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民氣

一個國家中的大多數人,極其維護國家的尊榮和公眾的權利,為此常表現出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這樣的氣勢稱作民氣。民氣,是一個國家能夠自存的要素。但是話說回來,僅僅靠民氣國家就能夠自存嗎?答案:絕對不能。什麽原因?因為民氣的背後必須有實力的支撐才能具有效力。

一、民氣必須有民力支撐。沒有民力支撐的民氣,必定沒有效果。有人要侵犯我,我對他表態:“你敢動手試試!”這表現的就是氣勢。我之所以能這樣對他表態靠的是什麽?靠的是我的話還有潛台詞!比如說:“你敢動手,我就……。”“我就……”,是震懾對方使他不敢動手的後備手段。所以在我要做這樣的表態前,必須想清楚所謂“我就……”,果真能實行嗎?即便能實行,而果真有把握製住對方嗎?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當然就可以昂然表態:“你敢動手試試!”隻有這樣,自己的表態才不致被對方當笑話看。在我表態之後,對方就會暗自合計:“他就……,他真能實行嗎?他要是真實行,對我來說可怕嗎?”對方如果得出結論認為我真會實行而結果對他來說也的確可怕,那他就不得不屈服於我,而我的目的就達到了。對方如果認為我不能實行,即便實行對他也沒啥可怕,就必定會回複我:“我動手,你就……,那麽我再……。”這樣我放話的“就……”,就不得不實行。一旦實行,就看我放話的“就……”,能不能壓製對方放話的“再……”,而我的目的能不能達到,就看這一錘子買賣了。對方放話的“再……”,也必然是他認為足以令我害怕的震懾手段,他固然有震懾手段預備對付我,而我也有震懾手段預備對付他,這就是“力”。我既然認定自己有對付他的預備震懾手段,於是也就不害怕他對我的震懾表態,這就是“氣”。氣固然應該善始善終,然而沒有力就無法開始,也無法收場,氣其實是力的補助品。假使我從一開始隻知道表態:“你敢動手試試!”如果對方果真動手的話,我準備如何招架?沒有準備;即便準備了,也不能實行;即便實行了,也損傷不了對方分毫,甚或非但損傷不了對方分毫,而且損傷自己。像這樣,我的表態,必然毫無作用,對方會把我說的話當成影視劇中的台詞!就算對方沒有摸清我的底細,以為我敢於那樣表態,肯定藏有雄厚實力作為關鍵時刻的王牌,因而最終屈服於我,但即便如此我也不能當成是勝利,為什麽?對方這次沒摸清我的底細,而終究有摸清的一天;等對方掌握了我的真實實力後,我往後作此類的表態,會被對方當笑話看。這是不能當成勝利的第一個理由。再說回來,我看到這樣的表態具有這樣的奇效,便容易產生僥幸心理,以為這一招可以經常使用;於是越發不積極著手實力的預備,一旦往後再遇到類似的侵犯,或情形更為嚴重的侵犯,而我隻能任人宰割。這是不能當成勝利的第二個理由。所以說沒有民力作為支撐的民氣,不能濫用。有人或許要問:“那要是沒有實力,對方拿自己當牛馬奴隸一樣對待,也接受嗎?”回答:“對。”誰讓你沒有實力的?既然沒有實力,即使想不接受,又可能嗎?但是要知道,是可以接受,並不是樂於接受。不樂於該怎麽辦?應該從自身做起增強實力。實力沒達到,必然不是用氣的時候。讀者懷疑我說的話嗎?請了解一下日本的情形。日本最初跟我們互派領事,領事裁判權沒有收回,我國最初派往橫濱的領事範氏,以最敏活的手腕主張我國民的權利,往往有讓日方不堪的要求,至今在橫濱的老華僑,還把這些佚事作為美談。當時日本方麵難道樂於接受嗎?他們好幾年都忍了。琉球事件交涉時,我們的北洋艦隊遊弋長崎,因為日方的示威運動,我方水兵跟對方警察發生衝突,最後交涉的結果是:勒令長崎警察不得帶刀。日本引為恥辱,就此下令全日本警察不帶刀,自我解嘲。(甲午戰勝後日本警察恢複帶刀)他們當時樂於接受嗎?好幾年都忍了。他們忍受的同時,也從各方麵預備實力。果然甲午海戰之後,日方扭轉了二十年來忍受中國屈辱的局麵。還有他們跟俄國交涉的事情。明治維新剛開始的時候,跟俄國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日本方麵難道樂於接受嗎?好幾年都忍了。甲午海戰之後,日本要割走我國的遼東半島,俄、德、法三國幹涉,日本讓步,難道他們樂於接受嗎?好幾年都“忍”了。他們忍受的同時,也從各方麵預備實力。果然1904年爆發日俄戰爭,日本戰勝,扭轉了三十年來忍受俄國屈辱的局麵。

在日本忍受的那些年頭,能說他們沒有民氣嗎?不能。他們有民氣,隻是不用。跟日本相參照的例子,請看朝鮮。朝鮮並非民氣不振的國家,十多年前,就因為對政治不滿,出現富於革命思想的東學黨,振臂一呼,蔓延全國。我在日本的七八年時間裏,看到報紙上登的關於朝鮮人因反抗本國政府而投擲炸彈的事件,多達二三十次;朝鮮人聚集到鍾路29舉行示威活動對抗政府,也幾乎沒有一年不發生的。他們對內的民氣就是這樣高漲。就是對付日本也是這樣。因為抵製銀行券事件,最後達到全朝鮮工商同盟聯合抵製的規模。30就是到了最近日韓新協約成立之後,朝鮮的元老大臣,也接連以死反對。從這幾個方麵看,能說朝鮮人都是軟骨動物嗎?然而今天的朝鮮落到哪步田地了!三十年前,朝鮮的實力和日本相差不遠,就是單論民氣,我也沒發現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它比日本弱,然而朝鮮今天的結局卻是這樣慘。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是因為朝鮮人把他們最可寶貴的用來增強實力的時間,用來作無謂的意氣相爭了。朝鮮人的民氣,隨著泛濫隨著趨弱;日本人的實力,隨著貯蓄隨著大漲。因此,最後的優勝劣敗,毫無懸念。所以我主張:民氣必須有民力支撐才可以運用,對內是這樣,對外也是這樣。

二、民氣必須有民智支撐。沒有民智支撐的民氣,沒有價值。氣,是用來跟人相競爭的,所以說到“氣”這個字,其中總含有戰爭的性質——不管是廣義的戰爭還是狹義的戰爭,性質總是相近。(狹義的戰爭指用兵,廣義的戰爭指其他互為對手的行為。)就狹義的戰爭而言,第一須知,不能沒有宣戰的理由。隻要我方實施戰爭的理由正當完滿,那麽戰爭就是正義的,能使我方同仇敵愾實力大增,這是可以取勝的第一個有利因素;能使敵方因為在道義上處於下風,氣餒以致無力抵抗,這是可以取勝的第二個有利因素;能使中立方在道義上支持我方,間接增強我方實力而削弱敵方實力,這是可以取勝的第三個有利因素。第二須知,不能沒有作戰的計劃。我方固然自信實力足夠跟敵方相抗衡,然而如果戰,我方將損失多少;如果不戰,我方將損失多少;把戰的損失跟不戰的損失比較一下,是盈餘,還是虧損。這些不能不一一考慮到。另外,同樣是跟敵方作戰,采取哪種戰術,最有把握使敵屈服;采取哪種戰術,不致使本戰之外橫生枝節。這些也不能不一一考慮到。上麵說的,不單適用於狹義戰爭,對廣義戰爭也適用。

從“氣”的字麵意思看,就能推知以它結尾命名的事物的性質不是永久的。《左傳》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最能說明氣的性狀。所以氣不能挫,所謂氣越挫越盛,是說肯定有實力作氣的支撐。隻要單純是氣,那麽受一次挫折,便比之前弱一次;再受一次挫折,便比之前越發弱。這樣以後再趕上需要用氣的關頭,便振作不起來了。沒有宣戰的理由而隻憑一時之氣與敵抗衡,打勝了,屬於例外情況;如果沒打勝,那麽事過境遷,必然有一天會醒悟到濫用氣是自製力薄弱的表現。這樣難免自怨自艾,就此自信心下降,氣勢一落千丈。不做計劃隻是憑一時之氣與敵抗衡,難免遭受敗績,那麽冒險心必然陡降,也是這個道理。那麽怎麽才能做到審慎思考宣戰理由?怎麽才能做到妥善製定作戰計劃?這就非得要求全體人民有水平線以上的常識不可。民氣往往因為盲從者多而高漲,也往往因為盲從者多而挫跌。總之,盲從的人,必然不是具備堅牢團結力一致對外的人,必然不是具備持久力對外抵抗到底的人。所以我主張:民氣必須有民智支撐才可以運用,對內是這樣,對外也是這樣。

三、民氣必須有民德支撐。沒有民德支撐的民氣,不隻沒有利益,而且更有禍害。凡是多數人組織成團體從事某項事業,那麽團體內必然產生或多或少的權力(權力的大小長短暫且不論),於是就有覬覦權力的人加入團體。另外,凡是一項事業成功之後,那麽參與事業的人多少都會得到一些名譽,於是就有歆羨名譽的人加入團體。再有,凡是一項事業向前進展,產生的間接影響,或者可能會給一種人以特別的利益,於是就有順手牽羊的人加入團體。(比如革命軍成立的宗旨當然不是為了擄掠,然而會匪綠林加入團體後卻會以革命的名義明著暗著擄掠,所以革命軍等於是間接給予會匪綠林一種特別的利益。又比如一個月前東京學界抗議所謂取締問題,最終決定集體罷學回國。目的當然不是為了方便留日學生不上課鬼混,然而就有不想上課的學生,或是離家久了想回家看看的學生,趁著這個機會,打著抗議取締的幌子堂而皇之以誌士的形象返回祖國。所以說等於取締問題間接給予這部分冒牌貨以特別的利益。其他種種事件中,無不存在這種現象。)此外,凡是一項事業的操作運行,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結果,往往可以擊敗一個人或一個黨的事業,於是就有對某個人或某個黨不滿的人加入團體尋找機會公報私仇。(歐美各國談政黨得失,往往把這種情況列為禁例,因為把私人關係捆綁到公共問題上,最不可取。)團體中如果這樣的現象發生一起,那麽團體從表麵看,即便規模很大很有凝聚力,但實際上它的“內容”含有種種不同性質的分子,分別向各自特別的目的行進,因此不管事業成功不成功,都會產生惡果。這些敗類,無論何種團體都做不到完全避免他們滲入,而民德高尚的國家,敗類少;民德汙下的國家,敗類多。如果一個團體中的敗類占多數,那麽弊端就層出不窮;即便不占全團體的多數,而在團體核心層中占多數,那麽弊端也會層出不窮。這類人,必然是狡黠且強悍的人,所以眾人聚到一起從事某項事業,他們往往能夠擠進核心層,而這樣導致的弊端自然也就層出不窮。

上麵說的,都屬於假公濟私,以煽動民氣作為滿足私欲的手段,不能算作真民氣,所以不必詳細論述;就算屬於真民氣,也還必須要有各種德行作為綱領維係。一是堅忍的德行。抗爭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不具備堅忍的德行,那麽一陣狂熱,像是疾風暴雨,不能抗爭到底。二是親善的德行。團體規模越大,成員的情況就越複雜,雖然大家在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在小的方麵,難免存在意見分歧,如果不具備親善的德行,那麽團體很容易分裂。三是服從的德行。一個團體必定有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如果不具備服從的德行,人人都想領導別人,不願被人領導,那麽誰也不服誰,團體肯定會解散。四是博愛的德行。民氣高漲,接下來必定會出現破壞行為,破壞行為有時候固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應當有個限度,如果不具備博愛的德行,把不用破壞和不能破壞的事物也破壞了,那麽全局就不可收拾了。

總的說來,前麵提到的四種加入團體的動機不良者,他們完全站在道德的對立麵;民氣要是被他們利用,為害極深。而後麵提到的那四種人,雖然並非站在道德的對立麵,然而缺乏應當具備的德行;民氣要是被這類人利用,為害也不淺。——中國的義和團運動和法國的大革命就是最好的例證。所以我主張:民氣必須有民德支撐才可以運用,對內是這樣,對外也是這樣。

最後,總結民氣的性質及運用原則如下:

(一)民氣在性質上是補助的,不是絕對獨立的,所以不能把它當成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

(二)民氣如果頻繁地運用,就容易趨向衰竭,而如果蓄壓的時間越長,那麽它的膨脹力就越大。所以民氣適合偶爾運用,不適合經常運用。

(三)正確運用民氣,可以收到非常大的良好效果;錯誤運用民氣,便會收到非常大的惡劣效果。所以即便是偶爾運用民氣也不能不慎重。

(四)民氣的發生比較容易。所以時機不成熟,不要人為煽動。

上述四項原則,前三項通過前文的論述,已經足以證明了,針對第四項,我補充兩句。說民氣不需要刻意鼓動,自然而然就可以發生,並不是虛言。跟民力、民智、民德相比較,民氣的發生的確很容易。

1.正當的民氣,產生於自衛心,而自衛心人人都有,一提便醒。

2.民氣的表現很簡單,不需要做種種預備修養的功夫就能形成。

3.民力、民智、民德一旦向前發展了,那麽國民自然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主動主張自己的權利,所以民氣自然而然會形成。

出於以上的理由,我們今天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應當先判斷當前是不是適合用民氣的時代;如果不適合,與其發泄民氣,不如蓄存民氣。然後對於最難發生、最難養成的民力、民智、民德,大力提倡。等到適合運用民氣的時候到來,隻要由部分青年號召鼓動,由幾家報館宣傳呼籲,用不了一個月全國就會響應。不相信我說的,不妨看看最近發生的東京罷學事件和上海罷市事件。總之在不適合運用民氣的時候,一味地刻意煽動,不過是濫費時間和才力罷了。

有人或許會問:“那麽你認為今天是不適合運用民氣的時候了?”回答:“就全局來說,無論對內對外,我都認為不是適合運用民氣的時候。就個別情況來說,根據具體事件的具體性質,我認為有適合運用民氣的,有不適合運用民氣的;即便我認為適合運用民氣的事件,運用起來,也有度量分界。要是整天以牛刀割雞,那我也是不敢苟同的。當然,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