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隻是一體兩麵

小心即大膽。

—西諺

你所得到的叫作價值,你為此支付的叫作價格。

—沃倫·巴菲特

人類對風險的感知,和實際存在的風險不對稱,這是行為經濟學的精髓所在。

—理查德·泰勒

傳統經濟學在風險決策上,假設人類對風險偏好一致,並且按照理性預期假設進行決策。

但是,在真實的世界,人們麵對不同的風險預期,對風險的偏好會發生戲劇性的轉變。

所謂“蔫人出豹子”,冒險家同時也可能是個膽小鬼,英雄與懦夫的品質可以共存於同一個人身上。

人性看起來如此矛盾,事實上,人類真正害怕的並非風險,而是損失!

謹慎還是激進,隻是一枚硬幣的兩麵而已。

10億美金一槍,你願意嗎?

先假設一個賭局,導入兩個概念。

這是筆者在某網站發起的投票。27000多名網友,在權衡利弊後,作出了自己的抉擇。

風險喜好(riskloving):決策者常常會不顧可能發生的危險,仍實施某項行為和進行某項決策活動。

風險厭惡(riskaverse):也叫風險規避。這種決策者較保守,回避可能發生的風險。

在這個例子中,45%的網友選擇了“願意”,是“風險喜好者”;另外55%的網友是“風險厭惡者”。

這個賭局叫俄羅斯輪盤,現實生活可能比俄羅斯輪盤更加邪門。在這無妄的世界裏,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

其實,人的風險偏好不是一成不變的。筆者後來又做了一個投票。

假設你患有一種小貴恙。不做手術,不影響生命,僅僅難受。做手術,有83%的成功率,手術失敗則斃命。你會選擇做這個手術嗎?

投票結果是,有67%的網友選擇了做手術。

當然,這隻是一次虛擬的賭局,並不能真正測出人的風險偏好。麵對真實的世界,宣稱“生命誠可貴”的人,可能會禁不起金錢的誘惑,勇闖鬼門關;崇尚“富貴險中求”的人,麵對死亡的威脅,也可能放棄賭博。

人類決策、抉擇有什麽規律?這正是本章所要探討的。

局中設局,你將怎樣出招?

現在,大亨又通過電視直播,開設了一場賭局。玩的依然是俄羅斯輪盤,賞金增至100億美元。

舞台中央有一個幸運轉盤,轉盤等分為六個格,分別標注為1、2、3、4、5、6。主持人將依照轉出的結果,給左輪手槍上子彈(比如,轉盤停在3上,手槍裏就裝3枚子彈;停在2上,就裝兩枚子彈)。

插播了一段廣告後,主持人轉了左輪手槍的彈匣,並用它直指著參賽者的太陽穴。主持人扣動扳機前,大亨突然提議:補充一條規則,參賽者可以買走一顆彈匣裏的子彈。注意,僅僅能買走一顆。

假設你是一位“有幸”被選中的參賽者。你可以和主持人商量一個價格,讓他隨機從左輪手槍裏取出一枚子彈,你則遞給他一疊錢。然後,他會再次轉動左輪手槍,指著你的腦袋扣動扳機。

A.假如彈匣裏隻有1枚子彈,你願意花多少錢買下那枚子彈?

B.假如彈匣裏有4枚子彈,你又願意花多少錢買走一枚子彈呢?

顯然,在A情況下,傾家蕩產也得把那枚子彈買下。B情況下,則有點無所謂。

這個賭局,是著名的“阿萊悖論”的翻版,它已經觸及哲學、心理學與經濟學最深層次的部分。

“前景理論”的另外兩個原理,將對這個問題有完美的解釋。

你是個“見好就收”的人嗎?

前景原理2:確定效應

在確定的好處(收益)和“賭一把”之間,作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

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見好就收”,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落袋為安。

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小心翼翼,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確定效應”(certaintyeffect),即處於收益狀態時,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確定效應”表現在投資上,就是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喜歡將正在賺錢的股票賣出。

投資時,多數人的表現是“錯則拖,贏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種“賣出效應”,也就是投資者賣出獲利股票的意向,要遠遠大於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向。這與“對則持,錯即改”的投資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小貼士:虛擬確定效應

營銷學裏,有一種促銷手段類似於確定效應,姑且稱之“虛擬確定效應”。

比如,一家洗衣店打出告示,一次洗三件,可以免費洗一件。

這種讓利方式要好於平均降價25%。對人民群眾來說,完全免費,要比打個折扣更具有吸引力,雖然羊毛出在羊身上。

為避免小損失,甘冒大風險

麵對兩種損害,你是會選擇躲避呢,還是勇往直前?

當一個人在麵對兩種都損失的抉擇時,會激起他的冒險精神。

前景原理3:反射效應

在確定的壞處(損失)和“賭一把”之間,作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這叫“反射效應”。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兩害相權“賭一把”。

多數人處於虧損狀態時,會極不甘心,寧願承受更大的風險來賭一把。也就是說,處於損失預期時,大多數人變得甘冒風險。卡尼曼和特韋斯基將其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effect)。

“反射效應”是非理性的,表現在股民身上就是喜歡將賠錢的股票繼續持有下去。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投資者長期持有的股票多數是不願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翻倍下注效應

失敗者並不總是風險厭惡者。很多輸錢的賭徒會采取要麽翻倍下注、要麽不賭的策略。翻倍下注的輸家比拒絕再玩的輸家反應更加極端,他們幻想一舉撈回所有的損失。

在賭桌上,很多賭徒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贏錢了,會激起他贏更多的;輸錢了,又喚起他不顧一切要撈回來的報複心。

賭場對賭客的心理很有研究。一些賭場的“荷官”(賭台發牌員)會利用賭客的非理性,用語調、手勢來刺激賭客下注。所以,有些賭客在失利的時候賭注反而下得更大。

假設有這樣一個合法賭局,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麵為贏,反麵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元;輸了則失去5000元。

請問你願不願意賭一把呢?

1.假如前麵你已經贏了100000元,現在你會參與賭博嗎?

2.假設你之前輸了5000元,你又會怎樣選擇?

同樣是賭一把,對你來說是否會不一樣呢?

大部分人在一種情況下會選擇賭一把,在另一種情況下卻選擇放棄。

這個賭局的期望值沒有變,風險和收益也沒有變,變的隻是人們對風險的反應。

“莊家的錢”效應:人們在贏錢之後,就願意冒更大的風險,賭博者覺得,反正這是玩別人的錢。泰勒稱為“莊家的錢”(housemoney)效應。

吉姆·羅傑斯講過,在股票市場裏很多人都犯同一個錯誤:“買了某種股票,看它漲了,就以為自己聰明能幹。他們覺得買賣股票容易得很,賺進了很多錢,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尋找其他投資。其實這個時候他們應該什麽都不幹。自信心會導致驕傲,最終變為狂妄自大。其實此時你真的應該把錢存進銀行,到海濱去玩上一段時間,直到自己冷靜下來。因為好機會本來就不多,更不會接踵而來。但是,你並不需要很多好機會,如果你不犯太多錯誤的話。”

人類從不厭惡風險,而是厭惡損失

前景理論指出,人們在風險和收益麵前的心理是不對稱的。在涉及收益時,我們是風險厭惡者,但涉及損失時,我們卻是風險喜好者。

人們並不是風險厭惡者,他們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情況下非常樂意賭一把。

歸根結底,人們真正憎恨的是損失,而不是風險。

這種損失厭惡而不是風險厭惡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見到。比如,我們持有一隻股票,在高點沒有拋出,然後一路下跌,進入了徹徹底底的下降通道,而且股票的基本麵沒有任何變化的跡象。這時的明智選擇應是拋出該股票,而交易費用與下麵可能的損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之所以說明智選擇,是因為你可以問自己,如果現在持有現金,還會不會買這隻股票?你覺得收益無望,損失卻近在眼前,當然不會買。那為什麽不能套出現金買別的更好的股票呢?

迷失於稀有事件

前景理論還揭示了一個奇特現象,即多數人具有強調小概率事件的傾向。何謂小概率事件?就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餡餅,這就是個小概率事件。掉的是餡餅固然好,但掉下來的不是餡餅而是陷阱呢?那也屬於小概率事件。

麵對小概率的盈利,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麵對小概率的損失,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你親眼見過彩票中大獎的人嗎?

我隻知道電視、報紙上幾乎每天都在報道。

事實上,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的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是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同時,很多人都買過保險,雖然倒黴的概率非常小,可還是想規避這個風險。人們的這種傾向,是保險公司經營下去的心理學基礎。在小概率事件麵前人類對風險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個人可以是風險喜好者,同時又是風險厭惡者。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小貼士:麵對風險時的四種人性

麵對小概率的盈利,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麵對小概率的損失,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麵對確定的獲得,人類是風險厭惡者。

麵對確定的損失,人類是風險追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