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七國時代

和我國的戰國七雄一樣,當時英國的七個王國也是相互征戰,爭鬥不已,不列顛島告別了羅馬時代的安逸祥和,陷入一片血雨腥風之中。人們在動蕩不安的環境裏迫切需要尋求心靈的慰藉,歐洲大陸盛行的基督教很快在不列顛傳播開來。

(一)基督教的傳播

傳說在公元585年,當時的羅馬修士格列高利(Gregory)在羅馬奴隸市場上看到幾個金發碧眼的盎格魯—撒克遜青年,得知他們仍是異教徒後感慨萬千。格列高利立即懇請教皇派他去不列顛傳播基督教,教皇因愛其賢能而不忍放行。等格列高利當上教皇後,得知七國中肯特王國的國王艾塞伯特娶了一個信仰基督教的法蘭克公主,於是在公元597年派密友奧古斯丁帶領40個羅馬教士,到肯特王國的首都坎特伯雷傳教。艾塞伯特覺得利用基督教可以有效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因而於公元598年受洗入教,並出巨資重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從此坎特伯雷成為英國曆代基督教會的中心。公元601年,奧古斯丁成為坎特伯雷第一任大主教。

在各國君主宗教政策的示範下,基督教得到迅速傳播,許多居民成為基督教徒,教堂和修道院也陸續建立起來。663年,各地教會要員在約克郡的惠特比集會,就當時基督教徒之間對於像複活節日期之類的分歧舉行討論和表決,形成了較為一致的意見。通過這次會議,英格蘭在全國統一之前先實現了教會的統一。

(二)群雄爭霸

七國為擴充疆域和爭奪霸權征戰不止。肯特國王艾塞伯特先成霸主,但因國土狹小,資源貧乏,霸業難以長久,632年被諾森伯裏亞王國所取代。而後諾森伯裏亞王國的三代君主艾德溫、奧斯瓦爾德與奧斯威稱雄數十年,被尊為英吉利的“最高統治者”附近各國紛紛俯首稱臣。但由於地理位置不利——各個方向都容易受到鄰國的進攻,以及國力不強等,它的霸主地位受到威脅,難以長期持續。

到公元8世紀,七國的霸主地位轉移到麥西亞國王手中。716年,麥西亞王埃塞爾巴德(ethelbld)已經控製了埃塞克斯和倫敦,其繼承者奧發(Off)是麥西亞最有成就的國王,也是阿爾弗雷德大帝之前最強大的英格蘭國王。奧發於764年吞並了肯特王國,771年又取得蘇塞克斯王國和黑斯廷斯(英國瀕臨加萊海峽的城市)其統治疆域達到現在約克郡以南的大部分英格蘭地區,被尊為“盎格魯之王”他的王國發行刻有他的名字和“英格蘭國王”稱號的製作精良的錢幣,這種銀便士在他死後在海外通行達500年之久。

出於防禦北方凱爾特人入侵的目的,奧發曾派人修築了一堵從麥西亞到威爾士的土牆(史稱“奧牆”這是整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最大的公共工程,經過1200年風雨衝刷之後仍然殘存。奧發還是英國史上第一個造冊征收貢賦的國王,這種冊籍史稱“海得貢賦冊”

796年奧發死後,麥西亞也開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威塞克斯王國。9世紀初,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在埃蘭丹尼(Elldune)一戰打敗了麥西亞王國,並使其他幾國都臣服於他,他被尊稱為“不列顛之王”

英格蘭列國君主互相競雄長達二百餘年,爭伐不斷,民眾深受其害。但從長遠來看,還是有積極的一麵,一個王國霸主地位確立後,可以憑借其威懾力製服異己,這在一定時間內會相對減少各國間的軍事摩擦,維係安定的社會局麵,促進經濟交流。基督教使不列顛的七個王國在精神上統一起來,七國在政治上的統一已是大勢所趨。當然,英格蘭七國的最終統一還是在反抗北方丹麥海盜的入侵過程中實現的。

《貝奧武甫》Beowulf)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重要的民族史詩,也是歐洲最古老的方言史詩,被視為英格蘭文學的起點。該史詩大約於725年在英國完成,其作者已無從查證。這首詩作長達3183行,用古英語寫成,講述發生在北歐一個王國的國王貝奧武甫懲惡揚善的英雄故事。雖然曆史上並未證實確有貝奧武甫其人,但詩中所提及的許多其他人物與事跡卻得到印證。全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神話中的英雄、主人公貝奧武甫先後戰勝巨怪格倫德爾母子的英雄事跡為主要線索,描述了主人公年輕時見義勇為、斬妖除魔的光輝事跡。第二部分記述他成為國王後勵精圖治,治理國家,晚年又再披戰袍勇鬥噴火巨龍直至戰死沙場的英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