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的潛意識在期待什麽?(人與現實)

人們總是以自己為藍本來觀察別人的內心。快樂的人以為誰的心裏都是陽光明媚;抑鬱的人認為天總是深灰色的。這種心理現象能發展成一種極端的情景,把不被自己接納的內心、衝動歸咎在別人身上,我們稱之為“心理投射”。

在投射作用下,偏執的人隨時提防別人的攻擊,也隨時感覺到來自社會的敵意;吝嗇的人感覺誰都會算計他,錢放在自己兜裏才踏實;好色的人對美麗女子動心,會以為是對方在誘惑他……殊不知,當一個人過多地沉浸在這種內心感覺裏時,真正的現實與他內心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

不執著對錯,心才能自由表達

每次跟別人談完話,我的腦子裏就會反複出現談話過程,擔心自己說錯了話。

別人早把談話忘掉了,而我還糾纏在這裏麵,感覺很累。

擔心自己說錯話實質上是一種人際敏感,說明你還處在一個充滿困惑的年齡。說實在的,大多數心理問題是被自己努力建構出來的,這是一種指向自己的“執著”。人在成長的某一階段,都會用一種非此即彼的直線邏輯思維來認識這個世界和認識自己,把事物分成對與錯、是與非兩種狀態。你現在正處於這樣的年齡,你的痛苦是一種成長的痛苦。解決的方法大體上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是接納。把這種人際敏感看作是一種培養記憶的“遊戲”,喜歡它,不要排斥它。敏感本身是一種不自主形式,把它變為一種主動的、自主的形式,它所引起的煩惱就會大大減少。精神能量最怕壓抑,你不再壓抑它,精神的動力就會很快衰竭。

第二種方法是等待。相信成長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偉大,也是最不能抗拒的力量。人際敏感隻是一種年輕的伴隨狀態,隻要生命在繼續,它就隻是生活中的一個“過客”,它來了,但它還會離開。中國古訓中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就是人心智成熟的規律。如果一個人想20歲就不惑,30歲就知天命,那麽他首先要放棄對因果、是非的執著。接下來還要放棄對直線邏輯、唯物質主義、唯科學主義的執著,承認存在是唯一的現實,承認存在隻是一種狀態,沒有原因也沒有極向,也就無所謂對錯。語言一旦說出去,別人聽了怎麽想有時你根本猜不到。每個人對語言含義的理解本來就不同,聽話的時候每個人的心境也會不同,對語言引發的心理聯想因為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也會有所不同,那麽多的不可知因素同時存在著,去思考自己語言的對錯是多麽無聊啊!放棄對錯,你才會獲得思想與表達的自由,也就獲得了社交中的快樂。那個時候,什麽樣的煩惱都難糾纏你了。

你害怕被拒絕嗎?

我內心總想討好別人,即使十分影響自己的生活,違背我內心的情感和理智,我也不曾拒絕過別人。我害怕當說出“不”的同時,會傷害到別人,我想學會說“不”的技巧。

其實,誰的內心都曾有過想討好別人的想法。小的時候,我們討好父親、母親,討好鄰家霸道的男孩、女孩。長大後,在許多情形下,我們仍舊不得不違心地擺出笑臉來維持社交禮儀。這是生活的無奈,也是人性的無奈。但我個人以為,討好別人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進攻,利用人性喜歡恭維的弱點達到自己的目的;二是防禦,利用討好達成情感同盟,給自己爭得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所以,討好有時也有積極的一麵,對人際關係帶有建設性的功用。你所說的討好可能掩藏著一種內心衝突,提示你對人際交往有一些不安全感。

判斷人在社會交往關係中的心理成熟度有兩個重要標準:一是看能否自如地對別人說“不”,拒絕別人是需要勇氣的;二是可不可以主動地要求別人幫助自己,接受被別人拒絕同樣需要勇氣。兩種心理色彩常常具有同時性,有其一必有其二。

心理學把人的這種希望討好別人,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害怕被別人拒絕的心理狀態稱為“被拒敏感”。這樣的人既不能自如地對別人提出要求,又非常害怕被拒絕,不知道如果被拒自己是否能保持內心平和;同時,又很難自如地拒絕別人的要求,不知道如果拒絕別人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麽。

結果,這樣的人看起來是個熱心人,總在答應和幫助別人,但內心的苦處和人際煩惱難以言表。

害怕說“不”的人,有一種心理投射,說“不”未必能傷害別人,隻是自己內心受不了被人拒絕,所以也不敢拒絕人。反過來,執著於說“不”的人,也有一種心理投射,由於總對自己說“不”,也條件化地對別人說“不”。不會拒絕別人可能是每個人在社交環境中都要麵對的。究其根源可能還在於小時候你的父母是否允許你說“不”,或者你是否有足夠的說“不”的經驗。所以,被拒敏感是人社會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相信它會自然地來,還會自然地走。你需要對你的苦惱有個積極的認同,想想不會拒絕別人也不全是壞處,至少你看起來很美,也容易得到別人的感激。

人們大凡說“不”有兩種方式:一是嘴上說“不”,身體或行為卻在說“是”;二是嘴上說“是”,身體或行為表達的是“不”。被拒敏感的人就是後一種情況。那麽,有哪些說“不”的技巧呢?可以溫柔地拒絕:

“我可以說‘不’嗎?”可以委婉地拒絕:“如果我知道……我會幫你的。”

可以迂回地拒絕:“如果你可以等上幾天,我就能幫你了。”可以巧妙地拒絕:“我也正為這樣的事犯愁呢,正想請你幫幫我。”可以直接地拒絕:“抱歉,我也不會。”也可以強烈地拒絕:“別惹我,我煩著呢。”其實,說“不”

可以不需要什麽技巧,想說就說,沒有技巧也是一種技巧。

自言自語是種“帶響”的思維

我不太愛和別人交流,覺得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多半是無效的。最近,我卻發現自己稍不留神就喜歡把心理活動說出來,好像自己在跟自己交流,這種自言自語是病嗎?

人是需要語言交流的,如果你不和別人交流,你就不得不進行與自己內心的交流。與人溝通常常有三個要素:1.交流的對象;2.交流語言的表達;3.溝通的目的。對應的分析有心理學層麵的:交流的;語言學層麵的:交流的技術;效率學層麵的:溝通目的性是否存在,是否常常可以達成。你在與人交流中的無效感也需要作這三個層麵的分析,但你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交流情景供我分析,所以我隻能在心理學層麵作一般性的描述。

你的自言自語是在稍不留神的時候說漏了嘴,像是一種思想的泄密。

心理學一直對說漏嘴、口誤、白日夢一類的現象給予深刻的心理學含義,認為這是內心被壓抑的聲音,是潛意識突破意識阻礙的一種直接顯現。所以,我建議你把一不留神說出來的東西記下來,自己去研究和聯想,尋找到內心對應和自我疏導的方法。

自言自語是一種專注思維引起的現象,反映一種比較壓抑、凝重的心情,一般說來算不上是一種病。什麽樣的自言自語是病呢?它必須符合精神病理的特點:語言表現出思維形式的障礙(思維中斷、破裂、不連貫)和思維邏輯的混亂(荒誕性),或成為一種“帶響”的思維,或純粹是在和一個虛幻的人說話(幻聽),還要看是否伴隨有社會功能的受損和自製力的缺乏。如無後兩者,無論你的內心有多混亂,都隻能被看作是人類精神和文化的多樣性的結果,而非病理現象。

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是增加自己與人交流的,這種可以通過好奇來促進。想知道身邊的人對同一問題怎麽想、怎麽看,你就需要問問別人。另外,還需增加交流中的快樂。

如何獲得交流的快樂?如果你的交流是立足於分享,而非誰對誰錯、誰是誰非,交流本身就會給人帶來輕鬆的感覺。如果對方說你錯了,別生氣,因為你相信不同的人對問題的看法是不同的,不必為別人的觀點去煩惱,除非你覺得你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當然,讓語言幽默有趣也是增加交流快樂的一種辦法。有時候,交流並沒有確切的目的,交流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日常的交流對維持社交層麵的親密感,增進個人對社會的興趣與情緒投入也有好處。

好朋友是個大嘴巴

我的好朋友太愛說別人長短了。跟誰都說,不分親疏。誰的事都說,以此為跟人建立關係的工具。我不喜歡,也不願意把自己的事情跟她分享了。

你的好朋友正是那種“大嘴巴”(bigmouth)的人。和這樣的人做好朋友需要遵守三個原則:一是你不能太坦誠。因為坦誠往往會涉及,也就需要對方保密,但大嘴巴的人最難做到的就是保密。二是你不能太相信對方說的話。相信1/10就可以了。因為大嘴巴的人往往是想當然的人,他們喜歡捕風捉影、添油加醋,唯恐天下不亂。三是不能太在意好友對你名譽的“渲染”。這樣的人其實沒有壞心眼兒,隻是孤獨、無聊與好奇,並不是真心想坑害什麽人。

心理學曾把愛說話的人當作“口欲期”滯留的人,說這樣的人不是小時候缺少口欲的滿足,就是3歲還在叼著母親的**。當然,這隻是想當然。不過,大嘴巴是一種癮,一旦形成習慣,嘴巴就關不住,四處漏風。也有人形容大嘴巴的人的耳朵是張捕魚的網,時時刻刻都想網住點兒什麽,耳朵比較靈,聽風就是雨。但大嘴巴的人不太依賴眼睛,眼見的為虛,耳聽才為實。有時候,你也要憐憫他,給他講一些子虛烏有的事,越離奇,對大嘴巴越是精神刺激,他越開心、越上勁。

在特定情況下,人們需要大嘴巴來活躍氣氛,鬆開人們彼此間的冷漠、隔離與防禦。在這樣的情景下,一個大嘴巴比一個誠實並謹小慎微的人更重要。往往在沉悶的社交環境裏,會有一個人自我犧牲充當大嘴巴的角色,來擾動關係,建立彼此的聯結。這是由團體動力學決定的,不能責怪這個人天生就漏嘴。你可能會說你喜歡活躍氣氛的人,但傳播信息需要公正、準確,我們也知道言多必失,說話多的人說錯的話也多,做事多的人做錯的事也多。知道了這點,你就可以諒解你的好朋友了。

別跟“戀母”情節的他談戀愛

我有一個男同事,平常老跟我作對,公司裏都知道我們倆是死對頭,最近他居然厚顏無恥地說他一直在暗戀我,這是怎麽回事?

你的信讓我想起一個成語,叫欲蓋彌彰。《資治通鑒》上說:“畏人知,橫加威怒,欲蓋彌彰,竟有何益!”意思是害怕被別人看出內心的企圖,而故意表現出相反的態度。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反向作用”。這是一種較幼稚的心理防禦機製,多見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於性的覺醒對異性產生了好感,卻要拚命地壓抑這種需求,在行為上表現出回避異性甚至貶低和攻擊異性的色彩。

讓我感興趣的是,你的男同事是怎樣把這種不成熟的心理防禦延續到了現在,像過家家似的玩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把戲。他對你說他暗戀你,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這要取決於你是不是在意他喜歡你。相信他暗戀你,就意味著接受了他的道歉,讓很多日子攢積起來的不滿在一種理解萬歲的感覺中消隱。不相信意味著拒絕,交流學上的意義是“占了便宜還賣乖”!

我想,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堅強,那你應該幫幫這個男人,他對情愛可能有一些怯懦和害怕,他缺乏和所愛的人平等相處的能力。在這樣的心理下,當他愛你,就以為你應該感激他,所以對你就有了苛求,就有了不滿,就有了要跟你理論爭執的,而你還一無所知,蒙在鼓裏呢。另一種情況是戀母,無意識地把你當成母親,也許是因為你的某些性格、長相或對他的態度讓他聯想到他的母親,孩子對母親發脾氣是不需要理由的,讓他說道理的時候他會說他愛母親。

當然,千萬不要和這樣的人談戀愛,很麻煩。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他很可能喜歡那些看起來柔弱,願意被他控製的女子,無意識中他要挫敗你、打垮你,逼迫你不得不依賴他。戀母的人會喜歡強一點兒的女子,他可以隨心所欲,所有結果都要你來承擔。

婆媳自然是天敵?

婆婆年輕時喪偶,獨自帶著兒子。我和丈夫結婚後,她對我百般挑剔,還不斷在我丈夫那裏告狀。丈夫夾在兩個女人中間很為難,我也很累。我和丈夫都是高級白領,我有自己的事業和對生活的選擇,婚姻隻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我該怎麽辦呢?真鬱悶這樣的婆婆不喜歡媳婦是天經地義的,喜歡反倒是一種虛偽。從象征意義看,你的丈夫和婆婆十幾年來過著一種類似婚姻的生活,他們除了不能有**外,分享著所有的人類可以有的親密關係。你是闖入者、第三者。你不僅擁有與這個男人的性,還想分享其他的親密關係,但那本是婆婆的領域,你自然冒犯了她,她自然要找你的麻煩。兩個女人都想和一個男人分享親密,這類似於一種精神的拔河遊戲,當然,婆婆最終拔不過你,因為你能為那個男人生孩子,婆婆不能,笑到最後的還是你。除非你自動放棄,或你的丈夫還是一個需要吃婆婆奶的男人(心理層麵上的奶),否則,你不會輸。

一個女人帶著一個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沒有老公的情況下,極易形成一種深度依戀與親密,甚至是一種共生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是一個喪偶卻為了孩子不再去愛的女人,就更為可怕,因為一切愛、情感、情緒,甚至生理需求都必須也隻能從孩子那兒獲得。這樣的母子關係沒有邊界,沒有禁忌,自然也就產生了排他性。這樣的關係多少有種病態的意味,但很可能掩藏在文化頌揚的那種忠貞、節烈的正麵標簽裏。很自然地你丈夫會想,我母親為我做了那麽多,犧牲了那麽多,我也要如何如何……其實,一個為了孩子不再去生活的女人,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麵對一個弱小的孩子她自如地獲得了優越感、被需要感和重要感,甚至是不能被拒絕的愛。跟在這樣的情境中長大的男人談戀愛感覺還可以,因為他常常很細膩、敏感、會體貼人;但和他結婚就有點兒像押錯寶,會憑空為自己添一個天敵—婆婆。

絕大多數的婆婆都喜歡媳婦,甚至討好媳婦,以此維持與兒子良好的關係。在舊式文化中,由於高度強調媳婦的順從,婆婆被文化助長出了一種專橫跋扈的氣質,媳婦隻能忍氣吞聲。等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她又轉過來欺壓自己的媳婦,忘了當年做媳婦時的不平。

現在的文化倡導平等和邊界,婆婆與兒子之間應當有明確的邊界。婆婆在沒有兒子“授權”的情況下,不能隨意介入兒子的生活。家庭內的尊卑也不那麽被提倡,盡管孝順與贍養老人仍是一種傳統美德,但尊卑意識還是明顯被淡化了。

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你的丈夫,他無原則地讓權才是你和婆婆糾纏不休的根源。他必須長大,建立親密邊界,並有能力對你婆婆說“不”。

事實正是如此,當兒子態度明確的時候,婆媳糾結就變得毫無意義。

你的潛意識在期待什麽?

我的經理是個很難相處的人,不管我做了什麽,他的第一反應永遠是說“不”,好像他的工作就是否定別人,我很受挫,也對他有怨恨。

在我看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你在工作關係中摻雜了私人感情,你在潛意識層麵對你的經理有一些理不清的期待和需求。表麵上你是在希望經理對你的工作加以肯定,實際上更像是期待一個既權威又特別的人給予你喜愛和讚許。人在所有的關係中都會存在某些心理需求,當你對他人有抱怨的時候,往往會忽視這些抱怨可能正是你的期待沒有得到滿足所致,你首先需要檢查一下自己在潛意識中期待什麽。

對一個難相處的人,如果你本身並不想跟他相處,隻是公事公辦,那你得到什麽樣的回應都會按照職業關係去解釋,不會有那麽多的挫敗感。

不想與誰交往,就不會在意對方是否難相處。所以,你要問問其他的同事有沒有相似的感覺。職場關係也會存在一種親密感,麵對重要的人,我們無意識地會希望被喜歡,那麽你會捕捉這樣的信息。你的上司一本正經地指正你,不在意你的感受,你會有一種錯覺,覺得是他故意離你很遠,不想讓你靠近,這樣的感覺是被你的期待所決定的。

你對他顯然不是怨恨,而是有一種失落,你沒有看到希望看到的東西。其實,站在經理的角度上,他的行為並沒有什麽不妥,他有權肯定或否定你,也有權重視或忽視你,他與你之間隻是簡單的工作關係。問題是,你似乎並不滿足這樣的關係色彩,也不願適應這種關係模式。當你內心對他服從時,你外在的表現很可能是對立;而當你表麵表現得服從時,內心就開始電閃雷鳴。建議你回憶一下成長過程,與哪一位重要關係人在什麽時候是有過相似的心境。如果能找到類似的體驗,那麽你會恍然大悟,也許你和權威的人相處時,都有這樣不自信與受挫的感覺。

情緒的雙向性是一種常態

我有一個同事,她非常敏感,剛剛還和顏悅色,突然就變得氣急敗壞。尤其在人多的場合,經常令人尷尬得下不了台。我不知道該如何與她相處?

那些看起來讓人害怕的人恰恰可能是內心怯懦的人;那些看起來不想惹麻煩的人,內心恰好是非常篤定的人。與其認為你的同事敏感,還不如說她擁有特別的社交技術。這種技術使她搖擺在兩種情緒狀態中,當好的情緒主導時,跟任何人都能親近,也喜歡討好人、取悅人;當不好的情緒主導時,見誰都煩,把不良心情歸罪給別人,語言也尖酸刻薄起來。

情緒的雙向性是一種常態。有的人起伏小一些,看起來情緒就穩定,也好相處,因為你可以預見他們對事物的反應;有的人起伏大一些,就像你的同事,有點兒難以捉摸和預測,因此也難以適應。不過,情緒不穩定的人特別依賴朋友,在他氣急敗壞的時候,你和顏悅色,不跟他計較;在他和風細雨的時候,你稍加平抑,不讓他的喜悅來得太快、太猛,他的情緒變化就會變得不那麽劇烈。

人是一種關係的產物,而關係的維持是雙方的事。有時候這種雙向情緒隻是人下意識地想與別人保持一種合適的心理距離,當他覺得別人離他有點兒遠的時候,和顏悅色可使關係拉近;當這種關係親密得讓他有點兒窒息的時候,他又會無理取鬧,讓人敬而遠之。當人們搖擺在寬容和敬而遠之兩種態度之間時,在社交上的不確定性(敏感易變)就被強化了。

處理的方法有兩種:

1.客觀地說,她的這種心理行為並不是一種意識行為,而是一種無意識行為。但如果我們把它釋義為一種意識行為,我們就限製了她,因而也可能治療了她。比如,我們可以表示欣賞她的不可預期性,認為這是一種控製他人的能力,讓她自己都覺得無趣。

2.由於她的不確定性依賴於人們與之交往中的猶豫性,所以,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可以讓她那搖擺不定的動能在人際互動中消失殆盡。

識人是學問

我總是與人意見不合,卻又不知道怎麽去化解矛盾,有時候這很影響我的人際關係,您能告訴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嗎?

人總有與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當你與人意見不合爭執起來,或者你不幸遇到某人專門與你過不去時,你有三種選擇去處理:一是主動回避,減少衝突。眼不見心不煩。當然這樣一來,你的交往圈子會越來越小。二是主動化解。矛盾往往來自於誤解,如果你能讓身邊的人完全信任你,誤解的可能就少了。不過,這樣你自己比較累,需要你單方麵付出很多。三是示強,針鋒相對,看看誰怕誰!這招對怕事的人很有效,但對愛招事的人就大錯特錯,結果會讓自己灰頭土臉。

在普通的人際交往中,隨性而為就可以;但與一個彼此矛盾著的人相處就要知道對方的忌諱,了解對方的心理需要,知己知彼。不然,對方會覺得你在故意為難他。識人主要靠察言觀色,通過對方的眼神、手的動作、姿態判斷他的心境和可能的反應。交流中有四種信息:一是語言的信息—他想表達什麽?二是語言背後的信息—為什麽要這樣說,而不那樣說?三是身體和表情信息—他的心情如何?姿態和表情會泄露對方的情緒:焦慮、害怕、憤怒、孤獨等。四是對方對關係的期待—想與我接近還是在排斥我,為什麽?讀懂四類信息對你如何處理關係很有幫助。

另外,要注意人的個性差異:外表嚴肅正經的人內心比較神經質,以認真的態度對待他們比較好;外表堅強的人內心可能很軟弱,不要試圖挑戰他們,為了掩藏虛弱,對方會跟你糾纏;死板的人其實是自我中心者,不要否定他們,也不要在他們的麵前表現出狂妄自大,一旦他跟你認死理兒,你也很麻煩;對剛愎自用的人不要去奉承他,唯唯諾諾是容易接近之法,你不能太有主見,因為剛愎自用的人隻相信自己是對的;對偏激的人不要一味退讓,而要坦誠相待,對方可能是缺少安全感,並不是成心要欺負你;對勢利的人,隻有用互惠才能打動他,有用無用是他交朋友的原則,讓自己對他有用你就可以對他隨心所欲;對單純的人,可以用讚許來搞定,單純的人要用單純的心去應對,但單純也有殺傷力,單純的人大多坦誠,坦誠有時會讓人害怕,因為你好像會失去掩飾自我的外衣;對多疑的人,要表現得凡事敏感,讓他覺得你讚同他,如果他說窗外那片落葉是一種預兆,你就附和說最近你也覺得不好;對聰明的人,聰明的你最好裝傻,那樣他會感激你,如果你不聰明,千萬別裝聰明,聰明的人往往自視很高,一旦看透你的愚蠢,他一輩子都會拿你當笑柄;對霸道的人,惹不起,躲是可以的,這樣的人六親不認,你還是敬而遠之為好;對權威的人,尊重他、崇敬他是你得到他認同的方便之門,不過,不要過火,這樣的人很怪,他不怕挑戰卻怕被捧,你太捧他會失去他對你的信任。

人是一種人際關係“動物”,必須生活在人際關係層麵,人際關係的互動構成人們的自我感和自我觀念。同時,人每時每刻都會對身邊的人存在著“關係聯想”,這是一種精神**式的自我安慰。聯想別人對自己投情,憑空就有了對自己的良好感覺。喜歡自己的人,也容易喜歡上別人;尊重自己的人,也願意尊重別人。反過來,內心缺少自愛的人,很難感覺別人喜歡他;內心沒自尊的人,會感覺別人瞧不起他,這是一種心理同化效應。而愚蠢的人總是裝聰明,自卑的人會做出極高傲的樣子,膽怯的人喜歡做一些讓別人害怕的表情,這是心理補償,越是內在缺乏的東西,越想讓別人以為自己擁有。

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很多處世哲學。如: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掏一片心;別往傷口上撒鹽,留心別人的忌諱,不要觸碰別人的痛處;說話投其所好,得捧人時需捧人;不去熱殿拜佛,隻去冷廟燒香;伸手不打笑臉人,恭維話人人愛聽;禮多人不怪;難得糊塗;等等。這些處世哲學是民間對人際關係的一些樸素經驗。

心理學的人際關係原則有:

1.不要對別人期待太多,也不要讓別人對你期待太多。

2.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區分親密關係、朋友關係、一般關係三個社交等級。

3.學會社交技巧。學習分享、並存、融合與借鑒,不要把自己的意誌或想法強加給別人,也不要那麽隨便地被別人說服。

4.必要地示弱。在許多情形下,聲明自己不能、不會、不懂會使自己少做許多麻煩事、冤枉事,也少得罪人。

千萬別把婆婆當媽

我很快要與男友結婚了,周圍的女朋友都說她們的婆媳關係很難處,告訴我很多與婆婆鬥智鬥勇的方法。聽了這些之後不但沒讓我自信,反而讓我害怕,馬上要步入婚姻的我,該如何處理未來的婆媳關係呢?

婆媳關係是東方文化中的一種情結。幾千年來形成的家庭關係等級與天理倫常,媳婦都是從最低的位置開始進入夫家的,首先是要替丈夫侍奉公婆,此為大。然後是替丈夫生兒育女,侍奉丈夫的生活起居。對每個舊文化中的女子來說,當媳婦都是一段忍辱受累的生命經曆,沒有辦法逃避,因此才有“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之說。媳婦成婆的時候不會因為自己的遭遇寬待自己的媳婦,很多時候是變本加厲地對自己的媳婦不好,自己受過的罪仿佛要讓自己的媳婦都承受一遍,心裏才舒坦。心理學可能把這種心理看成是無意識認同,因為恨自己的婆婆而最終成為可怕的婆婆。到了新文化時期,一方麵婆婆或許習慣了做媽,想維護自己的威嚴地位,或者隻是護犢(愛兒子不愛媳婦);一方麵是媳婦有文化、有地位,爭奪家庭主宰,不肯屈從舊倫理。結果婆媳之間就產生了許多的糾結和心理創傷。在兩個女人的競爭事態中,兒子既被孝與感恩的理念束縛,又被未完成的青春期逆反鼓動,搖擺在兩個女人之間。無意識地讓婆媳關係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個時候兒子成為仲裁者或者拯救者。無意識地讓婆媳發生戰爭是兒子的自我整合與救贖之途,如果他搞定兩個女人,自己的內在人格就完成了。對那個無辜的女子來說,被婆婆糾纏其實也是女孩子從簡單清純快速蛻變為女人重要的心理路程,不管多麽不喜歡婆婆,媳婦會越來越像媽。

相比之下,西方人在這上麵要清爽許多。西方的文化不那麽在意孩子長大結婚後一定要跟父母生活,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類似一種“契約”,當孩子長大到18歲,父母就不再養育他們,而讓他們離家獨立地去開辟自己的生活天地。西方的婚姻更趨於兩個人的平等,沒有東方的“夫為妻綱”作祟,所以媳婦也沒有任何義務去侍奉公婆,也就沒有婆媳關係難處之說。不過,西方家庭有另外一種情結—後母,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許多童話與民間故事中都把家庭的災難歸罪於後媽(類似於婆婆),後媽是西方的一種文化創傷。西方的婚姻相對自由,就會存在許多整合家庭,夫妻雙方都帶有自己的孩子,如何當好後媽就是西方文化更為關注的事情。東方其實也有後媽的情結,隻是整合家庭少,問題的普及性沒有婆媳關係那麽大,因此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關注。觀察西方人的婆媳關係可以為東方人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很多時候,西方的婆媳之間更像是朋友。相對來說,朋友關係是比較好處的:1.有明顯的關係邊界;.平等;3.沒有利益之爭,或利益共享;4.沒有血緣,也沒有上下尊卑。我的心理學同道秋夷女士建議我看看《北風那個吹》,說閻妮演繹的婆媳關係可能是中國婆媳問題的解決之道。這個電視劇中的婆媳關係更接近於西方的婆媳,鮮花(閻妮飾)堅持像朋友一樣來待婆婆,最終贏得了婆婆這個朋友。

這讓我很有感悟,其實關係也可以靠一方的溫柔堅持來實現。東方人普遍的心態是把好的婆媳關係比喻為“親如母女”,其實千萬不要把婆婆當媽,如果你與自家的媽親,那麽婆婆會很讓你失望,如果你與自家的媽不親,那麽婆婆無論如何對你也還是不親。因為依戀是一種能力,跟你的媽不能形成親密,跟別人的媽也注定不成。如果不把婆婆當媽,我們對母親的任何麻煩就不會投注在婆媳之間,很多糾結也就不會生成。為什麽要把婆婆當朋友?因為她比你更了解你懷裏的那個男人,她有更多的生活經驗和技術,她做女人的時間比你長,許多事情你沒有經曆,她經曆過。如果她很幸福,你可以像她,如果她不幸福,你可以借鑒她的生活而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婆婆為什麽要把媳婦當朋友?因為你了解的兒子是那個穿開襠褲、流清鼻涕的兒子,而你媳婦更懂得這個兒子現在的需求,媳婦更了解這個社會,有文化,更有能力給你的兒孫溫暖的家。我相信,婆婆與媳婦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盟友關係,是東方家庭幸福的根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