽的勞動聯合委員會這以後也變得異常挑剔,經常挑剔管理層一些細小的錯誤和過失。因此,解雇事件一方麵讓公司在法院牽扯了大量的精力,付出大量金錢和時間;另一方麵還減慢了公司的正常工作進度和效率。最後,公司還在法院敗訴,除了支付各種費用和補償外,他們不得不重新聘請被解雇的銷售經理作為分公司經理的助理。

德國人、法國人和意大利人

有人將法國人和德國人進行比較,認為“法國人工作為了生活,而德國人生活是為了工作”。又有人將意大利人和德國人進行比較,“意大利人尊敬德國人,但卻不喜歡他們;德國人喜歡意大利人,但卻並不尊敬他們”。

歐洲之最

歐洲人有一個關於“歐洲之最”的說法。在歐洲人眼裏,最好的事情是:住在英國,吃在意大利,工作在法國,再娶一個德國老婆。而最糟糕的時候則是:吃在英國,住在意大利,娶一位法國老婆,在德國工作。)第五節 他們的關係超過了最動人的傳說

對我來講這太遲了

15世紀,在紐倫堡附近的一個小村子裏住著一戶人家,家裏有18個孩子。光是為了糊口,一家之主、當金匠的父親丟勒幾乎每天都要幹上18個小時——或者在他的作坊,或者替他的鄰居打零工。

盡管家境如此困苦,但丟勒家年長的兩兄弟都夢想當藝術家。不過他們很清楚,父親在經濟上絕無能力把他們中的任何一人送到紐倫堡的藝術學院去學習。

經過夜晚床頭無數次的私議之後,他們最後議定擲硬幣——輸者要到附近的礦井下礦四年,用他的收入供給到紐倫堡上學的兄弟;而勝者則在紐倫堡就學四年,然後用他出賣的作品收入支持他的兄弟上學,如果必要的話,也得下礦掙錢。

在一個星期天做完禮拜後,他們擲了錢幣。阿爾布列希特·丟勒(1471-1528)贏了,於是他離家到紐倫堡上學,而艾伯特則下到危險的礦井,以便在今後四年資助他的兄弟。

阿爾布列希特在學院很快引起人們的關注,他的銅版畫、木刻、油畫遠遠超過了他的教授的成就。到畢業的時候,他的收入已經相當可觀。

當年輕的畫家回到他的村子時,全家人在草坪上祝賀他衣錦還鄉。音樂和笑聲伴隨著這頓長長的值得紀念的會餐。吃完飯,阿爾布列希特從桌首榮譽席上起身向他親愛的兄弟敬酒,因為他多年來的犧牲使自己得以實現理想。“現在,艾伯特,我受到祝福的兄弟,應該倒過來了。你可以去紐倫堡實現你的夢,而我應該照顧你了。”阿爾布列希特以這句話結束了他的祝酒詞。

大家都把期盼的目光轉向餐桌的另一端,艾伯特坐在那裏,淚水從他蒼白的臉頰流下,他連連搖著低下去的頭,嗚咽著再三重複:“不……不……不……”

最後,艾伯特起身擦幹臉上的淚水,低頭瞥了瞥長桌前那些他摯愛的麵孔,把手舉到額前,柔聲地說:“不,兄弟,我不能去紐倫堡了,這對我來說已經太遲了。看……看一看四年的礦工生活使我的手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每根指骨都至少遭到一次骨折,而且近來我的右手被關節炎折磨得甚至不能握住酒杯來回敬你的祝詞,更不要說用筆、用畫刷在羊皮紙或者畫布上畫出精致的線條。不,兄弟……對我來講這太遲了。”

為了報答艾伯特所做的犧牲,阿爾布列希特苦心畫下了他兄弟那雙飽經磨難的手,細細的手指伸向天空。他把這幅動人心弦的畫簡單地命名為《手》,但是整個世界幾乎立即被他的傑作折服,把他那幅愛的作品重新命名為《祈求的手》。

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出身貧寒的席勒一如他的劇本《陰謀與愛情》一樣,始終高唱反封建的戰歌;而歌德的一生則像極了他寫了60年才完成的《浮士德》,一麵保有少年維特式的青春激情,一麵又身不由己地在魏瑪公國操持著政務,無比矛盾地體味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生活。但這並不妨礙兩人成為狂飆突進運動中的親密戰友,1805年5月,席勒逝世,歌德痛苦萬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後,根據他的遺言,被安葬在席勒的身旁。

亨德爾和馬特森

1703年,亨德爾遠行300英裏前往德國北部的漢堡,在漢堡歌劇院裏當了一名小提琴手。很快他就結識了音樂圈裏的一些人物,其中一位就是約翰·馬特森。馬特森出身富裕的律師家庭,他本人也和亨德爾一樣畢業於法學院並且愛好音樂。他博學多才,通曉好幾國外語,會演奏多種樂器。當時在漢堡他也進行歌劇的創作,漢堡歌劇院裏經常上演他創作的劇目。亨德爾很快與這位誌趣相投的年輕人成了朋友,他從馬特森那裏也學到了不少作曲技巧。

可是,朋友之間也難免發生摩擦。馬特森比亨德爾年長而且地位高,當時他在歌劇創作方麵也比亨德爾成熟一些。亨德爾在他開始嚐試歌劇寫作時,都會聽取馬特森的意見。可有一次,馬特森外出旅行去了,亨德爾沒與他商量便倉促地寫了一部歌劇並搬上了舞台。馬特森歸來後看過此劇,在報紙上撰文批評了劇中處理不好的幾個地方。他和亨德爾之間的友誼從此出現了裂痕。

1706年12月5日,他們之間的恩怨引起了一場決鬥。那天馬特森自編自演自奏的一部歌劇上演。當馬特森要上台表演時,他多少有些輕薄地讓亨德爾代替他彈奏大鍵琴;當他下台時,亨德爾拒絕讓出演奏的位子。兩個人年少氣盛,爭吵起來,隨即發展到拔劍決鬥。幾個回合後,馬特森一劍刺中亨德爾的胸口,亨德爾倒在了地上……

萬幸的是,那一劍不偏不倚刺在亨德爾身上的一顆大鈕扣上,讓他大難不死。兩個人滿臉通紅,對視良久,最後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這次驚險的經曆讓兩個老朋友又回到了從前,他們繼續保持著融洽的合作關係。幾年後,馬特森介紹亨德爾去了英國。後來他為亨德爾寫了傳記。

友誼是美德之手段

費爾巴哈(1804-1872)認為:“友誼是美德之手段,並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

他們的關係超過了最動人的傳說

1842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會晤,在以後的40年裏,他們在領導國際運動的偉大鬥爭中,團結作戰,患難與共,建立了真摯的友誼。由於革命鬥爭需要,他們曾身處兩地近20年,但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僅沒有因此而疏遠,反而越來越密切。他們幾乎每天都要通信,交談各種政治事件和科學理論問題,共同指導著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馬克思不僅十分欽佩恩格斯的淵博學識和高尚人格,而且對恩格斯的身體也很關心。有一個時期,恩格斯生病,馬克思時時掛在心上,他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關切你的身體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樣,也許還要厲害些。”恩格斯為了“保存最優秀的思想家”,在經濟上資助貧困的馬克思,使其能專心致力於革命理論的研究,他違背自己本來的意願,到父親經營的公司中去從事那“鬼商業”的工作。當《資本論》第一卷付印的時候,馬克思給恩格斯寫信說:“其所以能夠如此,我隻有感謝你!沒有你為我的犧牲,我是決不可能完成三卷書的巨大工作的。我滿懷感激的心情擁抱你。”恩格斯盡管做出了巨大犧牲,但他始終認為,能夠同馬克思並肩戰鬥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列寧對此讚揚說:“古老的傳說中有各種各樣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後來的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是由兩位學者和戰友創造的。他們的關係超過了古人關於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

以軍禮安葬了這位從容倒在後衛陣地上的德國將軍

“如果我們為命運女神所拋棄,如果我們從此不能回到故鄉,如果子彈結束了我們的生命,如果我們在劫難逃,那至少我們忠實的坦克,會給我們一個金屬的墳墓。”這是德軍《裝甲兵之歌》的歌詞。

納粹軍隊是罪惡的,但納粹的一些軍人也有讓人頓生敬意之舉。

1944年1月,東線,切爾卡瑟。自1942年夏天以來,南線一直是蘇德戰場上的焦點,雙方最大最強的主力集團在這裏展開著激烈的廝殺。1944年初,蘇聯軍兩個方麵軍對德軍的卡涅夫突出部形成挾擊之勢。為掌握主動權,蘇軍不顧冬春泥濘地形,決心拔除這枚鋼釘。

1月28日,以蘇聯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為首的精銳部隊完成了對突出部德軍的合圍,史稱“切爾卡瑟鋼鐵口袋”。德軍兩個軍近6萬人被困,其中惟一的裝甲師是著名的武裝SS“維京師”。

德國元帥曼施坦因決心集結兵力,在解圍的同時重創蘇軍,不幸的是他高估了此時手中握有的實力。自2月10日至2月15日,十餘萬德軍與更多的蘇軍殊死血戰。包圍圈內外的德軍僅距離不到10公裏,但是這最後幾公裏的路程,對外圍業已精疲力盡的德人而言,是無論如何也走不完的。曼施坦因無奈地電告被圍部隊:救援部隊力量已耗盡,你部隻能自行突圍。風雪交加、連夜血戰中的被圍德軍心情異常沉重。

被圍德軍最高指揮官是施特默爾曼將軍,不愧為典型的德意誌軍官,期間他整編部隊,保持士氣,頑強抵抗,拒絕投降。蘇軍派來使者要求德軍投降,將軍盡可能找來好酒好菜招待了使者,並約定戰場上再見。此時將軍下定決心,自行突出重圍。

2月16日,暴風雪夜。被困德軍丟棄了所有輜重,含淚放棄了兩千餘名重傷員(在東線,無論蘇德都沒有收容敵方重傷員的習慣)。施特默爾曼將軍布置好突圍步驟後,平靜地對部屬說:“我將與後衛部隊在一起,兄弟們,包圍圈外見。”

五萬五千名德軍以維京師為先頭,企圖悄悄突圍,但很快就被蘇軍發現,熊熊烈火中,腥風血雨,屍橫遍野。驕傲的維京尖刀捅開了缺口,被圍德軍在2月17日中午衝到格尼洛伊提基河邊,友軍就在彼岸——但是沒有橋,也沒有船。在放棄了所有重裝備後,德軍自發組織起來,維持秩序,三萬五千人在淺水區成功渡河。

盡管後衛部隊殊死抵抗,但強大的蘇軍仍然切斷了缺口,沒來得及渡河的還有兩萬多德軍。他們在冰涼的荒野中,沒有任何重武器,又累又餓。蘇聯將軍的指示是:“我們已經給過德國人不止一次投降的機會了,既然他們不珍惜,那麽,騎兵小夥子們,盡情地攻擊吧!”在密集的炮火攻擊後,騎兵衝上來猛砍猛殺,許多投降德軍舉起的雙手也被劈掉。

定格瞬間:戰後,蘇軍打掃戰場時,在戰況最激烈的高地上發現了施特默爾曼將軍的屍體,手裏緊緊握著一枝步槍。他的製服血跡斑斑,但胸前的勳章卻熠熠生輝;他的身旁,橫七豎八地躺著維京師的後衛營——擔任阻擊任務的這支小部隊,以盡數戰死的代價,換來了大量同胞的生還。蘇聯人默然良久,最後以軍禮安葬了這位從容倒在後衛陣地上的德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