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社會管理與社會穩定(3)
在保障人民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加強社會管理上,一再強調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是進行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在中央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屆二次會議的閉幕式上就強調我們管理的經驗就是:“對人民,用民主的方法,就是說必須讓他們參與政治活動,不是強迫他們做這樣做那樣。”,他認為,人民群眾是否參與社會事務的決策和管理是社會管理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在此基礎上,還就社會管理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許多有意義的闡述。諸如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方針的指導下,提出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指出“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從來經常說的走群眾路線的問題。員要善於同群眾商量辦事,任何時候也不要離開群眾。”提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勤儉建國的方針,提出要做到提倡艱苦奮鬥與關心群眾生活相結合,一方麵大力發揚人民群眾艱苦奮鬥的精神,另一方麵也應注意解決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的迫切問題。提出要在教育好幹部和群眾的前提下,克服官僚主義,“誰犯了官僚主義,不去解決群眾的問題,罵群眾,壓群眾,總是不改,群眾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提出要提倡社會平等,克服平均主義等等觀點。
總之,在社會管理工作中,特別強調“保障人民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這一核心理念。顯而易見,這一理念,是對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民為貴”、“人民本位”等以民為本思想的發揚光大,它也是對“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這個馬克思主義命題的繼承和發展。這一理念在當今我國社會各項管理工作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指導作用。
(三)政府管理的核心理念——為人民服務
早在1945年,在“七大”作的《論聯合政府》報告中就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認為,人民政府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的貫徹者和執行者。一方麵,人民政府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受其監督,對它負責。“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讓人民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因此,“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為,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一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另一方麵,人民政府又要接受黨的領導,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由於黨是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因而它和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政治組織。由此,由黨領導的人民政府也必須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既然人民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應該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給人民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強調,政府應是在實際行動中落實人民利益的政府。如其所言,“領導農民的土地鬥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疾病衛生、婚姻等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多次要求,政府機關應時時了解人民群眾的具體困難,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維護人民利益。
為了做好政府管理工作,強調要加強政府建設。一是提出政府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必須認識到黨政分開的重要性。在強調黨管政府的前提下,他針對當時黨管過多,政府的權威性不夠的實際情況,指出:黨要執行領導政府的任務,黨的主張、辦法,除宣傳外,執行的時候必須通過政府的組織。二是發揮地方政府作用。指出:一方麵強調必須建立統一的有效能的工作體係,反對各自為政,另一方麵又強調在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給地方應有的行政職權,充分正確地發揮地方積極性,加強對政府工作的多方麵監督,使地方政府發揮更大的作用。三是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形象,提出政府要改進工作作風,接受監督,防止腐化,立誌要建立一個廉潔的政府。提倡科學的領導方法,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堅決同官僚主義和現象作鬥爭。四是強調在政府建設中確立民主集中製理念,實行民主集中製度,人民代表大會製下選舉政府就是民主集中製的具體表現,在看來,人民群眾應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沒有人民的參與,政府替人民群眾作決定,就可能違背人民群眾的利益。他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就強調“國家機關實行民主集中製,國家機關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為人民服務。”
在加強政府建設基礎上,就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政府管理工作進行了全麵深刻的思考,提出許多重要的思想觀點。諸如關於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麵安排,搞好綜合平衡的思想;關於根據需要和可能合理規劃經濟發展速度,既要反對急躁冒進,又要反對裹足不前的思想;關於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的思想;關於開源節流,做好財政、稅收工作的思想;關於實行按勞分配,反對平均主義的思想;關於必須堅持勤儉建國方針的思想;關於正確處理農輕重關係的思想;關於建立完整的工業體係,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的思想;關於注意工業理布局的思想;關於宏觀調控經濟結構的思想;關於保證企業正當自治權利,改進企業領導,加強企業管理的思想;關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思想;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等等。對這些重大問題的深刻思考,形成了有效的政府管理模式,對我們今天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府管理理論仍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統一性與獨立性相統一的原則
統一性和獨立性相結合是社會主義社會管理的方法論。在進行社會建設過程中,都有一個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關係,包括省、市、自治區與地、縣、區、鄉的關係的問題,其實質是責、權、利的協調問題。
從社會管理角度看,我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分級管理的體製,既要求統一,又要求有活力。提出了統一性與獨立性相結合的方法論原則。他指出:“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比如我們現在開會是統一性,散會以後有人散步,有人讀書,有人吃飯,就是獨立性。如果我們不給每個人散會後的獨立性,一直把會無休止地開下去,不是所有人都死光嗎?個人是這樣,工廠和其他生產單位也是這樣。各個生產單位都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係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統一性是事物發展的一致性、全麵性,代表著事物發展的整體利益。獨立性是事物各方麵的差異性、局部性,反映事物發展的部分性利益。統一性寓於獨立性之中,獨立性又不能完全包含於統一性之中。因此,必須把兩個方麵統一起來、結合起來,不能隻強調一方麵忽視另一方麵,這樣能夠調動和發揮兩個積極性。說,“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隻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中央應該給地方一點機動權,不能把什麽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中央要注意發揮省市的積極性,省市也要注意發揮地、縣、區、鄉的積極性,都不能框得太死”。強調統一性和獨立性相統一,指出有些事可能和應當統一的就必須統一,有些事不可以和不應當統一的,不能強求統一,他強調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隻要獨立性,不要統一性;二是隻講統一性,不講獨立性。
三、社會主義社會穩定理論的內容
曆史上任何一個階級,在它奪取國家政權成為統治階級之後,都要采取各種辦法和措施維護社會穩定,以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自己的利益。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基本矛盾的角度對社會穩定問題做出過一些原則性的論述。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導致資本主義社會“普遍混亂”的根源,這一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本身無法克服的,必須徹底打碎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建立新的的社會製度,才能“消滅這種貧困和這些災難性波動的因素”,從而實現和保持社會的穩定。但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穩定問題做具體論述。列寧、斯大林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於遭到國際資本主義的聯合鎮壓和國內武裝分子的反叛,也決定了他們除了用階級鬥爭和武裝反抗的方式來維持社會穩定外,很少有條件和精力去探討處於和平發展和建設時期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穩定問題,雖然他們也曾意識到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是實現社會穩定的必要件,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對社會穩定問題有了完整、係統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際形勢相對穩定,怎樣維護國內社會穩定以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值得重視和有待解決的問題。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對這一問題進行過認真探索,提出過許多富有價值和創造性的觀點,並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下麵就關於社會穩定的思想做一集中闡述。
(一)重視社會的政治穩定
重視政治穩定,他認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新中國成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作為一個社會主義主權國家,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成為政治穩定的基礎。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將穩定和諧社會的藍圖描繪成為:“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的社會。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為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的建設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