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本體

金錢的精神本質

金錢是被鑄造出來的自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

金錢不會聽命於配不上它的大腦。

——愛茵·蘭德(AynRand)

我住在鄉下,朋友們來聚會時常常有家養的狗狗在一旁圍觀。我發現在朋友們吃燒烤時,狗會有明顯的生理反應,它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朋友手裏的食物,垂涎三尺。很顯然,狗看清了眼前發生的一切,而且沒有絲毫的誤解。狗的意圖也很明確:很想吃。有一次,狗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位朋友正在點一遝錢給另一位朋友,但是狗眼裏沒放光,舌尖沒流口水,甚至可以說是無動於衷。我心裏想,這筆錢可以用來買很多包子或肉骨頭,可是狗對錢卻一點沒反應。為什麽狗看得懂肉包子與肉骨頭,卻看不懂可以換來很多肉包子與肉骨頭的錢幣?很顯然,狗隻是按照本能來反應,是條件反射。狗看得懂肉包子、肉骨頭,卻看不懂錢,重要原因之一是,肉包子、肉骨頭是物質現象,錢、紙幣是精神現象,是凝聚著道德、信用、約定、信仰等密集的人類精神活動的精神現象。錢也是人的特有現象。狗與狗之間絕不可能用錢來結算。

世界上很少有東西比金錢更有爭議。它是最被渴望的,也是最受詛咒的。在古今中外許多人士的眼裏,金錢不僅被看做物質現象,而且是最極端、最糟糕的物質現象。金錢被看成最低俗、最肮髒的東西,甚至是萬惡之源。幾乎沒有人去歌頌金錢,或是把金錢與道德、崇高、精神活動聯係起來。在中國,人們更是把金錢與貪官與權貴,而不是財富的生產者與創造者聯係起來。在抑商反商的國度裏,金錢曆來被視為邪惡的源泉,同時金錢又是人們不擇手段追求的最高目標。這種對金錢的兩重態度最能體現一部分人人格的巨大分裂:在口頭上和在文章裏幾乎是一致地對金錢進行毫不留情的口誅筆伐,而在私下裏卻對財富和擁有財富的人充滿了豔羨、膜拜之情。貪官們在獲取金錢的時候製造了無數的罪惡。最後,他們把自身的罪惡歸罪到金錢的身上,然後自己心安理得地逃逸了。《增廣賢文》一直這樣教導國人:“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但是,如果把這個公式置換一下,如果一堆錢財(即金錢)就是一堆糞土的話,那麽仁義就值一千堆糞土(金錢)。一方麵蔑視錢財,一方麵又把金錢當作仁義之類的道德高尚物的衡量單位,這不是太自相矛盾了嗎?也可見,若不用金錢作為等價物,甚至無法貶低或讚揚一個德行。

折中一點的人士會說,金錢是個不好不壞的物質現象,它在價值上是中性的。然而,金錢不是中性的,金錢也不是物質的。金錢是有道德含量的,金錢是精神性的。為什麽這麽說?所謂道德含量,是指其中含有倫理上的權利義務;所謂精神現象,是指這種現象是人的精神活動的產物,隻有人能理解,除人之外的動物都不能理解。金錢正是這樣一種富含道德的精神現象。金錢是伴隨交換出現的。在貨幣產生之初,人們需要極大的信念,才敢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換取一小塊金屬或一張被稱作“錢”的紙片。因而,貨幣包含的不僅僅是金子,更是高純度的道德。拿錢幣去購物,是一種契約行為。當人們拿著錢去買東西時,他們相信售貨者會接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是因為雙方對貨幣都有信心。買方承諾買東西的錢是真的,而且相信賣方一定會見“錢”給貨。賣方收“錢”,就有義務向買方提供約定的貨品。隻有有精神活動的人類才能進行貨幣交換與買賣。因此,買賣的過程是一個精神活動的過程。錢,不論一些人多麽恨它,它仍然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結晶。

作為一種富含道德的精神現象,金錢是衡量文明的尺度,也是精神文明的象征。通常而言,金錢的多寡與文明的程度成正比,與野蠻的程度成反比;與道德成正比,與強製成反比。正是金錢使得自願的交換成為可能。按雙方同意的價格交錢交貨才是文明的行為。市場不同於戰場,是人們自願互動交換的地方,免於強製的地方。金錢需要道德。金錢是正義、富裕與進步的象征。一般而言,金錢越多的國家越進步。金錢擴大了交易的半徑,也就擴大了道德的延長線。在中國,說到金錢,人們常常會想到貪官。然而,金錢不是貪官生產出來的,而是每一個財富生產者創造出來的,成為貪官的貪欲對象是金錢的不幸,是財富生產者的不幸,而不是金錢的過錯。

一紙金錢,是一紙契約;一紙金錢,是一紙信用;一紙金錢,是一紙信心;一紙金錢,是一紙德行。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金錢是被鑄造出來的自由。金錢是自由的象征。詛咒金錢就是詛咒自由,就是詛咒生活。金錢是一種精神與道德現象。錢越多需要的德越高,隻有德高之人才能駕馭得住它。美國哲學家愛茵·蘭德說過,金錢不會聽命於配不上它的頭腦。一個投資者的潛力不僅取決於他賺取金錢的能力,而且取決於承載金錢的能力。如果隻有賺取的能力,沒有承載的能力,他將被金錢所壓垮,因而也就沒有機會成為卓越的投資者。

思想是財富的源頭

成功投資來自正確的思考

財富是一個人的思考(能力)的產物。

——愛茵·蘭德

第一、正確思考;第二、獨立思考。

——本傑明·格雷厄姆

財富是一個讓人糾結的詞。很多人愛它,也有一些人煩它,還有一些人因求之不得或得到太多而恨它。財富不僅是專業人士的琢磨對象,而且是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的關注對象。其中伴隨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大家通常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發財上,很少去思考財富本身,思考財富的本質與源泉。

在中國古字中,財是由兩個字合成的,“貝”+“才”。作為海貝的貝殼,在古代的貿易結算中充當一般等價物。換句話說,“貝”就是錢,錢是寶物,所以“貝”作為錢,就是“寶貝”。“貝”的這種特殊含義,在漢字中留下了重重的痕跡。許多含“貝”的字都與財經活動有關:除“財”之外,還有貨,賬(常常被誤寫為“帳”),賈、貸、貿、購、販、貯、貴、賤、賺、賠、貪、貧、資、費、賒、贖、貢、賄賂等。就“財”而言,其一半是“貝”,即錢;另一半則是“才”。所謂“才”,是指每個人特有的先天的稟賦與後天的能力。“貝”是共性的,“才”是個性的。如果不是“貝”決定“才”,而是“才”決定“貝”的話,那麽,“財”在本質上,也是個性的。就是說,人與人之間在“才”上的差異,決定了人與人之間在“財”上的差異。

英文中對應中文“才”的,是一個常見的、源於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單詞:talent。但是,不太周知的是,在古代西方,尤其在地中海沿岸的希臘、羅馬和希伯來等地,talent是貨幣的名稱,叫塔蘭特。讀過《塔木德》的人,如果留心的話,不難發現這一點。

上麵這兩個東西方的小掌故向我們傳達了一個重大卻被忽略的信息,那就是,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財”與“才”密切相關,準確地說,“財”來自“才”。就是說,財在根本上是某種精神的、非物質的、無形的、內在的東西。“貝”是物質的,“才”是精神的,“才”是“貝”的源泉,“才”與“貝”組合起來就是財富。財的意涵告訴我們,財富來源於一個人對自己的獨特才幹的發揮與運用。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展示你的才華的過程常常同時就是獲得財富的過程。自由市場經濟也為每個人把“才”轉化為“財”提供了空前有利的外在條件。

視“財”為“貝”而無關“才”,認為“財”與“才”是可以分離的,這種財富觀帶來了一個嚴重後果,即認為來源於物質的財富是獨立於人的精神的,是與精神分離的,因而也是可以被隨便剝奪的。然而,“財”是離不開“才”的。常常,財富離開了創造者的智慧之後,就不再是財富了;離開產生財富的精神土壤,財富也會大大貶值。假如政府解散微軟公司,並禁止成立任何研發電腦操作係統軟件的公司,那麽微軟公司的股權證就變為廢紙,現有的操作係統也將慢慢失去功效。在這種財富觀的支配下,個人的才幹與創造力,金融與投資這類無需體力的產業,不僅不會得到應有的尊重,而且會受到最大限度的扼殺。在典型的計劃經濟下,絕對不會有股市,當然也不會有股民。

什麽是正確的財富觀?財富的本質是什麽?它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已故著名女哲學家愛茵·蘭德有句名言:“財富是一個人的思考能力的產物。”(Wealthistheproductofman’scapacitytothink.)這個看法再千真萬確不過了,也完全符合上述東西方關於財富的傳統認識。蘭德這一論斷的含義是,財富是思考與觀念的產物。不是體力或物質,而是腦力才是人類的財富積累與生存狀況不斷改變的真正源泉。如果與人的思考與觀念不相關,財富是不會自然增長的;財富的增值靠的不是力氣,而是思想力;財富的大小多寡也不是靠力氣來測度衡量的,而是靠人的智力;財富不是靠體力來發現的,而是靠人的大腦;財富不是物質因素的產物,而是精神因素的產物。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是因為其中凝聚的體力勞動多嗎?顯然不是!這樣的附加值一定不是來自體力,而是來自隱藏在思想與才幹中的創造力。

衡量國家繁榮和個人富有的基本有形尺度是財富。因此,國家的繁榮、個人的富有都離不開對財富正確的理解。治國者對財富的理解,生成了相應的政治與政治經濟製度。對財富的理解事關國家和文明的命運。政體更多地把財富理解為體力勞動的產物。自由市場經濟與憲政民主的政體更傾向於認為人的心靈才是財富的源泉,是人的思想能力把無形的觀念與決定轉換成有形的財富。懲罰抑製財富創造者,還是鼓勵包容財富創造者?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同做法決定了不同國家在富裕程度上的差異。統治者如果把財富當做一個物質現象,就會毫不猶豫地從民眾那裏強行拿走財富。不理解財富的秘密配方的統治者常常是蘭德斯(DavidLandes)所說的控製狂(controlfreaks),他們不僅要控製刀具與火器之類的凶器,更要控製思想,要把金融的力量視為對統治者江山的威脅。然而,思想被困住了,財富的源泉也就枯竭了。這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常常聲稱要消滅貧困,其實際消滅的卻是財富,毀滅的卻是財富的源泉。為了虛假的均富,統治者不惜毀滅社會中締造財富的土壤,以均富的名義達到均貧。財富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人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來。因此,每個人要有發揮自己創造力的充分自由。束縛創造自由、限製人的潛能的自由,就意味著選擇貧困。

對財富性質的理解方式決定了創造財富的方式。財富的形成固然離不開勤勞、節儉,但是在根本上,財富是觀念的產物,是人的思考能力的產物。比如,靠投資來致富是借助個人的稟賦來增加財富的最典型的行為,投資最依賴大腦,最不依賴體力。熟悉投資的人知道,投資的最高境界就是對資產進行配置(assetallocation),以實現保值增值。如何進行資產配置?這幾乎不需要什麽體力勞動,不需要動用體力或設備把資產從東搬到西。資產配置的關鍵是就資產配置做出決定。決定是如何做出的?決定是由位於兩耳之間的大腦思考出來的。換句話說,資產配置首先是在大腦裏麵完成的。隻要這個工作在大腦裏麵完成得好,剩下的就是打個電話,敲幾下鍵盤的事。如果資產配置在大腦裏麵就錯了,那麽這件事絕對不可能成功。所以,成功的投資,就是投資者在大腦裏麵持續做出正確的資產配置決定。真正的投資者需要對財富的本質有正確的看法,否則不可能在創造財富(注意,不是指占有財富)上取得重大成功。

所以,有追求的投資者應該明白,財富是思想的產物。說得形而上一些,追求財富的過程,是腦力與自然同步的過程,是審慎思考、正確判斷、耐心等待、合理行動。投資就是用頭腦中的投資理念去順應財富的自然之道,當兩者合轍了,財富就產生了。同步的程度越高,持續的時間越長,流淌出來的財富就越多。從這種意義上講,財富不是可以追求的產物,而是思想力與財富的自然之道同步化過程中的產品。由此,我們也常常發現,許多人並不是職業的投資者,但是他們充分地展現了屬於他們個人特有的、基於頭腦的才幹,他們也獲得了巨額的財富,如一些球星、歌星等。當這些人的天賦相等的時候,是思想力和內在的品質決出他們的高低,也決定了他們之間在財富上的差異。如果一個人投資很成功,大家會說,這個人挺有腦子的;但是不會說,這個人挺有力氣的。

關心財富的性質與源泉,不僅是專業投資者的事情,而且與每個人都有密切的關係。大家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政治的動物,也都是經濟的動物。要過好每一天,你就要關心你的經濟來源。當你關心你的經濟來源的時候,你就會想著如何以較少的投入換取較多的回報。這時你就在做類似投資那樣的事情了。可以說,理由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程度不同,每個人都是投資者,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資。廣義而言,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方麵有所投資。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就知道,應該把我們送到學校裏去。這也是一種投資。父母們知道,隻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孩子在將來才可能有更好的未來。

今天,投資正在成為獲得財富的日益重要的途徑。不同的是,其中有嚴肅的、職業的投資者,也有業餘的、隨意的投資者,還有敏感的投機者。每一個人都在投資,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投資家。既然投資與每個人有關,那就應該花些時間,花點心思,去理解財富、理解投資。很多投資者的失敗,其根源多半是不思考、不善於思考甚至不願意思考,做得太多,而思考得太少。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說過,要想在投資領域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正確思考;第二、獨立思考。”這裏要補充的是,隻有獨立思考,才有可能正確思考,這一做法的結果,是形成適合自己的投資哲學。

如何才能創造財富?勵誌大師拿破侖·希爾(NapoleonHill)開出的藥方十分簡單:思考致富(thinkandgrowrich)。善思考、愛智慧,並用之於投資,就自然會有財富。這是最難的、也是最簡單的創造財富之道。