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

他是一位最溫柔、最公正、最最慈善的國王。他擊退丹麥人,馳騁海疆,發揚學識。他發明陪審製度,懲治,捍衛獨立。他是英國憲法的奠基人。

——英格蘭威塞克斯王國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墓碑文

(一)維京海盜

當英格蘭諸國向著統一的方向蹣跚而行時,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方人,仿效數百年前盎格魯—撒克遜部族的做法,進犯不列顛。這些人又被稱為維京人(Vikings)vik指的是小港灣,viking則是掠奪港灣沿岸的意思。英格蘭人稱這些人為丹麥人(Dnes)因為他們是從丹麥來襲的。在古代與中世紀,人們曆來對海盜持有鄙夷與厭惡的態度,然而對於彪悍的北歐人來說,海盜卻是男子漢大丈夫的偉業。維京人是勇敢善戰的民族,其遷徙雖是為了掠奪土地,更主要的卻是為了掠奪戰利品。他們性格殘暴,野蠻自私,奉行弱肉強食的個人主義原則。他們往往乘春季的第一陣東風,乘坐長75英尺、架設16對槳、右邊有駕駛座的龍頭戰艦,身著鎧甲頭盔,手操盾牌和鐵戰斧,從海上飛馳而來。

789年夏季的一天,三艘海盜船在多爾切斯特海港靠岸,瘋狂搶殺後,帶著戰利品揚長而去。四年後,另一支丹麥艦隊驟然來臨,侵入諾森伯裏亞地區的一個富裕的修道院,殺死了大部分修士,把教堂的聖器洗劫一空。就這樣,一場場殘酷的鬥爭開始了,英國自此進入了長達250年之久的“維京時代”

當英格蘭的財富被搶劫耗盡之後,維京海盜把眼光從金銀財寶轉向英格蘭肥沃的土地,開始嚐試一種定居的生活方式。867年,他們包圍並攻克了約克城,推翻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諾森伯裏亞王國的統治。867年冬,又進軍麥西亞王國,占領其大部,並開始進攻威塞克斯王國。

(二)英勇抗敵

阿爾弗雷德(lfred)於849年出生在伯克郡,是威塞克斯王國的小王子,從小就隨父親到羅馬朝聖,聰穎好學而為當時的教皇所喜愛。父王死後,他的兄長埃塞列德(Ethelred)即位,阿爾弗雷德協助兄長不斷與維京人周旋,並在869年幫助麥西亞王國擊潰了維京人的進攻,此後在不列顛形成了威塞克斯、麥西亞與維京人三足鼎立的局麵,七國時代至此宣告終結。

871年4月,埃塞列德病故,雖然他有兒子,但阿爾弗雷德憑借其赫赫戰功得到貴族們的信任和擁戴,22歲的阿爾弗雷德被“賢人會議”推舉為國王。

在他統治最開始的七年裏,他用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來對付維京人的入侵。這七年是他最為困難之期,泰晤士河以北盡入維京人之手。877年冬,維京人又一次來襲,占領了威塞克斯王國大部分領土,威塞克斯人大部分表示臣服,一部分逃往海外。阿爾弗雷德則進入最難行走的威塞克斯西部地區。

在這裏,阿爾弗雷德率眾進行艱苦卓絕的抵抗,相傳在一場激戰之後,他舉目四顧,部下屍橫遍野,自己竟成了孑然一身的孤家寡人。他定了定神,咬緊牙關,馬上去尋找其他部隊,準備東山再起。他穿過樹林,越過原野,奔波了幾個小時,終於看到了一棟小小的農舍,於是他就走上前去像乞丐一樣向農婦討要食物。農婦雖然收留了他,卻要求他幫忙照看正在烤製的麵包。沒想到阿爾弗雷德填飽了肚皮,卻烤焦了農婦的麵包,濃濃的焦臭味使他聯想起國家已被維京人焚燒成一片焦土,自己的臣民正在血泊中呻吟掙紮,而身為一國之王,他有責任重新集合軍民拯救國家,在廢墟上重建家園。於是阿爾弗雷德辭別農婦,避居到一個小島,為蓄積力量、東山再起而日夜辛勞。在他百折不撓的精神鼓舞下,威塞克斯各地的貴族跋山涉水聚集到他身旁。

經過多方努力和準備,他於876年5月率領各地民軍,在愛丁頓地區與維京人激戰,並取得戰略性勝利。維京人的首領哥斯侖拚命砍殺逃退下來的士兵,卻終究無法扭轉兵敗如山倒的局麵,不得已向阿爾弗雷德乞降。不久雙方簽訂和約,維京人答應阿爾弗雷德提出的皈依基督教的要求,和約規定以倫敦向西北延伸到徹斯一線為界,原來北方的諾森伯裏亞、東盎格利亞、麥西亞三個王國不複存在,成為維京人統治的“丹麥區”實行丹麥的法律,而包括倫敦在內的南部四國則由阿爾弗雷德統一治理,威塞克斯王國的疆域有所擴大,整個不列顛有了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885年,阿爾弗雷德主動出擊,攻克倫敦,把倫敦建成一座堅固的城堡。

作為一位精明強幹、有遠見卓識的軍事家,阿爾弗雷德不僅有堅忍不拔的戰鬥精神,而且目光遠大,善於采取行之有效的戰略性軍事措施。他創設了一支強有力的海軍,借以控製不列顛沿岸的海域,切斷維京入侵者的後勤供應。他還在國內廣建要塞,阻擋住維京人的入侵鋒芒。阿爾弗雷德在爭戰過程中體會到單單依靠農民組成的步兵,難以對付彪悍凶惡的維京人,於是他著手組建精銳的騎兵。這種直接跨在馬背上的騎兵比古代不列顛的戰車兵更機動靈活,能在多種地理環境下縱馬馳騁,進退自如。

足智多謀的阿爾弗雷德為對付維京人,阿爾弗雷德決定隻身涉險,化裝混入維京軍營打探虛實。阿爾弗雷德多才多藝,因此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博得陣陣掌聲。時間一長,他終於發現了維京人的弱點,他們沒有長期的作戰計劃,靠掠奪維持後勤供應,不能支持長期作戰。根據這些情報,阿爾弗雷德製定了主力堅壁清野,小股部隊四處騷擾巡邏,使維京人不得休息,不能順利搶糧的策略,逐漸削弱維京人的力量。在這一正確戰略指導下,英隊逐漸挽回頹勢,開始向維京人****。

(三)以文治國

阿爾弗雷德勤奮好學、博古通今,是該時期英格蘭屈指可數的學者之一。為了切實做到以文治國,他不遺餘力,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阿爾弗雷德沒有沉溺於武功的喜悅,他深沉的目光裏隱現出思慮和擔憂:擁有成千上萬的精兵強將固然重要,但知書達理的輔臣寥寥無幾,作為古典基督教文化鑰匙的拉丁語,在英格蘭非神職人員中幾乎沒有人能掌握,偌大的一個國家豈能依靠這些目不識丁的官員進行治理?於是阿爾弗雷德著手創建貴族子弟學校,不惜花重金厚禮從英格蘭、威爾士和歐洲大陸延聘著名學者教授拉丁語,講解各種知識學問,還組織學者把拉丁文古典作品譯成盎格魯—撒克遜語。

阿爾弗雷德本人也在百忙之中騰出時間從事翻譯工作,將羅馬哲學家波伊西斯的《哲理之慰藉》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格列高利的《教士守則》等譯成本國語言。

他還十分注重曆史知識,認為如果不懂得曆史就談不上是有教養、有文化的人,青年學子首先要學好曆史。他下令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並親與其事。這成為用盎格魯—撒克遜文字寫的第一部史書,是英國重要的曆史文獻。

在司法製度建設方麵,他在綜合威塞克斯法典、肯特法典和麥西亞法典的基礎上,頒布了影響深遠的、英國第一部法典《阿爾弗雷德法典》《阿爾弗雷德法典》反映了9世紀下半期英格蘭封建依附製度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法製的逐步發展:從初期的支付賠償金、罰金製度向執行拘留、判刑和監禁過渡。

阿爾弗雷德大帝死後,幾代繼任者征伐不止,不但於10世紀中葉收複了大部分“丹麥區”還迫使威爾士人和蘇格蘭人稱臣。威塞克斯國王成了不列顛的統治者,英吉利國家統一的基礎終於形成。

英格蘭人對阿爾弗雷德的評價

英格蘭人曾對阿爾弗雷德有這樣的評價:史冊所載的一切名字中,隻有我們英國的阿爾弗雷德的曆史是沒有汙點的。他的一生堪稱白璧無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