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在愛中破繭而出(人與現實)

愛情一直是生命存在並追求快樂的精神動力。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生命存在的基本動力是對本能欲求的渴望與對不滿情緒的宣泄,由此而灌注的精神能量是生命發展的心理前提。”這一理論被所有哲學家、心理學家稱之為“存在的快樂原則”。

一個人因為有愛而自我升華與更新,這正是愛情的魅力。但是,我們還要清楚地覺察,愛情隻是生命的一部分,雖然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卻遠不是全部,人生還有很多部分。終身逃避愛或者沉溺於愛都是不太可取的,但每個人愛的能量有著天賦的不同,有人天生就是一個激情四溢、愛死不休的“情聖”,有人卻清心寡欲、淡泊人生,這是個人的選擇。

我們把婚前的戀愛過程稱為人的“蛻變”過程,而“真我”像一隻從粗糙的繭中掙脫出來的彩蝶,蛻去的隻是幼稚的情感外衣。

從女明星的婚嫁看女人的安全感

女明星們婚姻選擇的心理動機以及社會動機是什麽?她們的選擇對普通女性的婚姻觀念有什麽影響?她們選擇什麽樣的男人是否跟自身安全感有關?

女明星對婚姻選擇的心理動機與社會婚戀傾向是趨同的,不過多少存在一種超前色彩。想想20世紀90年代初,當人們還在思考怎樣留洋出國讀書的時候,女明星們已經紛紛嫁給老外,養育混血的孩子。20世紀末與世紀初,當普通女性還在猶豫追求自由戀愛還是追逐財富的時候,許多女明星已經把嫁入豪門看成不二選擇。到了2010年,當“80後”新生一代嶄露頭角,要活出自己,開一股自由婚戀之風時,女明星們早已放棄成為富人的花瓶,大秀平民的恩愛,可以說女明星的婚戀觀是婚姻時尚的風向標。如果硬要扯到安全感上去談,那麽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女明星更重視名譽與純情,是傳統的賢妻良母。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女明星更注重經濟實力,因為早年的物質饑渴感潛在地製約著她們的選擇。80年代出生、經曆了社會變革與開放長大的女明星們,她們更機會主義、實用主義,既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選擇二婚精英男人、拜幹爹、當第三者、整形**、隻戀愛不結婚……差不多是這群人的情愛語言。一般說來,缺什麽追求什麽,對90年代出生的明星來說,什麽都不缺,缺的是一種自我感,追求純真愛情的想法會比以往的明星來得更鮮明、更強烈。

談到婚戀安全感,人們約定俗成地以為婚姻是女人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中國有句古話,“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選擇嫁什麽樣的男人,為誰生孩子,無疑在每個女子的心中都看得很重。選擇一段婚姻,也就選擇了一種生活,雖然當代女子可以一嫁再嫁,像湖南衛視的李湘,或者歌後王菲……但在中國男人眼裏,婚姻是女人的一種烙印,二婚的女子在婚戀選擇上會自動地降低標準。相比之下,男人就有些不同,大多數女人對有女子喜歡過的嫁過的男人更感興趣,這跟女性集體無意識中的戀父情結有關,比起那些沒人喜歡的、沒人要過的男人,二婚的男人可能更有女人緣。由於社會對精英文化、財富、權力的集體膜拜,嫁給成熟的男人已經成為年輕女性改變精神與物質生活的一種捷徑。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社會學研究的結果往往與心理學的結論大相徑庭。社會觀察認為,女性普遍缺乏婚戀安全感,但這隻是表象的東西,心理學更重視潛在的語言。男性在婚戀中的優勢既可以是女性集體無意識中過於寵愛遷就男人的母性所致,也可以是女性內在力量通過對精英男性的婚戀來操控這個世界的隱秘行為。但凡創造世界的男人背後,都凸顯著一個偉大女性的意誌。

婚戀中的女子從來都知道自己要什麽,我不那麽喜歡章子怡,卻很欽佩她在婚戀中總是如此地清醒,知道自己該做什麽和不該做什麽。相比之下,絕大多數精英男人在荷爾蒙衝擊下更像是一頭盲目的公牛,眼中隻有那塊紅布(色),看不到紅布後麵的人以及那人的所思所想、所主張的生活。婚戀中真正不安全的是那個男人,追求美貌、性感、胸大的男人們一定會有不幸的婚姻生活,幸福且長壽的男子全仰仗有一個善良、寬容、勤勞的女子願意照顧他。不管在什麽時代,男人從來不是對婚戀說“Yes”的人,男性永遠是處在被女性選擇的位置,正如電視節目《非誠勿擾》,說“Yes”的最終權力屬於女人。對男人來說,婚戀的最終目的是選擇一個老婆,和她生孩子,為她積攢家業。女人就不同了,從20世紀50年代女子爭嫁軍人、幹部,以後是工人階級、醫生、司機、大學生、暴發戶、外國人……到現在的儒商、精英文化分子、明星、豪門、富二代……女性一直在選擇該嫁什麽人、該過什麽樣的生活,而非隻選擇一個老公。在心理學看來,一個男人哪怕征服了整個世界,也未必能完全征服一個女子的心,一個女子隻要征服了一個男人的意誌,就可以獲得一個世界。在安全感上,女性隻要秉持一個原則“寧缺毋濫”就基本可以了,像《上錯花轎嫁對郎》,不是嫁命定的人而是嫁正確的人。不管婚姻走多遠,你所處的社會與經濟地位會有很大不同。看看台灣作家李敖與內地導演陳凱歌,他們經曆過的女子哪一個不是女性精英中的精英,比男性更堅定、更豁達、更智慧的女子?

如何在失戀後保持清醒?

很多失戀的人會選擇各種方式自殘,我有個朋友也因失戀而幾度輕生,我勸了很多次,但她這種用極端方法消解失戀痛苦的情緒還在,請問我該怎麽幫助她呢?

說到失戀後的瘋狂,最經典的莫過於莎翁筆下四大悲劇中的《奧賽羅》,因聽信仆人伊阿古的讒言,奧賽羅誤以為妻子苔絲狄蒙娜愛上了別人,在盛怒下他殺死了心愛的妻子,最後自殺在妻子的身旁。敵人無法擊倒奧賽羅,妻子不忠的謊言與失戀的痛苦卻殺死了他。看莎翁戲劇的觀眾們明知道苔絲狄蒙娜是無辜的,但誰又能製止住那個男人瘋狂的殺戮念頭?他疑心苔絲狄蒙娜離他而去,這不是苔絲狄蒙娜的錯。愛情有時很像甘甜的毒藥,亦如莎翁另一個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在假死的愛人身邊喝下的毒酒。朱麗葉還活著,還深深地愛著他,為他不惜躺在充滿死亡味道的棺材裏等著他,可那個男人以為他失去了她,活著已經毫無意義。有1/3發生在親人間的傷害都是因為失戀所致,我們是否可以說失戀是真正的凶手?現代歐洲人為情輕生,尤其是少女為情自殺大多與丹麥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有關。小美人魚因為愛上了被她救起的王子,不惜喝下毒藥,失去美妙的歌喉與聲音,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那麽疼,隻是為了可以與相愛的人廝守。當王子愛上別人,婚禮到來的那個清晨,美人魚甘願在晨曦的光華下變成一堆小水泡,也不願刺傷王子來換回自己原本的模樣和500年的生命。網上一篇《全球男女失戀後的瘋狂行為》的文章,其中諸如吃肥皂、減肥、透支消費、飆車、醉酒等失戀後的行為比起美人魚來真的算不了什麽。

前幾天,有一位女子因男友移情別戀,衝動中穿起白色的婚紗從七樓一躍而下,好在被人半空攔腰抱住,真是千鈞一發。這女子小時候讀沒讀過美人魚的故事我們無從知道,但其做法也算效仿了美人魚。失戀後的瘋狂行為“我為你去死”,或者“我死給你看”這樣的隱語讓人不寒而栗。

失戀後選擇自傷、自虐、自暴自棄似乎是人類行為的常態,用軀體的痛苦去置換失戀的痛苦,是生命的自我保護,目的是讓自己可以活下來。失戀的瘋狂有時不是自殺,而是像奧賽羅那樣將對方殺死,這種行為的意義是“我不能愛你,也不讓別人愛你”或者“你不愛我,也不許你愛別人”。

自生命誕生起,嬰兒就開始經曆一種漫長的依戀喪失過程,失去母親的懷抱非常類似於失去情人的懷抱,最初也會讓人感覺生命不完整。健康的愛情會引發男女似乎重回母親懷抱的感覺,獲得溫暖、安全、歸屬感、悅納自己與滿足,雖讓人迷戀,卻不會迷失。愛著的人還可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個體的邊界,並意識到愛情是生命盛開的美麗的花,但非生活的全部。深度的愛情卻是一個人格粉碎器,引發人一種嚴重的心理退行,直至退行到子宮。退行的情愛(子宮)把兩個生命重新孕育在一起,合二為一,這樣的愛情體驗非常深刻。心理學解釋失戀的瘋狂是一種早年依戀不足,或者分離障礙所致,失戀是人再現兒時的分離創傷。

不過,深度愛情有時會把一個不完美的人變得完美,仿佛情愛使生命再造。這類似於佛學中生命的涅槃,毀滅了一個舊的我,得到一個全新的自我。我在婚姻講堂中曾說過,男人是靠愛情去成熟的,每一次愛都會讓他身心的某個地方飽滿,愛情經曆多的男子也比較寬容豁達。女性除了在愛情中成長外,生育孩子成為母親,伴隨孩子長大,都會讓一個女子的生命變得晶瑩圓潤。

如何保持失戀後的清醒呢?首先要知道愛情屬於你自己,得到了就永遠在你心中,不要因為對方做了什麽而破壞自己心中的美感。你愛的不是別人,是自己心中的那個倩影。愛人有時候就像是一道風景,我們喜歡他是因為在他身邊我們充滿愉悅和美好,但我們不會期望風景對我們做什麽,也不敢奢望把風景據為己有。失戀的時候,把那個人看成是生命中的一道風景,雖然遠離了自己的視線,但內心的風景依然可以清新可人。

尋愛途中,你愛上的可能隻是你自己

我變愛了幾次,開始覺得不錯,慢慢就有點兒找不到北。愛情仿佛總是陰差陽錯,為什麽我總不能遇到合適的人?

記得20年前讀過一篇叫《渡口》的文章,講的是兩個相愛的人分別在兩個相隔200多裏的縣城裏教書。眼看假期到了,原本約好假期在甲城相見。耐不了苦苦的相思與寂寞,男友提前兩天從甲城出發,滿心希望給乙城的女友一個驚喜。女友呢,也許是心靈相通,早早結束了教學工作,千求萬求讓校長多準了兩天假,也提前兩天從乙城匆匆趕往甲城,也是滿心希望要給甲城的男友一個驚喜。一路上她和他都在夢想著這多出的兩天會如何如何快樂地在一起消磨……陰差陽錯,她和他在中途的一個渡口邊擦肩而過。主人公們並不知道,仍舊朝著一個注定會失落的結局前行著,依然還在路上甜蜜地憧憬,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但讀者卻已在為他們扼腕歎息!

我長大成人後,發現這篇文章裏有一個很深的哲理,情愛就像是《渡口》裏的兩個人,都在自己的心路上行進,兩條心路會不會交會,交會後會不會分離,誰也說不清。愛是內心的事情,你感覺愛了,是你內心有愛。你感覺不到愛,是你內心沒有愛,或者你內心沒有感受愛的能力。

有一句話說:少男少女的愛像是在愛父母,需要的是關心;年輕人的愛像是愛自己,渴望認同;成年人的愛才是愛別人,有著奉獻與寬容。後來,我學了心理學,才又知道,有許多成年人的愛其實也是在愛自己,他可能生活在一種戀愛的幻覺中,現實中的那個人隻是自己內心深層的影子,那個影子在自己非常小的時候,在與雙親的關係中就已經形成。

每一種情愛模式都會對應著一種心路曆程,像候鳥的遷移或魚的洄遊。童年在哪兒長大,成年後還要回到哪兒去。在投入一段愛情時,我們應該覺察到潛藏在自己內心的情愛模式,回憶你父母的婚姻關係,重新檢視你對父母的評價。這些評價或父母關係殘留在心中的印痕,可能會給我們自己的戀愛生活帶來影響。有時是好的影響,有時是很糟的。我們在愛情中的感受會受這些印痕的幹擾。

如果幾次戀愛都不成功,我們就要問問自己,我們是否足夠愛自己,一個不那麽愛自己的人,也不可能去愛別人。愛是一種體驗,有愛的體驗的人風吹過是樂,雨飄來是喜,內心洋溢的愛把世界渲染出美麗的顏色。

這個時候,你發現愛無處不在。在你感覺相愛、相互依偎著的時候,要覺察一下你們的心是否正朝相反的方向前行。想想《渡口》這篇文章,在兩顆心擦肩而過的時候,高喊一聲:“愛人,我在這兒呢!”有時候,對方聽不見,慢慢地走遠了,即便如此,又有什麽關係呢,我們愛了,我們就收獲了生命。

有沒有始終充滿激情的愛?

有人說愛情的激素隻在18個月裏存在,之後就靠責任和依戀來維持。您認為有始終充滿激情的愛情嗎?

對始終如一的愛情,無論說“有”還是“沒有”都是概念陷阱。首先,人們對情愛的內心體驗不一樣,所以對愛情的定義也有顯著的不同。說愛的激情隻存在18個月,有說者的理由和依據;說愛情是從一而終、燃燒到底的人也有自己的道理。倫理學家一般認為,愛不是責任,卻必須包含著責任和無私;愛不是身心的依戀,但沒有依戀,愛就不深刻。我覺得愛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姑且不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單是同一個人的愛,在不同的年齡和不同的情境下,對感情的需要都會不同,表現也不同。

如果按照心理學與社會學家弗洛姆的看法,愛情根植於人的,而的確隨生理需要的變化而變化,愛的體驗因的漲落而漲落。愛又是超越單純的的,因為愛是文化建構,人的本能中沒有愛這種意味的東西。文化把涉及男女相愛過程的動情解釋為愛,並為愛賦予了超越的理性、恒長性、無私性的道德意義。認識到這點,就不會因為感覺不到愛而苦惱,因為愛還會再來。你隻需默默地堅持,有一點點心理技術,愛的還會再生。

不管是什麽人,給愛情下定義都隻能是一種自我獨白。你對各種“獨白”的反應—認同也好,反對也罷,感覺到的才是屬於你自己的。這段時間,不少電視台在“談情感”。看著有些人煞有介事地對別人的愛情說東道西,覺得很累。要知道,情感的東西隻能意會,不能言傳,說出來就已經麵目全非,更何況是說別人的故事。

所以,就人類整體特性看,不存在“始終充滿激情的愛情”;就人類的個別特性來看,這樣的愛情又是存在的。

超現實主義如何找到真愛?

我是在京工作的上海人,隻想交往一個願意去上海生活的男友,可是至今不能如願。

每個人對情愛都有一種內在邏輯,形成一種心理推理和行為禁忌。看得出,你的內心焦慮源於還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已經做好了戀愛的準備。

家鄉觀念隻是你為愛設置的一種心理防禦。我很欣賞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竇文濤的一句話:“相愛的條件總是在沒有愛上的時候才會有。”人在未愛時都會為自己的愛找一些看起來合理的條件,這是一種情愛的現實感或理性主義,但真正的愛往往都是不期而遇的,並且明顯地帶有對自己的反叛。這種反叛越徹底,愛的味道就越濃,內心的激動也越深刻。所以,心理學認為,愛是對自我的放棄,是人格的自我解構,是類似醉酒般的“精神錯亂”。

在東西方的情愛文化中,人們謳歌的那些千古絕唱般的愛情其實都明顯帶有對時代、等級、貧富、是非,甚至是對人的自然性、人性的反叛色彩,證明了愛總是需要超越理性和現實的,因而肯定是超越自我的內心體驗。我猜想,擔心相愛的人不願意去上海的你,恰恰更容易愛上一個絕不想去上海的他,個中道理不言而喻。當然,我們並不排斥情愛中的現實主義,通過限製愛的自由性、不可預見性和非理性色彩,讓愛欲屈從於一些社會或個人內心的禁忌以獲得安全感。這樣的感情也是一種愛情,也會有花兒般的芬芳,但這兩種愛存在於人性的不同層麵,不能混為一談。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有個國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白鶴飛過滿月,構成一種意境。

他請一個女畫家幫他畫出夢中的圖畫。女畫家說:“你需要等待!”

一年一年地過去了,女畫家始終沒有畫出那張畫。國王生氣地說:

“不就是一幅畫嗎!一隻白鶴飛過滿月。”女畫家回答說:“每一個滿月,我都翹首守望著,看是否有白鶴飛過,看不到這樣的情景,我是畫不出來的,因為我不僅是個畫家,我還是個現實主義者。”

在愛情中過分現實的人,什麽時候才會等到那隻超然飛來的白鶴呢?

給愛情加點兒幻想

我陷入網戀不能自拔,卻無怨無悔!別人都說擺著現實的人你不愛,為什麽去愛一個幻影,是不是“瘋了”?但我在網上確實比現實中激動很多。

人們最容易陷入一種道德誤區,以為情愛應該是唯一的。其實,情愛從情緒水平升華以後,就一直棲身於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那兒,隨意的、直覺的、感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夢幻般的、虛無縹緲的東西才是可以存在的。我們不能用物理學意義上的那種真實去解析精神世界,也不能說網絡中那種虛幻的愛情就不是愛。雖然那不是男女肌膚相親的愛,更像是自戀,但仍舊存在像真愛般的精神愉悅。其實,男女的愛隻有擺脫對身體感官的依戀,擺脫運動性刺激與摩擦,上升到雙方精神的愛與依戀,才是最高層次的愛。

在網絡上談愛,不是網絡的錯,而是人們在情愛中需要幻想(fantasy)。

情愛的真實一直是幻覺的真實,可以說沒有幻覺就沒有激情!《黑客帝國》中,精神與的二元世界各自在割裂的時空界麵中運行,這很像愛情,覺得愛別人的人其實深深地愛著自己。在《荒島餘生》中,我們知道幻想的愛情其實並不需要真實,盡管那個女子正在成為別人的新娘,但幻想仍給了他歸屬感,給了他無窮的快樂與生存的勇氣。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其實一直生活在錯覺中,我們對現實的感覺總是被內心的文化係統修正。在人際社會裏,人們同樣活在一種“關係幻想”的範疇。男人會無意識地幻想與某些女性的浪漫關係,而女人也會幻想與初識男性的一見鍾情。研究過語言學的人會知道言辭切切的語言,也是在不斷的誤解與錯覺中交流。你以為理解的東西,其實是被你曲解而成的。既然這個世界充滿了如此多的不確定性,那麽,我們又如何能忍心譴責那些試圖把情愛的幻覺呈現在網絡現實中的人—剝奪他們幻想的權利等於剝奪了他們情愛的生命!

情愛的兩端

我堅持不在婚前有性行為。而現在的男友對我的這種“固執”很不理解,他認為戀愛是美好的,能進一步就更好。為此他懷疑我不愛他。他喜歡哲學、生命方麵的東西,我希望他能理解我,您是否能給我一些意見呢?

對情愛的態度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一個可以隨心所欲去實現愛欲的人,生活中也比較自由,不想約束自己。喜歡哲學、生命方麵知識的人,比較重視對生命的實現,生命是體驗的集會。換句話說,這樣的人追求擁有,但不在乎永遠擁有,永遠擁有和沒有幾乎無區別,因為它也不能激發鮮活的體驗。可以這麽說,追求生命自由與激情的人最終會沒有自由與激情。

如果你愛他,應該像他,但有時候生活的古怪正在於,你不像他,對他才是一個刺激、一個鮮活的體驗。對某些男人來說,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具有刺激性,他甚至願意用終生與你共享(結婚)來維持你對他引發的興趣。如果你真喜歡他,需要讓他保持適度的欲求不滿,因為不滿,所以有體驗,也因為這些不滿的感受是指向你的,隻能由你來滿足,所以愛情就永遠活著。

反過來,你也要思考,你對性有嗎?你渴望過嗎?是什麽觀念妨礙你去獲得的實現與滿足呢?如果你與男友耳鬢廝磨時心如止水,那我會更擔心你。假如一個女人被某些傳統的、“正確的”觀念所完整建構了,生命就成了一個按部就班的過程,這樣的女子缺少情愛的創造力。所以,你需要給對方一個站得住腳的、暫不接受婚前性行為的說法,還要暗示性地給男友一個大致可努力的期限。假如認為情愛也是一種遊戲,那麽玩得越久是否會體驗越深呢?其實也未必。如果你知道那男人有什麽樣的情愛模型,與他以往的經驗不同,對他是一種刺激。你改變了他你就可能得到他,他改變了你,你也會像他過去的女友那樣成為過眼雲煙。不過,存在主義的觀點是,如果這個男人足夠讓你珍惜與喜歡,你一刻得到了他,在生命的延續性上,你也永遠地得到了他,你生命的某時某刻是與他分享的,這一時刻是你生命中重要的部分。

柏拉圖式的愛情需要時空的距離

導師說,他在精神上愛上了我,他不在乎我的胖瘦美醜,也不會與我發生任何上的接觸。他說這是很崇高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古今中外有許多名人都被這種愛情澆灌過。我該如何應對呢?

既然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又何必要去在意它呢?真正的柏拉圖式的愛情並不在乎被愛的人怎麽想,也就無所謂接受還是拒絕。在19世紀的歐洲,曾流行著這樣的愛的宣言:“我愛你,與你無關!”有些哲學家把這種愛情柏拉圖解釋為:“美人,對我來說你是一種客觀存在,我愛的是這個存在,與你的感覺和想法無關。”

真正的柏拉圖式的愛是一種內心的情懷,往往因為愛一個美麗的女子或英俊的男子而激發出對生命、對人類的喜愛,也因此覺得自己生而為人有多榮幸,能夠與如此美麗的人或事物共存於世有多幸運。這樣的愛是徹底的無私。精神分析把這樣的愛看成是一個人的愛情,是自戀的產物。當然,我更喜歡把這樣的愛解讀為一種沒有色彩的、唯美的、純精神快感的、對人的愛慕與美學體驗。

你的導師對你的情感可能非常的“不柏拉圖”。因為這樣的愛情一經出口就從純粹的精神世界滑落到了現實的泥地上,脫去了柏拉圖的外衣,露出了猙獰的麵目。你們的關係是不平等的,你在許多方麵受製於他,所以你們的情感也會不平等。他可能有家庭作後盾,當挑起你的時,他有出口,你卻孤立無援,久而久之你會對他產生依賴。

再者,你們之間缺乏精神戀愛得以存在的時空距離。整日相處,隻要他還是人,他對你的愛很快就會從精神層麵轉到身體層麵。當然,你如果接受他的身體戀愛,意味著你可能失去你人格的尊嚴;拒絕他,又可能難以再與他和睦相處,這是選擇的兩難。聰明的回答是:“你愛我,我很感激,但我也有我心中的柏拉圖!”

你如何對待過去就如何對待愛情

要結婚時才知道,男友之前和他的前任女友同居過3年,這真是對我所追求的真摯愛情的否定,從此我生活在男友過去關係的陰影中你的問題看起來簡單,卻是心理學關注的一個很複雜的哲學話題。首先我想說你男友與人同居給你的內心帶來了陰影,這個陰影的構成是你內心早已存在的,與你的男友無關,但卻是你男友的行為激發了它,把它從潛意識狀態轉換為意識狀態。心理學大師榮格認為:“我們人性中被否定的部分,構成我們內心的陰影。陰影中包含我們拒絕、否定、排斥的東西,也包含了人類意識中原始與不成熟的部分。而陰影一旦形成,就會無意識地投射在其他人或其他人群身上,以此來維持自我的道德感和優越感。”

一個人否認和排斥的東西越多,內心的陰影也越大,因而你對外部事物的接納態度正好反映著你內心對自我的態度。所以,在心理醫生看來,你感覺到的問題,恰巧是你自己的問題。在此我無從幫助你,因為我並不知道這些陰影的內部意義。其實,在詮釋過去、現在和將來意義的時候,人也在詮釋自己。

對這種詮釋大致有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把過去、現在、將來看成是一種整體延續,一失足則成千古恨。這樣的人有一種高度的存在性焦慮,行為強迫、謹慎細密、思想守舊、循規蹈矩,但仍不能逃脫自我挫敗,因為拒絕過去而否定現在,難從錯誤中獲利。

第二種態度認為,過去隻是被現在弱化並潛抑了的心理部分,現在的經曆也會成為未來部分的感覺核心。接受每一時刻的“我”都與瞬間過去了的“我”有了更新與質的不同。這樣的人易於平靜地看到並努力接納過去的荒唐、幼稚的錯誤與無知的罪惡,把過去的問題看成是成長中的問題,願意用現在部分的心智來對過去負責,分析、澄清與獲取有用的資源。

第三種態度是認為過去的已經不再存在,將來還隻是一種不確定的存在,重要的隻是現在,隻是每一時刻的過程。這樣的人質疑時空的連續性,不承認物質世界的線性因果關係,把過去、現在和將來看成是一種隔離但卻並存的現實,看重存在的本身,不看重存在被賦予的意義,永遠生活在一種自我給定的心靈現實之中。

現代人能做到第二種態度就很不錯,而第三類態度則需要很大的自我超越,你能到達哪一心靈境界呢?

讓婚姻遠離冷戰

聽人說夫妻是越吵越好,動手也不怕,真的嗎?我們家卻是冷戰態勢,大家都比較隱忍,可我們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已經到了誰也不理誰的地步。

夫妻間並不一定需要吵架,也不一定需要回避吵架。吵架是一種激烈的、信息量很大的、互動強烈的交流,就像是一種婚姻的“歇斯底裏”,夫妻間的交流總是在壓抑和爆發中進行。不吵架的夫妻不一定是好夫妻,吵架的夫妻也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夫妻。用信息時代流行的比喻就是:婚姻是電腦的硬件,而夫妻的交流是電腦的軟件,沒有交流的婚姻是沒有功能的。由此看來,婚姻的穩定性取決於夫妻間平時的信息交流和互動是否滿足婚姻係統的需要。

你認為你的婚姻處在冷戰狀態—相當於死機,你的先生對此怎麽看?心理學認為,夫妻的交流也應該有所選擇和節製,交流的信息太多可以使電腦的內存溢出,同樣會造成死機。需要提醒的是,交流不一定是開口說話,非語言的交流可能是婚姻中更主導的交流形式。當你對先生說話時,對方不回答也是一種交流—代表不同意,不一定要理解為冷戰。交流多少、該不該爭吵全在於你們婚姻係統的運轉需要多大的信息量。要想改變你婚姻中的“冷戰態勢”,不妨製造一點兒“接觸不良”,感染一點兒“病毒”,讓係統在自檢中更新。

當然,學會有效的爭吵、不讓爭吵升級到雙方傷筋動骨就要掌握一些心理技術:首先是暫停,有時吵架會在雙方互不相讓的情況下步步升級,乃至肢體衝撞、兩敗俱傷。所以,如果一方已經意識到爭吵有火藥味了,就要說:“好了,我累了,今天就到這兒了。”如果不行,就用延遲,說:

“我去上個廁所(或打個重要的電話,或上街買份報紙),回來我們再接著吵。”還是不行,就部分退讓,說:“看來我的說法是有些欠考慮,不過你說的也不全對。”要是還不行,就認輸:“好吧,算你正確好不好?不過,要接受你的說法,我還得再想一想,明天再告訴你結果怎樣?”一方認輸,另一方再想吵也沒有對象了。就像打乒乓球,你打過來我不接,吵起來就沒什麽意思了。最不好的方式是閉嘴—沉默。沉默是強交流,無聲的對抗,很霸道,常常把人鼻子氣歪。女人最怕的就是這一招!

你會背著老公存私房錢嗎?

我曾離過婚,過去不太關心錢,離婚後有了經濟恐慌。現在的丈夫總是把收入都給我,收入也很不錯。按理說我應該有安全感,但總忍不住背著他存些私房錢。

其實,直白地說,存私房錢是你積攢一種額外的自我價值。當今社會,女性對青春的珍視要遠大於男性,女性需要選擇一種弱勢心態,為自己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存私房錢可以獲取內在的心理平衡,如果能攢到足夠多的私房錢就意味著你擴展了生存的靈活性,不再會恐懼男人的薄情寡義。

但你攢私房錢的方式有所不同,你在信中說“過去不太關心錢,離婚後有了經濟恐慌”,這句話倒可以象征性地替換成“過去你太相信感情,現在你對感情不確定”。為了對抗這種不確定,積攢私房錢猶如積攢你們的愛情,讓它點點滴滴滋潤在心。攢私房錢並不僅僅意味著自私,有時候也代表著對親密關係的“反常行為”。正如打牌作弊,倚嬌恃寵,潛意識是渴望做一個情感的贏家。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私房錢的興趣也可能是在掩藏你與男友關係中的焦慮。你對情感的持久性已經沒有了玫瑰色的幻想,遂轉而求其次。錢畢竟是有形的、實在的,也象征著你們相愛的“結晶”。人對情感的態度總是從感性的狂熱到理性的務實,逐步轉換,對金錢的態度隱含了人們對自我邊界的清醒與情感態度的成熟。

心理學認為,離婚是人們心理成長的專門課堂。一段婚姻亦如一個生命,你不得不在一段較短的時間,讓自己疾風驟雨般地體驗全部婚姻中可能有的情感發展、變化與分離。離婚類似於你重新從親情的母體(家中分離,你會發現你有了許多新的心理特性。在這個意義上,攢錢意味著你的更新,意味著你與過去的一種分界,用全新的自我去愛你現在所愛之人。

嫉妒是愛情中最辛辣的調味劑

丈夫特別愛吃醋,卻又不願意承認其實,一個男人吃你的醋,說明他非常在意你。越珍貴的東西越害怕失去,人的情緒反應越容易過度。在我看來,吃醋是愛情的一種情緒特征,醋意越深,愛意越深。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嫉妒是愛情發生、發展的必然過程。初戀的時候,彼此醋勁兒十足,高度的彼此關注引發高度的排他性和敏感,一點兒風吹草動也會激起狂風暴雨。尤其是優勢稍弱的那一方,通過妒火來控製、擾動對方也是戀愛的不二法門。

愛的交往深一些,雙方的線也可以放得長一些,醋意似乎變得隱匿一些。這時愛情奉行一種雙重規則,明裏彼此尊重、信賴、寬容;暗地裏卻也較著勁,像是在玩一種猜謎遊戲,雙方都留著心眼兒。到了生米煮成熟飯的時候,彼此都堅信對方離不開自己了,吃醋的感覺才真正被情愛中獲得的確定感、安全感潛抑了。當然,在一些婚姻中,哪怕是老夫老妻也有醋海翻騰的時候,其妒火中燒的心理根源可能來源於一方的占有心理、過度關注、自卑心、猜疑心、缺乏安全感等,也可能來源於夫妻希望保持對情愛的感受性、活力和創造力。好的、甜蜜的愛情一定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的,需要有一些憂傷、誤解、猜疑、衝突與離別、重逢的戲劇性,嫉妒當然是其中最為“辛辣”的調味品。

你的問題在於你可以意識到丈夫在吃醋,卻不該期待讓一個男人承認他在吃醋。承認一種自己想掩蓋、否認的情感,會讓男性感覺不舒服、沒麵子、缺乏男子氣,甚至有羞愧感。在情愛關係中,男人什麽都願意失去,但最不願意失去的就是他的自尊,或通俗的叫作“男人的麵子”的東西。

在情感的交流中,很多男人的嘴很笨,他們可能因為自尊心的緣故不願意說什麽,但又忍不住要把一切“冤屈”寫在臉上。所以,男人吃醋時最不願意“實話實說”,死要麵子活受罪,隻讓一番酸味在心頭。你的心理對策是讓他明白你在意他的感覺,同時又裝作沒有什麽事發生。你們之間的酸味即會漸漸淡去,甜味會悠然而來。

他為何不能對你敞開心扉?

我的男友有什麽煩心的事總喜歡找朋友傾訴,有時甚至是異性朋友,說是不想給我增加壓力。真是這樣嗎?

人們的內心往往需要一種“支持—緩衝”係統。當麵對一些過量的負性情緒刺激、過大的生活壓力與社會應急時,“支持—緩衝”係統可以幫助我們提高適應環境變化、增強心理創傷的愈合能力。這樣的係統可以是一個信念或幻想、一個特別的嗜好、一隻寵物或玩具、一首悅耳的音樂或一幅發人深省的油畫、一個開闊的自然景觀或幽靜的場所、一個運動項目或一段林間漫步。更有可能是一個人—父親、母親、愛人、情人、親戚、朋友、同事。這些人往往與當事人幼年生活中的某一個重要關係人有一定的相似性,能激發他一些被壓抑的情緒與情感,具有安全性、及時獲利、良性回饋等特征。

對你的男友來說,女性朋友可能是媽媽、姐姐、第一個夢中情人、鄰家大嫂之類的曾經很親近的人的投影。我想你最好還是相信他,以免平添煩惱。當然,這種“支持—緩衝”關係有一定的時效性,它是一種生活的資源,隻有需要時才有意義。所以,你的男友隻有在遇到問題時才去找她們,你應該感到高興並對那些女性心存感激。

你的不快可能源於一種失落感,因為你認為你更應該成為你男友的“心理母親”,而不是其他的什麽人。但你要想想,你是否真正有對人、對事的豁達、寬容,“無故加之不怒,無故得之而不喜”的心懷。如果沒有,男友要把焦慮傳給你,反饋給他的可能是更大的壓力和麻煩,你說呢?

當然,還存在兩個可能。一是你向他過多地暴露了你的煩惱,平日裏總是男友在傾聽和幫助你疏導。這是一種強化,或一種關係模式的慣性所致。你的傾訴抑製了他想向你傾訴的,他隻好去尋求他人。另一個可能是男友的自尊心在作怪。在你麵前他希望保持一種良好的印象,不想因為傾訴煩惱而影響他在你心中的位置。不管怎樣,堅持把好的東西跟男友一起分享,把糟糕的感覺自己處理好,溫柔地支持和欣賞他,可能能幫助男友在你麵前敞開心扉。

愛被奪走,如何破繭而出?

我和男友相處4年,已談婚論嫁。但是後來,他和我最好的女友有了戀情,見到我就故意避開,女友自此也不再與我交往。我無法相信曾經最信任的兩個人竟然會如此對我!我痛苦極了!我該如何來麵對?

想讓你不痛苦是不現實的。在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裏,讓痛苦和憔悴來表達你內心的真情,表達你對生活的失意也許是最有效的自我調整。人的情感成長有時需要一些挫折,痛苦有時是一種促使情感成熟的資源,怎樣利用這種資源靠的是你的心智。愛情的痛苦是自我體驗的痛苦,容不得別人插嘴。更何況我也是凡夫俗子,參不破人世間的七情六欲,自己不能脫俗也不能勸你脫俗。愛和恨從來都是人類情感的兩麵,像軸線上兩個相對的極點。是恨把愛變得深刻,是愛把恨變得動人。我擔心的倒是你會不會過分地壓抑自己的憤怒,讓你的煩惱和痛苦變得慢性化。

你的故事,讓我感覺到你內心對愛情的信任和純真,對友情的不設防。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一種人情冷暖的悲涼,感受到情愛的莫測,我被你擾動了。有時我想,愛情的美麗正在於它的易變性,在於人們必須時時刻刻為愛情更換新的含義和新的內容,並產生新的行為。我也曾失戀過,有過獨坐幽室、痛心疾首的時刻。當情感的風暴趨於平靜時,更廣博、更成熟的愛便在心中油然而生—愛有時也是一種放棄。

人對外界的感覺和認識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但又不能停留在自我中心,這像是一種“悖論”。假如我跳出你給我呈現的“現實”,從人性的立場上,再來看你和他以及她構成的三角情感關係,會感覺情愛的轉移也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你的男友隻是作了愛情的選擇,而你卻為你愛的兩個人締造了一段好姻緣(盡管不是有意的)。你的痛苦可能源於你的內心已經把他和她標為你的,因而使你感覺到被欺騙,其實失去那種不真實的愛未嚐不是一種解脫。但你或許還沒有失去你們相處的友情,友情的穩定性和長久性常常大於愛情。

你問我該如何麵對,我說不出,也許應該順其自然,也許應該抽身事外。有兩個方法你不妨試試:

1.成熟的愛情雖然總是充滿尊重和寬容的,但並不意味著逃避現實。你需要去麵對你的男友和女友,把你內心的痛苦和善意坦誠地告訴他們,通過交流達成一種對現有關係的諒解。隻有想透了、說透了,你才容易從苦惱中走出來。

2.也許你還需要一段時間來做好自我調整,不妨把你的愛做成一個繭,修身學禪。待來日破繭而出,讓你的情愛變成美麗的彩蝶,再到陽光下追尋真愛。

放棄控製才能隻有享受愛情

我感覺,和喜歡的男子在一起常會有一種失控感,我不敢毫無保留地付出我的愛、義無反顧地去愛一個人,對愛情和婚姻真的沒有信心,是我不成熟嗎?

對自己沒有信心而逃避現實的女人,其實是內心存有太多的對自己和對環境的控製欲。她們強烈地害怕成為弱者或處在弱勢情境。心理學認為她們難以忍受不確定感,難以忍受不可知和模糊性,什麽事都得仔仔細細地把握著才能安心。

愛情在潛意識中的語言代碼是“放棄控製”。因為對的需要從小到大都被緊緊地壓抑著,不解除內心的禁錮,情愛便不能自由表達。你的失控感正好說明你內心壓抑的太強烈,仿佛是坐在火山口上,不知道一旦爆發會是什麽樣子。

一般地說,不成熟的情感傾向有三種基本的需求:

第一種是空虛感。過度地需要情感認同,需要被人喜歡、被人需要、被人渴望、被人欣賞,為了得到這些有時可以不管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有這種情感傾向的女人會在內心扮演一個孤立無助的人,感覺在情愛上充滿著危險、欺騙和變數,擔心一隻飛來的蜜蜂會蜇她、一隻跑過來的小貓會抓她。她需要對方時時刻刻給她一些表白和證明來解除心中疑惑,在愛情遊戲中少不了眼淚、誤解、哀怨和欲求不滿。

第二種是理想化。努力看輕自己,認為對方比自己強,比自己更聰明、更有吸引力,以此來滿足理想化的需求。也許她已經足夠漂亮了,但還會常常想如果自己再完美一些就好了。她的內心卻如“玻璃棺材”中躺著的白雪公主,需要一個英俊的王子能勇敢地給她一個吻。在這個吻到來之前,她是孤立無援的。在愛情遊戲中她極善於誇大對方的優點,不承認也不敢麵對對方是個極普通的人,總是誠懇地接受保護、拯救與指導,從不懷恨與抱怨。在具有傲慢傾向的戀人麵前,自我價值高度萎縮,讓旁觀者義憤填膺。

第三種是依賴傾向。這是一種自我饑渴感,必須通過愛與被愛中的價值感來戰勝內心無處不在的無價值感。無意識地用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自尊心隨著對方的讚同或非難而起起落落。愛情是一種道具,隻是用來證明自己可愛,任何拒絕都意味著災難。

在愛情遊戲中,你就像那隻麵對王子的美麗的火狐狸,外表很有個性,甚至倔強,內心卻期待著被馴養。“你馴服了我,就要對我負責!”其實,愛不是馴服,愛更像是一場無聲的戰爭,當然也是甜蜜的戰爭。兩個人的個性、邊界、權利、文化與生活模式、情緒能量、智慧、心機、謀略,都在激情的激發下碰撞、融入、分享、隔離、再造、完成,最後誕生兩個相互依存也相互獨立的成熟的人。

而你還在情愛的門檻外麵,談不上成熟不成熟,隻是缺乏情愛的真實體驗和經驗而已。

世上沒有完美情人

男友出國和別的女孩同居,回國後請求我原諒,我卻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這對我和他都是折磨。我該怎麽辦?

你的話讓我感覺悲歡離合真是人類情感世界中不變的特征。心理學認為,人們在成長中常常會殘留一些幼稚的防禦機製,如強烈的愛在很多時候要通過強烈的恨、攻擊、控製去反向表達,而許多內心的憤怒也需要掩藏在愛的外衣下被安全地釋放出來。於是就有了一種奇怪的悖論情景—“我折磨你是因為我愛你!”你的所作所為,正出於這樣的一種反向心理。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行為帶有明顯的矛盾信息,接受他的同時又在排斥他,抓緊他和推開他的力量並存。

長期處在這些矛盾信息下,你的男友會逐漸產生一種對你的恐懼,會漸漸地與你保持距離,使得你的一切努力化為泡影。所以,對男友的“懲罰”應該適度。適度的抱怨是愛的表達:拉攏你們的距離,激活你們平淡的感情,讓你們都從中獲益。

說到該怎麽辦,我想,第一,你內心攢積的“憤怒能量”總會有耗盡的時候,你不想抱怨的時候自然就不再抱怨。除非你想保持你在情愛中無過錯的優勢,讓對方永遠覺得欠你的情,由此你在兩人關係中獲得更大的自由度。或者,你認定男友還是一匹沒有調教好的多情的馬,需要時時刻刻地敲敲打打,像是給他套一根“韁繩”,箍一個“緊箍咒”。這樣做,抱怨就成了一種策略,你的內心應該是快樂的。

第二,不要輕易地放棄,不要試圖去追求完美無缺的愛情。有缺陷的愛才有動力和創造力,完美的東西意味著終結或死亡。曾有一個男人,一生都在尋求一個完美的女人,但總是苦苦得不到。他70歲的時候,有人問他:“你滿世界地流浪,想找到完美的女人,你找到了嗎?”這個男人說:

“有一次,我碰到一個完美的女人,但毫無辦法,她也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追求完美的人會終生處在自我放逐中。

讓愛情隻有呼吸

我總是不停地陷入一場又一場的戀愛當中。每見到一個優秀的男孩,隻要他有一點兒能夠打動我,我就會動心。朋友都說我很“花心”,我真的是泛愛主義者嗎?

認為你花心的人是基於某種情愛哲學,認為人隻能愛一次,或真愛隻有一次。其實,愛情總是豐富多彩的,且難以被描述與標定。大自然中那繽紛多彩的花,單瓣的、三瓣的、五瓣的、十幾瓣大的,五顏六色、形態各異,但我們都稱它們為“花”。愛情就像自然界中的花,也是姿彩紛呈、變化萬千的。沒有什麽樣的愛一定比別的愛情更好、更純粹、更道德。相反,我認為你一定是一個很有愛心的女子,你有很強的愛的動力,而且這種動力還能時時更新。很多愛情都需要自我更新能力來創造愛的美好體驗。有時候,你更新了,對方卻喜歡固守,於是分開也是必然的。

有一位哲人說過:“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專門產生愛意的靈魂之杯,當愛盛滿的時候,就會溢出來傳遞給他人,讓別人的內心也分享這生命中的愛意。”你就是靈魂之杯中愛很充沛而且豐富多彩的女子,要理解和認同你,生命需要進化到更高的層次。我們的社會的確需要有一些人來破壞文化為我們在兩性之間構築的冷冰冰的籬牆,雖然這樣的人曆來都是備遭非議的,但他們對非人性化的情愛道德係統的擾動正像蝴蝶的翅膀,以微小的效應慢慢引發社會朝向人性化發展的劇變。

屬於個人的愛情隻能分享,不能評述,也不能模仿。應該把愛情看成是純粹的個人的事,社會價值係統與愛情道學家都要學會閉嘴,並謙虛地向每個戀愛中的人學習。你需要覺察每一次的動心是對方投情引發的,還是你自己投情引發的。如果隻是你個人的情愛遊戲,也沒有什麽不好。需要的隻是一個邊界,不要太傷著自己,也不要太傷著對方。這是對自己的善意,也是對別人的善意。平心靜氣地接納自己,走自己的路,不管別人如何評述,這是愛的大無畏。

在愛中重建自我

我與男友相戀8年,正當我們準備結婚時,他突然宣布,新娘不是我。我已經無法再相信男人和愛情。兩年過去了,我的內心仍舊充滿了創傷的苦痛,無力再去戀愛。

這是一個讓我難以保持谘詢中立性的問題。我很驚訝你竟會那麽輕易就放他一馬!8年並非一瞬,一個抗日戰爭都打下來了。如此現實的、鐵石心腸的男人會被詛咒:“終身不再會有愛情降臨。”現在我要回到中立的立場談談這個世界上的愛情。

愛情是人類精神領域的一種“悖論”,渴望愛情的人,一生總和真愛失之交臂;逃避愛情的人,又時刻為情所困,為情所擾。愛情需要承諾,但愛情不等於承諾;愛情需要婚姻來維持和嗬護,但愛情也不等同於婚姻。愛情不僅僅是一種現實,也是一種超現實,它的迷人在於易變。

情感的創傷並不是一個人要對愛說“不”的原因,而是一種為了讓不合理變得合理的自我解釋。如果一個女人隻想沉溺於對愛的空想,不願意真正地對他人投情,心理學的解釋是她缺少愛的動力。愛的能力被經典精神分析看作“原欲”(Libido),或叫“性趨力”。它構成人們行為中的非理性衝突、潛意識動機和生物本能驅力的內容,具有攻擊性、占有欲和破壞性傾向。而新精神分析認為愛的能量是“生命本能”(Lifeinstincts)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特征是朝外的、開放的、積極的和建設性的,是生命成長動機的來源。而後現代的精神分析接受“愛同時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雙重意義。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愛意味著你要改變和重建自己,在給予的同時去獲取,兩者的不平衡會削減愛的動力,從而阻斷自我的發展。

心理醫生大多認為情愛的困惑就是成長的困惑,也是生命的困惑。什麽樣的女子容易被愛傷害—恰恰是愛的弱的人。她看起來總是不敢主動地去獲取與體驗愛的快樂,實際上她把對愛的欲求通過內心的合理化機製轉移為一種關係依賴,因而失去的會比得到的多。

讀這封來信,我感覺你是有愛的能力的,隻是你想壓抑它。解決的辦法是努力減少對情愛的感傷,積攢壓力,以此來增強你對新的愛情的渴望。另一方麵,愛常常也有個不應期。在一段情感過後,人需要有一段相對長的時間來恢複,你需要做的隻是等待,讓眼下的苦痛自然地來,再讓它自然地走。

戀人拒絕親密為哪般?

我今年27歲,與男友交往1年半,但從未達到過熱戀的狀態。他認為接吻或者男女之事很髒,生活中的他有些輕微的潔癖。他希望自己比我強,但當我顯示出很依賴他時,他又希望我更成熟。怕傷他的自尊,我不敢提出和他一同去進行心理谘詢。

親密而不親昵;渴望自己強,卻又不喜歡對方弱;性很髒與身體潔癖……這些敘述顯然在暗示我,你描述的戀人間的關係,更像是男人與母親間的關係。很想問問你男友是否單獨與母親長大?他與母親睡到幾歲?

與父親的關係是否親密?他父母之間是否過於矜持?……如果你能告訴我,他對異性是否有過衝動,在什麽情景下對哪類女子會有衝動,我會好分析一點兒。強調與男友無法親密,可能你無意識回避了更重要的信息。我想知道你依偎他或撫摸他的時候能感覺到他身體的反應嗎?如果有,他會怎樣地中止或釋放;如果沒有,他怎麽解釋?你的描述回避了你是不是他理想的人,也回避了你們是否有過性的接觸。有與沒有差異可能很大。我不能因為他對你“性趣”少,就推而論之他對所有女人都“性趣”少。如果一個男人認為接吻很髒,不與你接吻,讓我好奇的不是他,而是你為什麽沒有趕緊跑開?不喜歡接吻的男人不接吻,他的行為與內心是一致的,而渴望接吻卻又忍耐著不接吻的人是混亂的,這是你的問題。

不管他是因為與母親的過度依戀,沒有完成心理分離,還是因為母親的某些情緒、行為、心態而引發髒的感覺,泛化到不喜歡性,這是他自己的事,他有權利選擇一種生活。你可以選擇他,也可以放棄他。你描述的他有一種矛盾性,但真正矛盾著的是你,明知不能,卻堅持了1年半,並且還想找到繼續與他生活的充分理由:治好他。其實你的男友在關係中已經得到滿足,而你一直在饑渴中。也許是你有一種代母,一種渴望救贖他人的情結。在某種程度上,他也在配合你,滿足你的心理需求。

解決的辦法是坦誠,把苦惱告知對方,如果男友想改變,那就教他學習親密與愛。如果男友不認為自己有問題,那麽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善待自己。畢竟你需要的是有、可以興奮起來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